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神奇生物之谜
46963500000012

第12章 动物之谜(6)

同海豚相似,鲸鱼辨别方向并不是靠它的眼睛。鲸的眼睛与它的身材是极不相称的,一头巨鲸的眼睛只有一个小西瓜那样大,而且视力极度退化,一般只能看到17米以内的物体。一头巨大的鲸还不能看到自己的身体那么远。那鲸鱼又依靠什么来测物、觅食和导航呢?原来,鲸鱼具有一种天赋的高灵敏度的回声测距本领。它们能发射出频率范围极广的超声波,这种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即反射回来,形成回声。鲸鱼就根据这种超声的往返时间来准确地判断自己与障碍物的距离,定位的误差一般很小。

对鲸鱼“自杀”现象有一种说法是,鲸鱼为了追食鱼群而游进海湾,当鲸鱼游近海边,向着有较大斜坡的海滩发射超声波时,回声往往误差很大,甚至完全接收不到回声,鲸鱼因此迷失方向,从而酿成丧身之祸。

有一群鲁莽的逆戟鲸于1975年7月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洛捷赫特基海滩集体搁浅。动物学家在鲸鱼的内耳发现了许多圆形的昆虫,研究人员因此认为,耳内寄生虫司能是使一些鲸鱼搁浅的祸首,它们破坏了鲸鱼的回声定位系统,使鲸鱼不能正确收听回声而误入歧途。

但是,有些鲸鱼的种类却非如此,如一角鲸它经常有不同的寄生虫,但这并未明显造成破坏它航行的现象。

环境污染也曾被认为是造成鲸鱼搁浅的原因。因为那些使海水污染的化学物质,可能扰乱了鲸鱼的感觉。

另一些科学家通过对数头冲进海滩搁浅的自杀鲸鱼的解剖后发现,绝大多数死鲸的气腔两面红肿病变,因此认为,导致鲸鱼搁浅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其定位系统发生病变,使它丧失了定向、定位的能力。由于鲸鱼是恋群动物,如果有一头鲸鱼冲进海滩而搁浅,那么其余的就会奋不顾身地跟上去,以至接二连三地搁浅,形成集体自杀的惨剧。

美国拉斯帕尔马斯大学兽医系胡德拉教授和伦敦大学生物系西蒙德斯教授却认为鲸鱼集体自杀是由于水下爆炸、军舰发动机和声纳的噪音引起的。他们在分析了一系列鲸鱼集体自杀事件后,发现了其中的巧合。

1989年10月,24头剑吻鲸冲上加那利群岛沿岸的浅滩,当时该群岛附近海域正在进行军事演习。1985年。12头鲸鱼在海上进行军事演习时冲上海滩。1986年,4头鲸鱼冲进兰萨罗特岛搁浅,另两头鲸鱼冲上附近一座岛屿的浅滩,其间这两岛屿海域正在进行海军演习。此外,成群鲸鱼搁浅于委内瑞拉沿岸时,也刚好附近正在进行水下爆炸。

同意这一观点的还有法国拉罗谢尔海洋哺乳类动物研究中心的副主任科列德博士。他认为,每头健康的鲸鱼都拥有能在海洋深处定向、定标的发达的定位系统,而军舰声纳和回声探测仪所发出的声波及水下爆炸的噪音,会使鲸鱼的回声定位系统发生紊乱,这是导致鲸鱼集体冲上海滩自杀的主要原因。

对鲸鱼的自杀之谜,有着如此种种的推测。科学家对鲸鱼的基本生物原理及其环境做出更多的研究后,定会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判断。在目前来说,保护鲸鱼的人们所能做到的,只是尽量把搁浅的鲸鱼拖回大海,使它们继续自由自在地生活。

大象死后到底去了哪里

自古以来就有一种传说:大象在行将死亡之时,一定要跑到自己的坟地去迎接自己的末日。可以设想如果这种大象坟地真的存在,那里肯定会留下许多象牙。象牙司用来制作工艺品,价格昂贵,因此在野象的天国非洲,经常有人为了得到象牙,冒着风险四处寻找大象的墓地。

前苏联探险家布加莱夫斯基兄弟俩,曾前往非洲的肯尼亚寻觅象牙。一天,他们攀上了森林中的一座高高的岩石山顶,朝前方一望,突然发现对面山上有无数白碜碜的动物尸骨。有一头大象正摇摇晃晃地跑到尸骨堆旁,无力地叫唤了一声便瘫倒在地。

“那里一定是个大象的坟地!”兄弟俩惊叫起来,沿着干涸的河谷,飞快地朝大象的坟地奔去。但是,在半路上他们遇到了猛兽的袭击,又陷进了深不可测的沼泽地,好容易摆脱了困境,但是,最终仍未能到达目的地。

大象坟地真的存在吗?人们对此将信将疑。

最近,有许多学者否定大象坟地存在。他们认为发现大象墓地一说纯属为攫取象牙的偷猎者的捏造。因为捕杀大象攫取象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偷猎者杀害大象之后,总要掩饰说,“我们偶然发现了大象的墓地,才得到这么多的象牙。”

这种说法正确与否且当别论,大象在临死之前,行动确实与往常不同,往往总要离开象群,就步履维艰地在某个地方销声匿迹。很可能大象在临死前,跑到某个僻静的场所或是有水源的地方去与世诀别。虽然象的寿命可长达九十几岁,但平均寿命则在三十到四十岁左右。

人们在动物保护区可以看到大象的尸体,但与整个大象死亡的数量相比较,微乎其微。这些死亡的大象究竟葬身何处,会不会集中在某一块地方结束生命?是否因为热带气候炎热,大象的尸体很快被风化分解,或被其它食肉动物当成美餐佳肴呢?显然,也不能排斥这种可能性。

神秘莫测的大象坟地之所以至今未被任何人发现,也许与临近死亡的大象行动诡秘,而人类对象牙又贪得无厌不无关系吧?

蝴蝶迁飞的三大谜

蝴蝶是鳞翅目中锤角亚目(又称蝶亚目)昆虫的统称,是昆虫中最美丽的类群。全世界约有1.4万多种,以美洲最多,我国约有1300多种。

平时,人们看到的蝴蝶都是三三两两地在空中飞舞,但是在有些地方,有时候会出现成千上万只蝴蝶大聚会的壮观景象。你听说过云南大理的蝴蝶泉吗?每年的农历四月,成千上万只蝴蝶飞到蝴蝶泉边,有的相互衔着尾巴,吊在树枝上,垂下一条长长的蝴蝶“链”,几乎和水面相接。如果身临其境,你会感到自己好像进入了童话世界。这是世界上著名的“蝶泉”景观。

每当夏季,我国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风景区,以及我国神农架旅游区的拜台沟,都会云集几十万只白蝴蝶,纷纷扬扬,象满天鹅毛大雪,充满那里的山沟。这是世界上有名的“蝶雪”景观。

我国曾在几十个地方出现过蝴蝶聚会的景观。蝴蝶不仅喜爱聚会,还能作长途迁飞,甚至能成群结队越洋过海。

据文献记载,最早发现蝴蝶漂洋过海的是航海家哥伦布。他在环球旅行的途中,发现成千上万只蝴蝶结队从欧洲飞往美洲。据统计,全世界曾有200多种蝴蝶,发生过上千次迁移飞翔。

蝴蝶为什么要迁飞?这是第一个谜。

有的昆虫学家认为,昆虫迁飞是为了逃避不良的环境条件,是物种生存的一种本能行为。它与遗传和环境条件有关,他们提出两种假说:

第一种假说认为,迁飞是昆虫对当时不良环境条件的直接反应,如食物缺乏,天气干旱,繁殖过剩,过分拥挤等等。如大菜粉蝶在成虫羽化的时候,如果它寄生的植物不能为它提供较佳的食物来源,它就会迁飞,去寻找合口的美味。相反,如果它寄生的植物已能满足它的需要,它就不迁飞了。

第二种假说认为,某些环境条件的变化,影响到昆虫的个体发育,致使昆虫发育成为一种迁飞型的成虫。这些迁飞型成虫往往在形态、生理状况和行为方面与居留型成虫有明显的不同。他们发现,光照周期、温度、种群密度、食物条件的不同,都会使成虫在生理和飞行能力上产生明显的分化。

但是上述两种假说,并不能解释许多种蝴蝶迁飞的现象。如美洲的大斑蝶,每当冬天来临之前,它们就纷纷结群,从寒冷的北美洲加拿大出发,飞到墨西哥的马德雷山区过冬。来年春天,它们又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向北方,行程长达2880千米。每当蝴蝶迁飞时,蝶君如行云一般,遮天蔽日。有人曾测算过迁飞的蝴蝶数量,约有300多亿只。不可思议的是,它们个个目标明确,直飞目的地,从不开小差,并且每年定期在固定的两地之间迁飞,不会错走他乡。科学家目前仍无法破译这个谜。

弱不禁风的小小蝴蝶,为什么有飞越重山峻岭,漂洋过海,航程3000~4000千米的巨大能量?这股能量是从哪里来的?从动力学角度来看,蝴蝶是飞不了那么远的。这是蝴蝶迁飞的第二个谜。

有的科学家认为,蝴蝶迁飞那么远主要是靠风力。他们研究发现,许多迁飞昆虫,其迁飞的方向均为顺风方向,迁飞的时间和季风同步,也就是说,昆虫是随季风由南到北,由东到西迁飞的。

但另一些昆虫学家认为,上述迁飞现象,只是风载型迁飞昆虫的表现。而蝴蝶的迁飞方向和路径,不受季风所左右。并且它们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它们可以逆风或横切着风向飞行,奔向它们的目的地。

前苏联科学家米哈伊洛夫娜和斯维塞尼戈夫则认为,蝴蝶迁飞时使用了先进而节能的“喷气发动机原理”。他们使用高速摄影机摄下了墨星黄粉蝶飞行的情况,惊奇地发现,这种粉蝶在飞行中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翅膀是贴合在一起的。它们巧妙地利用自己翅膀的张合,使前面一对翅膀形成一个空气收集器,后面一对翅膀形成一个漏斗状的喷气通道。蝴蝶在每次扇动翅膀时,喷气通道的大小,进气口与出气口的形状和长度,以及收缩程度都有序地变化着。两翅间的空气由于翅膀连续不断地扇动而被从前向后挤压出去,形成一股喷气气流。一部分喷气气流的能量用以维持飞行的高度,另一部分喷气气流所产生的水平推力则用来加速。蝴蝶就是用这种“喷气发动机原理”来漂洋过海的。但蝴蝶是如何操纵这个“喷气通道”的,仍是个谜。

蝴蝶在蓝蓝的天空中,是靠什么来定向导航,克服种种恶劣天气,奔向目的地的呢?这是蝴蝶迁飞的第三个谜。

早期有一种解释认为,蝴蝶每年进行同样路线的往返迁飞是与人类一样,靠记忆识别地形来导向的。

后来鸟类学家发现,蝴蝶迁飞常常跟“暖气流”一起移动。如春天迁飞的蝴蝶最早出现在英国,而不是出现在南面的德国,就是因为英国海岸边有墨西哥湾暖流通过。蝴蝶甚至能不畏艰险飞越几百千米的洋面随暖气流进入冰岛。所以他们认为,蝴蝶是靠“暖气流”导航的。

细心的科学家又发现,蝴蝶和蛾子的触角,能在水平面上振动,以保持正确的飞行方向,它们是一种天然的“导航仪”。科学家经过进一步观察研究发现,当蝴蝶的身躯发生倾斜、俯仰或者偏离航向的时候,触角的振动平面会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能很快被触角基部的感受器感受到,并立即传向胸部。蝶脑分析完“信号”以后,便向一定部位的肌肉组织发出“命令”,把偏离的方向纠正过来。

近年来,昆虫学家贝克专门研究了昆虫导航问题。他发现西欧的小菜粉蝶在秋季向南迁飞时总与太阳方位角保持恒定的角度。白天,太阳方位角随时间而变化,粉蝶的迁飞方位也随之变化。它每天的迁飞路径是一条自东至南最后到西的一个半圆形弧。整个迁飞季节中便形成一系列半圆形弧组成的阿南迁飞的路径。

他又发现,远距离(2000千米以上)迁飞的蝴蝶(如斑蝶),靠太阳导航时,能根据太阳方位角的日变化,来调整航向。换句话说,它的飞行方向,并不总是和太阳方位角保持恒定,而是随着太阳方位角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体内的生物钟来调节的。假如上午9点~10点,它是向着太阳飞行的话,到了下午3点~4点,它就调整到背着太阳飞行了,但始终保持飞行路径接近一条直线,以便用最短的航程到达目的地。他的研究似乎证明了蝴蝶是靠太阳导航的。

1981年,佛罗里达大学的科学家在蝴蝶的脑袋和胸腔内发现了极细小的微磁粒。他们认为这些微磁粒是蝴蝶迁飞的“导航仪”,是蝴蝶体内的“生物指南针”。但是,蝴蝶是如何使用微磁粒发现地磁场,从而确定方向的,仍然是一个谜。

目前,科学家正在用先进的雷达对蝴蝶的迁飞进行更深人的研究。相信有朝一日,蝴蝶的迁飞之谜一定会真相大白的。

动物的超常功能之迷

动物的报复行为之谜

动物也会报复吗?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动物的报复手段还多种多样呢。下面就是几件动物报复人的事儿。

在我国四川省的峨嵋山,有一群活蹦乱跳的野生猴子。它们给来旅游的人带来了很多乐趣。但谁要是伤害了它,它就记在心里,找机会报复。有一天,一个小伙子抓着一把花生逗猴玩儿,他一边逗一边说:“来啊,来吃啊!”一只猴子连着跳了几下,小伙子却一颗花生也没有给它。猴子急了,猛地跳上去抓破了小伙子的手,花生也撒了一地,逗得旁边的人哈哈大笑。小伙子恼羞成怒,也急了,顺手抄起一根木拐杖,向正在吃花生的那只猴子横扫过去。猴子被打得“‘吱吱’”乱叫,拖着受伤的腿逃进了树林。它的腿被打断了,成了一只破猴。

转眼到了第二年,那个打猴的小伙子又来了。当走到仙峰寺的时候,看到路中间坐着一只猴子,正向来往的游人要吃的。这只猴就是去年被小伙子打伤的,它一眼就认出了仇人,急忙一破一跤地躲在一边,当小伙子从它旁边走过的时候,跛猴冷不防扑了上去,狠狠地咬了小伙子一口,疼得他“哎哟哟”直叫,腿肚子被咬得鲜血直流。他转身一看,那只猴子已经上了树,向他做鬼脸呢。打猴的小伙子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猴子是来报复他的。谁让他不爱护野生动物呢。

在重庆动物园里,曾有一只金丝猴王,它好像认为自己血统高贵,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咬伤饲养员。有一次饲养员送食物慢了点儿,猴王就跑过来抓破了饲养员的手。饲养员为了惩罚它,就拿起竹条,在它的屁股上狠狠抽了几下,猴王觉得丢了面子,把这件事记在心里。过了几天,这位饲养员调走了。半年以后,他回到动物园看望饲养过的金丝猴。没想到的事发生了,猴王从人群里认出了打过它的饲养员,想报复又找不到东西,就拉下一个粪团,向饲养员的头上扔去。猴粪弄了他一脸,叫人真是哭笑不得,金丝猴王却得意极了。

在美丽的西双版纳,经常有野生大象出没,它们是我国的保护动物。这一天,一个猎人发现一只鹿正在河边饮水,就举起猎枪瞄准。就在他刚要开枪的时候,突然传来一声怒吼,吓得他魂飞魄散。回头一看,只见一头大象正向他走来。猎人认出来了,自己前几天用枪打过这只象,可是没打中,它这是复仇来了。猎人慌忙调转枪口向大象射击,心里发慌,没有打中。大象愤怒地向他飞奔过来,猎人转身就跑,不料被野藤绊了个跟头,手里的猎枪也给扔了。大象上去一脚就把猎枪踩断了,用鼻子卷起来抛得老远。猎人乘机从地上爬起来,没命地逃跑,复仇的大象穷追不舍,把猎人逼到了山崖跟前。他急忙抓住一根粗藤,想爬上陡崖逃命。大象扬起鼻子,把猎人卷了起来,使劲儿抛了出去,随着一声惨叫,猎人被摔死在悬崖底下。这就是偷猎野生动物的人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