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弦歌盈耳
46945400000070

第70章 岁月如歌(23)

终于盼到第一个十一假期,稍作了休整,决定不再被推着走,而是自己去好好地走。收拾好心情就继续前行了。后来的日子很快,一天天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很多原来看来是那么困难的事随着日子的到来也挺过去了,这中间夹杂着汗水和泪水。领导关注并支持着,同事关心并帮衬着,学生理解并配合着,就那样一点一滴地积累着感悟、感动和感恩。辅导员的工作总是在一线,面临的事务也就相应的比较细杂,然而我们总要去追寻意义和价值。学生们能够取得成绩,能够获得赞许,能够得到成长,我似乎也就找到了宽慰自己的理由,努力下去的信念就不再彷徨。当“痛并快乐着”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时,我却才开始领悟其中的真意。

入学600天的晚点上,总结过往的成长,期待未来的道路时,我告诉亲爱的学生们,不论未来的日子会怎样,请用我们的心去面对,听心的声音,才能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当压着心灵的重负被驱逐的时候,天使就长出翅膀了”。临毕业的最后一次晚点上,说了很多很多关于毕业的注意事项,也叮咛了很多很多,真的希望他们的人生能有一个新的篇章,可是连自己都始料不及的是,起身向学生表示感谢的那一秒,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下来,拼命地想止住眼泪,还是无济于事。4年的光阴,不是一句感谢就能承载的。4年的时间,和这些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眼看他们毕业要各奔前程时,心里原来是那样不舍。但不论怎样不舍,他们终究是要走出母校的怀抱,开始新的人生,只能祝愿他们一切都好!

(郑朝静马克思主义学院2002级,教师)网络教育改写了我的人生轨迹

◎苏仁文

一直都记得,10年前,在一个叫南平的闽北山城的小站月台上,父亲半蹲在昏黄的灯光里,被劣质香烟的烟雾围绕着,母亲在车窗外声嘶力竭地叮嘱些什么。很明显,在全封闭的列车车厢里,什么也听不清,唯独只能点头看着、示意着。

1993年,小学毕业的我就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之一,当过兵也当过村干部的父亲也许可以算是村里比较有远见的人,一心希望我可以上个中专,在父亲眼里,中专毕业就是“国家干部”,那才算是有文化的人。1996年的时候,数学满分的中考成绩,如愿以偿地让我上了一所国家重点中专,然而“自主择业、双向就业”,却让父亲的远见卓识在1999年的时候,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一年,一纸中专毕业证书,把我送到了省城的一间私营印刷厂当了工人。用目不识丁的奶奶的话说,“你是我们家第一个跳出农门的人”。只有父亲心里沉甸甸地装着“此去绝非易事”的念头。列车驶离站台的时候,依稀看见父亲重重地扔掉烟头,拉住随车奔跑的母亲……

一个老式的旅行包,三两件夏天衣服,和仅有的100多元散票,开始了我的10年。“漂泊是昨天的我,我是今天的漂泊,希望明天的我可以不再漂泊。”10年前,用沾着油墨的纸在工厂的宿舍里写下这句话,贴在床头,很认真地想,多久可以拥有自己的传呼机,多久可以拥有自己的手机,多久可以不再漂泊……

私营工厂里的生活远没有想象中轻松,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竞争是根本的生存渠道,对外是这样,对内也是如此。可以这么说,私企老板或者可以容忍你在休息,但绝不允许他的设备停转,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没有机会上机台,也许用不了多久,你就可以放长假了。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人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怨天尤人,如果你在抱怨,只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你离“离开”已经不远了。谁都不想失业,没有人会对机会说谦让。哪怕是每天加上4小时的班只能得到区区8元的加班费,也会有人争着要去,要知道如果每天能多拿8元的加班费,不仅意味着月底可以多拿200多元,更多的是“失业”离自己还不是太近。

或者正是这样的经历,磨砺了我日后的敦厚和遇事时的谨慎、不慌不忙,更不会去怨天尤人。要知道,在工厂上班的那段日子,每天重复着高强度的工作,却是一丝也不得马虎,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出一批次品,更何况那是一间票据定点企业,油墨、纸张都是定额、定量,而且绝不允许次品流出。

微薄的收入和高强度的工作之间的巨大落差,足以激起人们改变现状的欲望。身为家中长子,父亲的身影、母亲的眼神还有年幼的弟弟,时常在脑海里出现。寻了一份白天送水的兼差,夜里再回厂里上一个小夜班,必须承认,近乎纯体力的劳动付出,在当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收入,然而我深深明白只有能力的提升,才是结束漂泊的生活、担起家庭责任乃至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最好办法,学习在这时候成了唯一的出路。

随着环境的日渐熟悉,寻找着各种办法去学习、提升。网吧,在20世纪末仍是一个十分新鲜的词眼,那时的网吧,并没有标准的网管软件,只是一个摆着一些联网的电脑供人使用的场所。6元/小时的收费在现在看来显得有些高得吓人。为了学习计算机设计知识,不得不在空暇之余就抱着几本厚得像天书一样的计算机专业书籍,往这样的“高消费”场所跑。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了当时正在福州大学就读的中学时期的同学,在其帮助下,办了一张学校里的上机证。重回校园的感觉真的很好。

2001年,当网络教育第一次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全新的学习模式、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校园概念,对于当时急于寻求更好的学习途径的我而言,无疑是一阵扑面而来的春风。怀着强烈的学习和提升欲望,我全身心投入了复习。终于,我的名字出现在了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02级春季的录取名单中。

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学习平台,第一次登录网络学习教室,第一次参加校外学习中心的双向视频辅导,第一次从学习光盘里听老师讲课……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那么与众不同。然而新鲜感很快就过去了,不适应也随之出现。不知道该如何与网络课程的老师进行课后的交流,提交网络作业的时候总是频繁出错,计算机提示的“Server500错误……”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好不容易提交了,却又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查阅老师的评语,还有语音答疑、数字图书馆、公式编辑器等如何使用……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

现在想来,网络教育应用基础一课的设置实在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记得第一学期末的时候,临近期末考试了,同班一个在省歌舞剧团工作的同学,好容易把《大学英语》(一)的课后作业完成了,在网上提交的时候却出问题了,周末夜里12点多打电话来,我急急忙忙打开电脑帮她查看,提示“Server500错误……”,这是怎么回事,实在不明就里。次日一早,到达同学家中,研究了好久,仍是没法解决。原以为周末没人上班,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了学院的电话,竟然有人接听。终于在学院专业的学习支持服务人员悉心的指导和帮助下,认真查阅了《网络教育应用基础》一书,问题迎刃而解。

曾几何时,年少的我们奔跑在校园里的时候,学习对我们来说,似乎是别人的事、是老师的事。没有辅导老师的自习课好像成了自由课,聊天、写信、看小说,人都在,却没有学习的心思。离开校园后,才突然发现对学习却是那样依恋。网络教育给了我们难得的“重逢”机会,再度拿起课本,再度回归“校园”,没有理由不主动学习。4年的网络教育学习,说是虚拟,又何尝不是真实。2003年,“非典”期间,我们没法去学习中心参加辅导。学习进度怎么办?“×××同学:您好!以下是《×××》课程本周的学习计划……”那一段时间,打开邮箱,总能收到这样的邮件。后来得知,为了确保疫情发生期间,学员的学习能够得以正常开展,学院教务部门已经先行一步,为我们准备好了最好的服务。现在“非典”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但学院的邮件提醒服务却延续了下来。

对于成人教育的学习而言,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2004年的夏天,在福清一家企业当会计的同学小柳,传来了升级当妈妈的喜讯,集中辅导的时候,那一件件可爱的小衣服、一包包婴儿用品,承载着同学们对小柳的关心和祝福,堆满了她的桌面。在她激动的泪水中,细心的班长还注意到了小柳泪水中的疲惫。班长是过来人,她找来小柳长谈了近3个小时,了解到小柳因家庭困难想中断学业的实情。“让每一个同学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这是班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那日之后,班长找来了几名有经验的同学,组成了一个互助小组。在学习上,更在生活上,为小柳送去了特殊集体里的特殊关怀。2006年毕业那年,100多人的毕业集体照里,每个人的笑容都是那样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