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心理
战时环境与心理反应
在现代战争中,战场范围空前扩大,军人要在各种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作战,同时,现代战争空前残酷、激烈,战斗节奏加快,紧张程度提高。所有这些自然条件、作战生活条件和战场气氛,对军人的心理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
一、自然条件与心理反应
战时,军人要在高山、沙漠、丛林、草原、江河、丘陵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不同气候条件下活动,因而会引起军人不同的心理反应。这里着重分析几类易引起军人较强的心理反应的自然条件。
1.高山对军人心理的影响
地域高度对于行为影响主要是由于各种高度所含有的氧气多少所致。身心效率和肺部吸氧的分量具有密切的关系。人在吸入10~30次纯氮以后便会失去意识,但是如再吸氧,意识又会恢复。在高山缺氧的情况下,极易出现四肢无力、气喘、胸闷、头昏、头痛、恶心、食欲不振、睡眠失常等生理反应,个别严重者还会发生昏迷和疼痛式的痉挛。
并且,由于缺氧环境的影响,感觉、知觉和大脑反应会处于迟钝、缓慢的状态,甚至表现为麻木:思维的灵敏性降低,在评判能力方面便有观念固定的现象;记忆力也有下降,学习中常出现前摄抑制,情节体验异常深刻,情绪低沉,性格忧郁的军人情绪急骤跌落,孤独感加剧,情感冷漠,思乡愁绪增强,严重的甚至感到哀伤和凄凉。同时,军人的行动反应性也有下降,行动迟缓,容易疲劳,行动的节奏性、内部协调性有时会出现紊乱,力不从心、身不由己的现象特别严重。
2.沙漠对军人的心理影响
在冷兵器时代作战,人们都把沙漠视为“死地”,是军事上的一忌,可是到了飞机、坦克、火炮等现代化武器装备出现以后,沙漠成了重要的作战战场。因而,研究沙漠对人的心理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军人在浩瀚的沙漠上,由于地貌相似和缺少有明显特征的方位物,以及蜃气大大降低了能见度,加之又不会掌握地貌特征,极易产生方位错觉,造成迷失方向。有的军人在遇到迷失方向的情况下,因没有经验,可能会动摇斗志,严重的还会出现悲观,甚至绝望的情绪;也有的军人可能由此而焕发出更坚定的信心,以顽强惊人的毅力战胜困难。
在沙漠环境里,光照强烈、气候干燥,不仅使军人体力消耗大、知觉易麻木、行为反应性低、思维迟钝,而且常使人产生烦闷、急躁情绪。气候温差大,对军人的情绪稳定性有影响,部分军人不适应剧烈的气候变化,周期性的情绪波动明显地体现出来,情绪起伏大。军人在沙漠适应过程中,独立性、坚强性等意志品质也有所降低。
3.丛林对军人的心理影响
由于丛林的气温、气压比较适宜,对军人机体的刺激不如高山、沙漠强烈。因而,对军人心理的消极影响也要少一些。在丛林中活动,军人思维反应快,记忆效率高,富于联想,能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但是,军人在丛林的适应期易患皮肤过敏症,加上蚊虫的袭击和叮咬,易破坏军人的情绪稳定性,扰乱军人休息和睡眠的秩序,从而造成一个时期连续性机体疲劳。军人在丛林中的信息交流需要同高山、沙漠地处于同一心理状态。
4.气温对军人的心理影响
在寒冷的环境里,军人的机体内循环系统的循环周期延长、速度减缓,热量散发系统基本闭合,肌肉、韧带和上皮组织处于惰性状态,机体的反应性、协调性都处于较低水平。因而,寒冷环境对军人的视觉、听觉影响不大,但对动作影响较大,机体的协调性差,动作反应慢,行动迟钝,活力不强。军人如连续暴露在严寒中2~3小时,其手部力量就会降低20%~30%,从而影响其作业能力。军人对严寒的适应性要比对炎热的适应性差。
军人在寒冷的环境里,相对讲情绪较稳定,但周期过长时易低落。在意志方面,耐受性高,自制性强,能较好地抑制过剩脾气,但缺乏独立性。
军人在炎热条件下作战,同寒冷的环境里作战相比,其肌体的反应处于焕发和开启状态。炎热能引起军人的内分泌系统和生理机制不协调。如作战时消耗的营养和散发的水分过多,使吸收的营养和水分供不应求,导致机体的内稳态失调,逐渐影响情绪,刺激精神,造成思维能力下降,以至麻木。1980年9月,美陆军对M-1型坦克进行了一次试验,坦克内的湿球温度为华氏89度。车外的干球温度为华氏102度。试验中,坦克乘员按“第4级化学防护状态”规定着装(即着防毒面具、防化外衣、防护手套和防护靴),在关闭通风口和坦克舱盖的情况下进行装退教练弹、转动炮塔和俯炮口等动作,模拟主炮射击。1小时后,坦克乘员即丧失了操作能力。
炎热能导致军人的情绪弱点反应得更为突出。如性格外倾的军人情绪起伏更大等等。军人在不适应炎热环境时,情绪波动大,容易急躁、激动或冲动。同时,炎热也能降低军人意志的自制性、忍耐性和坚持性。
二、作战生活条件与心理反应在战争环境条件下,军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睡眠和饮食等严重不足,生活异常紧张、艰苦,军人要承受极大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这种特定的战时环境中的生活条件,不仅影响军人的生理功能,而且还影响其心理功能。为了证实作战生活条件对军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英国军事心理学家在一次检验性演习中,对3个步兵排进行了实验,以确定在睡眠不足情况下疲劳对军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多大危害。其中一个排每晚睡3个小时,另一个排每晚睡1.5小时,最后一个排则完全不睡觉。实验要求各排在9天的时间里参加构筑和改造战斗阵地,进行伏击和侦察巡逻以及依托阵地实施防御等活动。实验结果:在整个9天的演习中,每晚睡3个小时的步兵排仍可保持有效的战斗力,只发生了一些病号减员;每晚睡1.5小时的步兵排在前4天中逐渐失去精力、个人的主动性、整体观念和组织性,4天后,全排人员只能集合起来应付与他们有直接利害的情况,到第5天,该排由于极度疲劳,减员达50%;完全不睡眠的步兵排在第3天(连续72小时不睡觉)之后,就已经不能保持战斗力了。到第5天中午(即在不睡觉情况下连续活动90~104小时之后),极度的疲劳和困倦使该排全体人员先后退出试验。实验表明,军人在“战斗活动”中,睡眠不足时会表现出各种不良心理反应,如反应较迟钝,快速记忆的能力降低,思考问题的能力降低并且无法从事复杂的决策工作,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犯疏忽错误,烦躁,情绪不稳定和意志消沉等。
紧张的生活条件,还易引起军人生理和心理的疾病。有的心理学家对海上生活1年的1053名挪威海军士兵(21~27岁,90%未婚,受过高等教育)的研究发现,其中36%的战士患有1~2种疾病,28%有3~4种疾病,而只有20%的战士无任何疾病。
三、战场气氛与心理反应
现代战争的战场气氛已今非昔比。由于武器威力的渲染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现代战场气氛表现出紧张、激烈、残酷、危险的特征。这些气氛特征对军人的心理和行为,既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的作用。
战场气氛会引起军人的内心紧张。适度的紧张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它能把人的精力充分动员起来,发挥出个人的最大潜力。在战场气氛中,适度的紧张刺激使军人的心理活动处于激奋状态和最佳状态,从而消除了心理活动的惰性,心理活动更富有动力性特征,一切心理活动在这时能够很好地进行,具体表现为感知和运动能力协调、思维敏捷,注意集中、情绪高涨、战斗意志坚强,因而,作战行为更加积极主动。战场气氛也会引起军人的害怕心理。害怕是紧张、不安、担忧、顾虑等不同心理活动的综合反应,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受到外界事物强烈刺激而引起的,也是人类保护自己的一种超常心理反应。害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健全的害怕感能转化为智谋的力量、团结的原因和攻击的精神。例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背水一战,就包含有健全的害怕感的作用。
战场气氛引起军人的紧张感超出某一极限(有效的工作紧张极限)的时候,就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现象,引起心理正常活动的失调。第一,过度紧张引起智力和运动能力的失调,降低了思维创造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灵活性和机敏性,动作无力且很不协调,出现严重的行动错误,运动反应慌乱或迟钝。第二,过度紧张引起意志失调,目的性、顽强性、主动性、自制力降低。第三种失调是精神失常,出现急剧反应状态,即精神病。在战场上,心理动荡的频繁程度、性质和后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人的立场态度和志向、信念、理想的发展水平。因而,在不同的军队中心理动荡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作战过程的心理反应
从作战过程来看,可分为作战前、作战中、作战后三个阶段。军人在这三个阶段的心理反应有显著的差异。
一、作战前的心理反应
战前,军人的心理反应是其内心活动的综合表现,如对待面临任务的态度、参加作战的动机、情绪兴奋程度、注意力的变化、知觉的选择与清晰度等。这些综合的心理反应表现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1.积极的心理反应作战前,军人的积极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情绪高涨当军人听到战斗动员令后,心理活动异常活跃,情绪饱满、精力旺盛,迫切要求在作战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且相信能够取得胜利。处在这种状态的军人注意力集中、稳定,观察精确,思维灵活,整个心理活动处在积极状态。由于情绪高涨,练兵积极性空前提高。实践证明,临战训练比平时训练的效率要高几倍乃至十几倍。这是因为临战训练实战感强、气氛激烈,所激发出的训练情绪比平时要高涨的多。
2)荣誉需要强烈临战前,军人的参战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荣誉需要所制约。据调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战士都想在战斗中当英雄、立功、受嘉奖、入党(团)、提干,没有这种愿望的战士微乎其微。就是那些平时比较落后的战士,也想通过积极的作战行为表现来改变人们对他们的看法,重新树立自己的“形象”。对荣誉的追求是军人积极作战的重要动力因素,不能视为“个人英雄主义”和“参战动机不纯”。
3)纪律性增强由于战前气氛的渲染,提高了军人心理的紧张度。因而,组织纪律性大为增强,紧张作风明显提高,集体行为更加协调。甚至平时比较自由散漫的军人也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比较松散的集体也能步调一致。
2.消极的心理反应作战前,军人的消极心理反应主要表现出两种状态。1)淡漠状态军人对参战缺乏信心和决心,情绪不高,意志消沉。在我军表现出淡漠状态的军人占极少数。
2)过分激动状态这类军人过度兴奋,吃睡不好,坐卧不安,情绪极不稳定,体验过分强烈,心理失去平衡,有的表现惊慌、焦急、担心、害怕,从而导致注意涣散,记忆力减弱,判断力迟钝、紊乱,思维力不灵活、不敏捷等等。
二、作战中的心理反应军人在作战中的心理反应纷纭复杂,这里研究的是军人在作战中带有共同性的几个方面的心理反应。
1.作战中的一般心理反应
作战中的一般心理反应主要表现在智力、情感和意志几个方面。
1)智力反应战争是一种斗智活动。作战中智力活动处于一种激奋状态,表现得异常活跃,智力各个要素也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要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运动觉、空间知觉等发挥敏锐的观察力,做到细致、准确、敏捷地观察敌情;要运用良好的记忆力迅速地记准当前发生的一切,并迅速地提取记忆库中的各种信息;运用思维力积极思考,发现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在战时,作战情况变化多而快,不像平时可以从容地思考、研究,必须反应迅速,这就使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的敏捷性品质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还得到培养和提高。
2)情绪和情感反应在作战中,军人情感的两极性更为明显。喜与怒、好与恶、爱与憎就是体现了情感的两极性。如对己更加友爱,战友间的战斗情谊比平时更深切,集体气氛更融洽。这时大家能顾大局,识大体,积极维护集体荣誉,相互信赖、相互谅解的气氛更加浓厚。因而,集体的凝聚力强。对祖国,爱的情感更加强烈。平时军人的这种情感都会反映出来,但指向性不够集中,而在作战中,爱国主义情感的指向性更加具体、更加集中、更加鲜明。他们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同爱国主义情感融为一体,为了祖国敢于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与此相反,对敌人更加仇恨。军人的激情在战斗中经常发生。激情是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当敌人逞狂、我方多次进攻失利时,军人会产生摩拳擦掌、无比愤怒的情绪;当看到自己战友流血牺牲时,会产生压抑不住的复仇怒火等等,这些都是激情的表现。从生理上分析激情产生的原因可以认为,人的大脑皮层有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二者平衡,则人的行为正常。当一种强刺激造成人“怒发冲冠”时,大脑皮层中就会出现优势兴奋中心,抑制能力显著减退,出现意识狭窄“的现象,即人的意识固定在引起激情的那个事物上,什么都顾不得了,一切都豁出去了,常常做出与他平时的行为相反的不假思索的举动。激情有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激情在军人参战中有积极的意义。当发生积极激情时,由于受正确世界观的支配和坚强意志力的支持,可以成为动员军人积极地投入战斗和产生英雄行为的巨大动力。消极激情往往由于缺乏理智性,容易造成较大的伤亡。
3)意志反应战争也是一种意志对抗。在战争中意志这一心理特点表现十分明显。勇敢顽强,不畏牺牲是军人意志品质的突出表现。军人勇敢顽强的意志主要表现以下3个方面:同敌人作殊死的斗争。特别是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坚强的意志将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同伤痛作顽强的斗争。我军在作战中有一句口号”重伤不叫苦,轻伤不下火线“就是顽强意志的形象表达。许许多多军人在这方面创造了令人叹服的英雄事迹,甚至出现了在生理上难以克服的奇迹。同艰苦条件作坚决持久的斗争。在作战中,各种艰难困苦的条件是平时不可相比的,只有依靠意志的顽强作用,才能克服这些艰苦条件所带来的困难。
军人在作战中也存在一般的消极心理反应,表现最明显的是恐惧心理,这是情绪过分紧张造成的。
2.作战方式与心理反应
作战方式很多,如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伏击战、遭遇战等,每种作战方式又可分为进攻与防御两种基本类型。下面着重分析进攻与防御两种作战方式对军人的心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