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弦歌盈耳
46945400000105

第105章 记(5)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一晃支教岁月走到了尽头。离别的时候,那些人、那些事,依旧在心灵的阡陌上行走。在那些深刻而持久的回忆里我们无法抑制悲伤,因为“总有一个故事,会让我们泪流满面”。谁也无法丈量这一年的长短,那些一同经历的故事、一起怀揣的理想,悄然逝去却又如同熟悉的旋律时常萦绕耳畔。作为志愿者,我们都非常感谢母校能给予我们这样一个实现青春理想的机会,不仅“做”了一件让自己终身难忘的事情,更收获了一份真挚而特别的精神财富,磨砺了自己,展示了青春本色。

(陈雪莹文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雪夜杂记

◎范宇鹏

寒假结束后重返支教路,凌晨3点抵达陇西火车站。雪一直在下。查了下天气,隔着千重山万重山的福州已然要迎接春日和煦的阳光,草长莺飞,新闻里用上了“三月初追寻‘夏天的感觉’”这样的标题。想起去年九月,无线电波里的福州正被秋老虎肆虐,高温预警再一次拉起时,伏夏的艳阳却已遁逃开漳县,清秋的暖阳打在背阴的操场上,即使是西晒的钟点,仍给人带来一丝凉意。到了中秋时,这里的山区已经落下了第一场雪,只让人感叹“胡天八月即飞雪”所言非虚。

还是决定回到火车站的候车厅暂避风雪,困倦中找了个靠近车站值班室的位置坐下,又听到熟悉了半年却仍然陌生的当地方言,得到一丝温存,不禁想起年前有一回和曹实到漳县西街小学新校区办事,打的士,“西小新校区”,司机却在听到我们“蹩脚”的普通话后,将车子开到了漳县气象局。

昨晚乘坐的开去新疆的火车没有热水供应,临下车前,给水壶灌上了卧铺车厢暖水壶里早已放凉了的水。喝着这“常温”的水提神时,身边还有几个坐着等车的人在就着凉水吃着烤熟的土豆。

“没有肉,蛋来凑,蛋不够,看土豆。”这是支教先行者卢佳音提起那年支教生活时的感慨之语。历史上关于甘肃最贫穷的四个县有一句民谣:“合水无水喝,两当苦难当,莫说环县苦,还有陇南漳。”十年来,志愿者们就服务在“陇南漳”——漳县。漳县,属号称“苦瘠甲于天下”的甘肃省定西市管辖,海拔1640~3941米,山地占县域面积的719%,且在多年的水土流失后变得几乎不可耕种,总人口20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不到十分之一,农民在少得可怜的土地上种植的基本是小麦和大豆,收成如何,全得看天吃饭。2009年之前,漳县县城主城区只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大街,一个月3次的圩集雷打不动地延续至今。2002年8月,6位女生就这样无畏地踏上了陌生的支教征途,说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绝不为过。

陇西站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旱码头”,因其在陇海线上,每隔十几分钟就有一部列车通过,所以在这雪夜里出行的人络绎不绝。半睡半醒着挨到了凌晨5点半,陈琳琳她们想必已经起床了,冬天的漳县要等到7点半才日出,可在简单的洗漱之后,她们就要冒着寒风,打着手电步行前往漳县武阳西街小学新校区。唉,今天还是这样的天气,想来漳县县城的风雪不会温柔到哪儿去。得益于国家教育投入的加大,去年10月,学校整体搬迁至新校园中办学,但远离老城区的新校园教工宿舍尚未投入使用,被安排租住在民房里的她们需要步行半个小时,绕过大半个县城,在七点之前开始一天的班级教学管理工作。不仅仅是武阳西街小学,漳县县城各乡镇小学教师每天工作时间均超过12个小时,师生艰辛的努力带来的却不总是累累的硕果。至2011年9月,全县只有两所高中,即使包括县职业中专学校在内,全县初中升学率不到50%。大部分学校没有专任的体育教师、计算机教师,职业中专学校专业课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传统教学模式和闭塞的教育环境下,家长苦供、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学校苦撑的局面长期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陆续来候车的人群中不乏少年,高原红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颊上,行李大包小包地堆在地上,应该是跟着身旁的大人外出打工吧。去年在职中了解到,由于专业师资的缺乏,电子班、汽修班的学生即使通过相关的初级课程培训,定点输送到北上广的工厂时基本上也只能做初级工。眼前马上要检票登车的他们面临的将是怎样的生存考验呢?

透过站台上的灯,看见雪还在下……

在那些渴睡的眼睛中,想到一些幸福的读书人。“坐在大学明亮的教室里,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我们总是想着你们的期望与教导,我们不再觉得前途黯淡,看不到希望,相反,我们也勇敢地憧憬未来!”他们是原漳县二中学生冯彦、付强、成小云,他们都在支教队员的帮助下考上了大学。冯彦出生在漳县韩川乡本本湾村,那里海拔3200多米,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黑面馍馍,挑水要走十几里的山路。2002年,冯彦成为恢复高考后村子里第二个考上高中的孩子,家庭的困难没能阻挡他求学的脚步,哪怕有时候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也坚持每天趴在炕上苦读到深夜。买不起卡带机,就在课前背熟课文,上课时不翻课本来练听力;买不起课外书,就利用课余时间借老师和同学的……2004年,支教前辈陈榕烽和冯彦的父亲签下了监护权委托书,把高二的冯彦带回福州读高三,然后回甘肃高考。2005年,冯彦被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录取。

幸运儿不仅是他们,孔雀东南飞,壮士西北驰,让更多的孩子获得帮助,何尝不是所有奔赴大西北的师大人的理想。从来到漳县的第一年起,设法资助贫困学生的行动就已经自发地在支教团内开始。2003年,从12000余元募集到的资金开始,“西阳助学计划”正式启动,通过支教团的联系,一批批家境贫困的优秀学生开始得到社会热心人士的资助,延续至今。

2011年9月,新生赵雅丽前往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报到,她也来自漳县。单亲家庭的她家里有姐妹三人,妈妈艰难承担着家庭的重担。2006年沙棘花开的时候,赵雅丽正就读于漳县城关中学,而支教团吴萍娜当时正在那里任教,她成为支教团联系的新一批资助对象,直至2011年她从漳县一中毕业。2011年高考后,取得了优异成绩的赵雅丽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多年来一直帮助着她的支教团的母校——福建师范大学。在其入学后,支教团又在第一时间将其情况向学校汇报,经报名审批,肯德基曙光基金会、民建助学金分别为她提供了5000元和2000元的资助。“周末的时候我常去青年志愿者协会做志愿者,收集爱心纸,做义工,还参加了西部爱心联盟。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社会。”前两天在旗山校区文科楼会议室里交流时,赵雅丽质朴的话温暖了所有人。

6点刚过,虽不知道开往漳县的早班车什么钟点发车,还是决定步行到百米之外那四处漏风的汽车站去。一种莫名的巧合,我们是第十批踏上这片土地的福建师范大学支教人,去年的漳县也迎来了第十个雨水充沛的9月。经历过兰州培训“絮雨”、西安转车“看海”的我们在初到漳县时,于霪雨霏霏间恍见离别的故土的情愫又在这雪夜里重新涌上心头。瑞雪兆丰年啊,纵然脚下走得艰难,却没有了去年9月感慨没有黄沙漫天时的那份失意,对着这雪,不禁心生了些感恩。

风雪中,行道树和花坛里都盖着雪。虽没有墨客的意境中那一虬梅花,却让我想起一朵这个季节里不会有的花来,支教团希望小学院墙跟上孤独地开着的那一朵向日葵,那天是2011年9月20日,纵然前一日的雨夹雪过早地对其凌虐了一番,但依然开得那么自信。

位于漳县殪虎桥乡海拔接近3000米山谷中的小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当2005年冬天,支教团队员前往漳县殪虎桥乡走访,来到风景村线家沟社时,1956年建成的两间校舍虽几经维修仍破败不堪,加之这里常年气候阴湿,两间危房面临着随时倒塌的危险。支教团决定挑起这个重担,他们积极筹划、精心组织,拍摄了宣传片《希望中的风景》,在师大校内发动捐款的同时将宣传片发往福建各地大中专院校、各中小学,许多学校相继开展了募捐活动。短短两个月共收到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11.3万元爱心捐款。建设时,母校又追加3万元捐助金帮助新学校建设。2006年冬,新的校舍落成时,为了表达对支教团工作的肯定和感谢,漳县文教体育局将学校命名为“福建师范大学支教团希望小学”。此后的几年,在母校各学院的热心支持下,支教团坚持援建希望小学,先后为希望小学配置了崭新的桌椅,修建了教工宿舍、水窖、护坡、操场等设施。

当我们那天到达时,看到的已是一所很美的山中小学了,一如它过去的和现在的名字,“风景”、“希望”。

6点50分,终于坐上第一班开往漳县的汽车。车窗外,是令人生畏的盘山县道,历经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终于走完44公里白雪覆盖的山路。

福州—西安—陇西—漳县,历时48小时,携着南国的海风,穿过密林白杨,越过平原山梁,终于抵达这千里陇原腹地。

走下车,雪停了。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赴甘肃省漳县接力支教十年简介1998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西部志愿服务项目。2002年,全国25所具有免试研究生推荐资格的师范高等学校接到增招师范学校研究生加入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通知,福建师范大学积极响应,成为最早参与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高校之一。

2006年,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获得“福建省新长征突击队”称号;2008年,获得2007“感动福建”年度十大人物。研究生支教团的近十年的支教活动先后被《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等重要媒体报道,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2002年到2012年,十批共计57名志愿者来到这里,一个个爱心的火种点燃在殪虎桥、盐井、金钟、新寺、四族……像一盏盏灯,点亮孩子们的求学路,点亮漳县两千多平方公里土地,点亮一片西部的天空。

截至2011年12月1日,共捐助了贫困学生1147人次(以每年资助人数统计),资助学生的范围涉及漳县21所中小学,发放各类助学资金总计132万余元,图书20余万册,衣物3万余件。几度春温秋肃,几多寒来暑往,爱心不断汇聚于此。

中国支教事业的路上已经“熙熙攘攘”,已经“人来人往”,路上,有这样一个愈来愈壮大的群体——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