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拉玛依火灾淤
1994年12月8日下午6时30分左右,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馆发生大火,正在馆内观看文艺演出的中小学生,有300多人被烧死或窒息而死,100多人受伤。
12月8日16时20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友谊馆因舞台上方的照明灯烤燃幕布蔓延成灾,疏散门共有8个,仅有1个开启,大火致使正在该馆参加文艺汇演的教师、干部、学生等323人死亡,13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万元。
已查明的19名有关责任者分别被司法机关依法逮捕、刑事拘留、收审或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12月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委检查团一行25人到克拉玛依市检查工作。
12月8日16时,克拉玛依市教委组织15所中、小学15个规范班和教师家长等796人在友谊馆为检查团进行文艺汇报演出。现场气氛热烈,欢歌笑语。18时20分左右,舞台上方的一盏照明灯烤燃了附近的纱幕,坐在前排的人们闻到了一股淡淡的焦煳味道。很多人当时并不以为然,认为仅仅是一个不和谐的小插曲而已,演出还在继续进行。1分钟后火势迅速蔓延,电线短路,所有灯光瞬间完全熄灭,高高的幕布带着火苗向人们砸来。人们混乱了,生存的本能开始让人们疯狂逃窜。友谊馆内浓烟滚滚,到处都是火光,人们的衣服被烤焦了,头发被灼热了,没有办法呼吸。他们就着火光疯狂地冲向各个门口,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向前。然而大部分的人失望了。断电后不久,原本开着的卷帘门突然掉落下来,而此时其他几个供人逃生的安全门全都死死关闭着,掌管钥匙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去向。此时的友谊馆变成了一个完全封闭的大火炉。反应快的一批人成功逃生,而剩下的人则成了火炉中被肆意烘烤的人肉燃料。仅仅过了20多分钟,一切都结束了。
水火无情,这样简单的4个字在这一天深刻印证了沉重的历史。据一名生还者事后说,当时的感觉就像是一股飓风山呼海啸般席卷而过,人们发出惨绝人寰的嘶淤根据新华社电讯稿、有关报纸、网络报道等内容整理。
叫,争先恐后四处逃命。在绝望的人群中,他拼命向前、向前,自己也不知道是跑向哪个方向。四周到处都是火光却感觉漆黑无比。有人摔倒了被踩在脚下,后面的人根本停不下来,只能踩踏过去继续向前,即使你不想踩也停不下脚步。他说他真是幸运,不知道怎么就跑到了大门。当他手脚并用刚刚爬到门外,卷帘门就掉了下来。生死就在一瞬间。“我听得清清楚楚,里面的人还在拼命砸门呼喊。可是在我后面,就再也没有一个人跑出来了,他们全都死了。”说到这里,他伤痕累累的脸上不断抽搐着。
那个傍晚,没有任何人组织,几乎整个克拉玛依市里的人都自发参加了抢救工作。友谊馆周围单位的人们来了,周围居民区的老大爷老奶奶们来了,更不用说参加演出活动的孩子们的家长了,街上所有的车辆司机都自发运送死者和伤员,很多人都是泪流满面的。在这样一个灾难瞬间,各民族人民的心坚固地凝聚到了一起。冲在第一线的照例是人民警察、武警战士和消防队员。许多人的脸都熏黑了,头发也烤焦了。当时尽管每个人都英勇无比,但抢救现场凌乱而无序,差不多是完全混乱的状态。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事发突然,让所有人愕然,但是也充分暴露了我们毫无防范意识和对突发事件应急的方案。这个城市的神经太脆弱了,经不起一丁点儿的风吹草动。而且好像内地的大部分城市,也都存在这样的现状。
火灾发生后,当消防人员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发现携带的工具根本不足以打开紧封的大门,他们并没有相应的准备也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于是又返回去几经反复才打开了坚固的死亡之门。这样的时候,延误一秒钟也许就会断送一条生命,我们又人为地延误了多少个一秒钟呢?承担友谊馆灭火任务的克拉玛依市消防支队驻地就在准噶尔路边,距离事发现场只有短短几百米,如果消防措施得当,工具准备充分,那些死去的人当中可定会又多了几分生还的机会。
十几年前在新疆克拉玛依市发生的那场大火始终让人记忆犹新,几百条鲜活的生命在短短的十几分钟里就在火焰中消失了。从那以后,国家的各级政府开始更加注重各种大型活动的安全和保障工作,注重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安全。一系列的规定出台,一系列的制度颁布,所有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不再发生这样完全可以避免的灾难性事件。
当我们重新回顾这段灾难性事件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都缺少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和训练的内容,那就是如何在各种可能发生的灾难性事件中更安全地保护自己,如何在危机事件发生时保持心理上的冷静和沉着,如何在灾难事件发生后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快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更好地开始新的生活。
在人类生活的所有年代,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随时随处都会发生。我们需要社会建立良好的危机救援机制,我们需要在危机事件发生时,有专业救援人员来帮助和支持我们。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能够首先依靠的仍然是我们自己。面对危机事件所带来的死亡、伤害、缺失,面对由此带来的强烈的心理冲击,我们必须首先自我保护,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控制,我们是自己的心理的主人。
在本章,我们将讨论作为一个普通人该如何面对各种心理危机,我们自己怎样才能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排除自己的心理障碍。无论在危机事件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从心理的角度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我们就能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
一尧危机事件应激的基本理论
渊一冤应激的基本定义及应激发展的三个阶段
1.什么是应激
应激又称为紧张状态,是加拿大心理学家汉思·泽利(HansSelye)于1936年提出的。当人的肌体在遭遇各种强烈的、有危险的刺激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会立刻大幅度增加,超过平时的一般生理水平,由此引起肌体产生各种适应性、抵抗性变化的状态,这种肌体功能变化状态称为应激或紧张状态。应激反应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它能够增强肌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抵抗力,减轻肌体所受的损害。
引起应激的各种刺激称为应激源(stressor)。有生理性的应激源,如创伤、中毒、感染、出血、缺氧、饥饿等;有外在的客观性的应激源,如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遭遇重大生活事件、连续熬夜、过度疲劳等;有情绪性的应激源,如紧张、忧虑、恐惧、盛怒、激动等。任何应激源除引起躯体的特异反应(如寒冷引起肌肉寒战)外,还通过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汇集到人的下丘脑,增强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机能活动,即引起应激。因此,应激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全身性反应。现在认为,当肌体产生应激时,交感系统-肾上腺髓质系统也参与,血中儿茶酚胺增加;其他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生长素、催乳素、抗利尿激素、茁-内啡肽等的分泌均增加。
2.应激的三个阶段应激是由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过程组成的,是肌体在面对不良情境时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自我防御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警戒反应阶段、抵抗阶段和疲惫阶段。
(1)警戒反应是应激反应的最初阶段,是由应激源的刺激引起的,并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下丘脑是控制应激反应的关键部位,应激的生理反应主要是由下丘脑活动的变化引起的。当下丘脑接受大脑皮层传下的有关应激源的信息时,脑垂体接收大脑皮层发出对应激源评价的电信号,分泌出一种叫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肾上腺皮质接受了这种激素后,就会分泌出一种叫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化学物质,并随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于是引起肌体一系列紧张的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皮肤温度下降、皮电位发生变化、血糖含量升高等。同时伴随着一系列心理上的变化,如紧张、恐惧、愤怒、悲伤、思维狭隘、缺乏自信心等。如果应激源在短时间内消失,或者人们通过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肌体很快就会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人们缺乏自我调控能力,警戒反应将会使肌体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升级,警戒症状逐渐消失,肌体进入应激反应的第二阶段-防御抵抗阶段。
(2)防御抵抗是应激反应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全身的各种组织器官全部动员起来,应付当前的应激状态。在这一阶段,人的肌体竭尽全力地与应激状态进行抗击并试图通过与紧张状态抗争,恢复原有的正常状态。如果肌体所做的努力获得了成功,肌体将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努力失败,由于大量的能量消耗,个体会再度表现出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于是,进入应激状态的最后阶段疲惫阶段。
(3)生理和心理上进入疲惫状态是应激反应的第三阶段。因为在防御抵抗阶段,肌体已经耗费了大量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继续损耗就会使肌体受到更严重的损伤。进入疲惫阶段,并不是不再消耗能量,而是消耗的能量相对减少了。疲惫是肌体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深层自我防御,是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尽管如此,由于长时间的能量消耗,肌体变得反应迟钝了,各器官的免疫能力不断下降。如果在这一阶段,不知道如何保养和调理,很容易引起各种生理疾病。如果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话,也可能引起心理和行为异常,严重者会引起精神疾病。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应激的三个过程不一定会在一个人的肌体上相继出现,有的人在警戒阶段就摆脱了应激状态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适应,有的人可能会持续到防御抵抗阶段。如果应激过强或个体自我调控能力很差,就很可能持续到疲惫阶段。自我调控能力在应激的调适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自我调节能力强,就能很好地处理应激引起的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调节不好,应激反应持续的时间就会长一些。
此外,在应激状态发生之后,有些人可能会形成一种类似后遗症的反应,如目光呆滞,心理冷淡,表情僵化等。我们把这类应激过后表现出来的症状叫应激的后滞效应。这类反应在大多数人的身上是不会出现的,只有那些经历了严重的挫折或自我调控能力极差的人才容易表现出来,有的人可能持续几个月、几年,有的人甚至会持续终身。
渊二冤应激反应的三种类型
从医学心理学来说,应激反应分为三种类型,一般性应激综合反应、急性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应激反应。
1.一般性应激综合反应
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由于人具有其生理、心理和社会的三种属性,因而这三方面的任何急剧改变都会给人带来综合性的变化。目前人类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是瞬息万变的时代,高节奏、高风险、高竞争和高压力不仅给人们带来的成功的机遇,也带来更多无法回避的心理重负和挑战。心身障碍和心身疾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文明病”“知识病”,患这种障碍和疾病的人通常都没有器质性病变,却常常有各种适应不良,如出现头晕头痛、疲劳乏力、失眠健忘、肠胃不适、消化不良、易患病等现象。对于有这种现象又查不出器质性病变的人,我们称其患了“心理感冒”,出现了“亚健康状态”。他们正是处于所谓中间状态或诱发疾病的危险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尔杰斯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描绘的心理画像是:情绪低落、自卑失助、放任冲动、角色混乱。
长期的、慢性的应激反应会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各种症状,由于“亚健康状态”而出现的综合性症状,也称为应激反应综合征。此种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为:长期持续的疲劳、四肢乏力、腹痛、腹泻、记忆力减退、性功能减退、淋巴结肿大、经常性感冒、无名低烧等。多数有这种症状的人都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医生很难确诊。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失眠,极易疲倦,怕去某些地方和场合,怕见某些人物,总是心惊肉跳,烦躁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动作,均是应激反应综合征的先兆。
造成应激反应综合征的原因,心理学家们认为主要是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失衡。在各行各业中最容易患此病症的人群依次为飞机调度员、大(中)学教师、企业经理、驾驶人员和警察。我国学者研究认为,在我们国家,运动员、高(初)中应届毕业生及A型行为者的发病率也较高。
应激反应本来是肌体在遭到外界强烈的刺激后,经大脑皮层综合分析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应答反应,如神经兴奋,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呼吸加速等。应该说,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其作用在于使肌体能对刺激做出迅速而及时的回答,只要这种反应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适当,不但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而且对保护肌体是有益的。
但是,相对于一个人的承受能力而言,如果外界的刺激过度强烈,或者这种刺激长期、反复地出现,以致超出肌体能够承受的极限,将会造成病理性损害,出现诸如失眠、持续疲劳、乏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精神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性功能下降、无名低热等症状。应激反应严重的人,则可能有胃溃疡、心肌梗死等症,并导致内分泌、免疫功能和行为方面的负面变化,这便是应激反应综合征了。
2.急性应激反应急性应激反应为“一过性”的身心障碍,这种应激反应对于无其他明显精神障碍的个体来说,常在几小时或几天内就会消退。急性应激反应的应激源通常来自那些无法抗拒的、创伤性的危机事件,如自然灾害、恶性事故、战争、受侵犯、被强奸等;也可以来自个体社会地位或社会关系网络发生急骤的威胁性改变,如同时丧失多位亲友、失去很多的朋友等。
上述应激源的存在无疑是引发急性应激反应的关键因素,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遭受应激的人都会出现心理障碍。在面对各种危机事件中的应激源时,个体的易感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易感性包括个体的个性特征、躯体状况、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