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节和控制个体恐惧心理领导行为的暗示作用,指挥员的沉着冷静、坚定果断能给部队”壮胆“,使官兵英勇顽强、无所畏惧;运用神经放松解脱法,通过活动身体的相应部位或自我暗示,达到调整心理状态、消除紧张心理的目的;掌握言语调节法,学会宣传鼓动、幽默调节、转移注意的方法,抑制因恐惧情绪而产生的过度兴奋,从而改变心理的紧张感和压迫状态。
2)预防和克服群体恐慌心理引起群体心理恐慌的因素有环境的危险性和残酷性、通信中断和指挥失灵、参战能力低和情绪不稳定、心理应变能力差和过分紧张等。预防和克服恐慌心理,必须提高军人的政治素质,增强必胜信心。在核袭击前夕,可采用集体宣誓等办法,转移大家的紧张情绪;在作战过程中可以通报战区形势,宣传胜利战果,宣传英雄模范事迹,鼓舞全体参战军人的战斗情绪,克服恐慌心理。
3)调节战场环境以增强心理安全感调节战场环境就是千方百计改善条件,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减少核武器的直接或间接的伤害,以增强部队的心理安全感;要配齐专业防护人员和防护器材,进行集体防护训练;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减少核爆效应的伤害;及时救治伤员和后送心理疾病患者,防止异常心理蔓延;迅速撤出污染区,并及时进行彻底洗消。
四、战争性心理障碍如何防治
1.战争所致心理障碍的表现
战争以其紧张、激烈、残酷和危险为特征,对军队及其他参与者可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部分人员的认识、情感、思维与行为等心理活动的异常,甚至可严重削弱部队战斗力。战争导致军人的心理障碍的一般表现可归纳为:
1)轻度心理障碍可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哭、烦躁或牢骚满腹;睡眠障碍,如噩梦或入睡困难;过度惊恐反应,对外界刺激如声音、运动等的反应过于敏感,如肌肉紧张、发抖和战栗、盗汗、恶心、尿频尿急、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心慌胸闷等。以上情况,一般不需治疗可恢复正常。
2)严重的战斗心理障碍包括剧烈的颤抖、目光呆滞、沉默不语、表情平淡、对战友表现毫无感情、幻觉或错觉,并可在原来物体的基础上,看到奇怪的东西,思维动作迟缓、抑郁、孤独、狂叫、焦虑不安、易激惹、言语障碍,可出现突发的攻击行为,且常有即将死亡或负伤的感知等。指挥员可出现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判断能力下降等心理问题。
3)极为严重的战争性心理障碍可出现失听、失明、失语、精神分裂样症状及记忆受损及完全丧失作战能力等。
现代战争对军人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为了不受战争消极因素的影响,并能积极地行动,每个军人应具备高度的心理稳定性,这一稳定性是在战斗训练和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在军人整个服役过程中逐渐培养形成的。
2.战争所致心理障碍的常见原因
1)战斗应激的强度有资料表明,战时精神疾病的发生与战斗应激的强度关系密切。战斗持续时间较长,躯体伤员越多,精神疾病的发生率也就越高。
2)环境因素在艰苦危险的情况下,尤其是不熟悉作战环境、战场上的尸体未来得及处理等因素,会增加士兵的恐惧心理,又如疲劳、饥饿、冷、热、迷失方向、伤亡率高、战争缺乏机动性和进展等,也易发生心理障碍。
3)参战人员的士气据中东战争以色列军经验认为,参战人员的士气是影响其精神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指挥员的水平及为人的可信赖度、对士兵的关心程度、战斗集体的凝聚力。高昂的士气和部队凝聚力能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
4)个性因素原具有情绪不稳定、神经质倾向的人易发生心理障碍。
5)年龄因素年龄越大,越易发生心理障碍;缺乏经验,缺乏参战的思想准备,首次看到死亡,也是诱发战争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此外,士兵的精神状态、身体及心理素质以及社会心理因素,与心理障碍的发生也有明显联系。
3.战争所致心理障碍的预防
战争可致军人发生各种心理障碍,给部队的战斗力造成巨大影响,故各国军队都在积极地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目前,有关战争所致心理障碍的预防措施有以下几条值得参考:
(1)战前积极进行心理耐受能力的训练。此训练需在接近实战条件下进行各种军事的、体力的和心理的耐受能力等训练。
(2)战前向士兵讲授一些战斗心理卫生常识,使他们掌握识别和处理心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对精神疾病伤员的重新归队,切忌歧视和抵制,以减少对战争性心理障碍的易感性。
(3)保证官兵的睡眠时间。一般认为,连续24小时战斗,至少应予4小时的连续睡眠时间;持久作战的部队或连续战斗的飞行员,每天应保证6小时的睡眠。同时要尽力保障部队的休息和饮食,做好保暖或防冻工作,使士兵具有较好的体力和心理状态。
(4)提高领导水平,建立领导权威。有效的指挥能降低心理应激的发生率,在核、生、化战争中尤为重要。应重视指挥官的素质培养及选拔。
(5)有效、可靠的医疗救护系统的存在,对减轻参战人员的恐惧、减少伤后的忧愁以及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可起着积极的作用。
(6)共同信念的教育,如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及某些信仰的教育等。
(7)指挥员应向士兵说明战况、敌人的意图和军事装备及我军的战斗计划等。
(8)努力改善战斗环境,及时清除战场上的尸体与污物,整洁的环境可使人心情舒畅。战斗间隙可适当开展丰富有趣的各项活动,以减轻士兵的紧张恐惧心理。身体负荷量要合理,防止过度疲劳。对驻守在危险、艰苦阵地上的部队,应设法定期换防,这可预防战斗应激的心理障碍发生。
(9)战时的政治动员对于鼓舞斗志和克敌制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战争所致心理障碍的治疗
有关战争所致心理障碍的治疗措施有以下几条值得参考:
(1)要及时休息和补充营养。
(2)就近治疗,多主张在军事环境中进行,接受治疗者仍按过去在营区生活和训练的要求,但干扰要小。一般采用心理疏导、鼓励与心理治疗。
(3)在治疗的同时,让其尽量多参加活动,如文娱、体育活动。
(4)受治疗者应有组织,活动和治疗均在班排内进行。
(5)松弛治疗或深慢的呼吸,让其冷静下来,恢复理智。
(6)根据具体情况,可选用抗精神病药、抗抑郁、抗焦虑等药,如舒乐安定、阿咪替林、心得安等。
(7)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2周左右。
军人的心理训练
军人心理训练的地位和作用
军人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军人在紧张、激烈、危险、困难、劳累的作战和勤务中,顺利地完成任务所需的心理因素,保持心理的稳定性。也可以说,军人的心理训练就是运用心理学手段,建立军人作战的心理模型或形成心理定势,提高心理容量,从而在战争条件下对相对的客观情况能够做出适应性的反应。心理模型是指适应战争需要的心理要素质与量统一的结构,心理定势是指心理活动为应付某一既定的客观事件而做好的准备。
一、军人心理训练的地位
过去我们认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在于加强军人的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的训练,把思想教育、技术战术训练、体育训练看成是军事训练的完整体系。但是,战争的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模式是不完全适合于战争的需要,尤其是不完全适合于现代战争的需要,军事技术的进步深刻地影响军队的生活和战斗生活的一切方面,现代战争不仅是武器的较量,而且是军人的思想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较量,以上4种素质构成战斗力的结构,相互联系,互为促进。思想素质(政治觉悟、信念)是勇敢的基础,我军正因为有高度的觉悟,坚定的信念,才取得一个又一个战争的胜利。思想上的弱者也必然是战场上的败兵。技术素质(杀敌本领)是完成战斗任务的直接条件。光靠思想不能打仗,只有过硬的杀敌本领,才能消灭敌人。并且,技术素质还有助于心理因素的发挥,”技高胆壮“就是技术素质的心理作用。身体素质是保证提高作战效能的生理物质基础。由此可见,军人的思想信念、技术素养和身体素质是其坚定心理的基础。
但是,心理素质又制约着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发挥。在战争条件下,危险的刺激会引起军人的心理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可以抑制心理作用的过程,对上述素质起到束缚、限制和压抑的作用。根据美国军事心理学家阿格雷尔所提供的调查材料指出,恐惧感经常妨碍士兵使用武器,在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军仅有大约25%的士兵能善于使用武器进行战斗。我军的实践证明,在紧张、危险的情况下,心理素质强,就会激发战斗意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军事技能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如果缺乏一定的心理素质,就会导致削弱和丧失战斗力。部队训练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外界条件稍有变化,射击成绩就大幅度下降;手榴弹实弹投掷时,时常有人失手;实兵实弹战术检验演习中,枪炮一响就有人不知所措。这些都是由于外界特殊条件的刺激,造成军人的恐慌心理而影响了军事技能的发挥。所以,不能把这些现象单纯看成是技术问题,更不能单纯看成是思想问题。可见,军人心理素质对战斗力的发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实践表明,心理素质不能全部通过思想教育、技术训练和体育训练而自然养成,比如对紧张、危险状态的心理适应,不是前几种训练所能及的,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一些科目和内容,使心理训练贯穿于整个军事训练过程的始终,只有这样,军人的心理素质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思想教育、技术训练、体育训练不能取代心理训练,心理训练应该成为军事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军人心理训练的作用
军人心理训练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军人的心理活动水平人的大脑受到外界的刺激会引起兴奋反应,与此相应,心理活动便活跃起来。但是,如果受到过分强烈的刺激,或长时间地处于普通刺激的作用下,大脑就会相应地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大脑的某个部位如果存在超强兴奋灶,那么由于感应作用就会导致大脑其他部位的抑制。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心理进入压抑状态,表现出感觉混浊、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情绪暴躁、行动失常。在现代战争中,军人将受到极为强烈的紧张刺激,这就必然导致心理压抑状态的出现和心理活动水平降低。心理训练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危险情境,使军人得到心理锻炼,从而部分解除处于危险情境中的紧张状态,调节心理活动强度,改变紧张状态对军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性质,提高心理活动水平。
前苏联军事心理学对于心理训练能否可以完全解除军人处于危险情境的紧张状态,能否改变紧张状态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曾对一组驾驶坦克进行潜渡的坦克兵作过考察。考察时,用心率和血压作为衡量紧张状态的尺度。紧张状态对心理和行动的作用,则根据完成专门的智力测验课题的时间和准确性来确定。在试验的第一阶段,连续数天多次记录了坦克兵在通常条件下解决智力测验课题的成绩。从积累的数据中获得了每个军人的平均心率、血压和心理活动的平均指数。试验的第二阶段,对参试人员设置了危险情境,引起了他们的紧张。经过测量心率和血压,查明了紧张状态对人的心理和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心率加快和血压的变化,证明紧张状态的出现,而在完成智力测验课题时间的增加、错误的出现,则证明紧张状态对心理活动的消极作用。实验的第三阶段,在坦克兵完成几次水下驾驶之后,心率和血压的记录以及完成智力测验课题的结果表明,危险情境对引起军人的紧张略有减少,但依然存在,而危险情境引起的紧张对军人心理影响的性质起了变化。在许多人身上,紧张先是引起心理反应准确性的破坏和时间的增加,就是说心理活动水平下降,通过第三阶段的试验,紧张对心理活动能力的消极影响逐步消失,最后对心理活动能力起了促进作用。
这个实验表明,只要采取一些专门措施,心理训练就可以培养军人对危险性作出有益而积极的反应能力。试验还证明,经过心理训练,在危险情境中,军人的紧张状态不能完全消除。这是因为,危险情境下的任何活动都会引起紧张,这是任何健康的人所无法避免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在紧张可以抑制心理作用过程,也可以活跃心理作用过程。适度的紧张是积极的心理活动所必需的,所以说,心理训练不能也没有必要完全解除紧张。心理训练的作用就在于调节紧张强度,使紧张状态能够促进心理活动水平的提高。
2.培养军人的心理品质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参战人员将承受空前沉重的心理负荷,因而,需要完善的心理品质。心理训练能使军人养成勇敢、大胆、坚定、顽强、沉着、果敢、机智、坚韧等心理素质。军人心理训练还能增强军人心理和精神的”耐力“,即经受长时间的体力和心理负荷以及精神上的震动而不丧失争取胜利的意志的能力。
3.克服军人的心理障碍
在战争中,过于强烈的刺激,有时会造成军人心理上的障碍如感觉迟钝),使军人的心理反应出现异常。对此,一般需要采取专门性的心理恢复或治疗措施。事实证明,克服心理障碍,只能采用心理训练方法,不能依靠身体或技能训练代替,心理障碍只能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克服。有些较轻的心理障碍,如心理疲劳,可以通过自然恢复消除;有些心理障碍则不能完全依靠自然恢复,必须进行专门性的心理训练。
由此可见,搞好军人的心理训练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军人心理训练在军事训练中作为一个新的领域而崛起,并愈来愈显示它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出现不是凭空的,是以生物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和军事科学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为基础的。
军人心理训练的原则
军人的心理训练除了必须遵循军事训练一般原则外,还必须遵循不同的心理训练原则。心理训练的成效如何,往往取决于能否正确地、全面地运用心理训练原则。
一、训练情境与实战条件相统一
进行心理训练必须要创造出最近似于实战的环境,这是心理训练取得成功的保证。创造实战条件,尽量减少平时训练和战时行动的差别,就能把战争中的一切因素变成预料之中的、熟悉的和习惯的事情,使军人获得战斗条件下克服心理负荷的经验。
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心理训练是对军人们心理施加影响的训练,即直接转化人的“内心世界”的特殊教育过程。“身”是“心”的基础,“心”又是最容易受到伤害,故任何心理训练方法的使用,必须有利于促进军人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