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南方本)
46897100000025

第25章 南方蔬菜的病虫害防治(2)

合理施肥。施用的农家肥应充分腐熟,以免将幼虫和卵带入菜田,并能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增强耐害力;蛴螬喜食腐熟的农家肥,可减轻其对蔬菜的为害。施用碳酸氢铵、腐殖酸铵、氨水、氨化磷酸钙等化肥,所散发的氨气对蛴螬等地下害虫具有驱避作用。

适时秋耕。可将部分成、幼虫翻至地表,使其风干、冻死或被天敌捕食、被机械杀伤。

(2)应用灯光诱杀

在成虫盛发期,每50亩菜田设40瓦黑光灯1盏,距地面30厘米,灯下挖坑(直径约1米)、铺膜做成临时性水盆,加满水后再加微量煤油漂浮封闭水面。傍晚开灯诱集,清晨捞出死虫并捕杀未落入水中的活虫。

(3)进行人工捕杀

施农家肥前应筛出其中的蛴螬;定植后发现菜苗被害可挖出土中的幼虫;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在其停落的作物上捕捉或振落捕杀。

(4)实施药剂防治

用50%辛硫磷乳油拌种,辛硫磷、水、种子的比例为1:50:600。具体操作是将药液均匀喷洒在塑料布上的种子上,边喷边拌,拌后闷种3~4小时,中间翻动1~2次,种子干后即可播种,持效期为20余天。

每亩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150克,对少量水稀释后拌细土15~20千克,制成毒土,均匀撒在播种沟(穴)内,覆一层细土后播种。

在蛴螬发生较重的地块,用50%辛硫磷乳油或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或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各800倍液灌根,每株灌150~250克,可杀死根际附近的幼虫。

二、蝼蛄

主要有两种,即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华北蝼蛄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北;非洲蝼蛄在全国广泛分布,以黄河流域以南为主,但黑龙江及吉林东部发生量也较大。食性极杂,可为害多种蔬菜,成、若虫在土中咬食播下的种子和幼芽或咬断幼苗,受害的根部呈乱麻状。

蝼蛄活动时将土层钻成许多隆起的隧道,使根土分离、失水干枯而死,常造成缺苗断垄。在温室、大棚内因气温较高,蝼蛄活动早,幼苗集中,其为害更重。

1.形态特征

(1)成虫

非洲蝼蛄体长30~35毫米,体瘦小、灰褐色,腹部末端近纺锤形,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3~4个距;华北蝼蛄体长36~55毫米,体肥大、黄褐色,腹部末端近圆筒形,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1个距或距消失。

(2)幼虫

非洲蝼蛄共6龄,2~3龄后与成虫的形态、体色相似;华北蝼蛄共13龄,5~6龄后与成虫的形态、体色相似。

华北蝼蛄约3年1代,卵期17天左右,若虫期730天左右,成虫期近1年。以成虫、若虫在67厘米以下的无冻土层中越冬,每窝1只。越冬成虫在翌年3~4月开始活动。5月上旬至6月中旬,当平均气温和20厘米土温为15~20摄氏度时进入为害盛期,并开始交配产卵。产卵期约1个月,平均每雌产卵288~368粒。卵产在10~25厘米深预先筑好的卵室内,其场所多在轻盐碱地或渠边、路旁、田埂附近。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气炎热,则潜入土中越夏,9~10月份再次上升至地表,形成第二次为害高峰。非洲蝼蛄在大部分地区1年1代,东北与西北2年1代。其活动为害规律与华北蝼蛄相似,但交配、产卵及若虫孵化期均提早20天,平均每雌产卵60~100粒,产卵场所多在潮湿的地方。

两种蝼蛄均昼伏夜出,夜间9~11点活动最盛,雨后活动更甚。

具趋光性和喜湿性,对香甜物质如炒香的豆饼、麦麸以及马粪等农家肥具强烈趋向性。

3.防治方法

(1)采取农业防治措施

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以及精耕细作、深耕多耙、不施未经腐熟的农家肥等,造成不利于地下害虫的生存条件,减轻蝼蛄为害。

(2)应用马粪和灯光诱杀

可在田间挖30厘米见方、深约20厘米的坑,内堆湿润马粪并盖草,每天清晨捕杀蝼蛄。

(3)利用毒饵诱杀

将5千克豆饼或麦麸炒香,或5千克秕谷煮熟晾至半干,再用90%晶体敌百虫150克对水将毒饵拌潮,亩用毒饵1.5~2.5千克,撤在地里或苗床上;也可用40%乐果乳油0.5千克对水10倍,加50千克饵料拌制。

(4)实施药剂防治

在蝼蛄为害严重的菜田,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1~1.5千克与15~30千克细土混匀后撒于地面并耕耙,或于栽前沟施毒土。蔬菜苗床受害重时,可用80%敌敌畏乳油30倍液灌洞杀灭成虫。

三、地老虎

地老虎俗名土蚕、黑地蚕、切根虫等,属鳞翅目夜蛾科。在我国常见的种类有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等。其中以小地老虎分布最广,全国各地普遍发生;黄地老虎主要在北方地区发生严重;大地老虎仅在长江沿岸局部地区为害严重。地老虎食性极杂,主要为害春播(栽)蔬菜幼苗,对定植后的茄果类、瓜类、豆类及十字花科蔬菜为害较重。幼虫将幼苗从茎基部咬断,或咬食子叶、嫩叶,常造成缺苗断垄以致补栽毁种;也可钻入茄子、辣椒果实或白菜、甘蓝叶球中,严重影响蔬菜产量和质量。现以小地老虎为例介绍如下。

1.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体暗褐色。

前翅中室附近肾形斑、环形斑明显,在肾形斑外侧有3个楔形黑斑,尖端相对。后翅灰白色。

(2)卵

高0.5毫米,宽0.6毫米,半球形,卵壳上有纵横隆纹。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至灰黑色。

(3)幼虫

体长42~47毫米,黄褐至黑褐色,体表粗糙,布满龟裂状皱纹和黑色小颗粒。腹部第一至八节背面各有4个黑色毛片。

臀板黄褐色,有2条深褐色纵带。

(4)蛹

体长18~24毫米,红褐色,有光泽。第五至七腹节背面的刻点比侧面的大,腹末有1对臀棘,呈分叉状。

2.生活习性

小地老虎由北至南1年发生2~7代。在长江流域以老熟幼虫、蛹和成虫越冬。往南可全年繁殖为害,往北尚未查到越冬虫态和场所,推测北方地区春季虫源由南方迁飞而来。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均以第一代为害严重,从北到南一般为3月中旬至6月中旬。高温不利于小地老虎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当平均气温在30摄氏度以上时,其种群死亡率显著上升、出生率大为降低。因此,其余各代的为害较轻。成虫白天栖息在杂草或土块缝隙处,夜间出来取食、交配和产卵,尤以黄昏后活动最盛。成虫趋光性和趋化性强,喜食糖醋等带酸甜味的汁液。羽化后需取食花蜜补充营养。卵散产或成堆产在低矮杂草幼苗的叶背或嫩茎上,也可产在田间枯根上,每雌平均产卵800~1000粒,当气温为16~17摄氏度时卵期约11天。幼虫共6龄。3龄前,大多在寄主心叶里,也有的藏在土表、土缝中,昼夜取食寄主嫩叶。4~6龄幼虫,白天潜伏浅土中,夜出活动为害,尤其在天刚亮、多露水时为害最凶。5~6龄为暴食期,取食量占整个幼虫期的95%。3龄后的幼虫具假死性和互相残杀的习性。老熟幼虫潜土筑土室化蛹。小地老虎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因此,在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杂草丛生及菜田等地为害严重。遇早春气温偏暖、第一代卵盛孵期及1~2龄幼虫盛期雨少时,幼虫存活率高,当年为害也重。

3.防治方法

(1)采取农业防治措施

早春铲除菜地及其周围和田埂的杂草、春耕耙地、秋翻晒土及冬灌,均能杀灭虫卵、幼虫和部分越冬蛹。

(2)进行诱捕诱杀

春季用糖醋液诱杀越冬代成虫,糖、醋、酒、水的比例为3:4:1:2,加少量敌百虫。将诱液放在盆内,傍晚时放到田间距地面1米处,诱杀成虫。第二天早晨收回盆或在盆上加盖,以防诱液蒸发。采集新鲜泡桐树叶,用水浸泡后于第一代幼虫期傍晚放入被害菜田,每亩用50~70片叶,翌日清晨捕捉叶下幼虫。也可用鲜嫩菜叶、杂草诱集。

(3)采取人工捉治

清晨扒开断苗周围的表土,可捉到潜伏的高龄幼虫,连续捉治几天收效良好。

(4)实施药剂防治

对地老虎3龄前幼虫,可每亩用2.5%敌百虫粉剂1.5~2千克喷粉,或加10千克细土制成毒土,撒在植株周围,或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

虫龄较大时,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50%二嗪农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灌根,杀死土中的幼虫。

每亩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60~120克,先用少量水溶化,后与炒香的棉仁饼或菜籽饼4~5千克拌匀,也可与切碎的鲜草20~30千克拌成毒饵,傍晚时撒在苗根附近诱杀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