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艺术疗法——操作技法与经典案例
46944700000039

第39章 其他艺术疗法(2)

住院大约4个月后,患者“画了小时候经常看到的沉入故乡海的夕阳”的作品7“夕阳”(图6.7),这是第一次表现有远近感的风景画,所以有很大的变化。宫本(1974)曾指出的“太阳绘画出现”标志着患者从病态的体验(某种原因的脱中心化)中脱离,成了一个大的转换点。从此,患者B的妄想性言行逐渐不明显了,能参加一些以前讨厌的医院的团体活动、功能恢复疗法等。以后画了“在岳山看到的佛光”的“日出”,6个月后,最后画了身边日常的事情“在绿地公园手帕的飘落”(图6.8,参加在病房进行的游戏),出院后住在离B某的故乡有点遥远的姐姐的家。即使是暂时的微不足道的事情,患者脆弱的“心壁”通过过渡的绘画空间,也能被修复,进而恢复。

图6.7夕阳(作品7)

引自:山中康裕.表现疗法.1999

图6.8在绿地公园手帕的飘落(作品8)

引自:山中康裕.表现疗法.1999

事例3:用“剪纸贴画表现”集中失调症的心理疗法过程患者C某,男性,25岁左右,高中毕业后数年都在争取考上大学,但是没有成功。那之后就闭居在家中,偶尔打短期工。由于思维含糊不清,夜晚身体僵硬,几次到医院进行急救,在住院检查期间,突然产生“这样下去会被医生或者护士杀害”的想法而陷入恐慌状态,于是被介绍到该医院的精神科住院,临床诊断怀疑是早期集中失调症(精神分裂症)。住院期间,患者C某回忆并生动地讲述了从19岁失学开始就进入了幻听、妄想知觉、妄想构思、妄想被害关系的世界。

初诊时,患者说话很分散,没有条理性,虽然对抗精神病药有比较好的反应,但是很难用语言交流进行治疗。他对放在那里的其他患者的作品有兴趣(高中时代曾经在美术部),所以治疗师试着使用粘贴画表现的治疗方法。住院初期画的第1部作品“细腻和动力注意”(图6.9),以在河里游泳的“岩鱼”为背景,用1种素材相继进行4重重叠粘贴,像是很多素材从背景飞起来的极端的“前景化”,丧失了透视感,可以说是各种各样的事物一起涌上来导致思考混乱的直接表现,作品的主题混杂不清,表明患者归纳能力很差。C某自身也察觉到了,对治疗师说“现在我的脑中就是这些完全的混乱状态呀”。

图6.9细腻和动力注意(作品9)

引自:山中康裕.表现疗法.1999

图6.10圣母玛利亚的死(作品10)

引自:山中康裕.表现疗法.1999

那之后,虽然在结构上过剩地重叠粘贴暂时减少了,但是却反复将纸贴满画面,不留空白,患者报告说“如果有空白就平静不下来”。大约2个月后,作品“圣母玛利亚的死”(图6.10)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画面上用“花”包围着圣母玛利亚,使其成为“中心”。这是治疗上大的转折点。从此作品使用的素材数量大幅度减少了(4~5种左右),结构也更平板化了,主题也更接近现实了。在“生活方式”(图6.11)这幅作品中,患者说“和大家一起热闹地喝酒,结婚后和美丽的妻子住在好房子里。这虽然是我的平凡的梦想,却很难实现啊”。

治疗即将中断之前的作品12(图6.12)“馅饼,姿势”中,纸的空白部分很显眼,是由“4张贴”分配在同一空间内“并置”构成,并说明“这是女孩稍微打扮正准备出门的样子”。特别是最后作品“镜像”,画面中自己和外界有远近感和距离感,中心主题有内和外的分化,有丰富的“内部空间”,表明患者从心理距离的失调、混乱进入了恢复过程。

图6.11生活方式(作品11)

引自:山中康裕.表现疗法.1999

4个月后患者恢复到镇静状态,说话逐渐开始有条理,基本上能安定地在病房生活。住院后半期其希望可以来往于医院和驾校之间。后来取得了大型车驾照。大约9个月后,作为卡车驾驶员开始在运输公司工作,治疗中断。

上述3个例子中,表现作品形成了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的“过渡空间”,把在治疗关系中产生的相互交流的情况如实地放映出来。如果没有表现作品作为媒介的帮助,治疗师很难展开治疗。

图6.12馅饼,姿势(作品12)

引自:山中康裕.表现疗法.1999

第二节心理剧

心理剧于1921年由莫雷诺(J.L.Moreno)在纽约创立,1950年由松村康平引入日本。此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有自省力的神经症患者及人格障碍者。

心理剧是西方最负盛名的团体心理治疗技术之一。它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以某种心理冲突情景下的自发表演为主,将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在舞台上,以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增强当事人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用角色交替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剧目可以按现实生活编排或已有的剧本安排,以接近日常生活的方式来帮助自我表现、自我洞察和产生新的创造力。心理剧可以使患者在虚构的现实场景中体会另外一种人生,在虚构的世界中解放自我,把另一部分埋没的自我挖掘出来,达到虚构与现实的沟通,从而达到自然痊愈;心理剧也可以揭示深藏在参与者内心的症结,在导演的协助下,通过当事人目前的性格特征,揭示出其性格产生的根源,即幼时所受伤害所造成的“生存决断”。同时让学员通过这些“个案”,普遍觉察到自己身上“看不见”的,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的负面人格特质,从而起到修复心理创伤,提升心灵品质的效果;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我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建立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帮助参与者,通过音乐、绘画、游戏等活动热身,进而在演出中体验或重新体验自己的思想、情绪、梦境及人际关系,伴随剧情的发展,在安全的氛围中,探索、释放、觉察和分享内在自我。可以说,这是一种可以让参与者练习怎么过人生,但不会因为犯错而被惩罚的方法。

心理剧不是演出,每个主角的戏都是他(她)真实的事件,是做的,不是演的。做心理剧的时候不作分析,避免了分析者的主观判断。在导演的引导下,主角在做剧的过程中直接呈现、调整的就是自己内心的感觉,展现的是内心的情结,感觉跟随的方向就是情结的指向,通过做剧情探索到不同的或者新的体验,这种情结的释放或者新的经验,拓展了主角过去内化的主观心理结构,以情绪体验深度地内化到主角的心理结构中。这是心理剧能够进入参与者内心,震撼心灵的魅力所在!

一、心理剧的理论基础

心理剧又称社会剧,由维也纳精神病学家莫雷诺首创。这种技法通过即兴表演的形式,探索个体的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内心冲突和情绪等问题。换言之,心理剧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置于戏剧化的形式下,使个体重新经历情绪冲突的体验,通过演剧创造新的表演情境,并作出富有意义的反应。心理剧是行为疗法的技法之一,实质上是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个体在心理剧表演过程中,可以尝试改变自己旧有的行为或学习新的行为,进而改变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

首先,要求当事人再现真实情境,剧情忠实于剧中主角的生活经历,尤其是涉及到其本人的重大冲突,应尽可能全面和具体地反映出相关人物和具体情境。为此,需要一些配角协助扮演相关人物。

其次,主角要在指导者指导下讲述一直隐藏在心里而从未吐露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从而消除心理压力和苦恼,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

第三,心理剧注重同认知疗法相结合。因此,它也被看做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法。

第四,通过角色扮演,促使主角形成角色差距。帮助主角将自我和所扮演的角色相分离,促使他从原来的困境中找到更多出路。当主角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看待自己时,就标志他形成了角色差距。

第五,特别强调指导者的作用。作为心理剧的导演,指导者不仅要从总体上把握心理剧的导向,而且也要能够迅速捕捉到一些细节信息(例如主角在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停顿、犹豫、反复等行为),并及时引导扮演者朝向心理剧既定的目标前进。

心理剧为扮演者提供了宣泄不良情绪的机会,促使其将内心的不满和被压抑的情绪通过这一具有演绎性但却安全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这一角度而言,情绪宣泄本身就是一个治愈过程。其次,在改变扮演者认知的基础上,使其学会合理而有效的行为方式。另外,还可以通过角色互换,使扮演者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缓解人际交往中的紧张焦虑、冲突或对立情绪等。

二、心理剧的操作

心理剧中有4种基本角色:指导者、主角、配角及观众。在演出之前,指导者首先应该在团体中建立一种宽容和接纳的氛围,向扮演者及观众描述要探索的关系和基本情境;在演出中,指导者作为心理剧的评估者,可以暂停演出,对演出作出评价,保证角色是恰当的,还可以参与演出;演出结束后指导者负责组织讨论。

主角由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担任。通常指导者会建议主角演多个角色,而且在别人演出时让主角仔细看。主角可以选择并指导配角。

配角是主角生活中的重要搭挡,其任务就是为主角提供真实情境,演出时配角投入情绪越多,主角的真实感觉就越强。配角一般由主角选择。

观众虽然不扮演角色,但可能对扮演者产生认同作用。对主角来说观众代表着现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主角可以感受到自己被接纳,得到了别人的支持,这种感受有益于其心理问题的解决。

热身。做好演出的准备,基本目的是要创造一种真诚和信任的氛围,让来访者产生表演和尝试行为的意愿;选定主角并指导剧情的编排,由主角选择配角。

演出。指导者鼓励主角真实再现情境,并负责指导道具和场景的布置和移动,在演出过程中,可能要求主角和配角互换角色。

分享。指导者要向主角明确,讨论只是一种反馈而不是对他的批评。观众参与讨论,可能对扮演者产生认同作用。

三、案例分析

下面结合一个“网络游戏成瘾”的案例,说明心理剧的具体操作过程。

(一)热身

指导者在舞台上对观众说:我知道,同学们很羡慕在舞台上光彩夺目的明星,那么即将上演的这部心理剧就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扮演明星展示自我的机会。这部心理剧能够上演是与大家的出谋划策、积极参与分不开的。特别是我们班李明同学几次主动报名要求参加演出,经过我们讨论,决定让他来演主角,并且他已经选定一名配角。这次不参加演出的同学作为观众,在观看心理剧的过程中要鼓励主角,可以考虑如何帮助主角走出困境,或者考虑如果你是主角你会怎么演等等。演出完毕后,我们要讨论,相信同学们会非常感兴趣,那时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

(说明:一般心理剧的主角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担任,并且以下再现的情境也是其亲身经历的。本剧也是如此。之所以在热身过程中只提及主角主动参与演出,不涉及他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完全是出于减轻其心理压力的考虑。)(背景介绍)在这个心理剧中,作为主角的儿童(以下简称C)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每日沉溺于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学习,妈妈(以下简称M)对C说教无济于事,母子关系僵化。

(二)演出过程第1场景

(主角C由李明本人扮演,配角M由C挑选一名辅助人员扮演。)(说明:依据C的描述再现真实情境。)C正在自己房间专心致志地玩游戏(场景已布置)。

M:(推门进来,严厉地说)你不学习,又在玩游戏,不要再玩了!

C:(没有反应,依旧玩自己的)

M:(生气)你听不听话?再不听,我就把电源关掉。整日里你除了玩游戏,还会干什么?

C:(气愤地瞪了M一眼)哼!不要你管(!M:(愤怒,迅速拔掉电源)我让你再玩!

C:(生气地摔门而去)第2场景

准备接着玩)

(指导者扮演C,扮演M的辅助人员仍扮演原来角色,C作为旁观者,重新过一遍场景)(说明:指导者会在扮演C的过程中,说出C当时的感受,并且放大甚至歪曲那种感受。目的是使C认识到,M并不是像指导者所说的那样不关心自己,激发C在下一场景中扮演妈妈并且为妈妈辩解的动机,从而缓和母子关系。指导者所说的话确有事实依据,C的妈妈确实在生活、学习方面曾经那样关心过他。)指导者扮演的C正在自己房间专心致志地玩游戏。

M:(推门进来,严厉地说)你不学习,又在玩游戏,不要再玩了。

指导者扮演的C:我就要玩,就不听你的,每次你都这样训斥我,真烦!我就不听你的!

M:(生气)你听不听话!再不听,我就把电源关掉,整日里你除了玩游戏,你还会干什么?

指导者扮演的C:(气愤地瞪了M一眼)哼!不要你管!你除了管着我不让我玩游戏,你还关心过我什么?我生病了你从来没带我看过医生!我的爱好你一点也不知道!你也从来没带我去过麦当劳!你从来没有为我庆祝过生日!你从来没有给我买过我喜欢的遥控汽车!

你就是从来没有关心过我(!

的)

事实上,这些事都是C的妈妈为其做过

指导者对C说:你认为我说出了你的感受吗?如果是,那就跟我大声说:“妈妈从来没关心过我!”

C:(犹豫,矛盾的神情)不是这样的。妈妈不是那样对我的,她挺关心我的,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