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发育和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会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独生子女时代及社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受到的心理困扰尤其明显,心理矛盾突出。认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困难,不仅对青少年本身,而且对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它是个体发育、发展最宝贵、最富特色的时期,然而这个时期又同时是人生的“危险期”。进入青春期的少年,身体发育很快。伴随着生理上的变化,加上外界环境的各种影响,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是错综复杂的。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智力发展显着
青少年期随着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逐步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个时期,他们的感知觉灵敏,记忆快速、思维敏捷,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其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显着提高。青少年逐步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
从这时起,他们就开始了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思考过程,提出许多有关“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等一类问题。由于解决这些问题时本身就充满了矛盾,所以他们常常会感到苦闷、彷徨、沮丧与不安。
(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当一个人进入青少年期后,随着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就开始逐步关注和评价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并且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开始在心理上把自我划分为“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这就直接导致了自我矛盾的出现。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甚至伴随着激烈的心理冲突,是在挫折和动摇中一步步前行的。
(三)性意识出现觉醒和发展
进入青少年期后,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性机能逐渐成熟,心理上表现为性意识的觉醒。当青少年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和两性的关系时,也会带来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如有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害羞,对产生的性冲动感到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好奇和关注等。
青少年性意识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疏远异性阶段
青少年在青春发育初期,由于生理上急剧变化,性别发育差异,往往对性的问题感到害羞、腼腆、不安和反感。于是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不愿接近异性、彼此疏远、男女界限分明、喜欢与同性伙伴相处等情况。这一时期的性意识是对两性关系由无知到意识状态,是一种朦胧状态。这一情况主要表现在初中阶段。
2.接近异性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的进一步成熟,青年男女之间会产生一种情感的吸引,相互怀有好感,对异性表示出关心,萌发出彼此接触的要求和愿望,开始喜欢一起学习、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但这时是将异性作为一般朋友,还不属于恋爱。这个阶段的性意识带有朦胧的向往的特点。
3.恋爱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上的进一步成熟及社会生活的全面影响,青年男女之间开始萌生爱情。他们仅把特定的异性视为自己交往的对象,持续地交往,相互爱慕,进入恋爱。这个阶段的爱情多为内心隐蔽的爱情,多以精神内容为主,重视纯洁的感情。
4.婚姻阶段
随着男女青年交往的加深,以及心理和对人生认识等方面的成熟,成年初期会开始期望建立稳定的伴侣关系,组建家庭,很多恋爱关系转变成了夫妻关系。“三十而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段的心理需要,这时可以说是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生活。
心语提示
由于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错综复杂性,从而产生了青少年情感发展与现实的矛盾:闭锁性与强烈交往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性意识的发展与道德规范的矛盾等。这些矛盾集中反映了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心理特征,了解了这些矛盾可以更好地认识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规律。
二、学习性心理保健知识
青春期阶段,个体开始了性发育,并逐步走向性成熟。同时,青少年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性心理特点,对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对性对象的注意也由同性转为异性。这时的青少年往往对异性有着莫名的好奇和幻想,虽然来自异性的诱惑不可抗拒,但是一定要用理智去战胜感情,把握好自己,正确对待性意识的觉醒。
随着人的成长,到了一定的年龄时,沉睡着的性意识就会慢慢觉醒,这是自然规律。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生活的优越、信息传播的便捷,不仅加速了个体生理上的性成熟,也加速了心理上性意识的觉醒。
张翔是个14岁的男孩,活泼自信,充满朝气。但不知从哪天起,他突然觉得自己身体出现了很多的变化,也意识到了男女的差别,并且开始情不自禁地关注女生,喜欢和她们待在一块。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常常幻想和女生在一起的时光,每次想起时都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每当我看到小说中写的一些情节,或电视中男女亲密的镜头时,我都有抑制不住的冲动感。我这样做是不是错误的?我觉得自己不是个纯洁的男孩,这样的想法是污秽的。我拼命地想控制自己,可越控制却陷得越深,不能自拔。近半年来,这种困惑与恐惧始终缠绕着我,我很想找人倾诉,希望有人能为我解答这些问题。
心理专家认为,青少年期性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性生理成熟,因此,青少年期的性心理保健必须对性生理有个的科学认识。青少年应学习一部分生理卫生常识,了解性生理方面的科学知识,以消除对性的神秘感。
这些知识包括4个部分:性的发育过程及构造,如女性月经的产生、两性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等;性心理的平衡及了解,如手淫现象、男女交往等;性卫生常识,如性病的危害、月经的处理等;社会规范要求,如计划生育、性道德等。
青少年如果不了解青春期出现的性冲动、性欲望、性意识,就可能会出现心理冲突、心理压力,产生紧张、恐惧、羞涩和罪恶感,进而发生抑郁甚至自杀行为。
青少年应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提高认识,学会性别认同,确定和完善自己的性别身份,明白自己性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方向,使之向健康正常的成熟目标发展,培养性道德和性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性别个体间的和谐关系。要既善于同异性相处,也要学会与异性友好往来,了解性人际关系的意义。
手淫是青春期比较普遍的一种自慰行为。虽然其本身不会导致什么严重后果,但是它往往使青少年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并产生意志薄弱、恐惧自卑、灰心丧气等心理。
有自慰习惯的青少年应立志戒除这种不良习惯。由于手淫多在刚睡觉和起床前发生,所以有必要养成尽快睡熟和睡醒即起的习惯。此外,转移注意力也有一定效果,当要发生手淫时,采取回忆和思考别的事情的方法,以消灭自慰的欲望。
青少年尤其是未婚的在校青少年必须理智地实行禁欲,这对身心健康发展是很有好处的。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要降低对性的关注。学会通过恰当的途径来调节自身的情爱和性爱的需要,使之得到升华或替代;要增强性道德观念及意志力,珍惜童贞,爱护名誉,拥有一个纯洁爱情的基础;要树立法制观念,避免走向性犯罪的深渊,坚决反对所谓的“泛爱”和“性解放”。
心语提示
青少年应认真系统学习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这既是自身的需要,也是对社会应尽的义务。青少年应把性教育作为必修课,要多阅读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书,用正确的恋爱观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思想,科学地进行性心理调适,如果发现自己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手淫、月经不调等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三、走出“青春期焦虑症”
在日常生活中,常能听到一些青少年诉说自己的“几多忧愁”、“几多烦恼”。对此,大多数人都感到很不理解,“年纪轻轻的有什么愁”。其实,他们存在着强烈的浮躁心理的缘故。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焦虑症的表现,是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心理状态。
青春期是焦虑症的易发期,这个时期个体发育加快,身心变化都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个体对自己在体态、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会产生一种神秘感,甚至不知所措。
比如,女孩由于乳房发育而不敢挺胸、月经初潮而紧张不安;男孩出现性冲动、遗精、手淫后感到追悔自责等,这些都将对青少年的心理、情绪及行为带来很大影响。
这时往往由于好奇和不理解会出现恐惧、紧张、羞涩、孤独、自卑和烦恼,还可能伴发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眩晕乏力、口干厌食、心慌气促、神经过敏、情绪不稳、体重下降和焦虑不安等症状。患者常因此而长期辗转于内科、神经科求诊,而经反复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这类病症在精神科常被诊断为青春期焦虑症。
其实,焦虑在正常人身上也会发生,这是人们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状态,同时带有某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些事物或情境包括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危险或灾难、或需付出特殊努力加以应付的东西。如果对此无法预计其结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予以解决,这时心理的紧张期待就会促发焦虑反应。过度而经常的焦虑就成了神经症性的焦虑症。
青春期焦虑症会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还会诱发神经衰弱症,因此必须及时予以合理治疗。一般是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
主要有以下几种自我疗法:
1.暗示疗法
自信是治疗青春期焦虑症的必要前提。焦虑症患者应暗示自己树立自信,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有处理突发事件和完成各种工作的能力,坚信通过治疗可以完全消除焦虑疾患。通过暗示,患者每多一点儿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些,同时又反过来使自己变得更自信,这个良性循环将帮助你摆脱焦虑症的纠缠。
2.深度松弛疗法
如果患者能够学会自我深度松弛,就会出现与焦虑中所见相反的反应,这时其身体是放松的,而不是为某些朦胧意识所控制。自我深度松弛对焦虑症有显着疗效。如,患者在深度松弛的情况下去想象紧张情境。首先出现最弱的情境,重复进行,患者慢慢便会在想象出的任何紧张情境或整个事件过程中,都不再体验到焦虑。
3.分析疗法
有些焦虑是由于患者将经历过的情绪体验和欲望压抑到潜意识中去的结果。因为这些被压抑的情绪体验并未在头脑中消失,仍潜伏在无意识中导致病症。患者成天忧心仲仲、惶惶犹如大难将至.痛苦焦虑,不知其所以然。此时,患者应分析产生焦虑的原因,或通过心理医生的协助,把深藏于潜意识中的“病根”挖掘出来,必要时可进行发泄,这样,症状一般可消失。
4.刺激疗法
焦虑症患者发病时脑中总是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痛苦不堪,此时患者可采用自我刺激,转移注意力。如在胡思乱想时,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书读,或从事自己喜爱的娱乐活动,或进行紧张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以忘却其苦。
5.催眠疗法
大多数患者有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或梦中惊醒,此时病人可进行自我催眠,如闭上双眼,进行催眠:“我现在躺在床上,非常舒服……我似乎很难入睡……不过没有问题……我现在开始做腹式呼吸……呼吸很轻松……我的杂念开始消失了……我的心情平静了……眼皮已不能睁开了……手臂也很重,不想抬了,也抬不起来了……我的心情十分平静……我困了……我该睡了,我能愉快地睡着……明早醒来,我心中会非常舒畅。”
心语提示
青春期就像一年中的春季,是一个充满躁动的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令人不知所措的变化。再加上学习和考试的压力,所以就难免产生焦虑的情绪。这是正常的,是每个人都必须经过的阶段,不必为此而整天忧心忡忡,要坦然处之。但当焦虑影响到正常的睡眠、学习时,则应积极进行调适了。
四、青少年自杀心理预防
自杀,已经成为了青少年,特别是18~30岁青年人的主要死因之一。自杀是当一个人的烦恼和苦闷发展到极端,对失败产生恐惧,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绝望而采取的惟一的、最后的自我保护手段。
如今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可是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却没有提高。根据调查显示,曾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占调查者的10.9%,曾做好自杀准备的青少年占4%。更为可怕的是,自杀已成为未成年人的第一死因,尤其是近几年,青少年自杀有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杀行为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结果。一些青少年的传统道德观念日趋淡薄,而新的激励人心的道德价值观念又非常缺乏。在这一点上,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负有一定责任。
由于青少年缺乏精神支撑力量,当他们处于痛苦境地时,就无法从痛苦中解救自己,也无法在失望中看到生命的积极意义,于是更加绝望,就势必导致自杀。
小梅是一名初二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优秀,班主任便让她当了班长,并且对她说:“作为班长,不但要管好班里的纪律,同时还要把同学们的学习都搞上去,如果班级成绩上不去,就是你这班长没当好。”
老师的话对她来说很有分量,于是不管上课、下课,大事、小事她都要操心,而且还要给同学补课,尤其是考试前几天,全班同学里就数她最忙。付出了这么多,虽然他们班的纪律较以前好多了,但学习成绩依旧没有上去。于是她开始焦虑起来,话语也少了。
然而,班主任没有找她谈话,也没有撤掉她班长的职务。后来她在日记中写道:“班主任给了我一次表现的机会,但班级的成绩并没有搞上去,不如死了算了。
”
这件事谁也不知道,她只对她妈妈说过:“妈妈,我不想活了。”可是她母亲并不知道孩子真的出了问题,就训斥道:“胡说什么,咱家这么好的条件,你要什么有什么,在学校又是班长,有什么不知足的!”她也就没再说什么。
有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她又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活了。”妈妈说:“你怎么又来了,别胡说!”第三次她又说:“妈妈,我没有骗你,我真的不想活了。
”妈妈非常生气:“你这孩子怎么不懂事呢!这么好的条件,你还不满意吗?”没想到,她放下碗筷,爬上一幢十几层高的楼顶,跳楼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