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驻藏军人心理健康教育
46959500000006

第6章 概论(5)

2.实行需要补偿

心理挫折就是需要的未满足。实行需要补偿就是用满足另一种需要来补偿需要不满足造成的不平衡,从而排除挫折感。例如,如果部队物质条件一时不能满足军人的需要,那就要在努力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想办法把军人的精神生活搞得好一点,弥补物质生活的不足。如果军人荣誉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那就要在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上给予弥补,使军人体验到领导对他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这就有助于排解由于没有得到荣誉而产生的抱怨、牢骚、气愤和其他过激情绪,而下决心作更大的努力。

3.采用“精神发泄”方法

这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这种方法是要创造一种情境,使受挫折者可以自由表达他们受压抑的情感。因为人们处于挫折情境会以紧张的情绪反应代替理智行为,只有使这种紧张的情绪发泄出来,才能恢复理智状态。这里所指“精神发泄”方法不同于国外的“精神发泄”方法,而是采取一种合理的宣泄消除的形式,将情绪发泄出来。心中有烦恼,可以向至亲好友倾诉,也可以向领导发发“牢骚”。同时,对受挫折者的“攻击”行为要有容忍的态度,一般来说,不宜采取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还可以采用个别谈话方式让受挫折者发泄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以及郁积在心中的烦闷。让受挫折者参加一定的娱乐活动,也是一种“精神发泄”方法。娱乐导致大脑皮层出现新的“兴奋灶”,使过于紧张的精神状态松弛,从而缓解各种抵抗情绪。

驻藏军人的几种常见心理

驻藏军人的服役心理

军人的服役心理主要表现在态度方面。服役态度是军人服役心理的核心内容。因而,本节重点研究军人的服役态度。服役态度是由服役认识、服役情感和服役意向三个要素组成。军人的服役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军人的服役行为,影响服役的积极性。因而,端正军人的服役态度是军队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入伍动机与服役态度

入伍动机是激励军人服役的内在原因。入伍动机对于军人的行为起着支配作用,端正入伍动机不仅对军人服从革命分工有直接影响,而且对于军人在整个服役过程中处理所遇到的各种重要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军人的入伍动机有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主导性动机起支配的作用。据某陆军学校对野战部队、边防部队、卫戍部队共计519名农村兵、城镇兵和各年度兵的调查分析,军人的入伍动机(指主导性动机)水平越高,服役态度越端正。在入伍动机水平较高的战士中,安心服役的占总人数的30%;入伍动机水平中等的战士中,安心服役的占总人数的13%;入伍动机水平较低的战士中,安心服役的只占总人数的8%。可见,教育军人端正入伍动机是极为重要的。

动机和态度对人的行为都有直接的影响,但影响的功能有所不同。动机是个人行为的动力机制,它直接发动、维持和定向着人的行为;而态度在人的实践行为中起着调节行为动机的机能,决定着个人主观上对于外界影响的选择性。外界情境对人的影响,必先受到军人原有态度的折射或过滤,从而出现行为选择上的差异。军人的服役态度对服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服役态度决定军人对某一事物的知觉选择及知觉判断,使服役态度在军人的行为中具有选择作用或过滤作用;服役态度预定着军人对某事物的反应模式,由于服役态度中包含有情感成分和意向成分,因此态度本身也具有动机作用和定向作用,潜在地决定了军人按某一方式采取行动;服役态度导致军人在行为效果上的差异。由于在共同活动中军人对某一事物存在态度上的差异,尽管从事同一活动,但各人活动行为的效果是不同的。

二、服役态度的形成

服役态度的形成是军人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变化过程的3个阶段:服从、同化、内化。军人服役态度的形成过程也是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的过程。

1)服从服从就是在团体的规范和他人态度的影响下,改变自己的观点、意图和行为,服从团体的规范和他人的意志。服从行为是来自外界的影响而被迫发生的。外来的影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一定的有组织的团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另一种是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团体规范制约着人的态度。任何一个团体都有一定的规范与纪律,要求大家共同遵守,所以服从团体规范对每个人来说,不管是否愿意都必须如此。军人在服役的过程中,首先是在团体规范的约束下形成种种态度。团体规范的约束感强,军人的服役态度就容易形成,团体的风气正,军人就容易形成正确的服役态度。否则,军人服役态度的形成在强度和方向上都会向相反的方面发展。

2)同化同化不是被迫而是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态度相接近。同化阶段已不同于服从阶段,它不是在外界压力下转变态度,而是自愿的进行。例如有的军人,本来没有受到批评,可是当领导批评别人时,他意识到自己也有类似的错误,于是主动地反省自己,改正错误,自觉地按领导的要求去做。

3)内化内化是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军人只有在服役过程中,真正接受“为人民尽义务最光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等无产阶级服役观,并把这些观点和思想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确的服役态度才真正形成。世界观是军人服役态度内化的基础,它决定军人自愿接受何种观点、信念、态度的影响。服役态度达到内化的军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能够始终坚持目标,不断努力,积极进取。

三、服役态度的转变军人服役态度的形成和转变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军人形成的服役态度在方向上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在强度上可能是深刻的,也可能是肤浅的。转变军人的服役态度,就是从方向和强度上着手,其目的在于控制和调节服役态度的变化,增强具有良好品质的服役态度,或者改正不良品质的服役态度。转变军人服役态度的方法和措施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宣传效应力

改变军人的服役态度主要是通过宣传、说服、教育等手段,既要讲革命的大道理,也要讲具体的实际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宣传的效应力,即是改变服役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1)改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在转变军人服役态度的宣传教育中,整个宣传活动的基本社会心理结构是由教育者、教育者所宣传的观点和受教育者这3个成分构成的。这3个成分在服役态度转变过程中表出8种形式:如果教育者提倡某种观点,而受教育者一开始就对教育者抱有好感,那么,经过宣传,受教育者也会对教育者的观点抱赞成态度;如果教育者提倡某种观点,而受教育者事先就赞成这种观点,那么,受教育者也会对教育者抱有好感;如果教育者提倡某种观点,而受教育者本来就对教育者反感,那么,他们往往会对教育者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如果教育者提倡某种观点,而受教育者事先就反对这种观点,那么,他们也会对教育者产生反感;如果教育者反对某种观点,而受教育者事先就对教育者抱有好感,那么,他们也会对教育者反对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如果教育者反对某种观点,而受教育者事先也反对这种观点,那么,他们就会对教育者抱好感;如果教育者批判某种观点,而受教育者事先对教育者很反感,那么,他们就会对教育者批判的观点抱赞成态度;如果教育者反对某种观点,而受教育者事先就赞成这种观点,那么,受教育者就会对教育者产生反感。8种形式中,、、、都表明教育者个人品质对受教育者态度的影响,也同样证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融洽与否,是影响宣传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一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观点不一致时,也会出现一种情感障碍,这就需要进一步的说服教育,疏通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受教育者能够接受教育者所宣传的观点。因而,提高宣传效应力,首先要改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国外管理心理学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你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要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首先必须让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

2)利用威信效应和“自己人”效应教育者在受教育者中的威信对于宣传教育工作的效果有很大影响。两个人宣传同样的内容,由于他们在受教育者中的威信不同,效果也不同。某工兵部队地处高原边防,条件艰苦,大部分军人不安心。他们用部队的荣誉史进行热爱边防、热爱营区的教育,但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后来,他们请“老边防”讲开创某支队的创业史、发展史和荣誉史,教育军人安心服役,结果使大多数军人感到在高原边防当兵虽苦犹荣,从而激发了革命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相信权威、相信有权威的人所讲的话,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另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观点或其他任何方面的一致性越多,教育的影响力就会越强。因而,教育者在论述自己的基本观点之前,先表明自己在许多问题上与受教育者有一致的意见,引起他们的亲近感,然后把受教育者所不能同意的观点组织到他所能接受的主题中去,从而获得“批判式”教育所不能比拟的效果。2.调节态度差距在转变军人的服役态度中,受教育者原先的态度与教育者要求改变的态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求军人转变态度时应分阶段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如果要求过高,不但难以改变原先的态度,往往反而更加坚持原来立场,持对立情绪。

调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态度立场差距,还要尽可能立足军人合理的需要,解决军人的切身利益。要使军人安心服役,就要为他们排除各种后顾之忧;要使军人积极工作,造第一流的成绩,就要为其创造工作条件。即使是教育者要求的态度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态度差距很大,倘若能满足军人合理的需要,使军人产生迫切需要改变自己现状的心理状态时,则差距再大也能改变态度。例如,有些战士学司机训练的态度很差,要求他们立即勤学苦练一时难以办到,但如果部队积极培养两用人才,使战士认识到通过刻苦训练,能掌握一技之长,为复员后做好一定的就业准备时,转变其训练态度的可能性就会变得很大。也就是说,训练态度的转变与战士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十分密切,外在的因素容易转化为他转变态度的动机,从而构成了他的参照结构,最后改变了训练态度。实践证明,近年来开展的军地两用人才活动,对于转变战士的学习和训练态度以及整个服役态度,使战士安心服役,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施加团体压力

团体压力可以有效地转变军人的服役态度。团体压力包括3个方面:用团体规范约束来改变军人的服役态度。条令条例,是我军建设的法典,是部队行动的法规,同时无疑是军人的行为规范和生活准则。学习和执行条令条例的过程,不但是培养良好军人作风的过程,同时也是规范和约束军人服役态度的过程。因为团体内共同的行为标准,是该团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也是团体成员观察事物时所采取的共同心理参考原则。接受某一新的心理参考原则,也就是意味着建立新的态度。通过团体的气氛(团体舆论、团体风气等)影响来改变军人的服役态度。团体气氛影响与团体规范约束不同,它不是由上而下的明文规则,而是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态度,影响个体的反应。团体气氛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性质,但使个体在心理上很难违抗。因而,它对转变军人的服役态度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团体活动来改变服役态度。共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强制与态度对象接触,通过接触能够有效地改变感情。

团体对军人的影响是有差别的,其影响的大小取决于下列因素:团体对军人的吸引力或约束力。一个对军人富有吸引力的团体或有约束力的团体,该团体内的规范将成为影响军人服役态度的有力控制力量。研究和实践证明,模范团体对军人服役态度的改变有重大影响。所谓模范团体,即人生活其中或很想生活于其中并视为自己团体的团体。军人在团体内被重视的程度或地位的高低。

转变军人服役态度的方法和措施是多方面的,如培养军人对军队的热爱之情,增强服役的责任感;对军人进行理想教育,提高承担义务的自觉性,甘心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教育全社会热爱军队,尊重军人,增强军人的荣誉感等等。

驻藏军人的成才心理

渴望成才是军人在服役期间反映最敏感的一个心理问题。成长进步是每一个驻藏军人在服役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他们最根本的切身利益。因而,研究军人如何成才,是军队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如何促进军人成才的心理指导,是新形势下军人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军人成才须具备的几种心理品质了解军人成才的心理条件,对于按照成才规律去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军人成才必须具备下列几种心理品质:

1.中等的智力水平

心理学按照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把它划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3种类型。智力是通过所谓智力测验所得到的值来表示的。智商在100上下者,表示智力正常或中等,130以上者,表示智力超常,70以下者,表示智力低常。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成就的科学家并非个个都有高超的智力水平,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处在中等程度,还有少数科学家的智商只有七八十分。因而,军人不要抱怨自己的智力水平低,只要具备中等智力水平,同样可以成才。

2.明确的学习意向

学习意向是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明确的学习意向是军人成才的重要条件。没有意向的学习特点是:有关心理活动往往处于动摇、松弛而不稳定的状态,只会浮泛地或粗略地知觉某种对象,因此影响认知和掌握。有意向的学习特点是:意向调节着、支配着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不容易受其他各种无关刺激物的干扰,能对知觉对象进行精细的分析。实验表明,重记13个无意义的音节,没有意向的学习需要89~100次,有了要记住的意向学习仅要9~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