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星球保卫战:土地需要我们的保护
46896000000025

第25章 让土地“重获新生”(3)

但是阿生不理会这些议论,找了自己厂子里的一群年轻人把爷爷、奶奶的坟迁往公墓。

在阿生的带动下,镇上接连有几十座坟都迁进了公墓。几年之后,那些昔日的坟地变成了良田,又长了出绿油油的庄稼。

2.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实例

1991年,新组建的五平市土地管理局刚刚开始工作,就明显感到,“耕地锐减”这种“病症”已传染到这个全国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对此,市土地管理局领导决心要在几年内,把这一威胁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顽疾加以根治。

几年来,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占用了大量农田,形成“圈大内空”的格局。五平市在建国初期,城区面积仅 9平方千米,到“八五”末期已达 35平方千米。经土地管理局调查,五平市城区内至少有 30%的空闲地;县城、集镇的潜力更大,有60%~70%的空闲地。

由于无偿划拨方式沿用了 40年,用地者惯于宽打窄用、少用多占。五平的一些学校、部队、党政机关、科研单位的土地实用量,往往超出需用量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制定了“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补充总量”的方针,并作出规定,建设项目必须使用闲置土地和环城河套、环城山丘中的非耕地;让基本农田、基本菜田保护区作为绿色隔离带,成为硬界限,把城市紧紧地框起来。为了鼓励企事业单位腾出空闲的土地,市政府还规定,凡把土地转让给申请用地者的单位,市里把收取的50%的出让金返还给原用地单位。对占据黄金地段的关、停、并、转、破产企业,鼓励盘活闲置土地。几年来盘活了国有企业土地 45万平方米,活化了土地资产 3500多万元,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率。

五平市内还有一些闲荒地。市里成立了一个以开发为主的地产总公司,致力于开发市内河崴,通过填崴造地,治理河套,造地 0.08平方千米以上。到 1995年底,经过治理,这些闲地上盖起了高层住宅楼。1996年,五平市招商引资 110个项目,其中100个项目都是建在闲置的土地上。

“八五”期间,全市建设占地250平方千米,开发利用各类可用土地达 600平方千米。“耕地锐减”的势头已得到了有效的遏制。199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高达 550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3.迁村搬厂实例

万里长江东泻,泥沙在入海口淤积成岛,地处扬子江中的扬中市,最缺的就是深厚的土地。全市土地总面积 2.28万公顷,人口 28万,人均耕地仅 0.041公顷,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 0.053公顷的耕地警戒线。本来就人多地少,“七五”期间,全市又减少耕地 1667公顷,“八五”期间减少 1900公顷,而人口却以每年 9.5‰的速度递增。

四面是不见江岸的长江,低头是开发了 10年的土地,扬中市几乎每一寸土地都派上了用处,土地似乎真的再难找到了。“村民住宅向城镇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的模式,使扬中人重新看到土地挖潜的希望。

扬中一改过去村民居住分散、企业分布分散、土地大片浪费的做法,让“农户建房集中上点、工厂开发统一进区”,在全市实施“村、镇、市”工程,在“九五”期间迁村腾地,每村复垦土地 7公顷,每镇复垦土地 67公顷,全市复垦土地 667公顷,推进了集约化用地的发展进程。

现在,扬中的农户建新房必须拆旧房,腾出的宅基地要及时复耕。按这样的路子,1996年,扬中市迁村腾地 87公顷,重新开垦耕地近 70公顷。

扬中农业生产过去是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土地分割细碎,田埂多,路多。不但闲置了土地,而且不利于机械耕作。把零碎的耕地适当连片,不仅利于集约经营,提高粮食产量,而且埂、路占地能减少很多,省出的地就成了耕地。1996年麦收时,扬中市根据“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把全市的口粮田、责任田分离调整,2000多公顷责任田全部连片成方。路少了,田埂也少了,明渠改暗渠,全市耕地又多出了近 130公顷。

4.荒丘变宝地实例

包头在蒙古语中叫“包克图”,意思是“有鹿的地方”。相传很久以前,这里常有鹿群嬉戏于茂草丰林之中。然而,如今这里已不再是鹿的乐园。

眼前这一块 900多公顷的废弃地,是 20世纪 50年代规划的南郊工业备用地,人称“万水泉”。从名字看,很久以前,这里兴许也是鹿的故乡。

复垦土地后种植的农作物

但近 40多年,万水泉却是遍地沙石,一片荒凉。

“一五”计划期间,包头在苏联专家的规划下,开始朝着以冶金、机械、煤炭为主的塞外重工业城市方向发展。几十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造成了城市周边大片土地的毁坏。900多公顷的万水泉是离城最近、面积最大、最典型的废弃地。原来肥沃的土地和丰茂的植被,被几十年无组织、无计划、无秩序的挖沙取土毁成了千疮百孔、坑洼不平、水土流失、沙丘遍地的荒漠。用沙人采尽沙石,弃坑而去,久而久之,留下了一片荒芜、凄凉的景象。

目前,包头市人均耕地 0.239公顷,耕地并不少,但随着建设的发展,耕地在逐步减少。在包头,像万水泉这样大片的废弃地还有好几个。为了把这些废弃地利用起来,1995年,包头市规划土地局制定了“九五”土地复垦规划,并把南郊万水泉列为复垦的突破口。

为了顺利复垦这块废弃地,包头市将这片土地分别规划为养殖、种植、仓储、绿化等若干个功能小区;实行鼓励措施:“谁复垦,谁受益。”复垦计划实施仅两年,万水泉废弃地已有 140多公顷得到复垦。过去荒芜的沙丘,正在变成绿树成荫、环境整洁的小型农畜业生产基地。

鹿也许不会再来,但万水泉已成为包头人一片新的美丽家园。

5.拆窑复地实例

在江南水乡苏州市,一场清除砖瓦窑的活动正在悄悄地进行。

20世纪 80年代,苏州市乡镇企业迅速崛起,粗放经营的窑业蓬勃发展起来。以后逐渐增多,甚至泛滥。1988年,苏州市砖瓦窑多达 1573个,占有数千公顷的良田。在当时,这是一道人们不敢恭维的“景观”。

苏州市土地管理局经过调查后发现,前几年盛极一时的窑业,大部分都被外地人承包经营,产品也以外运为主。苏州人明白,运走的是砖,流走的是血。苏州市人多地少,谁愿意把耕地送入窑炉,烧成一块块毫无生命的砖头 ?

1995年,市政府开始对砖瓦窑进行全面的清理。

调查资料表明,在同样面积的土地上,如将土窑占地复耕还田,发展特种种养业,能获得 2倍乃至数倍于窑厂的经济收入。吴江市屯村镇,1995年一举平整了 63个小土窑,复垦复耕土地 67公顷,其中 33公顷种上了水稻,农民每公顷净收入 8250元,另外 13公顷种上了蔺草,每公顷收入 1.5万元,而原来窑业经营每公顷收入才 3000多元。

其次,市土地管理局实行“控制总量、逐年递减、加快替代”的原则,规定一律不得再建砖瓦窑厂,确定关闭所有无土源的窑厂。同时,市政府规定市政建设一律推行新型墙体材料,代替黏土实心砖。

两年之间,全市关闭了轮窑 51座,小土窑 358个,增加农地 263公顷,其中包括可耕地 137公顷,养殖用地 50公顷。

平整小土窑

目前,中国塑料年产量为 300万吨,消费量在 600万吨以上。全世界塑料年产量为 1亿吨,如果按每年15%的塑料废弃量计算,全世界塑料年废弃量就是 1500万吨,中国的塑料年废弃量在 100万吨以上,废弃塑料在垃圾中的比例占到40%,这样大量的废弃塑料作为垃圾被埋在地下,无疑给本来就缺乏可耕种土地带来更大的压力。

为有效降低使用塑料制品的危害,在选择和使用塑料食品袋或一次性餐盒时要慎选慎用。

(1)购买直接入口的食物(熟食、点心等)时,最好使用标准塑料食品袋或自带餐具。购买塑料食品袋时,应该到正规的商场(店)购买知名品牌的产品,产品的外包装袋上要有中文标志,标有厂名、厂址和执行标准,并在明显处注明“食品用”字样。同时,冰箱里的冷藏、冷冻食品应该使用保鲜膜或保鲜袋,不要用普通的塑料袋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