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婚恋要懂心理学
46888700000010

第10章 恋爱卷——“心”会跟爱一起走(9)

回归现实

不要整天面对着电脑,更不要对QQ等聊天工具产生一种依赖症,要经常和现实中的朋友和亲人聊天,谈话,交流一下关于爱情的看法,这样会有助于自己认清网恋的本来面目。

培养爱好

大多数网恋的人,总没有什么业余的爱好,他们往往比较寂寞和孤独,以电脑为伴,在虚幻的网络里遨游。所以这类人需要多培养一下业余爱好,经常参加一些室外活动,例如爬山、游泳、旅游等运动,接触的朋友多了,自然就会摆脱那个虚拟的世界。

温馨小贴士

网络是一个很冷酷的杀手,很多人曾经经历过震撼,感受过刻骨铭心。那是一种悲凉的消耗,可是到梦醒时分,才发现你依然飞不过网络的沧海。所以,请走出网恋,走出妄恋,相信明天会更好!

四、青春的舞曲——早恋

有人说,早恋是没到播种季节的冬天,发芽过早的种子。15、16岁的孩子如嫩芽初长,却过早地抽枝散叶,而未能享受高中生活应有的快乐,掌握人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过早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以致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还没有开始,就被迫匆匆谢幕;在生命的角逐之中,还没来得及品尝搏击的滋味,就丢盔弃甲、落荒而逃。有人说,早恋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还有人认为它是一朵带刺的玫瑰。不仅如此,早恋还对青春期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

对于很多人来说,早恋极难成功,因为早恋具有盲目性和不成熟性。父母、学校的干预,两人感情的裂痕,升学、转学、工作等太多的因素都使早恋这个不健康的婴孩中途夭折。即使早恋走向婚姻,这种婚姻的牢靠性也值得怀疑。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在离婚案件中,男子在23岁之前结婚的占的比例最高,而其中又以19岁结婚者为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别人的现状想到自己的结局,早恋者应及时悬崖勒马。

一个上初三的女孩深深地爱上了一位同班的男孩。这女孩学习不算好,中等左右。但是男孩是班里的佼佼者,老师的宠儿。开始男孩不喜欢她,但女孩不断写信,买饭,处处给予他生活上的照顾。后来男孩被感动,开始向女孩表白,并写了许许多多的甜言蜜语来追求女孩。

后来他们经常约会,都是手拉手肩并肩地走在校园里那条幽静的少有人走得路上,他们甜言蜜语,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两个人都很开心。

但好景不长,他们初中毕业了,于是两人不再经常见面。男孩进了一所重点高中上学,从此就好像忘了女孩一样,再也没有给女孩打过电话,写过信。而女孩朝朝暮暮地想着男孩,无论是做作业、吃饭、洗澡、跑步、还是打计算机,甚至睡觉时,她都非常希望听到男孩的声音,总接不到他的电话。终于有一天,男孩打来电话,告诉她分手的消息,因为男孩决定要努力学习,考名牌大学。女孩听后,泪流不止,整天都显得非常疲劳,神情恍惚,什么都做不下去。

情感的需要,特别是两性情感的渴望,是处在花季的少男少女们最重要的心理内容之一。在他们的眼里爱情可以给多彩的青春增添梦幻般的诗韵。然而,他们不知道爱情又像一团火焰,在净化心灵的同时,也会把人灼伤。

我们知道爱情是世界上最为美好而神圣的感情,它能够激发人的激情和动力。

但是刚刚步入爱河的青少年因为自制能力比较差,往往会一时间沉醉其中,而荒废了学业,疏远了亲朋好友,终究得不偿失。因为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不应该只为爱情而活。如果只有爱情,那么这样的人生是空虚的,脆弱的,经不起风吹浪打,更是容易夭折的。只有建立在共同理想和信念基础上的爱情才是坚不可摧的。青少年应该从爱情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动力,奋勇拼搏的力量,把自己和对方的进步作为爱的宗旨。

青少年学生的个性还没有定型,思想还不成熟,生活、事业也不稳定,更没有什么社会阅历,对异性的爱慕往往是凭印象和好感。正是因为沉浸在初恋的甜蜜与激动之中,两个人都用自己对爱情的理想而把对方理想化了,很难看清楚对方的优点与缺点,也就很难冷静地思考彼此个性条件的异同,很难说出相爱的较为充分的理由。因此,青少年学生处理爱情的最好方法就是将爱情“冷处理”。

早恋尽管为数不算太多,也并不是恋爱的双方都成了牺牲品,但一部分早恋现象对陷入其中的青春期的男女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一般来说,其危害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分散精力,影响学业

早恋荒废了不少优秀学生的学业,毁了不少少女的前程。因为早恋的少女中有不少成绩优秀、出类拔萃者,但因为早恋,使她们过分好奇、兴奋、痴迷,过分沉醉于爱的幻想,再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感情冲动,种下苦果

通常,恋爱和性行为有着不解之缘。少男少女坠入爱河以后,强烈的性冲动往往使他们失去理智,不考虑后果而发生性行为。一旦生理和心理防线被冲破,婚前性行为便由此开始。由于性知识的缺乏,由此而产生的生理后果————怀孕,常常使早恋中那种浪漫的气息一扫而光,代之以性行为后双方的惊恐不安和无所适从。特别是青春期少女,身心均未发育成熟,婚前性行为必然要种下苦果。

涣散意志,影响风气。

在学校里,一个班级如果出现了男女学生谈恋爱,就会产生种种反响。一些人把早恋事件当做课余饭后的谈资,探听恋爱者的行踪和隐私活动,相互传播取笑,转移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的甚至羡慕、向往、效仿先例、积极寻找和物色异性朋友,影响了学校和班级的风气。老师们也会以此为突破口,对他们进行一些甚是严重的惩罚。

恋情极不稳定

随着时间的流逝,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由中学进入大学,或走向社会,知识和阅历逐渐丰富,生活经验不断积累,等到真成熟起来,确立了各自的世界观,便有了新的择偶标准。过去曾经倾心挚爱的人,可能因为性格的变化,志趣爱好的不同难以结合。到那时,他们回顾旧时的一段经历,会觉得似乎是一场游戏。为这种最终苦果多于甜果的“爱”,而耗去大量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未免太可惜了。

温馨小贴士

恋爱中的青春期男女,应该站在家长和老师的立场来理解他们的一番苦心,主动地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在彼此的心意都相互明白之后,你将会意识到自己并未理解“爱”的真正含义。

五、难解的“恋父恋母”情结

朱智贤先生在《心理学大词典》这么定义恋父情结:“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而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

心理学研究证明:男性和女性几乎都存在恋母、恋父情绪,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后来都形成了恋母、恋父情结。当恋母、恋父情结以病态出现时,人的婚姻或婚后夫妻关系就会出现较严重的问题。如有的恐婚,有的婚后极端痛苦,有的出现乱伦行为,甚至有的还出现杀父害母行为。

女孩的“恋父情结”和男孩的“恋母情结”是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有的情感现象。孩子在3岁到6岁期间,必然会在感情上更加依恋父母中的一方。女儿更依恋父亲,儿子更依恋母亲,这是多数孩子进入这一阶段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这时只能有四种可能:恋父、恋母、全恋或者都不恋。

心理学家认为:女孩的恋父,男孩的恋母心理必须适时淡化,甚至割断。如果任其发展会对他们造成不良的影响,他们长大以后可能仍然深恋着父亲和母亲,而不容易把感情移到别的异性身上,甚至不能顺利组成家庭,严重者还会导致性心理发育或其他方面的障碍,影响以后的生活。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习惯地把恋父、恋母情结当做是亲情的一部分。他们认为,如果孩子不依恋父母,是因为自己对孩子关心不够,应该加倍地给予补偿。却忘记了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淡化这种情结,以防孩子走向极端。

一般说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无法与父母亲实现心理分离,于是他们常常有意无意地寻找父母亲式的恋人。而且具有恋父恋母情结的孩子性格大多内向、娇气、任性,往往出现性的阻抗。

晓露今年16岁,即将初中毕业。她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好,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老师夸她很懂事。可是,她在家里却不时出现一些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

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晓露对客人的小孩不够礼貌。客人走后,妈妈批评她几句,她竟脱口而出:“你有什么了不起,除了眼睛比我大,还有哪儿比我强?”当父母发生争执时,特别是当爸爸斥责妈妈时,她就幸灾乐祸,扮鬼脸。

有一次,她的父亲要出门,她却执意不肯,父亲刚一走,她就丧魂落魄,坐立不宁,茶饭不吃。妈妈关心她,她就冲妈妈喊“讨厌”。父亲一回来,她有一切恢复了正常。收到父亲给她买的东西,她高兴地跳了起来,搂着亲个没完。而当她发现父亲给妈妈买了更为贵重的东西时,她竟歇斯底里般地哭闹,弄得父母目瞪口呆。

另外,虽然年龄一天天长大,但晓露小时候是由爸爸给洗澡的,后来,她仍坚持要爸爸给她洗澡。弄得现在父亲到她洗澡时就得躲开。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有这么一种现象,即在3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只不过这个时候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嫉恨父亲;而女孩除了爱母亲之外,还把爱更多地给予父亲,甚至会害怕母亲夺走了她在父亲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因此对母亲的爱里又加进了恨的成分。这就是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这两个名字源于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两部着名悲剧,前者主人公杀父娶母,后者主人公诱使其弟杀死了母亲,为父报仇,而自己则终身未嫁。

一般来讲,小女孩到了3岁左右,独立性和认知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意识里清晰地认同了父亲的存在,由此便开始打破与母亲浑然一体的关系。这种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仅仅是出于潜意识,但却明显地影响了孩子的情感和行为。例如这时的女孩子开始喜欢撒娇,非常愿意与父亲相处。

不过这种情感我们也可以理解,因为父亲是女性在生活中的第二个重要人物,对女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其影响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相比母亲的重复、单调和刻板来说,父亲通常会带给女儿更多新奇、刺激和超出常规的东西,而这些都能带给儿童更多的激情。

2.一般来讲,母亲比较善于言辞,能给人以安慰。而对女孩来说,父亲则更富于身体上的魅力,令人兴奋和激动。

3.儿童都具有一种爱玩的天性,但是母亲主要是偏于在生活上照顾婴儿,满足不了孩子的愿望,而父亲则不然,他常常会带领孩子追求新奇的探索,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玩乐上。

4.孩子在父亲面前有一种安全感,因为她们在父亲面前表现对母亲的愤恨时,不会遭到父亲的谴责和遗弃。

正是因为以上的种种表现,更容易使女孩子产生恋父情结,同时过早失去父爱的女孩,常常会将对于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现实中某个人物的身上,这个人物便会成为父亲的替代品。在父亲的光环效应下,“他”的形象往往更加高大起来,成为无可替代的“情圣”,供奉在女孩记忆的深处。因为“他”与特定的时期联系紧密,而那个时期对女孩子来说刻骨铭心,所以无形之中,后来者便始终会让女孩觉得缺少共鸣。

而男孩的恋母情结正好和女孩相反,而且具有恋母情结的男性,往往不会得到幸福美满的生活。

有恋母情结的男性在和妻子的关系上往往不融洽,他很可能是一个没有主见,缺乏进取精神的男性。因为这种男人专门为了讨好母亲而生活着,由于过于依附母亲,其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都容易女性化。带着这种生活态度进入社会,也是一个懦弱的人,没有别人的指令,就不能行动,缺乏自主意识,精神容易萎靡。有恋母情结的男性,习惯于单方面获得,不懂得自己应主动地去为他人服务。

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恋母情结对人的发展不利,一生都可能受其影响。“情结”不等于“爱情”,但是懵懂的男女分不清,所以,青春期里的特殊情感就变成了“沧海水”或者“巫山云”,令之后的感情黯然失色。正如许多青春期的孩子所说,他们并不是真的想固着在单身的状态里,但是爱情似乎打了结,总也理不顺,更不消说婚姻。所以要想“破茧而出”,只有先解开情结。

那么,如何来解开这个结,跨越“恋父恋母情结”的障碍呢?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即是通过学习一些科学信息,掌握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了解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产生的原因和症状。

行为调整

如果有可能的话,创造出暂时远离父亲或者母亲工作和生活的机会,摆脱对父亲或者母亲的依赖和崇拜。在新的环境里,除了尽可能学习独立完成工作以外,还应当尽量多安排一些同龄人群体交往的时间,多培养融入群体的兴趣爱好。

做好性教育工作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注意做好对孩子的性教育。尤其是父亲要注意引导女儿,当女儿有很多亲昵行为时,父亲不能听之任之,该回避时就得回避,要鼓励女儿多与异性同学交流,同时多鼓励女儿看一些成功男士的书,不能让女儿心目中只有自己的形象。而母亲对待自己的儿子,更应该如此。

培养孩子的性别角色

很多异性成员组成的单亲家庭或者夫妻不和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而且他们常常忽视孩子的性别角色,从而带来教育上的偏差。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父子共同“骑马打仗”、捉蚂蚁;母女一块打扮布娃娃、“跳房子”,这才是有益的天伦之乐。

温馨小贴士

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要明白,“情结”不等于“爱情”,不要因为这些混淆不清的情感而让自己受到很多意外的伤害,这样,当你以后再回头的时候,会后悔当初朦胧的情愫和举动。

小测试:你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恋人眼里出西施”,在你的眼里你的那个他一定是最完美的。不可否认,当你们相处的时候,当你们约会的时候,他一定在你面前展示一个最完美的他,这样的假象往往会蒙蔽你的眼睛,使你认识不到一个真实的他。等到结婚以后,你才发现,他身上有着很多你不能接受的缺点和毛病。所以,在结婚之前,你一定要了解一个真实的他。那么,如何了解呢?不妨从人的习惯动作观察起,因为“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第一部分):

1.在吃饭之前,他会摆筷子吗?

A.不一定。3分

B.会。5分

C.拿起来就用。1分

2.他在吃饭的时候挑食吗?

A.不太清楚。3分

B.从来不。5分

C.会。1分

3.吃东西、喝东西的时候,他会:

A.慢条斯理。1分

B.迅速解决。5分

C.正常速度。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