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一个哑巴。
父亲十岁那年,得了一场大病,在乡卫生院抢救了一天,后转送到县人民医院治疗了半个月,爷爷奶奶都哭肿了眼。回来时,父亲的命总算捡回来了,但不能说话,咿咿呀呀,像个学语的娃娃。
好在父亲是个手艺人,否则一个哑巴,外出算命是他惟一的活路。我小时候经常看到那种“经典搭配”:一个哑巴牵着一个瞎子,瞎子叫喊:“算命!算命!”,哑巴敲一面小锣咣咣咣咣,走街串巷,替人算命。父亲没有找瞎子搭配,而是跟着他的表舅学做圆木活。这是一种现已基本失传,快绝迹的手艺,难度极大。
父亲的圆木做得极棒,竖板与竖板的连接处严丝合缝,一线光都漏不进来,水桶、马桶、脚盆、澡盆……结实耐用,滴水不漏。
远近百十里,父亲是最有名的圆木匠,哪家哪户要嫁女,都要请他去做几个工,为行将立户的女儿做一套圆木:盛米用的米桶、蒸饭的饭甑、锅盖、脸盆、脚盆、澡盆……家用圆木器,一应俱全。
母亲是个残疾人,右手右腿不便,勉强能自主自立,但不能同时看管好我和弟弟。父亲做工的时候,总是把我带在身边,陪着他一起干活。父亲要什么木料,咿咿呀呀地向我比划一番,然后,我就对主家说,让他们做好准备。
我和父亲配合得很默契,他需要什么,一个眼神,我就能领会。锉钝了,我会找来磨刀石;要打线,我会递上墨斗;快完工,我就到铁匠铺买铁箍……父亲接过我递去的家什,总会冲我温和一笑。
父亲从来没有打骂过我,甚至不曾对我怒目。
女娃在农村既轻又贱,常常被大人或兄弟打骂得鬼哭狠嚎。我不知道,为什么父亲对我那么好。三生修来的父女缘,是我莫大的福。父亲的举动显然影响到母亲和弟弟,他们绝不会对我展露凶相,更别说动手打我了。我们一家人,虽然过得清贫,但其乐融融,幸福快乐。
那时,我经常能听到别人都我说:“这就是那个哑巴的女儿,命真好,从来没挨过打骂。你看她长得鬼精鬼精的,有福。”不知道这是捧我,还是贬低,只觉得,听来很受用。至少,这是对父亲的奖赏。我一直认为,不打骂女儿的父亲,才是合格的父亲,才能让女儿打心里敬爱他。
父亲喜欢家人与他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每每有出嫁队伍路过我们村庄,父亲就会一手牵着我,一手扶着母亲走去村口。母亲在父亲的牵抚下,深一脚,浅一脚,但走得很安全。她放心不下跑在前面的弟弟,一路叮嘱:“强强,慢一点,别摔跤了!”我们一家站在那棵如盖的老栎树下,目送着迎亲的队伍,唢呐声声,爆竹声声,而树下,我们家的笑声也传得很远。
走在出嫁队伍的第一个位置是一手执长香,一手提鸡笼的媒婆,紧接着就是圆木“喜挑”,叠床架屋,满满一担,各式圆木幸福地叠在一起,澡盆里叠马桶,马桶里放着脚盆、脸盆,木桶里叠放水桶,水桶里藏着饭甑,担子上的每一个圆木器都系着红丝带,贴了大红喜字,热热闹闹,喜气洋洋。这些圆木器都是父亲做的。看着自己的荣誉作品在吹吹打打的喜庆气氛中,渐行渐远,父亲总是眯着眼笑,这种幸福微笑,能持续很长时间。
我上高中的时候,家乡的圆木器普遍被塑料制品代替了,父亲“刀枪入库”,告别多年的手艺活,一心一意莳弄田地。农闲时分,父亲就会到各处的水沟,掏泥鳅,抓黄鳝,嘱咐母亲炖给我们姐弟俩吃。多余的,才拿到集市上去卖,所换来的钱,只够家庭日用开销。没了做圆木的收入来源,家里捉襟见肘,困难重重。
高三那年寒假,我把自己的课本放进父亲的工具箱里,跟着村里的几个女伴,南下东莞打工。
父亲把我送到镇上坐车,一路咿咿呀呀地“说”个不停,我不知每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但深深地懂得,每个音节都是对女儿的呵护和祝福。临别时,父亲重复了无数遍:达达!见我一直都在迷茫和不解中,他挥动着双手,表演起哑剧来。我终于明白了,父亲要我到东莞后,给家里打电话。父亲遭病的那年才刚上小学二年级,认的字很少,但能够听懂别人的话。正因如此,他才会提出打电话的要求,而不是让我写信。
家里没有电话,只能打到隔壁王婶家。每次打电话到王婶家,要先挂断,等她叫来父亲母亲,再拔通。先是母亲的一番叮嘱,然后,就是父亲抢过话筒,听我说。他啊啊啊地应和着,每一个啊的音节里,都潜藏着笑和快乐。父亲高兴啊。
第一次回家,我特意跑到镇电信所,给家里安装了一部电话,以方便父母接听。为此,父亲不顾寒冬腊月,跑到离家很远的水沟里,用锄头敲开冰块,舀干水,用手又掏又抓,总算弄到几条又粗又长的黄鳝。提回家后,父亲把黄鳝放在清水里养了半天,然后嘱咐母亲炖给我吃。看着父亲被坚冰挂破的手,我心头一热,躲在床头,止不住地流泪。
在东莞,我一边打工,一边参加自学考试,二年后,我取得会计电算化专科文凭,以此,我进入公司财务部,做了会计。在复习遇到难题的时候,在备感孤独想家的时候,在加了工资换了岗位的时候……我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每次都是母亲先唠唠叨叨说一通,那是她和父亲“商量”了很久,才说出来的话。然后,父亲就会抢过话筒,啊啊几声后,便期待我说给他听。父亲听我的话听得极认真,我每说一句,他都会嗯啊地应和,间或嘿嘿一笑,表示高兴,或者“嚯嚯”几声,以示不满。普天之下,除了母亲,只有我对父亲的“话”听得真切明白。而长年的相濡以沫,母亲对父亲已无话可说,只有我对父亲有满肚子的心事要倾诉。
我长年在外打工,电话成了父亲倾听女儿惟一的工具。父亲大半辈子都这么孤独过来了,而为时不长的电话聆听,成了他与我与这个世界的交流方式。
我深深地理解父亲几十年的孤独,所以几乎每晚都会打一个电话报平安。公司里的大小事情,包括谁给我送花,谁给我发短信,谁请我吃饭,又买了一双凉鞋等等芝麻大的小事,我都会说给父亲听。内容琐碎,但极为家常。父亲每次探听到我恋爱的消息,都是那么高兴,嘿嘿地笑个不停。
寒冬岁末,我决定带男朋友回家拜访父母,特意打电话告诉父亲。父亲在听完这一喜事之后,突然说:“乖女儿,我一定要给你打一套圆木器!”
我极为夸张地大叫起来:“爸,你开口说话了!”
父亲沉寂了40年,终于开口说话了,这是上苍赐给我的最好的新婚礼物,这将和父亲的圆木器一起,成为我最珍贵最美的嫁妆。
我依稀看见父亲在村口目送他心爱的女儿和他做的最后一套宝贝似的圆木器,在喜庆之中渐渐远去。而爱,越发拉近了父女的心,深深地将我们相连。
才38章给晚归的家人留一盏灯
新房装修收尾的时候,我和妻到灯具市场选灯,各式玲珑灯饰,看得人眼花缭乱。在小夜灯专柜,我们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驻足观看了很久。妻对小夜灯那可爱的卡通造型,沉迷不已,而我对某一品牌的广告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句话是这么说的:给晚归的家人留一盏灯。
小夜灯大多是为小孩设计制造的,那时,我们没有计划要孩子,小夜灯摆在家里,作用不大,但我们还是买了几盏贝壳式的。妻子喜欢那孩子气的模样,而我则深深地恋上那句质朴无华,却直抵人心的话。每当我们坐在沙发上挽手看电视的时候,妻总喜欢把大灯关掉,开小夜灯,情调四溢的灯光乍亮,仿佛能听见大海的涛声,声声唤着家的味道。
每次从外地出差归来,“风雪夜归人”的感受总能在清晰地印在脑际,而此时,妻不管在做什么,都会将所有小夜灯打开。我推开家门,看见客厅一排排温馨的小夜灯,莹莹地亮着,结结实实地扑倒在家的怀里,幸福至极。
前不久,妻子去香港,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家,十分落寞。担心妻子提早回来找不到方向,每晚临睡前,我都把所有的小夜灯统统打开,让她一开门,就能闻到家的气息。这天夜里,我从睡梦中醒来,听见妻在家门口赞叹:“小夜灯真美!”
其实,最美不过家人的情和义。那小夜灯承着家的温暖和家人给予的无私的爱。
风雨人世,家人的关爱多美妙啊。正如那句广告语所说:“给晚归的家人留一盏灯”,在生活的每一天,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句式:给×××家人××××!为处在不同境遇中的家人,送去一盏温暖的“小夜灯”。
给疲惫的家人一个安适的氛围。在外面打拚太久,家人难免疲累,回到家中,给他(她)揉揉肩,捶捶背,松一松筋骨,为家人递上一杯热茶。然后,把音响关掉,把电视声音开小一点,把厨房门合起来……为他(她)营造一个安眠的环境,让困乏中的家人多休息一会儿。你的每一个细微的举动,都会让困倦的他(她)感到舒适,感到无比幸福。
给迷茫中的家人出个点子,或者指引方向。家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迷茫时时有。升学迷茫了,恋爱迷茫了,找工作迷茫了,职场中迷茫了,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迷茫了……家人处在迷茫中的时候,我们就要给他(她)出一些点子供参考,或者,给他(她)指引一个方向,让其走出迷雾,找到前行的路。我们的努力,会让迷茫中的家人重回自信,避免误入歧途。
给悲伤的家人递一块纸巾。人生在世,伤心事难免。我们没能耐顶天立地,阻挡悲风凄雨,但是,我们可以给悲伤中爱人,递上一方纸巾,说一些暖心话。让阴霾早日散去,让悲伤的他(她)摔掉包袱,继续前行。而前方,幸福和快乐正向着家人招手。
给成功的家人鼓起一片掌声。家人在外面可能听够了虚伪的客套话,或者受够了喝倒彩式的掌声。一旦真的成功了,人家奉献的也许只有忌妒和挖苦。所以,我们要给踏棘而来的家人,一片祝贺的掌声,真心地恭喜他(她)的成功。那种欣慰和满足,是任何金钱也买不到的。
给失败的家人更多的鼓励。考试不成功,职称没评上,职位被人抢,生意做砸了……失意和失败似乎无处不在。家人失败了,他(她)比谁都心急,焦苦难当。我们不要埋怨,不要热嘲冷讽,更不要当头泼一盆冷水,而是要多说鼓励的,宽慰他(她)的心。我们的话会让偶尔失败的家人扬起信心的帆,助他(她)驶向成功的彼岸。
还有更多“给×××家人××××!”这样的句式,让我们去为家人填充,还有更多的“小夜灯”需要我们为家人点亮。为家人行动,不为别的,只是那份不了情,那种浓得化不开的义,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一家人,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风雨齐肩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