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46891500000019

第19章 平复情绪的心理涟漪(1)

一、品味孤独 吸取力量

孤独像一把重锤,一下一下撞击着你的心,痛不可当。孤独的时候,又像一个人在漫无边际的大海里浮游,尽管暂无性命之忧,但总靠不了岸,便在挣扎中逐渐失去力量。不要在孤独的控制之下,陷入无边的伤感之中,何不优雅一点儿,品味孤独,吸取力量呢?

最孤独的人

文森特?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通为梵?高写的传记的前言。书名是《渴望生活》。

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这个荷兰画家曾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自杀。

他的画有点类似儿童的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风景、植物和贫苦大众的描绘,如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等。

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它们是凄艳的生命。

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地亢奋。深红,明黄,靛蓝,艳紫,苍绿。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

黏稠的血液因为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危险天空下的麦田,一种骚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

只有提奥支持他绘画。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以及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

梵?高终于发现,生命的疼痛滋长于自我挖掘的伤口。于是,他朝自己开了一枪。

他在阳光充沛的田野上,对着自己的身体开了一枪,然后掩着伤口回到家里,拖了几天后,在他弟弟提奥的怀里死去。

在与弟弟的书信里,孤独的梵?高说完了他一生想说的语言:

“为了忘掉忧虑,我躺在一棵老树边的沙地上,画这棵老树的素描。我穿着一件亚麻布上衣,叼着烟斗,望着深蓝色的天空,望着沼泽和草地,这使我快乐。

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航行,我知道潮水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是我要前行。”

在现实生活中穷困潦倒的梵?高,在他的画作里却处处鼓荡着不可遏制的热情和希望。尤其是他画的向日葵。

向日葵是梵?高最为人熟知的一组作品。梵?高一直迷恋着这种很有象征意义的花,尤其是在阿尔(与高更的到来有关)。梵?高用强烈的色彩,饱满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这种生命力旺盛的“太阳之花”。每次看到它,总会有一些激动,总能感觉到生命的力量(虽然是在花瓶中)。这其中最着名的应该是现存于伦敦国家画廊的向日葵(瓶中的15朵向日葵)。

“向日葵称得上是我的东西”“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梵?高说。

虽然梵?高在生前默默无闻,卑微贫穷地活着,然而他身后却获得了无数的赞誉和殊荣,后人对他的画作不仅是认可,而且是狂热地崇拜,他的画作也拍出了世界上最高的价格。

梵?高能在艺术上取得如此成就,除了他异于常人的天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他性格的孤僻,一生的孤独。正是在孤独中,他感受到了来自冥冥宇宙的神秘力量,感受到了大自然中涌动的生命激情。于是,他挥舞手中的画笔,描绘着热情和希望。

品味孤独

安东尼?斯托尔说:“仓促的世界使我们逐渐感到厌倦,相对的,孤独是多么从容,多么温和。”

在他看来,孤独并不是坏事,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被世俗侵犯,他可以用他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生活。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在繁闹的纽约市中心居住。时间久了,觉得生活就像一台机器,总是在忙忙碌碌地运转着,太千篇一律了,即使是那些花样繁多的休闲娱乐项目,也像肯德基的快餐一样,只能满足一时的胃口,而留不下可回味的余香。

于是,他们决定到乡下去放松一下。他们一路南行,到了一处幽静的丘陵,看见小山旁有座小屋,屋前坐着一个农夫。年轻的丈夫问这个农夫:“你住在这么人烟稀少的地方,不觉得孤单吗?”

农夫说:“你说孤单?不,绝不孤单!我凝望那边的青山时,青山给我一股力量。我凝望山谷时,每一片叶子都蕴涵着生命的活力。我望着蓝天,看见彩云幻化成永恒的城堡。我听到溪水潺潺,像在向我倾诉。我的狗把头靠在我的膝上,从它的眼中我看到忠诚与信任。

这时,我的孩子回家了,他们虽然衣服很脏,头发蓬乱,可是嘴上却挂着微笑,喊我‘爸’。我觉得有两只手放在我肩上,那是我太太的手,碰到忧愁和困难的时候,这两只手总在支持着我,所以我知道上帝总是仁慈的。

你说孤单?不,绝不孤单!”

古语曰:“居不幽者思不远,形不愁者思不广”。无“幽”无“愁”无孤独,自不能有“远”有“广”有博大。想博大精深必须思考,想思考就必须孤独。孤独才能思考,可有了思考就有了痛苦。这种痛苦源自于对现实清醒的认识,这种痛苦源自于对世俗的不苟同,这种痛苦源自于内心那种悲天悯人的佛性,这种痛苦源自于对真理不懈的追求,这种痛苦源自于对人生、对社会理性的剖析。

孤独是种美,是一种夺人心魄的美,是一种浑然物外的美。如一杯醉人的美酒,如一首动人的小诗,如一道靓丽的景致。孤独不是迷茫,也不是无奈,它是心灵的感悟,灵魂的升华。夕阳下抚琴悲歌,月光里把酒问天,任风吹雨打,不随波逐流,抛弃庸俗世界,拥抱真实自我。忍受孤独,享受孤独,品味孤独,在孤独这片智慧的沃土中,去朝拜心灵的圣殿,去理解生命的真谛。

孤独是一道风景。真正拥有了孤独的人,才拥有了自己。拒绝外来的诱惑,独自徜徉于孤独的氛围里,品一杯清茶,听一段舒缓的音乐,让疲惫的身心在静静的孤独中好好地放个假。让思绪在孤独中静静地思索,可以乘上思维的飞船,穿越时空隧道,任心灵在时空中翱翔,心灵可以在孤独中寻找到一份难得的宁静。不再为生活中尔虞我诈的争斗而烦恼,不再为日常生活的重负而苦闷,而在孤独中寻找适合调整心情的方式,让心情在孤独中拥有一份独特的享受。

再见孤独

虽然孤独有很多缺点,也有很多优点,但是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普通的人,还是没有孤独的好。

王小波在小说中如此描绘一个人的孤独:半夜,一个无眠的男人,独立窗前,抚慰自己挺立的枪,四周一片黑暗。

孤独,并非指单独生活或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也许并不感到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之间,未必就没有孤独感产生。真正的孤独是那种在情感和思想上得不到交流的人。

当然,每一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消除孤独感。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孤独感呢?

(1)克服自卑。由于自卑而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所以不敢与别人接触,从而造成孤独状态。这如同作茧自缚,自卑这层茧不冲破,就难以走出孤独。其实,人与人不可相比,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人人都是既一样又不一样的。所以,一个人只要自信一点,就会钻出自织的茧,从而克服孤独。

(2)多与外界交流。独自生活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虽然客观上给予外界交流造成困难,但依然可以通过某些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当你感到孤独时,可翻翻旧日的通讯录,看看你的影集,也可给某位久未联系的朋友写信、挂个电话或请几个朋友吃顿饭、聚一聚。当然与朋友的交往和联系,不应该只是在你感到孤独时,要知道,别人也和你一样,需要并能体会到友谊的温暖。

(3)“忘我”地与人交往。与人们相处时感到的孤独,有时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这是因为你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例如,你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地方,由于你无法与周围的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也无法进入那种热烈的情感中,所以,你在他人热烈的气氛中会感到倍加孤独。因此,在与他人相处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并设法为他人做点什么,你应该懂得温暖别人的同时,也会温暖你自己。

(4)享受大自然。生活中有许多活动是充满了乐趣的。只要你能够充分领略它们的美妙之处,就会消除孤独。如有些人遇到挫折,心情不好,但又不愿与别人倾诉时,常常会跑到江边或空旷的田野,让大自然的清风尽情地吹拂,心情就会逐渐开朗起来。

(5)确立人生目标。现代人越来越害怕自己跟他人不一样,害怕在不幸时孤独、孤立无援,害怕自己不被人尊重或理解,这种由社会激烈竞争导致的内心脆弱恐慌,无疑使一些人越来越孤独,心灵也越脆弱。那么要克服这种恐慌与脆弱,必须为自己确立一些人生目标,培养和选择一些兴趣与爱好,一个人活着有所爱、有所追求,就不怕寂寞,也不会感到孤独。

鲁迅在厦门大学时,拿着400块大洋的月俸,同时陷入热恋之中。许广平的出现让他仿若枯木逢春。在《两地书》中,他描述自己的欢呼雀跃,勇敢而欣喜地向许广平报告说,自己感觉很有活力,便不走正路,专门去跳篱笆墙,不慎坠地,这时的孤独便全没有了。

二、破解恐惧 不当懦夫

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害怕和恐惧是正常的,但很多人却生活在自己想象出来的、未知的害怕中。尽管这些想象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生,但这种恐惧的情绪却不受理性控制,不断地在心头蔓延。所以有必要提到瓜尔蒂尼的话:“生活意味着向未知的领域拓展。”

坦然应对恐惧

西方有句谚语:“你如何给自己定位,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其他许多熟悉的惯用语一样,这句话值得大家仔细思考与琢磨。人的精神通过意志直接控制着身体和行为。精神本身还可以分为两种:意识和潜意识。

在我们孩提时代,潜意识就逐渐形成,并对我们产生影响。潜意识会影响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尤其会影响对自身克服困难的能力的判断。比如,有的人曾经在开口说话时遭到了别人的讽刺、挖苦或者打击,从此以后,潜意识里,他可能会害怕在公众场合说话。亨利?福特曾说:“你认为你可以做到,你也可以认为你做不到,你怎么想的就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法国大散文家和思想家蒙田写过一篇散文《论恐惧》。他一开始就说:“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正常的,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是英雄。我们平常所说的从容镇定、处变不惊,指的就是这个。相反,不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孱头,不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也是正常的。”

中国历史上有个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其中就鲜明地表现出了对待恐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谢玄等东晋将领打败了苻坚后,派人将捷报送到谢安处。当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看了捷报后,随便扔到床上,脸上没有显出很高兴的样子,下棋如故。客人问是什么,谢安慢慢地答道:“小儿辈已经破贼了。”

想当初,苻坚大兵压境,作为宰辅的谢安理当恐惧不安,然而他竟这样从容镇定,至今传颂不已。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相反,受了一次挫折的苻坚,再面对晋军时,就不那么从容了,尽管他的兵力还大大超过东晋。

谢石等打败梁成后,水陆并进。苻坚与苻融登上城楼望东晋部队,看见他们布阵齐整,将士精锐,又望向北山,见上面的草木都像是东晋的士兵,就对苻融说:“这也是劲敌啊,怎么能说少呢!”马上就面露惧色。

这活生生地描出了一个孱头形象。敌兵压境,应当振作起来,鼓励士兵,同仇敌忾,可是苻坚自己却先泄了气。这样的人不称为孱头,又称之为什么呢?结果留下了两句着名的话:“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至今还在流传着。

如果想从《论恐惧》这一篇短文里吸取什么教训的话,那是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的。我们都要锻炼自己,对什么事情都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处变不惊。

不能被恐惧吓倒

如果你被恐惧束缚,并任其不断发展,停止向未知领域拓展的话,你就不是真正地在生活,就实现不了别人对你的期望,也无法达到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所赋予你的期望。

比尔是一个电气工人,在一个周围布满高压电器设备的工作台上工作。

他虽然采取了各种必要的安全措施预防触电,但心里始终有一种恐惧,害怕遭高压电击而送命。

有一天,他在工作台上碰到了根电线,立即倒地身亡,身上表现出触电致死者的一切症状,身体蜷缩起来,皮肤变成了紫红色与紫蓝色。

但是,验尸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在比尔触及电线的时候,电闸并没有合上,电线中也没有电流通过——他是被自己害怕触电的自我暗示杀死的。

读完这段话,是不是感觉有点可笑,的确,恐惧有时候就可以杀人。

在《勇气》这本书中,阿姆斯壮?斯柏瑞讲述了一个玻利尼西大海的事。

这个男孩叫马法图,在玻利尼西亚语中,马法图的意思是“勇敢坚定的心”。事实上,他生活的这片土地被大海环绕,而大海是他最害怕的,也是必须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他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他什么都不做,接受“懦夫”的称号;另一种是他不得不为此做点什么。幸运的是,他选择了坦然面对恐惧。

他带上两个小宠物,划着一只小独木舟,向大海进发。尽管心中充满恐惧,但他仍然坚定信念,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最终成功地回到了他生活的岛屿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勇敢而坚强的人。

不得不说,多亏这个男孩出生时没有取名为“懦夫”或“弱者”。家人给他取的这个名字包含了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以及某种与生俱来的尊贵。当然,这个名字也应该归功于前辈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他的家族是拥有“勇敢坚定的心”的家族,虽然家族荣耀的光环熠熠闪光,他可以“继承”家族的勇气,但这还远远不够。他必须向其他人、也向自己证明他的勇气。换句话说,正因为来自于一个勇敢者的家族,所以他必须独自面对恐惧和害怕。

因此,勇敢的人不代表那些不知道害怕和恐惧的人,而代表那些学会面对和克服恐惧的人。在某些环境中,如果人们有过克服恐惧的经历,那么在以后类似的环境中,虽然仍会感到恐惧与害怕,但也会有战胜困难、克服恐惧的勇气和信心。

恐惧来自你的内心

古罗马箴言说:“恐惧之所以能统治亿万众生,是因为他们看见大地寰宇有无数他们看不懂的现象。”

有一个人走在一条狭窄的山路上,看到地上有个很像核果的东西,就想把它踩碎,结果那个东西居然膨胀了一倍!他更用力去踩,还拿起木棍狠命地敲打,但是那东西反而越来越大,终于把路都堵住了。

这人吓得丢了木棍,愣在那里不知所措。这时候,天使现身了,说:“你不要再打了,那东西是恐惧和忧虑的组合。如果你不理它,它就会越来越小,要是你和它起冲突,它就会越变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