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绝境求生存:如何在逆境中发现机会
46926500000012

第12章 善借外力——绝境生存的手段(2)

戚姬见到刘邦,跪在地上痛哭不已。刘邦窥破了戚姬的心意,说:“你莫非是为了如意改封就国的事吗?我本想立如意为太子,只是废长立幼,废嫡立庶,总觉得名不正、言不顺,等等再说罢。”戚姬更加哭泣哀求,刘邦不禁动摇,最后决定第二天跟群臣商量改立太子的事。只是由于大臣的反对,才未成议。

但吕雉知道,刘邦还会重新提出废立太子的事。她自己想不出保全太子的办法,便拉拢张良,让张良替她出谋划策。张良说:“如果让一些贤能而又卓有名望的人辅佐太子,皇上就会觉得太子既贤明又得人心,即使要废,也要慎重考虑。如果这样,或许能保全太子。”吕后连忙又问哪里有这样的人,张良说:“听说陕西的商山一带有四位年老的隐土,称为‘商山四皓’,皇上曾多次聘请征召,都被拒绝了,如果能请得他们前来,或许有用。”于是,吕雉就派人千方百计地请来了“商山四皓”。

刘邦在平定了英布等人的叛乱以后,鞍马劳顿,再加征战中所受的箭伤复发,病势沉重。戚姬日夜侍候在旁,暗想万一高祖驾崩,自己母子绝无生路,便婉转哀求刘邦设法保全其母子的生命。刘邦想来想去,并无其他方法,只有重提废立太子一事。

张良为太子少傅,听说了这事,立刻进去拜见刘邦。张良说了许多道理,刘邦居然不理。张良自跟从刘邦以来,几乎是言听计从,惟独这次例外,张良知道难以劝谏,便在家里装病。太子太傅叔孙通听说了,进宫直言抗谏说:“从前晋献公宠爱骊姬,废去太子,晋国乱了20年;秦始皇不是立扶苏,致使秦国灭亡,这是您亲眼看见。吕后与陛下患难夫妻,只生太子一人,且太子仁孝,天下共知,为什么要无端废弃呢?如果不听,我便以死相谏。”说着就拔剑自刎,刘邦连忙止住说:“我本是说说而已,并未当真。”

不久,刘邦特召太子宴饮,实际上想考察虚实。“商山四皓”听说了,也跟太子一起进宫,刘邦见太子身后坐着四位须眉似雪的老者,十分惊异地问是什么人。四位老者一一自叙姓名。刘邦非常惊愕地说:“我访聘你们已有好几年,你们总是不来,现在难道是跟我的儿子交游吗?”“四皓”齐声回答说:“陛下轻贱士人,随便辱骂,我们忍受不了污辱,才不来见您。现在听说太子仁厚爱士,天下士人都伸长了脖子盼望太子,愿为太子效死。我们几个人特意远道而来,是想敬奉辅佐太子。”刘邦听了,叹息不已。

等太子和“四皓”离开时,刘邦急忙把戚姬叫来,指点着“四皓”的背影说:“不是我不愿立如意为太子,实在是太子羽翼已成,已不能废弃了。”戚姬听后,知道再无希望,当即悲凄欲绝。

汉朝初年,天下始定,但人心仍未统一,特别是某些重兵在握的将领,总想窥伺时机,以图天下,因此,刘邦格外小心。他在出征叛将陈稀的时候,宫廷之内委于吕雉,宫廷之外委于萧何,他才放心离去。吕雉实在是个有心人,她决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树立权威、培植势力的机会,这样才能便于日后独揽大权。

刘邦怀疑韩信谋反,把他降封留在长安。恰在这时,韩信的舍人栾说派他的弟弟前来送信,报称韩信与陈稀通谋,以前已有密约,这次约定乘夜间不备,打开囚牢,放出囚犯,袭击皇太子,与陈稀遥相呼应。吕雉得书后忙与萧何商量,商定诛除韩信的密谋。吕雉派遣一心腹军士,潜出长安,绕到北方,再复入长安,谎称是刘邦派来,报告已平定陈稀叛乱的消息。群臣不知有诈,都来朝中称贺。吕雉的本意是将韩信诳到宫中,但韩信称病未来拜贺,萧何就被迫走一趟。他来到韩信的家里,韩信只得出见,萧何说韩信的病无关紧要,韩信无奈,只得跟着萧何来到朝廷之上,尚未拜贺,即被拿下。韩信知道不好,急呼萧何,望他救助,谁知萧何早已躲开。

武士把韩信带到吕雉面前,吕雉拿出栾说送来的书信作为谋反的“证据”,韩信当然不服,吕雉说:“现奉皇上诏命,陈稀已就擒,供出由你主使,你的舍人也有书信来告,证据确凿。”韩信还想申辩,吕雉怕夜长梦多,立命推出斩首。

吕雉杀了韩信,还嫌不够,又借故杀了梁王彭越。刘邦讨伐陈稀的时候,曾到梁地征兵,当时恰值梁王彭越生病,未能前去,刘邦大怒,怀疑彭越谋反。这时恰好梁太仆报你彭越谋反。刘邦就把他抓了起来。经过调查审讯,弄清了彭越虽镇压叛乱不积极,却未有谋反的事实,就把他贬为庶人,押在洛阳宫中。后又把他迁至蜀地居住。彭越西行至郑,正碰上从长女到洛阳的吕雉,彭越竟自投杀星,向吕雉哭诉自己无罪,并请居故地昌邑。吕雉满口答应替他说情,把他带至洛阳,暗中教人诬告彭越谋反,将彭越杀于洛阳城外,并把他的三族一起抓来,斩草除根。

5、伯乐相马与权威效应

刘向的《战国策·燕策》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人在市场上卖马,虽然他卖的都是体健善驰的骏马,但由于识别马的优劣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人看不出哪匹马好,哪匹马劣。所以,卖马人在市场上卖了3天,仍然没有一个人来买他的马。

卖马人非常着急,不卖吧,马变不了钱,卖吧?又只能便宜卖,且赚不了几个钱。卖马人急得吃饭不香,睡觉不甜,坐卧不安。

俗语曰:急中生智,卖马人终于想到伯乐。伯乐善于相马,经他相过的马,跟马的实际质量总不会相差多大,他说哪匹马好,一般都是骏马,他说哪匹马劣,一般都是劣质马,人们也很相信他的相马术。当时,伯乐因善于相马而闻名遐迩。伯乐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相马的行家里手,是相马的权威。

卖马人想到的办法自然不是喊伯乐来相马,如是这样的话,他的马也同样卖不出好价钱。毕竟他知道,自己卖的骏马虽然是好马,但并不是伯乐所能看中的日行千里、夜驰八百的罕见的千里马。卖马人去找伯乐,一再苦求伯乐到马市上围着他的马转一圈,然后赞许的点点头,临走时再回头看看,显得恋恋不舍,想走不走的样子。卖马人还许诺伯乐,如果你愿意这样做,我愿把一个早上赚的钱全部送给你,作为辛苦费。伯乐同意了,照着他的话做了。

那些买马的人看到伯乐围着马转了一周,还不时点头,临离开的时候又一步三回头。这样,人们终于相信了马的质量,纷纷掏钱抢购,马的价格立即提高了10倍,卖马人除了付给伯乐的钱之外,还大大地赚了一笔钱。

那个卖马人不愧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商人,凭着他能想到请伯乐帮助这一点,就堪称商人中的一杰。其实,卖马人所想到的就是我们现代关系所说的权威效应。道理很简单,伯乐是人们崇拜的相马大师,经伯乐看中的马必定是良驹,所以他出面围着马转了一圈,就必定会有效果。

权威效应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人们对权威有一种自然的依赖感,乐于服从权威。伯乐相过的马,人们之所以很相信而不怀疑,是因为伯乐曾经成功地选出许多千里马。卖马人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忍痛拿钱去特意请伯乐。在现代商战的公共关系活动中,类似于伯乐“下海”的权威效应时有所见,并且已不局限于某某著名专家、学者个人,其还扩展到代表某项技术权威性的组织。如医学、保健、饮食糖酒等等。当然,借权威之名、求权威效应,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组织本身推出的产品或商品应该是好的,而不是以劣充好。否则,即使造成一时的“权威效应”,也会终因其劣而致昙花一现;不仅会损伤组织自身的公众形象,而且还会损伤权威的形象。在这个问题上,应坚持基本的诚信原则,尔后借权威效应树立公众形象。

6、黛安娜“夜游”珠宝店

黛安娜王妃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她举世无双的美貌和高雅、脱俗的仪表令英伦三岛无不为之倾倒和敬仰,有的人甚至崇拜到了“爱黛安娜王妃之所爱,学黛安娜王妃之所为”的地步,成了“黛安娜迷”。

针对这一社会现象,伦敦有家曾经门可罗雀,无人问津的珠宝店,为了摆脱行将倒闭的绝境,煞费心机地导演了一出绝妙的以假乱真的闹剧。该店主千方百计地找到了一位酷似戴安娜王妃的替身,从气质、神态、举止和发式、服饰都进行了精心琢磨和模仿。

一天傍晚,夜色朦胧,月明星稀,这家珠宝店则张灯结彩,披红挂绿,老板红光满面,衣冠楚楚,站在台阶上恭候“嘉宾”。不一会儿,一辆高级轿车缓缓地停在珠宝店门前,戴安娜王妃从小车里走出来,她嫣然一笑,亲切地向行人招手致意。“戴安娜王妃来了!”消息不胫而走,人们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想一睹王妃的风采,久久不愿离去,珠宝店门前人山人海,气氛异常热烈,路边的警察也急忙过来维持秩序,防止围观者影响“王妃”的正常活动。老板笑容可掬,感谢王妃光临此店,随即引“王妃”向柜台走去。售货员拿出项链、钻石、耳环、胸针等贵重首饰任其挑选,“王妃”面露喜色,爱不释手,连声称好。这一切表演得惟妙惟肖,天衣无缝,毫无破绽,而预先安排的电视录相机则将此景此情一一摄入镜头。第二天,电视台播放了这段戏中戏,虽然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解说词,但珠宝店的地址却十分醒目,因而立即轰动了整个伦敦城,那些“爱屋及乌”的黛安娜迷们,纷纷赶到珠宝店,珠宝店一时车水马龙,人们抢着购买“黛安娜王妃”所赞赏钟爱的首饰。老板满面春风,亲临柜台,应接不暇,仅几天的营业额就超过了开业以来的总营业额,老板由此发了一笔横财。

这件事成了众人谈论的重要新闻。皇家发言人曾为此发表声明:“经查日程安排,王妃那天没有去过珠宝店。”但皇家又无法追究那家珠宝店的责任,因为电视从头到尾只配有音乐,而未置一词,并未道明来珠宝店的是黛安娜王妃。

尽管我们不难看出,这里借名人以制胜,纯粹是一个“假黛安娜”。但其效应并不假,借也借得巧妙。仅从法律角度讲,这可算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处世活动,既产生了名人效应,又避免了法律纠纷。其利用假与真的相似,以假乱真、取而代之。对公众而言,不是我说她是黛安娜,而是你们说她是黛安娜。这种以无声胜有声的媒介传递,有效地利用了人们的错觉和思维习惯,获得了与真黛安娜出场一样的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是现实社会存在的客观现象。各式各样的“名人”,由于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事有较高的声望,深受公众关注与推崇。因而,他们的言谈、举止,甚至他们的衣食住行,都可能引起公众的注意,进而成为众人模仿的对象。在社会组织的公关活动中,为了推销某种产品或服务,常常借助“名人效应”来扩大组织和产品的影响,这便是“名人公关活动”。

名人公关活动是公共关系专题活动中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其原因在于:社会组织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以这种千差万别的需求求助于名人,困难是较多的。一般问题是:如何选择适合本组织需要的名人?如何与名人取得联系?如何使名人能够或愿意按照社会组织的要求去做?如何处理由此而产生的其他问题(如解决纠纷等)。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公共关系从策划开始就要面临的问题。

开展名人公关活动,必须以组织的实力为基础。如果组织的产品或服务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即便是名人捧场,也难有广泛而持久的效应。开展名人公关活动,不一定需要本组织专门搞一个规模性活动,它可以借助于任何场合,例如有名人出席的会议,进行采访或赠送自己的产品请其使用,并且拍照、录像,只要名人一示首肯乃至一经使用,传播于社会,使其成为大众的话题和舆论上的热点,从而吸引公众对社会组织或其产品的关注。当然,开展名人公关活动是一项策略性很强的工作。既要使社会组织充分利用名人的影响,促成自我目标实现,又要注意这种“借力制胜”不致过分影响名人的个人权利和生活,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7、借米下锅,穷光蛋胡雪岩逆境而上

钱庄,又称银号、钱铺,上海和江南、华中一带都称钱庄,故可以钱庄概称之。

钱庄起源于银钱兑换业,这一点和西欧的银行相同。在中国,最早是银两和铜钱的兑换,后来则主要是银元和银两的兑换。从某种意义上讲,钱庄可算做是明清时期中国的一个小小的经济细胞。

上海的钱庄,传说是由绍兴人所开煤炭店兼营货币存放而来,故有“钱米店”、“钱布店”之称,即米、布店兼营兑换。福州的钱庄是在1844年开埠后,随着茶叶贸易发展起来的。宁波钱庄则主要由国内贸易发展所致。长江口岸中,原以苏州的钱庄发展最早,后来发展到镇江、杭州、南京、汉口等地。此外还有天津、长沙等地。北京是票号势力中心,钱庄因票号而发展。

在1840年以前,钱庄没有股份公司的组织,都是独资或合伙经营,而以合伙者为多,出资人对企业负无限责任。因为钱庄的信誉决定于出资人的财产,出资人常另以一笔钱存入钱庄,称为附本或护本。还有的出资人在其他信誉较好的钱庄存入一笔定期存款,以示本人财力,兼有保证之意。

钱庄一般都有自己的同业组织,叫做钱庄同业公会,它不仅是联络感情、谋求共同利益的团体,而且有其实际的业务,如票据交换,议定折息和银洋价格等。

商务运作过程中,一个最基础的工作,应该是资金的筹措。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做生意一定要先有本钱,生意越大,所要的本钱也就越大,这是谁都知道的。就商务运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当然最好是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的生意,或者想做多大的生意就先去尽量筹集多大的本钱。在一般人想来,手上分文没有,却一上手就要做大生意,而且居然就做成了,这一定是一个神话。

胡雪岩实实在在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神话。

胡雪岩一上手就要开自己的钱庄,对外号称拥有本钱20万两,其实,此时的胡雪岩真正是身无分文。虽然王有龄已回浙江任海运局坐办,但除了让胡雪岩有了一点官场势力之外,银钱方面事实上也还没法帮他多少,而胡雪岩的钱庄要开办得有点样子,至少需要五万两银子。

但胡雪岩仍然要把自己的钱庄开起来。在他看来,眼前只要弄几千银子,先把场面撑起来,钱庄的本钱,不成问题。

胡雪岩有如此把握,是因为此时他心中已有了自己的“成算”,这“成算”也就是所谓“借米下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