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社交要懂心理学
46886200000009

第9章 让“心”彼此吸引——懂心理学才更懂社交(1)

社交活动中,要考察的是一个人全面的能力和素质,包括说话的能力、办事的效率、个人的品德修养,社交礼仪的运用,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别人心理需要的了解和洞察,懂得审时度势,懂得伺机勃发。与人交往需要的是真诚和信誉,需要的是尊重和理解,需要的是技巧和策略,如果掌握了心理学的知识,就可以深入地了解自己以及交往对象的心理,巧妙地运用一些心理效应,打动对方的心,从而,让彼此的心与心相互吸引。心理学无处不在,懂心理学才能使人更加明白如何与人相处,才会更加善于与人相处,从而成为一个有魅力的“社交通”,给生活和事业带来更多的方便和帮助。

学生时代应该是一个纯真、快乐、轻松、简单的时期,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怀着美好的梦想,享受着别人的关爱和呵护,没有心理负担和烦恼。但是事实上却是不容乐观的。孩子们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学习的重负、考试的压力、交往的困惑、能力的欠缺,这些让学生们幼小的心灵感到迷惘和不知所措。特别是在社交方面,因为缺乏经验和阅历,很多问题处理不好,或者因为家庭、性格等方面的因素造成某些心理障碍,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困扰和伤害。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与父母的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引起青少年不良的心理反应,部分孩子会产生压抑和抑郁,部分孩子则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师生关系处理不当,会使青少年产生对老师的对抗心理,攻击行为,以及老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等问题;与同学的交友和相处,可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孩子们都希望得到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有的同学就会流露出孤独感。

总之,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当孩子产生困惑的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及时进行调节和引导,使其对事情产生正确的认识,树立健康的交往心态,减少烦恼和忧愁,轻轻松松地学习和生活。

一、有好人缘才有好心情

一位阿拉伯哲人说过: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人生大海中去的。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社会化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谓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

青少年阶段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终生的幸福都有重要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关系到个人前途,也关系到国家人才队伍的质量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聪明伶俐的朱丹从小就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学习非常努力,再加上父母的精心培养,16岁就考上了某重点大学。然而,一帆风顺的朱丹到了大学后,明显表现出不适应:平时很少与同学来往,也没有什么谈得来的朋友,除了学习之外没有其他技能,每当班里或系里组织活动时她只能是个看客,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成了她固定不变的线路。同学们认为她只知读书,是个书呆子,因此体育、娱乐,郊游、远足等活动也不“带”她玩。久而久之,朱丹成为同学们眼中的“独行侠”。更为糟糕的是,在父母长期娇宠下,朱丹生活能力极差,几乎除吃饭以外的一切都要由他人帮助。父母不在身边,又没有帮忙的同学朋友,朱丹的心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她开始焦虑不安,甚至厌倦学习。最后,父母不得不为朱丹办理了休学手续。

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已不再是“四代同堂”、“儿孙满堂”的大家族群居。

一座座高楼大厦,一堵堵钢筋水泥墙构成了一个个独立的空间,这样的空间环境迫使学生们很少来往,严重影响了合群与交往的能力。由于大人之间的关系、情感的转变,孩子之间的关爱也变少了,竞争意识、嫉妒心理、防范心理却逐渐增强。此外,日益繁重的课业负担,家庭游戏机和电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快捷应用等,把青少年学生的课余生活局限在家庭的小圈子内。在学校时只有与同学在下课时聊上几句,上学放学都由父母接送,他们的生活早已成了“两点一线”。与其他伙伴和同学交往的时间越来越少,活动空间也越来越小。

青少年学生交往的需求欲望十分强烈,他们会为结交到好朋友而非常开心,反之也会为失去朋友的信任而伤心。情感交流在他们交友的选择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绝大多数学生将结交诚实、正直的朋友作为他们交友的首选。他们把朋友之间不能坦诚相待看做最大的悲哀,青少年学生对真诚的友谊和交往有着热切的需求欲望。

青少年人际交往的主要心理特点如下:

(1)友谊占据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朋友之间的情谊称友谊,它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个体在情感上最依恋的对象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的重心便逐步由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的是青少年时期。

(2)小团体现象突出。由于思维相近、兴趣相投、年龄相仿、品行相当等因素,大多数青少年学生都加入到非正式的小团体中。这些小团体的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青少年学生不再视老师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

(4)易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青少年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知心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发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的心理隔阂。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等都明显增强,青少年学生在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也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骄娇二气”等交往心理障碍,应该注意加以克服。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自觉学习和实际锻炼逐渐培养起来的。

(1)树立交往的自信。许多青少年由于缺乏在交往中的自信,在交往时表现出被动和较强的心理防御性,从而使交往无法展开。因此,要积极看待,把人际交往当作成长中的一次有趣的体验。

(2)把对方看成重要人物。强烈的自尊感和要求被认为是青少年期重要的心理欲求,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对此,青少年学生在交往时要注意到对方的感受。具体方法有:①让他人保住面子;②不要试图通过争论使他人发生改变;③发现和赞赏别人的优点。

(3)学会倾听和自我表露。耐心而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有利于深入了解对方。应通过专注的表情和反馈的言语暗示对方你对他的尊重及你能理解他的感受和描述,而不要在倾听时打断对方的谈话或出现打哈欠、左顾右盼等心不在焉的行为。

还要积极地表露自我,加深交往的深度。

人的交往能力主要还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所以青少年学生应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并在交往中总结经验,学会处理交往中的冲突与矛盾。尤其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交往中的不良个性,例如以自我为中心、心胸狭隘,对人不真诚等。

从某种角度上讲,社会交往与人际沟通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要,而逃避与人交往只能意味着放弃最温暖的支持。有好朋友,有好的人际关系,才会获得心灵的支持,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与家人、老师和同伴的关系等方面。青少年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在六个方面。

(1)能够客观地评价他人。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会以表面印象来评价别人,不会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而是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评价他人。

(2)能知道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心理健康的学生知道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既重视对方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保证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3)真诚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会虚伪地恭维别人,而是真诚地赞美别人的优点。但也不会迁就对方的缺点,而是采用合理的方式加以批评,并帮助其改正。

(4)关心他人的需要。心理健康的学生知道只有关心和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尊重。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关心中才能获得发展。此乃“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的道理。

(5)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与人亲密合作,和谐相处,但决不放弃自己的人格与原则。

(6)积极地沟通。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对沟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在沟通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他们会用直接的沟通方式,而不是含糊其辞,在积极的沟通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情感。真挚的友谊标志着心理健康。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同时只有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处理好自己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减少交往中的困惑和问题,使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我们都是好朋友——处理好与朋友的关系

同学时代,与身边的小伙伴建立起的美好友谊是十分真挚和宝贵的,彼此之间没有复杂的利益关系,纯洁真挚的关心和支持,是永生难忘的。青少年对朋友关系是十分重视的,但是由于认识比较简单,心理比较幼稚,所以彼此之间的情感也是很容易受到伤害而夭折的。为此青少年需要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营造和谐的情感。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是交往人群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青少年学生非常重视朋友关系,对朋友之间的友谊有很高的向往与追求。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朋友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了解了朋友关系的规律,就可以在处理与朋友关系时少走弯路,找到真心朋友。

每一位青少年学生都希望很好地与朋友相处,但在很多时候情况并不是所期望的那样,在一起时间久了,相互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一件很小的事情也会使原本非常要好的朋友反目成仇,不仅给双方带来很多烦恼,也会影响学习和生活,而且在大家的心里都留下了阴影,使朋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这些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青少年时期的朋友关系是一种对等关系,它不是我们与父母长辈那样的依赖和服从关系。青少年时期更倾向于交知心朋友,他们有了心事不去告诉最亲近的父母,而是找知心朋友倾诉。

心理学认为,朋友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很多积极的作用:它能够给青少年学生以归属感和稳定感,归属于一个朋友圈子,心里才感到稳定踏实;它能够使青少年学生获得社交经验,在社会交往中提高对人的理解能力与宽容能力。

青少年朋友关系,因其亲密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知心朋友

完全信赖、心心相印,相对最了解你的人,其实在你一生中不超过3个。很多你认为是知己的人往往经不住考验,因为你对知己要求会很高,同样对方要求也很高。这种朋友可以真正帮助你的事业,这样的朋友有一个就足够了。

2.亲密朋友

可以交谈个人问题的朋友。这种朋友跟知己虽有区别,但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你。当然你也有最大限度帮助对方的义务。

3.好朋友

相处很融洽,但不感觉有特别深的情感上的温暖。这样的朋友相对较多,而且越多越好。

4.普通朋友

生活中相互认识,数量最多的就是这种,你可以无限制地追求。

5.集体内共同活动的人

共同参加一项活动的人,但是在别的方面并没有来往,例如,都是校篮球队队员,都是校体操队队友等。

6.集体内不共同活动的人

生活在同一个集体里,但不参加共同的活动,在其他方面没有来往。例如,都是同一个学校的,但是年级、班级不同的同学。

7.旁观者

只听说过名字,但是彼此并没有来往。

心理学研究发现:“相互接近”是青少年朋友关系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生活距离,还是心理距离,只要相互接近,都会建立起朋友关系。例如,玩伴、同学、同桌等。而且,相互之间有好感、印象不错、为人忠厚、热情而关心人、性格活泼等因素都容易产生朋友关系。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爱好或因某一件事而产生共同的看法,也容易使青少年学生建立起朋友关系。一般来讲,这种朋友关系将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除此之外,青少年在共同的集体活动中,由于相互合作而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也容易建立朋友关系。

由此看来,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青少年只有建立和谐的朋友关系,才会轻松地学习,快乐地生活。

如何与朋友相处,是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与朋友相处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困难,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与朋友友好相处的愿望,换句话说就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体谅朋友。有困难时,可以让朋友帮你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但是不可以经常要求或指使朋友为你做这做那。

(2)宽容、理解朋友。有一些同学,内心是想帮助他人的,但是因为方式或方法不正确,可能无意中得罪了别人;或者无意中讲错话,让人误解;或者好心得不到好报。对此,我们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不必计较。因为宽容和理解他人也是给别人一次反省和改过的机会。

(3)主动关心和帮助朋友。主动关心和帮助朋友,不但满足了大家的需要,而且还会形成一个相互关心和帮助的网络,营造一个愉快、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4)诚实做人,不乱动朋友物品。借用朋友的东西应及时归还,你可以拿朋友的钱或其他急需物品,但应写个备忘录,一定及时还给朋友,不然下次再借就难了。借朋友的物品时,不要想着“反正他不用”。朋友不用并不意味着你有占有权。

(5)善用个性互补。不管你性格文静、内秀,还是活泼、好动,都不能不顾别人而随意放纵自己。讲话“夹枪带棒”,不仅会显得你没有修养,而且还会让朋友神经紧张;在高兴的时候,如果你想高歌一曲,必须看看身边是否有心烦意乱或正在生病的朋友,此时他们最需要安静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