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地乍看上去,你只能看见一个个的小山、深坑以及悬崖绝壁。然而,仿佛掀开了一层纱幕一样,那模糊的景象会渐渐使你感到有了组织和结构——这些组织和结构太智能化了,以致于无法被看作杂乱无章的自然过程所形成的结果。尽管比例十分宏大,那景象仍然相当近似于从1500千米高空拍摄下来的地球上的某种考古遗迹。你越是仔细观察,你就越是会看清一点:它的确可能就是火星表面上的一大群被毁坏了的庞大纪念碑。
迄今为止,关于这些地貌的最富戏剧性的照片,是一幅巨大无比的、人面狮身像一般的“脸”的照片。美国宇航局曾经正式宣布这幅照片是光影造成的骗术。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人们才对这种解释提出了严肃的挑战。
当时,温森特·迪皮特罗(他本人就是美国宇航局在马里兰州的戈达德宇航中心的计算机科学家)在编号为70A13的火星照片上发现了这张脸的第二个图像。它是在拍摄到第一幅图像35个火星日之后拍摄的,其光线条件也和第一幅不同,提供了这张脸的一些可供比较的角度及其细节的尺度。
现在我们知道,这张脸连同它戴的那个轮廓分明的头巾,从头巾顶点到下颚的全长几乎有2.6千米,宽1.9千米,并且几乎高达800米。
它或许是个自然形成的小山。但是,究竟有多少小山的左右两边是如此复杂地相似呢?
对这张脸的图像分析表明:这张脸的“左右对称”很像一张自然的、几乎近似于人脸的外表,它不大可能是偶然形成的。
另外一些特征也加强了这个印象,那些特征是后来通过计算机的润色而被确认出来的。这些特征包括那张脸上的嘴里的“牙齿”、双眼上方两边横过的线条、以及头巾上那些规则的侧向条纹——至少有一些研究学者认为,这些条纹使人联想到古埃及法老戴的那种尼米斯式的头巾。
图像处理专家马克·卡罗托博士认为:“所有这些特征在‘海盗号’拍摄的两幅照片上都出现了,其形状完全一样,体现了对象本身的结构。因此,这些特征不可能是在复原和增强这个形象的过程中出现的任意干扰或者人为因素造成的。”
1996年,卡尔·萨甘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对“火星上的脸庞”提出了一种奇特的见解。他说,这个结构“大概是由数百万年缓慢的地质过程雕刻出来的”。
不过,他随后又补充说:“也许我错了。事实上,对一个在极近的距离上仔细观察都所见甚少的世界,我们的确很难把握。”
萨甘敦促今后的美国及俄罗斯的火星探索计划要格外努力地更大大地接近那个金字塔、那张被一些人所说的“脸”,以及那座“城市”,去仔细地观察它们:这些地貌值得用更高分辨率望远镜在更近的距离上加以观察。拍摄那张脸更具细节的照片,这必定能够弄清它。神秘的“金字塔”
火星的一些最早的反常地形结构图像是在1972年获得的,它们显示出火星上的一个被称为“极乐四边形”的区域。
最初,这些图像并没有引起多少注意。后来,到了1974年,一家供专业人士阅读的杂志《伊卡路斯》对此发表了一则简短的消息。由小马克·吉布森和维克多·阿布劳德培撰写的这篇文章报告说:
我们观察到了火星表面上的一些三角形的、类似金字塔的结构。这些地貌位于极乐四边形区域中央偏东,在火星照片B组的MTVS4205—3 DAS 07794853以及MTVS4296—24 DAS 12985882上面清晰可见。这些结构投下了三角形和多边形的阴影。仅在几千米之外,就有许多陡峭的火山锥体和冲击而成的深坑。这些三角形金字塔结构的底部平均直径大约为3千米,那些多边形结构的平均直径大约为6千米。
另外一幅火星照片(编号4205—78)则相当清晰地显示出4座巨大的三底边金字塔。
1977年,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卡尔·萨甘对这些金字塔做了评论。他写道:“其中最大的一座的底部直径是3千米,高1千米——这要比地球上苏美尔人、埃及人和墨西哥人建造的金字塔大得多。它们显然是受到了侵蚀,也十分古老,并且有可能只是一些遭到很长时期沙尘吹袭的小山。但我们认为,值得对它们进行仔细的观察。”
这幅后来得到的火星照片上拍摄到的这4个结构,其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它们似乎按照一个明确的图形或者排列,被建立在火星表面上,与地球上金字塔位置的排列极为相似。
在这方面,它们和火星上其他地方的金字塔也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那些金字塔位于被称为“塞多尼亚区”的地域,约在北纬40度。从“极乐四边形”区域到那里,几乎要绕过半个火星。
英国火星计划的负责人克利斯·奥卡恩说:“综观塞多尼亚区的全部区域,综观所有这些结构所处的位置,我从内心感到它们都是人工建造的。无论如何我也看不出,外星上的这个如此复杂的系统,竟然会是偶然出现的。”
有一个事实增强了奥卡恩的预感——“许多结构都是不可分割的”。用简明的英语来表达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些结构的轮廓,全都经过了高度复杂的计算机的人为的(而不大可能是自然的)仔细检查和计算,那种高级计算机通常都被用于现代战争,能对空中侦察照片上的伪装坦克和火炮做出精确定位。
克利斯·奥卡恩总结说:“因此,我们所看见的,是对异常现象的一种未必可信的归类。它们具有一种似乎是有计划排列的外表;它们被发现是按照明确的分组建造的,并且它们也是不可分割的。总之,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极为不同寻常的现象。”
为反常的、明显是人为结构的地貌提供了照片证据的地方,也并不仅仅是“塞多尼亚区”和“极乐四边形”区域。火星上的另外一些特征也分明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包括一条由一些小型金字塔排列而成的、将近5千米的直线;一座单个的金字塔,位于一个巨大的深坑边缘;南极地区众多斜长方形围墙;以及一个怪模怪样、形同城堡的大厦,它陡峭地耸立着,高达180多米。
在火星的南极地区,美国科学家发现有几何构图十分方整的结构体,专家们称之为“印加人城市”。在火星北半球的基道尼亚地区,在类似埃及金字塔东侧发现奇特的黑色圈形构成体。还有道路及奇怪的圆形广场,直径1千米。道路基本完整,有的道路在修建时特意绕过坑坑洼洼。在火星尘暴漫天的条件下一般道路在5000至1万年内消失。估计建成时间不会太长,研究者将火星上金字塔与地球上金字塔做了比较,认为两者相似,火星金字塔的短边与长边之比恰恰符合著名的黄金定律,肯定和地球上建立金字塔过程中运用了相同的数字运算。只是火星上的金字塔高1000米,底边长3000米,地球之最高的第四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才高146.5米,不过也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楼了。但它在火星金字塔面前却相形见绌。火星照片上那些奇特的图像都集中在面积为25平方千米的范围内。
专家们估计,人像、金字塔有50万年历史了。50万年前的火星气候正处于适合生物生存的时期,因此他们推断,这很可能是火星人留下的艺术珍品。甚至可能是外星人在火星上活动所留下的杰作。
事隔20年,在火星轨道上进行测绘任务的美国“火星观察者”太空飞船又飞越了“火量人面”区域拍到了更为清晰的照片。与1976年相比,这次的图片将“火星人面”放大了10倍,并且是在逆光中拍摄的。它像什么呢?
负责“观察者号”太空飞船任务的科学家,加州科技学院的阿顿·安尔比断定是自然形成的图案。他说:“它是自然岩石形状,只是一片独立的山地,只不过是峰峦沟谷在光线的影响下形成了‘人面’”。并说,这种现象坐在飞机上的任何人都会遇到,从华盛顿到洛杉矾的飞机上就可以看到很多像那样的景色,而非人工建筑。地理学家也认为,形成“人面”的山上和阴影部分只不过是光线变化所致,也很可能是几百万年来气候变化的偶然结果。
但是,仍有很多人坚持“火星人面”是非自然的。科学家马克卡罗特是“行星科技研究学会”的成员,他指出,人脸的比例十分真实。还说:“这不是一张夸张搞笑的脸,也不是张笑脸,它的口中有牙齿,眼眶中有瞳孔。”通过计算机放大处理后,眉毛及头巾上有条纹也都清晰可辨,“人面”看上去更像人工建造的了。卡罗特也承认这只是偶然的证据,卡罗特说,这不是有力的证据,但可以积少成多,由弱变强,我们想了解更多。
此后不久,前苏联科学家又在离所谓狮身人面像约7千米处,发现了一群建筑物,有金字塔11座,其中较大的有4座,小的有7座。
火星上果真存在狮身人面像和金字塔吗?
人们又充分发挥想象力,做出了种种神奇而又美好的猜测和假设。然而,1997年火星探测器登陆考察,发回了相当清晰的照片。这些照片表明,所谓的狮身人面像和金字塔只是人们想象的产物。
突遭毁灭的星球
火星是个包含着许许多多奥秘的行星,火星的历史只是我们的猜测,火星在太阳系里的意义至今尚未弄清。我们所能确定的一点,仅仅是火星上曾经有过雨水、河流、湖泊和海洋,而它现在却荒芜死寂了。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火星是被小行星或彗星引起的一次无比巨大的碰撞杀死的——而说火星被那次轰击判处了死刑,也并不算过分。火星那伤痕累累的表面上,布满了几千个巨大的深坑,都在默默无言地为那次碰撞作证。
科学家认为,那次碰撞很可能也造成了一次灾难性的大洪水,然后完全夺去了火星以前的浓厚大气,从此,液态水便在火星杳无踪迹了。
火星还处在黄金时代时就被完全毁灭了,这可能是一次什么性质的灾变呢?
火星的一些奇异之处
第一项:火星的轨道极度偏离中心,呈极扁的椭圆形,这样的轨道使火星每年都十分接近太阳,然后又距离太阳极为遥远。
第二项:火星的自转速度比应有的要缓慢得多。
第三项:火星几乎没有磁场。
第四项: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火星的南北地轴在空间“上下起伏”,极为剧烈地改变着火星与太阳之间的角度。
第五项:有证据表明,在过去的某个时刻,火星的一块外壳可能向内部塌陷了几层,使两极的陆地物质向赤道地区转移,也使赤道地区的陆地物质向两极转移。
第六项:火星上广泛分布着撞击而成的深坑,比正常统计的应有数量要多得多;它们都集中在所谓“二分线”以南的半球上。
第七项:火星的北半球上只有比较浅的坑,并且是个广阔的盆地,其高度比南半球低3千米。
第八项:火星南北半球之间的二分线,被高地上悬崖绝壁的陡峭边缘实际地标志在了火星表面上。这种独特的地貌围绕着整个火星,其大致完整的圆环以大约35度的角度穿过赤道。
第九项:火星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水手谷”的庞大裂谷——它有7千米深,4000千米长裂开在火星地表上。
第十项:最后一点,但也是同样重要的一点,火星上有太阳系里最深、最宽阔的深坑,即埃拉斯深坑、伊斯迪斯深坑和阿吉尔深坑。而火星另一半则有极乐高原和广阔无垠的萨西斯高原(从它的东部边缘空然出现了水手谷),作为对那些深坑的奇特的“补偿”。
一颗小行星与火星大碰撞
我们不妨先从二分线的奥秘说起。地质学家承认:
“尽管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一直在增加,这种认识也表现为对它形成的性质、方式和年代的集中研究,但是,至今仍然没有一种立论坚实的假说能够描述它。”
少数几位科学家认为,这条二分线完全是火星内部的地质过程形成的。但是,大多数科学家却赞同威廉·哈特曼的观点。1977年1月,哈特曼在《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
一颗直径1000千米的小行星横向撞击一颗处于原始发展阶段的行星,这可能使该行星的原始非对称性有所提高,也许是因为撞击摧毁了行星一边的外壳……这样的碰撞可能使火星地貌呈现出非对称性:火星的一个半球上布满了古老的深坑,而另外一个半球则几乎完全被火山活动改变了模样。
处在火星二分线以北的半球,其高度比南半球低,因此,那里必然会产生自动的补偿。所以,遭到撞击、并且失去了地壳外层的,就必定是火星的北半球。惟一值得严肃对待的不同意见是:造成这条二分线的,究竟是北半球遭到的多次重大碰撞,还是“一次极为巨大的撞击”?
不过,这两种理论各自描绘了一幅图景,两幅在本质上都相似,那就是:碰撞的破坏力大到足以在火星的整个半球上造成一个盆地的碰撞。这两种理论也都假定,火星的北半球也曾一度存在着与南半球数量大致相等的深坑。然后,这些理论假设发生了一次由几颗小行星(或是一颗体积巨大的小行星)引起的、格外巨大的撞击。
出于某种原因,那次撞击只落到了北半球,完全摧毁了北半球的外壳,降低了它的高度,抹掉了那里以前存在的深坑。接着,新鲜的熔岩从火星内部奔涌出来,迅速覆盖了失去了外壳的北半球,遮蔽了那上面的伤口,有效地重新塑造了它的表面。后来,尽管一些小行星有时还会继续碰撞火星,但次数大大减少,而北半球此后也没有经历过剧烈的撞击。
这两种碰撞理论都回避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既然厚达3千米的地壳物质似乎被从北半球剥去了,那么,这些数量极大的地壳又到哪里去了呢?科学家已经计算出了这些外壳物质的数量极为庞大,不可能被侵蚀掉,即使用数十亿年时间,也不可能。正如美国地质考察署的麦克尔·卡尔博士所说:
北半球过去的古老外壳被如此集中地摧毁,我们对这个过程的精确机制的了解十分贫乏……单独的侵蚀作用无法解释地壳的消失……因为不存在一个足够大的深池来容纳这些残骸。
这两种碰撞理论都求助于北半球遭到异常巨大的撞击,却无法描述任何一种机制,作为造成这种大碰撞的、令人信服的原因。因此,这两种理论也都暴露出了弱点。
最合理的推测是:那个撞击火星的天体是被吸到火星轨道上来的,原因是“小行星带上天体的偏离和碰撞”,也许是由木星大气层的引力造成的。但是,·反对这种意见的人却说,这种偏离和碰撞不可能从小行星带喷射出足够的物质,造成我们在火星上见到的创伤。至于为什么这些创伤都集中在火星的北半球,而力量又如此猛烈,竟把外壳毁掉3千米之深,这也是个谜。正如这些科学家指出的那样:
任何试图用碰撞理论解释二分线成因的说法,都要依赖火星北部低地汇聚数量足够的碰撞……除非北部低地上受到的碰撞,其数量确实明显大于其他地方受到的碰撞,否则就绝对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火星的北部低地和其他地方存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