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艺术疗法——操作技法与经典案例
46944700000023

第23章 箱庭疗法(7)

不难想象,在玲玲三四岁时哥哥因交通事故死亡的悲剧,对于一家人特别是母亲,是一个不易治愈的沉痛打击并残留至今。三四岁已是个能接受周围各种刺激、积极模仿的年纪。可以想象玲玲的母亲在这个时候被丧事所困,一直沉浸在死的悲伤中过着每一天。再加上母亲的男性气概,玲玲从小就无法从母亲那儿学习到鲜活的色彩斑斓的女孩世界。

而母亲自身,在少女时候也遭遇了重要亲人的死亡,特别是至爱姐姐的自杀,这些都是母亲人生中渐失女性特性的要素。喜爱黑色短裙或罩衣和绿色毛衣的玲玲,无意识中背负了母亲所担负的死亡(女性特性的死亡)的悲痛。

死亡的阴影一直盘踞在心灵深处,没能加入鲜艳多彩的女孩世界,于是不得不远离朋友将自己封闭起来。玲玲在第7次给治疗师的紫色人偶,虽然很漂亮,但看起来像生病处于死亡的阴影下,也许这正反映了玲玲的真实内心。

为了使玲玲能再一次去上学,将其从死亡阴影中解脱出来,培养自然的生命力是必要的。

治疗师在第一次面谈时感到困难,其原因是玲玲与母亲都存在着女性特性的死亡,呈现出病态。治疗师所拥有的女性特性,也许无力与这种病态对抗。但是,自从玲玲碰上了箱庭,事态就变化了,女性特性被激发出来。之后玲玲自身的女性特性的发展,似乎也影响到母亲。也许最后一次来所,正是母亲想告诉玲玲与治疗师,通过对玲玲的治疗,自己也被治好了而特地前来。

二、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在描述治疗过程时,已经对箱庭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解读,但是,读者肯定有“此处为什么这么解释”的疑问。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不可能出现万人感受相同的情况。最好就是不断地用心去体会观赏作品,这也是在无意识地影响着来访者,进而再鼓励继续做下一个作品。总之,制作箱庭作品这一动作本身就是治疗,无须解释。但为了大家能够更深入地领会这一疗法的精髓和操作技巧,我们再作如下的一些分析和讨论。

针对初中二年级逃学的玲玲主要采用的心理疗法就是箱庭疗法。现在大多数的儿童咨询所和个人指导中心也将这一疗法和其他游戏疗法一起使用,即让儿童在放有沙子的盆中,自由地使用人偶、玩具的房子、树、动物等来制作喜爱的情景。无论谁只要亲自摆设之后,都会深有体会:最初会困惑到底该做什么,但一旦有了想动手做的心情,那么便会乐此不疲直至完成作品。这一疗法也可以投射出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以看得见的景色展示于人们眼前。关于这个,来访者有时会说关于类似自我形象的人物等的话,但有时也会什么都不说。最重要的是,进行心理治疗的时候,必须与来访者同在,并关注着他。在看护这个人的过程中,与来访者共同进行工作,开展箱庭疗法。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箱庭作品是来访者的作品,也可以说是治疗师的作品。

将焦点放在箱庭上,这一做法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关于治疗师所起的作用,在考察中并未被提及。箱庭是作为心理疗法手段之一被使用的,作为箱庭疗法的特征之一,通过对它的使用,消除来访者与治疗师间的距离,使来访者表达自身深层情感成为可能。但是,治疗师同时通过箱庭以外的更直接的方式与来访者接触,从而完善心理指导也是必要的。

此类案例不应单纯地认为逃学儿童开始去上学就等于治愈,在社会和教育现状中该儿童的自我实现是如何被阻碍,又如何被突破,这才是心理疗法的核心。

这个病例的问题核心在于,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冷淡,孩子被母亲所忽视。这并不是寻常母子相依的关系,因此这并非是典型的逃学问题。这个女孩也缺乏补偿冷淡母子关系的人。同时,女孩儿在寻找这种人的能力上也有问题。唯一能进行补偿的人是治疗师。同时,像治疗师所描绘的,这个来访者并未能将自己和母亲同一形象化,也未能从母亲那儿得到丰富的爱和关注,而且也看得出她不主动寻找朋友,在人际关系上也存在问题。于是像这样,将自己的家当做碉堡,并躲藏在其中,从而选择了“光荣的孤立”,实质上是一种对孤独的呼喊。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第2个箱庭作品中放上了学校。这是普通的逃学儿童的作品中难以见到的。学校这个词以及学校的印象,在治疗初期是作为禁忌,不能轻易地谈及。可孩子并未将学校看做是禁忌。因此去上学的问题只是第二位,玲玲真正在心里呼喊的是:“请针对母亲和我家里的问题做些什么吧!我身处孤独中并无力得到帮助。”

治疗师将玲玲的问题归纳为死和服丧来把握这一点,我们是十分赞同的。两个哥哥的死亡,母亲最小的姐姐的自杀等,使这个家庭弥漫着死的气息。喜欢黑色裙子或罩衣的来访者,这是背负母亲悲伤的反映。被称为女强人的母亲无法实现的服丧的工作,不得不由玲玲来接替承担。

(1)初次接触及治疗师的体察

在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初次直接接触部分,发挥着治疗师的能力。治疗师在与玲玲母亲会面的3个月后,与班主任一道初次见到了在睡床上的玲玲本人。并且通过适宜的行动和语言,玲玲、母亲的心与治疗师取得联结。在18次中治疗师通过与玲玲一起去学校的行动,表达了自己与玲玲是同道中人。

(2)移情

通过对治疗过程中象征意义的解读,我们可以察觉治疗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在第7次中,玲玲主动地将用黏土和纸做的身穿紫色衣服、脚穿黑鞋、手持黑扇的女人偶,作为礼物送给治疗师。但是人偶没有眼睛、鼻子和嘴。从这时候起,以黑灰为象征的她的“丧服”不再登场。这就是一种移情,正因为治疗师接手了玲玲服丧的工作,她得以从母亲的替身这一身份中抽身出来。

这个礼物表现了她将治疗师的角色进行了转移,很快地把治疗师作为女性的代表。玲玲通过这个没有面部的人偶并使用不安定的紫色来述说着恐惧。我们认为这里的转移还不强烈,是因来访者的个人形象还未完全确立的缘故。因此女性形象,还未在她的内心世界中充分树立起来。

更重要的是第23次箱庭7。在左上方放了个红色大门,在门的左侧配上了同样是红色的水车在这前面,一个手持箱子的女子正向粉红色衣服的跪着的少女传递箱子。这个场景是极其重要的。恐怕这不得不让人觉得手持箱子的女子是治疗师,得到箱子的女子当然便是这个少女。从这个治疗师身上得到的女性的概念、爱及温柔,在这个箱庭作品中象征性地表现出来。而且水车正象征着开始有生命力的她的自我形象。这个箱庭是很鲜艳多彩的,并让人感受到活力涌动的能量。做出了这样的场面,也预示着这个心理治疗接近尾声。

正如治疗师在“考察”部分中论述的,以整体作品的流程为中心来把握治疗过程最好。例如,在最初的箱庭作品中也有不少预示整个变化过程主题的场面,作为治疗师要善于注意这种整体的变化。当然,治疗师也应该在整体的前提下关注细节。所以,治疗师有必要注意细节部分,而且治疗师不仅充分关注到这一点,还不忘关注整个治疗的流程。像这样有难度的案例,过于深入病状及问题而忽略整体的例子很多。在该案例中,我们就应该整体关注“如何跨越母亲和女儿两代与死的对峙及其悲哀、如何将其转换为生存的能量、如何开创独一无二的人生、如何让从不去上学只愿意睡在自己房间的青春期少女一步步踏上再生的道路”等。

在箱庭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都始终贯穿着无意识参与的内心世界或者场面,它们具有很多意义,因此对其象征意义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将无意识的内容赋予意识化这一训练,对于治疗师而言,是要持续终身的。而这一个训练的关键点是对象征的深刻把握。

例如,该案例中的关键象征分析鬼。鬼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多次出现,具有其现实依据。在玲玲的现实世界中,作为青春期的女性形象是不存在的。在治疗师的案例报告中,玲玲的母亲是最具存在感的女性形象。母亲在为掌握手艺进行修学进修时,因自己最好的姐姐自杀,并不得不停止进修,也许再因痛失大姐的缘故,玲玲的母亲为了挣扎着活下去便变成了“鬼”。18岁时,结婚的丈夫很老实体贴,但缺乏男子气概。于是她便成为了家庭的支柱,守护着孩子和丈夫,即使结了婚还是做“鬼”生存着。接着长男、将成为三年级学生的三儿子在事故中去世了。于是决定将活着的孩子,尤其是玲玲姐弟,训练成“鬼”以此来保护她们。

因以家庭为中心挣扎着活下来的缘故,母亲未能充分地进行服丧的工作,玲玲代替了母亲,在母亲的悲伤中活着。也许玲玲也接受了母亲的生活态度,必须杀害可爱腼腆的少女形象而生存,因此玲玲必须让自己看起来像大学生那样逞强地活着。

但是在青春期女性的世界中,并不单单充满着可爱腼腆或少女般的爱。有时人们为了挣扎着活下去,也不得不掌握鬼的残酷。第10次中玲玲为自己制作的鬼涂漆,第15次时带来了独眼的小僧、肚子可伸缩的女子,以及睡在被窝里的女孩等等。她带着人类内在的反常性和破坏性,病态地生存着。在最后一次中,做鬼挣扎着活下来的母亲讲述过去,玲玲似乎接纳了母亲,认真倾听着。这点是极其感人的。

从上面对鬼这一意象的分析中,可见母亲对玲玲的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最后母亲的到来对于治疗的完成具有重大意义。

第25次时母亲的到来,在治疗师的面前长谈问题,正如治疗师说的,可以知道母亲也间接持续地发生了变化。与其说这个少女在治疗过程中渐有精神并开始去学校,倒不如说她渐渐发觉到自己在某个地方遗忘的东西以及自己所欠缺的东西。总之,母亲渐渐发觉到因为自己失去儿子过分悲伤,而将自己的女儿放在一边不理会。于是母亲也想对女儿进行解释,很诚恳地将过去的悲剧告诉了治疗师。这个母亲的精神宣泄是强大的。这么一位像男性一样扛起肩上的重担、防卫着生活的母亲在说出受伤的心事时,也恢复和获得了人格平衡。当然对于玲玲,重新得到母亲的爱和关心是治疗中的非必要阶段,但对于重新取得家庭的温暖,母亲的人格平衡得到恢复是必要的。

从此案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在箱庭疗法的治疗过程中,作为治疗师最重要的就是要给来访者提供一个自由受保护的氛围,让来访者感觉到治疗师始终守卫着自己,可以暂时放下自我防御机制,与自己被抑制的无意识世界进行沟通,从而使心灵重新统合;同时,治疗师要随时注意对来访者无意识内容进行解读,用心去感受体会,与来访者达到心灵的契合,才能成功地保证无意识内容不受侵犯。这些也正是箱庭疗法最精华和最核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