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神奇生物之谜
46963500000022

第22章 隐秘动物学之谜(2)

一农民暗布机关捕黄鼠狼,却被黄鼠狼施计破了机关,白白损失了肉饵。事情经过如下:天津静海县王口镇村民董某等人,日前发现田间有黄鼠狼出没,于是买了鲜肉,锁在设计的机关上,晚上布在田里。第二天一早,棒夹却全部翻出了土,肉饵也不翼而飞。董某等又买了肉饵,当晚便趴在沟边看究竟。午夜时分,忽见10多只黄鼠狼跑来,几只大黄鼠狼到附近抱土块,两后爪着地,挨个将棒夹砸翻。然后大小黄鼠狼蜂拥而上,抢食肉饵。看了这段描述,读者朋友一定很开心。

关于动物有思维、有感情、有语言(动物间语言)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比如经过训练的情海豚可以进行高超的表演。而经训练过的大象可以十分懂事地将人卷起照相,照后又轻轻将人放下。当奖励给它东西吃后,还会作出谢谢等动作,正是说明上述论点。此外,我们再举一个动物与人之间有着理解和感情纠葛的实例,当主人病重时,一个被饲养多时的猴子竟会痛哭不止;主人病愈,他就高兴若狂,这可真令人哑然。《文汇报》对此就有过报鲁。《新晚报》1997年4月25日第9版也给以转载,其题目是:白山镇上传奇闻,主人病危,猴子大哭。报导内容如下:

年逾六旬的广西马山县白山镇内昂街居民班秀珍养了一只猴子,经常用柑果、芭蕉、甘蔗饲喂。热天给它消暑,冷天给它保暖,猴子与主人感情深厚。近日,主人班秀珍突然患急病,上吐下泻,不省人事。猴子见状,痛哭了4天,经医生诊治,主人病情好转,猴子也转悲为喜,并翻筋斗向主人祝贺平安。

动物的礼仪

人类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自己婚丧嫁娶、红喜白丧之事的“风俗”。令人叫绝的是动物也有“红白喜事”,也有它们自己的”风俗”。1995年10月6日的《旅游导报》报道:

动物世界也常常操办“红白喜事”,离奇古怪,妙趣横生。

为了博得对象的欢欣,雄猕猴在求婚时,总要百般殷

欧洲有一种叫白头翁的鸟,雄鸟从远方归来时,常常给“未婚妻”带来一支艳丽的鲜花,以示忠诚。

燕鸥在举行婚礼之前,雄燕鸥总要叼着一条小鱼轻轻放在雌燕鸥身旁。对方收下这份厚礼后,便比翼双飞,结下秦晋之好。

西伯利亚的灰鹅保持着奇特的“葬礼风俗”,它们哀叫着伫立在死者跟前,突然“头领”发出一声尖锐的长鸣,顿时大伙便默不作声,一个个脑袋低垂,表示深沉的悼念。

北非的沙蚁每次大战后,它们便扛起“阵亡将士”的尸体运往墓穴,覆上薄簿的一层土。再运来连根的小草“栽种”在墓穴周围,以示永久纪念。

动物尾巴的功能

动物身后大都长有一条尾巴。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尾巴可有可无。实际上,动物一旦失去了尾巴,就会给它们生活带来麻烦。动物的尾巴形状万千,妙用无穷。下面就谈谈动物尾巴的功能。

尾巴是游泳器

夏天,站在澄清的鱼池旁,你可以看到鱼的游泳动作:倏忽远逝,或骤然停游,或跳跃腾空,或返身转向……真是游姿多变,十分自在。鱼儿究竟靠什么游泳呢?根据科学家试验证明,鱼儿是靠鳍来运动的。如果断其胸鳍,鱼就前沉;若把背鳍切除,鱼便后沉;假如把尾巴(tip尾鳍)割去,鱼就失去方向,不能前进。这一试验证明,尾巴才是主要推进鱼体和使鱼儿转向的器官。

鱼在水里靠尾巴的左右摆动,对身体周围的水施以压力,得到水的反作用力,使自身向前行进。根据鱼在水中摇尾前进的原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仿造出船橹。鱼的尾巴不能起航的作用,在游泳时能够控制方向。据说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观察到鱼儿在水里是用尾巴拐弯的,他们经过反复实践之后,终于发明了船舵。从此,在波涛滚滚的江河中,船只也能似鱼儿一样地运行自如了。

生活在澳大利亚的鸭嘴兽,虽然属于哺乳动物,却同爬行动物一样是卵生的。它的四肢健壮,向外延伸,腹部着地,匍匐前进,很像爬行动物。同时,它的嘴巴形状很像鸭子,故名鸭嘴兽。鸭嘴兽的前后肢的各趾间有蹼,游泳时起“桨”的作用;其尾巴扁平而宽阔,几乎为体宽的三分之二,游泳时当“舵”用。所以它不愧为“游泳能手”。

此外,鲸类和海牛类尾末都有一个宽大的水平尾鳍,这既是它们的有力推进器,又是它们极妙的升降舵。

尾巴是飞行舵

鸟儿是靠翅膀在空中飞行的。鸟儿的尾椎愈合形成了尾综骨,藏在体内脊柱末端。在短短的鸟儿尾巴上,丛生着又长又宽的羽毛,这些羽毛展开时好似扇子,能够灵活转动,便于掌握飞行方向,所以鸟尾在飞行时起到舵的作用。

在人们的概念里:鸟儿是在天空飞的,鱼儿是在水里游的。但是,我国南海和东海有一种飞鱼却能跃出水面,作短暂的滑翔飞行。飞鱼在出水以前,先在水表面下迅速游泳,当它快要接近海面时,就将胸鳍和腹鳍紧贴在身体的两侧,然后领先强有力的尾部急剧摆动,产生一股推力,使鱼体破水向上。一出水面,飞鱼就立即张开胸鳍,迎着海面上的气流而滑翔飞行。当飞鱼返回水中时,如果要重新起飞,它就利用全身还未入水之时,再用尾部猛烈地拍打海浪,以求增加滑翔力量,重新跃出水面。

另外,爬行动物中的飞蜥,哺乳动物中的飞鼠和鼯鼠等,它们在空中滑翔飞行时,靠尾巴平衡身体和控制方向。

尾巴是平衡器

澳大利亚的袋鼠与非洲的长颈鹿享有同等声誉,并成为澳大利亚的一种象征。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就绘有一只跳跃的袋鼠。袋鼠的种类很多,其中红大袋鼠与人差不多高,后肢极为强大,约为前肢的5~6倍长,另有一条粗壮而有力的尾巴,长可达3米。平时,它的前肢不落地面,常用后肢与尾巴支撑身体,成为一只“三脚香炉”,以便休息。只有在吃草时,前肢才落地面。它不像马、牛、羊那样一步一步地行走,而是用后肢作踊跃式前进,往往一跳就有3~5米高、5米左右远;跳跃时,尾巴像“秤杆”一样,维持身体的平衡。我们常见的马、牛等大型哺乳动物,它们也长有一条长长的尾巴,而且尾巴末端还长着丛生的毛,当它们奔跑时,尾巴高高竖起,也起平衡身体的作用。此外,带毛的长尾巴,还担负着驱赶身上苍蝇、虻和蚊子等害虫的任务。

猫儿有一条长长的尾巴,与尾椎骨相连,在运动时起平衡身体的作用。猫儿从高楼上跌落下来,总是脚先着地,安然无恙,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这全靠尾巴的作用。从电影慢镜头就可以看到这个全过程:当猫儿从空中往下跌落时,它的尾巴伸得笔直,并且不断地扭动着,直到它觉得尾巴成一条直线,落到地上正好是四脚着地。这似乎是猫儿的一个小小的生存技能,可是却启发了研究太空人失重问题的专家,解决了他们的大难题。科学家将猫儿落地这一技巧略加改进,让太空人利用自己的腿作方向舵,使之在失重状态下能正确行走。

啄木鸟是举世闻名的林业益鸟,有“树木医生”之誉称。它不像其他的鸟儿蹲在树枝上,而是攀握在直立的树干上面,用坚硬挺直的鸟喙,凿树皮,啄食危害树木的害虫。这类鸟之所以能够攀握在直立的树干上面,除了用它们的趾端钩爪抓往树干以外,还必须用刚硬而有弹性的尾巴撑在身体的下面,作为攀握树干的支点,否则身体就会摇晃而不稳固。

尾巴是武器

产于非洲尼罗河上游的尼罗鳄,在世界鳄类中是大名鼎鼎的。这种鳄个头很大,一般体长4~5米,大者可达8米,重约1吨左右。它生性凶暴,又长又粗的尾巴是相当危险的重型武器。它见到牛、羚羊、鹿等哺乳动物在河边饮水的时候,会突然将铁鞭似的尾巴向上一扫,把这些动物打人河里,然后张开大嘴,饱餐一顿。其他一些鳄类,也能用类似的行为伤害人畜。

针鼹是澳大利亚的特产珍贵哺乳动物,它的外貌很像刺猬,浑身长满了长短不一、中空的针刺。它身上的刺并没有牢牢地长在身体上,但刺端锐利且长有倒钧。如果遇有敌害侵犯它时,针鼹就会背对敌人并用尾巴打击对方,这时针刺就会脱离针鼹的身体,刺人来犯动物的体内,被刺者如想把刺拔出来,可有一番罪受呢!

在无脊椎动物中,也有用尾巴作为武器的。蜜蜂和胡蜂是大家熟悉的昆虫,它们的腹部尾端有螫针,与毒腺相通,如果人扰乱了它们,或者捣毁了它们的蜂巢,它们就会用螫针螫人,并将毒液注入到人体,使人中毒,蝎子的尾部有一对毒腺,在行走时,张着双螫,翘起尾部,遇到猎物敌害就用双螫钳住,尾端勾转将尾刺刺入对方身上,注入毒液。

尾巴是音响器和警告器

能够用尾巴发声的动物确实是很罕见的。但在南、北美洲大陆的一些地区,大名鼎鼎的响尾蛇的尾巴有这种功能。海獭会用尾巴拍击水面,向同类以示警告。

响尾蛇种类较多,体长一般1~1.5米,最长的可达2米,是一类毒性很强的蛇。它们的尾巴虽然与其他蛇类不同,但也不是生下来就具备音响器的。刚孵化出来的响尾蛇,尾巴的末端很像纽扣,响尾蛇必须蜕皮才能生长,每蜕一层皮,响尾蛇尾部留下一条角质环,成年响尾蛇的尾端有一串角质环,是多次蜕皮后残留下来的角质化表皮。这种角质化表皮围成了一个空腔,空腔内又由角质化表皮隔成两个环状空泡,也就是两个空气振动器,当响尾蛇的尾部一晃动,在空泡内便形成了一股气流,随着气流一进一出地往返振动,空泡就发出“嘎啦,嘎啦”的响声。响尾蛇尾部摆动的频率为每秒钟40—60次,发出的声音最响时,在30米以外也能听到,周围的一些动物听到这种声音时,往往吓得拔腿就逃。也有科学家认为,响尾蛇发出的声音有点像溪流似的水声,用来引诱口渴的小动物,也是一种捕食的方法。

海獭和臭鼬都是哺乳动物中的鼬科动物,它们的尾巴都是出色的警告器,而海獭的尾巴还是水中划行和筑堤的工具。海獭十分灵敏,当它发觉敌兽袭击时,就会发出“警告”,用扁平的尾巴猛击水面,打得僻啪作声,于是它的伙伴就会立即潜逃得无影无踪。臭鼬同样也会用它的尾巴当作警告器,但它所警告的是敌方而不是同类。如果人见到臭鼬的尾巴往背部卷曲成弓形的姿势,就该识相一点,赶快避开,否则,它的肛门腺分泌出臭液散发的恶臭会令你昏倒。

尾巴是捕食工具

蝙蝠白天栖息在较暗的地方,如建筑物的缝隙、树洞或岩洞里,有的用后肢的爪将身体倒挂,有的匍匐着。每天黄昏和黎明两次出动,捕食昆虫,每次活动约一个小时。笔者曾对蝙蝠出动捕虫作过观察,它们出动时先爬到洞口,用后肢将身体挂起,然后利用身体下落时的惯性起飞。它们在起飞时,很像一个个风筝,从前肢、躯体、后肢,一直到尾巴间,有一层薄薄的翼膜,好像风筝上的糊纸,又犹如鸟儿的翅膀。有的蝙蝠可以自由卷缩尾巴和后肢之间的翼膜,使其成为篮形。蝙蝠为什么要伪装成吊篮呢?因为它们依靠这个“法宝”,可以捕捉身体较大的昆虫。

许多种类的猴子,不但长有一条长尾巴,而且尾巴有缠绕性,在树上活动时起第五肢的作用,能够协助捕食。例如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热森林中的卷尾猴,体长约48厘米,而尾长却有50厘米,常群集树顶上搜食果实、昆虫和鸟蛋等。这种猴子的攀缘本领极高,常常用后肢和尾巴抓往树枝倒挂着,腾出前肢采禽果子。更令人惊奇的是,美国生物学家在秘鲁考察卷尾猴时,还目击几只成年卷尾猴纵跳到伸向河面的树枝上,仅用一条尾巴牢牢缠绕住一个树枝,倒挂着身体,有的用嘴直接接触水面饮水,有的则用前肢作为“勺子”舀水而饮。所以卷尾猴又有“悬猴”之称。

雪蚤的尾巴应该是动物世界很小的了,32只雪蚤连接成一条直线的话,也不过25毫米长。小雪蚤长有一条伸缩自如的尾巴,可以把食物钩进体射下面。当安放下食物时,小尾巴就松弹开来,同时雪蚤也跃入空中。

尾巴表达一种无声“语言”

尾巴动作是动物的一种“语言”,不同动作表达了动物的不同情感。其中最典型,也是人们最熟悉的例子,要数狗与猫了。

狗在兴奋或见到主人高兴时,就会摇头摆尾,尾巴不仅左右摇摆,还会不断旋动。尾巴翘起,表示喜悦;尾巴下垂,意味危险;尾巴不动,显示不安;尾巴夹起,说明害怕;迅速水平地摇动尾巴,象征着友好。狗的尾巴能表现它的情感,狗虽不懂人语,但能辨别人的音调。如果你有亲切的声音对狗说:“坏家伙!坏家伙!”它会摇摆尾巴表示高兴;反之,如果你用严厉的声音说:“好狗!好狗!”它会夹起尾巴表示不愉快。此外,尾巴摆动的频率,反映了狗的健康与兴奋的程度。摆动得愈快,表示愈兴奋和健康;摆动得慢,表示虽有兴奋感,但健康状况却不佳。而执行任务时的猎狗、警犬和军犬,它们尾巴摆动的含意就更丰富和深刻了。

猫也能通过尾巴表达自己的情感。当猫遇到新情况或极度兴奋时,比如在发情期遇到异性,猫的尾尖常会剧烈地抽动;当发现老鼠或其他动物,准备出击时,猫的尾巴就与身体成一条直线,随着身体的下伏,尾与地面平行,只有尾尖在微微摇动;当与敌手搏斗和非常生气时,猫会用整条尾巴猛烈地抽打地面,发出啪啪的响声;受到惊吓而感到恐惧时,猫的尾巴会发抖似地颤动。当猫端坐着沉思时,尾巴前端会稍微摆动。在向主人乞食时,猫尾巴又会向上笔直翘直,与身体成90度角。猫在睡眠时,尾巴常围绕在自己身旁。

动物尾巴除上述这些功能以外,还具有其他作用,如食蚁兽等一些尾巴粗大、尾毛浓密的动物,它们在卧地休息或睡觉时,常常将自己的大尾巴盖在头部和躯体上,起遮荫和保暖作用。动物尾巴的不同功能,是动物体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鹦鹉学舌之谜

鹦鹉学人语虽不知其意,但学本领却非凡。它不仅能讲一般人语,而且还能背唐诗和唱歌曲。新加坡著名音乐家林哲源夫妇饲养的一只翠绿色小鹦鹉,天生异禀,模仿能力和记忆力特别强。被取名“得能”的这只南美洲来客,当着8名记者朗诵中国唐代诗圣李白的名作《静夜思》,从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到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一字不漏,而且抑扬顿挫,令人大开眼界。除了唐诗外,得能还会唱3种语言的歌曲:3首英文歌,1首马来西亚民谣和1首中文歌曲《康定情歌》。

学外语确实也是鹦鹉的“天才”。美国鸟类学家杰纳博士驯养的鹦鹉”贝蒂”,特别机灵聪明,除中文外,它还学会用英、法、德、俄、意大利、西班牙、日、阿拉伯和印第安9种语言发出简单会话。若用上述语言中的前5种,它会说:“您好”、“晚安”,用阿拉伯语会说“真主保佑您”以及印第安人说的一些诅咒语,非常招人喜欢,被戏称为“语言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