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无公害肉鸡高效饲养技术
46895100000017

第17章 肉鸡科学饲养管理(5)

每天在收集第二遍种蛋时随机抽取120~150枚,双黄蛋、特小蛋、畸形蛋除外。将平均蛋重算出,在蛋重标准曲线图上绘制每日蛋重。由于抽样的偏差和环境影响,平均蛋重会产生波动。为此,可将曲线图上的连续几天的蛋重中心连接起来,将实际的蛋重趋势和预测蛋重曲线标出。

如果鸡群有正确的摄取料量,通常蛋重会按照蛋重曲线平行增长。如果鸡群有不足的料量,与常规相比蛋重会停止4~5天的增长,这样应提前下次的加料时间。如果所预计的料量高峰已达到,也应按照5克/(天·只)增加料量。日产蛋率超过75%以后有蛋重不足现象发生,建议任何加料措施都不要采取,否则,极易有鸡群体重超重问题产生。

3.产蛋高峰后种母鸡的限饲管理

(1)种母鸡体重的控制

肉种鸡在产蛋高峰左右都会达到体成熟,鸡只停止生长骨架,种母鸡的体重增长是由于体脂肪积蓄引起的。通过对饲喂料量进行调整,限制脂肪积累,以将产蛋率、种蛋质量和孵化率提高。产蛋高峰过后,由于总的产蛋量仍在继续增长,因此也是鸡群的营养需求量最多的时候。

总产蛋量=平均蛋重*日产蛋率(%)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产蛋高峰过后最初减料的幅度,如开产后的体重变化、每日蛋重和增长趋势、鸡群的健康状况、每日的产蛋率和增长趋势、饲料的结构和质量、环境温度、鸡群生长发育过程、高峰料量(能量摄入量)、吃料时间的变化等。

每次减料后,如果产蛋率比预期的速度下降得要快,应立即将料量恢复到原来的水平,5~7天后再尝试减料。

(2)产蛋高峰后减料的一般原则

如果减少料量,产蛋率较快下降,应将料量立即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再尝试减料是在5~7天后。确保料量的变化与环境温度的变化相适应,并观察吃料时间,确定料量是否合适。产蛋高峰低于79%时,周产蛋率呈下降趋势时,按12千焦/(天·只)减少料量;一周后再按12千焦/(天·只)减少料量;再过一周后,每周按1~3千焦/(天·只)开始减少料量,直至减料量达到高峰料量的10%为止。

产蛋高峰大于84%时,周产蛋率呈下降趋势,鸡群常常会体重不足,过量的减料会对潜在的高产量造成损害,且易造成换羽和抱窝的问题。吃料时间应密切注意,维持高峰料量直到产蛋率下降到83%时,然后以周为基础,按照2.5千焦/(天·只)标准减料,直到减料达到高峰料的10%为止。产蛋高峰80%~83%时,周产蛋率呈下降趋势,按16千焦/(天·只)减少料量;又一周后,再按6千焦能量/(天·只)减少料量;一周后,每周按1~3千焦/(天·只)开始减少料量,直至减料到高峰料量10%为止。

炎热天气正值鸡群产蛋高峰时,应把减料的幅度和速度增大些,然而环境温度下降时则需要将料量增加。当遇到温度变化比较复杂的情形时,鸡群吃料时间应密切观察。对减料情况评估时,要看吃料时间有没有变化,如果料量减少,吃料时间也随之下降,则要等两周后再进行下一次减料。如果吃料时间没有变化,说明种母鸡的料量足够。如果产蛋率没有恢复,则说明不是减料造成的产蛋率下降。如果产蛋率出现非正常下降,应立即恢复到原先的料量。

如果产蛋率没有达到正常的水平,料量增加不应超过特定的高峰料量。产蛋高峰后将喂料量有计划地减少,使鸡群周增重稳定在15~20克,产蛋率、体重和蛋重都可以较好地维持。第一次减料在产蛋高峰后5周内开始,鸡群的状况、体重、饲料质量和鸡舍的环境温度等决定具体时间。从产蛋高峰到淘汰期间,总代谢能减少量要在70千克/(天·只)之内最为适宜。

(3)控制种母鸡体重的管理要点

周产蛋率达到高峰后,减料应根据产蛋率、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异、种母鸡体况、料量、实际蛋重与标准蛋重的差异、环境温度、吃料时间等因素来控制。

根据以上有关因素的观察,每周或以更短时间来确定料量,种母鸡的丰满度要定期监测,使鸡群的生长性能保持最佳。

(4)产蛋期饮水管理

产蛋期间,喂料前连续供水30分钟,直至吃完料后1~2小时。下午和熄灯前各要有30分钟的供水时间。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32摄氏度时,禁止限水。如果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30摄氏度,每小时供水20分钟。如果鸡只饮水不够,嗉囊会很硬,可能会出现阻塞现象,种鸡饮水后嗉囊应该柔软圆滑。

(5)产蛋期的光照管理

此阶段光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给适当的光照,使母鸡适时开产,使其产蛋潜力能充分发挥。产蛋期间有较长光照时间是好的,不可在中途缩短,一般以14~16小时为宜。

光照强度可在一定时间内渐强,但不能渐弱。

在生长期光照合理,光照在产蛋期渐增或不变,光照14~15小时时鸡群有较好的产蛋效果。从生长期光照控制转向产蛋期,以下两个方面需注意:第一,将光照方式的周龄改变,一般在21~23周龄增加光照。产蛋期的光照时间必须在产蛋光照临界值11~12小时以上,最低达到13小时。然后逐渐增加到正常产蛋的光照时间14~16小时后恒定。应在产蛋高峰(30周龄)前一周达到光照最长的时间(16小时)为好。第二,转变产蛋期的光照方式,生长期的光照方式必须转变到产蛋期的光照方式。

生长期和产蛋期的饲养都采用开放式鸡舍,生长期利用自然光照,产蛋期需要人工光照补偿自然时间的不足。但要根据当地情况逐步过渡,从生长期光照时间向产蛋期光照时间转变。3~8月份出生的雏鸡自然光照较短时期是其生长后期,可逐周递增,对于生长期恒定光照在14~15小时的鸡群,到产蛋期再增加到16小时为止。在21~22周期间将光照增加0.5~1小时,至产蛋高峰前1周达16小时。在生长期采用恒定光照和渐减光照法时间短(如8小时)的鸡群,产蛋期应用渐增光照法,开始增加光照,一般21周时,到产蛋高峰前一周加到16小时。光照递增的光照时数除以增加光照开始到产蛋高峰前一周的周龄数,就是每周递增的光照时数。产蛋鸡鸡舍目标光照强度在30~60勒,鸡群在育成期前遇到较强的自然光照,较高强度的人工光照在产蛋期也要提供,才能确保生产性能的发挥。在了解本地区光照变化的基础上,可将全年日照变化曲线在坐标纸上绘出。

五、肉用种公鸡的饲养管理技术

种用公鸡饲养的好坏不但对当批次的种蛋受精率有直接影响,而且还对商品代肉鸡的生长性能有影响,因为肉鸡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有60%左右来自于种鸡的遗传,环境、管理水平、水、饲料质量、光等因素有40%左右的影响力。

1.育雏期的饲养管理技术

(1)公母分开饲养

最好将种公鸡与种母鸡分开饲养,其管理方法与母鸡大致相同。育雏期到4周龄末让公鸡自由采食,使其骨架和体格健壮,这对以后获得较高的受精率很重要。如果育雏期末体重未达到标准,可将换育成料的时间推迟。

(2)断喙、断趾、剪冠

人工授精的公鸡要断喙,以将育雏期、育成期的伤亡减少。因为人工授精的鸡在笼养环境下易诱发啄癖。自然配种的公鸡虽可不断喙,但须将内侧二趾断去。一些品种公鸡的冠大,会遮挡视线,往往对正常活动有影响,如饮水、交配、采食、运动等,并且也容易被笼具等划伤。因此,鸡冠要剪去。

(3)选留种公鸡

公鸡在6周龄末时进行称重,将次劣鸡淘汰。体重是决定选留或淘汰的第一标准,要逐只选择达平均重上线的公鸡,留种小公鸡平均体重应比母鸡平均体重高,母鸡群体数量和配种方式决定留种公鸡数量。

2.育成期饲养管理技术

首先,限饲喂料方式与母鸡相同,即可以采用隔日限饲、喂2天停1天、每周喂5天停2天等限饲方式,目的是便于公鸡、母鸡的饲养管理和提高公鸡的均匀度。

其次,20周龄或最迟在22周龄时对公鸡进行第二次选留,选留标准是:品种纯正,体质健壮;腿、脚趾直;背不弯;性征明显、冠髯鲜红;龙骨直。断喙或断趾整齐良好;母鸡群体数量和配种方式决定留种公鸡数量。

最迟22周龄,对采用自然交配留种方式的公、母鸡进行混群,按母鸡数的10%配入。在混群饲养之前,每只公鸡都必须达到性成熟阶段,否则母鸡会攻击和恐吓未成熟的公鸡,从而对鸡群的受精率造成影响。也有采用10周龄前混群的,以便于鸡群正常秩序的建立,将啄伤和攻击现象减少。

再次,种公鸡在育成期(7~26周)的管理相对简单,从第6周末开始抽样称重,并且每周末同一时间进行。饲料给量不要时多时少,否则容易引起啄癖。体重目标是达到饲养品种的标准体重,而且健康强壮,性成熟表现良好。

3.产蛋期的饲养管理技术

产蛋期的饲养管理,采用公、母分饲法最适宜,即混养而公、母分开给料。当母鸡产蛋到第4产蛋周时,开始实行公、母分饲法,具有显著效果。公、母分饲可将公鸡体重控制住。在繁殖期如果公、母种鸡混养或同槽采食,则很难控制公鸡的喂料量和体重。特别是27~28周龄开始使用了最大料量后的母鸡,公鸡很快因过肥而超重。公鸡超重笨拙交配困难,并易引发脚趾瘤、腿病,使受精率下降。

另外,在繁殖期种公鸡与母鸡的营养需求也非常不一样。此期与母鸡一样的高蛋白高钙饲料,种公鸡不需要。用母鸡料是一种浪费,并且其中的高钙对种公鸡正常生理代谢又是不小的负担。配种时的种公鸡日粮只要氨基酸平衡,仅需12%~14%粗蛋白质,钙为0.85%~0.9%。

现在普遍采用的公母分饲方法是:将限饲栅栏安装在母鸡料线上,栅栏格与格之间有4.2厘米左右的宽度。这样在大约27周以后,公鸡因头大不能伸进去采食而只好在专为公鸡设置的料盘(桶)中吃食。公鸡料盘一般距地面约有45厘米的高度,以母鸡够不到公鸡料盘为度。

六、肉用种鸡的笼养管理

由于舍内易潮湿、密度小和窝外蛋较多等原因,现很少采用传统饲养肉种鸡的全垫料地面方式。目前肉用种鸡采用比较普遍的有3种饲养方式:漏缝地板、混合地面和笼养。

近年来由于饲养技术水平和人工授精技术水平的提高、笼具的改进以及笼养在卫生防疫方面的优越性的体现,肉用种鸡的笼养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1.肉用种鸡笼养的优点

(1)有利于体重的控制

提搞种鸡的整齐度。现在肉种鸡采食量大,增重速度快,限饲必须在育雏末就开始,饲喂量根据每周称重结果调整,加上控光合理,使性成熟与体成熟保持一致。而全程笼养则非常有利于限饲,抽样称重方便,更加直观有效地调群。在育成期,开展限饲工作可按大、中、小3种体重分别置于上、中、下三层笼位,这样很容易使种鸡保持较高的整齐度和理想的平均体重,为日后种鸡良好的生产性能的取得打下基础。

(2)提高种公鸡的利用率

能降低饲养成本。通过公母分饲、人工授精,受精率大大提高了。笼养种公鸡可在5~6周龄、转群前(19~20周龄)、母鸡开产前期(25~28周龄)进行3次选育。

前2次的综合评定主要根据体型结构、发育好坏、体重等进行,开产后的评定主要依据公鸡性反射好坏、精液品质。经过3次选育,一般按1:25~30的公母比例留种。人工授精还能充分合理利用患有腿疾、无法进行正常交配的公鸡(但精液品质良好)。

(3)减少疾病发生

采取全程笼养,便于一些接触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的控制,使球虫、白痢等病很少发生。

(4)增加饲养密度,提高鸡舍的利用率

较早的笼养是群笼,公母混养,每笼养16只母鸡、2只公鸡,由于肉种鸡体重大,行动不灵活,公鸡、母鸡不能很好地在金属底网上配种,有偏低的受精率,产蛋后期更严重。因此,已极少在实际生产中采用。现多为每笼养2只种母鸡的单笼,采用人工授精,既将饲养密度提高了,又可有90%以上的受精率,因而采用者越来越多。肉用种母鸡每只占笼底面积720~800平方厘米,一般笼架上只装两层鸡笼,对抓鸡与输精、喂料与拣蛋提供方便。

事实上肉种鸡是限制饲养的,其生长速度远比敞开饲喂的肉用仔鸡要慢得多,其成年体重已有相当的控制。肉种鸡笼养,人们往往认为胸囊肿和腿病必然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误解。无论生产实践还是从生物学观点都证明,肉种鸡采用笼养方式与垫料地面平养胸囊肿和腿病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个别例外情况可能是被笼具划伤或饲养管理不当引起。

许多实验结果表明,笼养的产蛋期存活率和产蛋量、成活率、育成期的均匀度均不比平养组低,而且会降低饲料消耗,明显提高受精率,方便清洗消毒,总的效益好,但是笼具等一次性设备投资较高。

2.肉用种鸡笼养的管理要点及注意事项

笼养的饲养管理同平养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1)满足营养要求一般在蛋白质、能量满足的水平基础上,更要重视微量元素、必需氨基酸、维生素、氯化胆碱等营养成分要比推荐标准营养水平适当有5%~10%的提高,稍降低一些能量,这样笼养肉种鸡的营养需要才能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