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患者病前具有性格缺陷者占49.8%。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常自我催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寻求别人经常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型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癔症。
二、临床表现
癔症的临床表现因人、因事、因文化背景不同有巨大差异。在与战争有关的神经症中,癔症占大多数,其症状多以躯体症状为主,精神障碍较少。归纳起来,癔症常有以下临床类型:
1.癔症性精神障碍
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意识范围狭窄、具有发泄特点的急剧情感爆发、选择性遗忘或自我身份识别障碍。起病时精神因素常很明显。尽管患者本人否认,但旁人看来,疾病的发作有利于患者摆脱困境、发泄被压抑的情绪、获取别人同情,或得到支持和补偿。按照临床特点,这一类型又可分为:
1)癔症性朦胧状态主要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患者的精神活动常局限于与发病有关的不愉快体验,对外界其他事物反应迟钝或不予理睬,其语言、动作、表情多反映其精神创伤内容。此种状态常突然发生,历时几十分钟即可恢复,清醒后对病中经历大多不能完全回忆。
2)情感爆发意识障碍较轻,常在与人争吵,情绪激动时突然发作,哭啼、叫喊,在地上打滚,捶胸顿足,撕衣毁物,或以头撞墙,其言语行为有尽情发泄内心愤懑情绪的特点。在多人围观的场合发作尤为剧烈。一般历时数十分钟即可安静下来,事后可有部分遗忘。
3)癔症性神游症患者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到外地旅行,旅行地点可能是以往熟悉和有情感意义的地方。此时患者意识范围缩小,但日常的基本生活(如饮食起居)能力和简单的社交接触(如购票、乘车、问路等)依然保持。有的患者忘却了自己既往的经历,而以新的身份出现,他人不能看出其言行和外表有明显异常,历时几十分钟到几天,清醒之后对病中经过不能回忆。
4)癔症性假性痴呆患者在精神创伤之后突然出现严重智力障碍,对甚至是最简单的问题和其自身状况不能做出正确回答,或给予近似的回答,给人以呆滞的印象。
5)恍惚状态和附体状态典型的恍惚状态见于催眠、巫术或迷信活动中施术者与“鬼”、“神”进行交往之际,以及某些气功诱导的入迷状态。处于恍惚状态的人,如果其身份为神灵或已死去的人所替代,声称自己是某神或已死去的某人在说话,则称为附体状态。
6)癔症性木僵精神创伤之后或为创伤体验所触发,出现较深的意识障碍,在相当长时间维持固定的姿势,仰卧或坐着,没有言语和随意动作,对光线、声音和疼痛刺激没有反应。此时患者的肌张力、姿势和呼吸可无明显异常。以手拨开其上眼险,可见眼球向下转动,或紧闭其双眼,表明患者既非入睡,也不是处于昏迷状态。一般数十分钟即可自行醒转。
7)癔症性精神病在受到严重的精神创伤之后突然起病,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行为紊乱,哭笑无常,短暂的幻觉、妄想和思维障碍,以及人格解体等。其症状多变,多发生于表演型人格的女性。病程很少超过3星期,可突然恢复常态,而无后遗症状,但可再发。
2.癔症性躯体障碍
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转换性症状和躯体、内脏障碍等躯体化症状。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都不能发现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其神经症状也不符合神经解剖生理特点。
1)运动障碍可表现为动作增多、减少或异常。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痉挛发作。常于情绪激动或受到暗示时突然发生,缓慢倒地或卧于床上,呼之不应,全身僵直,肢体一阵阵抖动,或在床上翻滚,或呈角弓反张姿势,呼吸时急时停,可有揪衣服、抓头发、捶胸、咬人等动作,有的表情痛苦,但无咬破舌头或大小便失禁。大多历时数十分钟,症状缓解。肢体震颤、抽动和肌阵挛。表现为肢体粗大颤动,或不规则抽动,肌阵挛则为一群肌肉的快速抽动,类似舞蹈样动作。肢体瘫痪。可表现单瘫、截瘫或偏瘫,伴有肌张力增强或弛缓。有肌张力增强者常固定于某种姿势,被动活动时出现明显抵抗。起立不能、步行不能。患者双下肢可活动,但不能站立,扶起则需人支撑,否则向一侧倾倒;也不能起步行走,或行走时双足并拢,呈雀跃或跳行。失音症。患者不用言语表达意见或回答问题,但可用书写或手势与人交谈,称缄默症,想说话,但发不出声音,或只能用耳语或嘶哑的声音交谈。检查神经系统和发音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
2)感觉障碍可表现为躯体感觉过敏、缺失或异常,或特殊感觉障碍等。
三、防治措施
1.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早期充分治疗对防止症状反复发作和疾病的慢性化十分重要,应予以强调。初次发病者,合理的解释,说明症状与心理和个性特征的联系,配合理疗和语言暗示,往往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病程已数周,有反复发作倾向者,宜根据病情,制订精神治疗与药物和物理治疗相配合的整体治疗计划。不宜匆忙、草率采取简单的语言暗示,尽管暗示疗法当时有效,但以后容易复发,或出现新的症状,取代原来的症状。其次,需要注意的是,在诊断基本明确以后,应尽可能避免反复检查,过多的、不必要的检查,往往会使病情进一步复杂化。在询问病史或进行检查的过程中,不恰当的提示,可使患者出现一些新的症状和体征。再次,在接触病人和治疗过程中应避免环境中的不良暗示。过多的人围观、对症状过分关注,对患者病情发展表现出强烈的紧张不安,都会使患者寻求注意的倾向增强,从而使病情恶化。
2.药物和物理疗法
1)药物治疗癔症性朦胧状态、精神病状态或痉挛发作时,很难接受正规的精神治疗,可采用盐酸氯丙嗪25~50mL肌肉注射;或安定10~20mL静脉注射,促使患者入睡,有的患者醒后症状即消失;急性期过后,精神症状仍然明显者,可采用盐酸氯丙嗪口服给药;遗留头昏、头痛、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者,可给予阿普唑仑或舒乐安定口服。
2)物理治疗针刺或电兴奋治疗对癔症性瘫痪、耳聋、失明、失音或肢体抽动等功能障碍,都可有良好效果,但应注意配合语言暗示进行。
3.心理治疗是治疗癔症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暗示疗法是消除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有效措施,特别适用于急性起病的患者,可分为觉醒时暗示和催眠暗示两种。患者迫切要求治疗者,在觉醒状态下,通过语言暗示,或配合适当理疗、针刺或按摩,即可取得良好效果;病程较长、病因不甚明确的病例,往往需要借助药物或语言催眠疗法,消除患者的心理阻力,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1)觉醒时暗示。治疗开始时医生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的结果,然后用简短、明确的语言向患者解释他的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即将采取哪种治疗方法,在治疗的帮助下,失去的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使患者对治疗产生高度的信心和迫切的治愈要求。对有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可选用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推注,或用感应电刺激患病部位,同时配合语言、按摩和被动运动,鼓励患者运用其功能;随即用语言强化,使患者相信在治疗的帮助下,失去的功能正在恢复乃至已经完全恢复;并进一步鼓励患者进行相应的功能活动。
(2)催眠暗示。治疗开始前先进行催眠感受性检验,检验的方法有多种,可选择其中1~2种以确定患者是否适于语言催眠,例如让患者双足并立,背向医生,头部后仰,医生以手托其枕部,然后告诉患者,手拿开后,他就会向后跌倒。如果患者在医生的手拿开后立即向后倾倒,即表示患者具有一定催眠感受性,可选用语言催眠,在患者进入催眠状态下进行暗示治疗;如果患者催眠感受性不强,或医生对语言催眠缺乏经验,则可选用硫喷妥钠10~20mL缓慢静脉注射,使患者进入轻度意识模糊状态,然后按上述觉醒时暗示的方法,用语言进行暗示或配合电刺激、按摩、被动运动等方式进行暗示。
2)催眠疗法除用于增强暗示感受性、消除痛症的躯体症状外,尚可用以治疗癔症的遗忘症、失音症、木僵状态以及情绪受到伤害或压抑的患者。在催眠状态下,可使被遗忘的创伤性体验重现,受到压抑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3)解释性心理疗法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认识疾病的性质,帮助患者分析个性存在的缺陷,以及克服个性缺陷的途径和方法,适用于除癔症性精神病发病期之外的各型癔症。
4)分析性心理疗法着重探寻患者的无意识动机,引导患者认识无意识动机对健康的影响,并加以消除。主要适用于痛症性遗忘,多重人格和各种躯体障碍,可采取精神分析技术或领悟疗法。
癔症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疾病,及时消除病因,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性质有正确了解,正视存在的个性缺陷,改善人际关系,对预防复发都有一定帮助。长期住院或居家休养,对患者非适应性行为经常予以迁就或不适当强化,均不利于康复。
神经衰弱
一、定义和概述
神经衰弱是一类以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乏,并常伴有情绪烦恼和一些心理生理症状的一组神经症。表现为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感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这些症状并不能归因于已存在的身体疾病、脑器质性病变或某些特定的精神疾病,但病前可存在持久的情绪紧张或精神压力。
一般认为,长期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创伤引起的负性情感体验是本病较多见的原因。学习和工作不适应,家庭纠纷,婚姻、恋爱问题处理不当,以及人际关系紧张,大都在患者思想上引起矛盾和内心冲突,成为长期痛苦的根源;又如亲人突然死亡,家庭重大不幸,生活受到挫折等,也会引起悲伤、痛苦等负性情感体验,导致神经衰弱的产生。
性格缺陷是病前重要的内在致病基础。这类患者的性格往往表现为孤僻、胆怯、敏感、多疑、急躁或遇事容易紧张、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心等,少数人则表现主观、急躁、任性、好强、缺乏自制能力。体质不良或近期遭受感染、中毒等躯体疾病,均容易诱致神经衰弱。少数病人亦可由急性精神创伤所致。患者有慢性躯体疾病、性格有缺陷或家族精神疾病病史,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容易促发本病。
二、临床表现本病患者常同时有多种精神和躯体症状,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衰弱症状患者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或脑力迟钝、肢体无力、困倦思睡,特别是工作稍久,即感注意力不能集中、思考困难、工作效率显著减退,即使充分休息也不足以恢复其疲劳感。很多患者诉述做事丢三落四,说话常常说错,记不起刚经历过的事。
2)兴奋症状患者在阅读书报或收看电视等活动时精神容易兴奋,不由自主的回忆和联想增多,患者对指向性思维感到吃力,而缺乏指向的思维却很活跃,控制不住,这种现象在入睡前尤其明显,使患者深感苦恼。
3)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容易烦恼和容易激惹。烦恼的内容往往涉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感到困难重重,无法解决。另一方面则自制力减弱,遇事容易激动,或烦躁易怒,对家里的人发脾气,事后又感到后悔或易于伤感、落泪。有的患者有焦虑情绪,对所患疾病产生疑虑,担心和紧张不安。例如,患者可因心悸、脉快而怀疑自己患了心脏病;或因腹胀,厌食而担心患了胃癌;或因治疗效果不住而认为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这种疑病心理,可加重患者焦虑和紧张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另有约40%的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短暂的轻度抑郁心境。
4)紧张性疼痛常由紧张情绪引起,以紧张性头痛最常见。
患者感到头重、头胀、头部紧压感或颈项僵硬;有的则诉述腰酸背痛或四肢肌肉疼痛。
5)睡眠障碍最常见的是入睡困难、辗转难眠,以致心情烦躁,更难入睡;其次是诉述多梦、易惊醒,或感到睡眠很浅,似乎整夜都未曾入睡;还有一些患者感到睡醒后疲乏不解,仍然困倦,或感到白天思睡,上床睡觉又觉脑子兴奋,难以成眠,表现为睡眠节律的紊乱;有的患者虽已酣然入睡,但醒后坚决否认已经睡了,缺乏真实的睡眠感。这类患者为失眠而担心、苦恼,往往超过了睡眠障碍本身带来的痛苦,反映了患者的焦虑心境。
6)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较常见的如:头昏、眼花、耳鸣、心悸、心慌、气短、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尿频、多汗、阳痿、早泄或月经紊乱等。这类症状虽缺乏特异性,也常见于焦虑症、抑郁症或躯体化障碍,但可成为本病患者求治的主诉,使神经衰弱的基本症状掩盖起来。
三、防治措施
1.预防
强调预防为主,纠正心理缺陷,正确处理心理矛盾和精神压力。提倡劳逸结合,科学用脑,积极参加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培养良性情绪,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2.药物治疗
大多数神经衰弱患者在心理治疗基础上再采用药物对症治疗。常用药物:抗焦虑剂,常用药物有舒乐安定、佳乐安定、氯硝基安定、阿普唑仑等;抗郁剂,适用于有情绪忧郁、消沉和压抑的病人,常用药物有多虑平、百优解、赛乐特、阿米替林等;解除睡眠障碍的药物,通常采用安定类药物帮助改善睡眠。
3.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治疗神经衰弱的基本方法,然而必须先找出致病的内外因素,然后再对症下药。必须指出,没有不良心理因素的神经衰弱,在临床上是罕见的,切忌不作详细的调查分析,无的放矢地乱投药物。临床实践还表明,医治神经衰弱患者必须掌握3个环节:分析致病的外因-不良心理社会因素;把握性格特点,进行必要的心理测定,确定致病的内因;采用对症药物治疗和其他医疗措施,并运用心理治疗原则和技巧,从身心两方面解除患者的病痛。在病人充分倾诉内心病痛感受和找出心理症结以后,向患者详细解释病情,指出本病的性质是功能性疾病和可治愈性,指导准确的治疗方法,消除患者的紧张、烦恼情绪和思想顾虑,增强治病信心,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精神分裂症
一、定义和概述
精神分裂症是以病人的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组最常见的精神疾病。本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进展缓慢,愈后差,常导致精神衰退,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多数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