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笑着读完心理学
46881400000008

第8章 心理引导学习——玩转情商,快乐求识(2)

把小老鼠放入水中,它会很快地(1秒钟之内)跃出水面逃生,如果把它按在水里坚持8秒中,他的逃生动机就会强烈得多,相对于1秒钟内的低水平动机来讲,后者属于高水平动机。当灯光是暗处300倍亮度时,小老鼠能够较容易地辨别出出口的方向,动机适当,最终逃出水面。如果灯光的对比度调到暗处的15倍,小老鼠则费尽力气也难以辨别出口的方向,这种过高动机使它内心十分恐慌,挣扎而难以逃生。

实验结果显示,小老鼠找到出口的成功率与课题的困难程度有关,课题越容易,动机越强烈;而在完成高水平课题时我们可以发现,完成目标的动机达到一定水平后,逃生率不升反而急剧降低。同样地,对于人们来说,制定的目标太高也会阻碍我们做事情的成功率,因为无法达到目标,会进而导致我们自信心的丧失。更加严重的情况就是,这些挫败感会使我们放弃学业、放弃工作,向失败投降。

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把失败的归因于自己的不够努力,然后用“再努力一把就成功”、“只差那么一点点”等这类话语来暗示自己,再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和更加不合理的计划去实施。这样每次都希望自己做到最好,却每次都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走向失败,失败之后又要自责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心理专家称这种想象为“自我挫败性恶性循环”。

不管做什么事,人们希望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至少应该得到积极的回应,这样才能促使其产生更加强烈的动机,去争取更多的成功。但是如果努力了,付出了,却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没有得到应有的积极的回应,那么,个体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动机就会减弱。因此,一般来说,人们做事总是先易后难,这样便于人们培养能力,建立自信,激发动机,形成良性循环。但如果不切实际,盲目挑战超出自身能力的太难的事情,并且坚信自己通过努力会成功,往往会在屡次失败之后,打击自信,消弱动机。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因为在学习、工作、经营等方面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太高,最终筋疲力尽,无法实现,从而感到“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陷入了无奈的困境。有时候,家长们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优秀卓越,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志愿,可是有多少家长能够如愿看到自己理想中孩子的模样呢?面对这种情况总是哀叹命运不公,对孩子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只会更增加家长们的烦恼。心理专家建议我们,正确的做法是,主动地关心了解孩子,认识自己孩子的个性与能力,不要盲目地制定过高的目标要求孩子去完成,而要客观的合理的为孩子制定目标,采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们走向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

生活中的诱惑总是很多,激情是促使你采取行动的重要动力,而自制力才是能够引导你朝向目标方向前进的持续动力。分析人们的成功与失败,不难发现,有自制力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往往并不是个人资历的浅薄、机会的缺失,成功最大的敌人是人们自制力的缺乏,三天打鱼来两天筛网始终得不到成功。坚持是一种智慧,如果你能拒绝诱惑,坚持到底,则可能获得更多意外的收获。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沃尔特·米歇尔博士曾在1970年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实验以幼儿园中4~5岁的孩子为对象,在每个孩子的桌上都放了一块巧克力后,测试员告诉孩子们,自己要过15分钟再回到教室,在回来前的这15分钟之内,孩子们随时可以吃掉桌上的巧克力,但是如果测试员回到教室的时候,有哪个孩子的巧克力还在桌上原封不动,就会得到再给一颗块巧克力的奖励。

这是一个通过测试人们对自我满足感的延迟来了解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实验,自我满足感的延迟是指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而不被眼前的诱惑所撼动,能更长时间的忍受诱惑。自制力较差的孩子或在测试员一出门就把巧克力剖开放在嘴里,或者没有坚持到这15分钟过完就把巧克力咽到肚子里。而自控力强的孩子则忍住了这15分中的诱惑得到了两块巧克力。

事后,专家还对这次参加实验的孩子做了追踪观察并发现,自制能力较强的孩子们比在15分钟之内就把巧克力吃掉的孩子们在几年之后的学习成长、与人交际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一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制力其实体现的是人的一种情商,即对自身情感和欲望的一种控制能力。自制力高的人,其心理素质也较好,能够冷静地面对一些突发的情况,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抵制一些诱惑而实现某种坚持。这样的心理素质对人们的成功是会起到积极作用的。

而且,一个人的自制力不仅仅体现在其对最终目标的实现上,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处理事情的情绪上。例如,职场中,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事情,和很多人交往,紧张、嫉妒、愤怒、抑郁、恐惧等情绪在所难免,这时人与人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体现在不同人自制力的差别方面。

在巧克力试验中,心理专家观察分析,没能忍住巧克力诱惑的孩子,在15分钟内眼睛不断地来回盯着巧克力和钟表时间看,巧克力的诱惑刺激就会越来越强,最终攻破孩子的自制防线。而忍住巧克力诱惑的孩子们,则想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其他的事情,读书、画画、要不然闭上眼睛装作看不见。

因此,当我们有更大的目标要是实现时,就一定要控制自己,忍住眼前的诱惑。尽量避免对诱惑对象的专注,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这样才能保持冷静,坚持到底。

当你面对愤怒者的嘲笑辱骂时,不管是否公正,你都必须明白,如果此时你以相同的态度报复,你的心理程度将会被拉到与那人相同的程度。也就是说,对方已经控制了你的情绪。反过来看,如果你能保持冷静,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力,面对突来的情况就能够维持你的正常情绪,而冷静地处理事情,那么你就能轻易地控制对方。

控制好自己,愤怒时,遏制住满腔的怒火,同事才会与你合作,工作才能继续;消沉时,抖擞抖擞精神才不至于放纵自己的萎靡,把大把时间浪费掉。总之,有自制力才更容易成功。

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成员之间相互合作是常有的事,但是人多不一定力量就大,如果缺乏有效地组织管理,个体的责任感难以得到保证或提升,人越多干活的效率反而会降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认为,“人多力量大”、“一加一就是等于二”,但是,而事实上却是即使人很多,力量却不一定有多大,一加一的结果可能小于二。

德国心理学家林格尔曼在1929年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找来几名大学生,分别把他们分成一人组、二人组、八人组,让他们大声叫喊,并把每个人的音量大小记录下来。记录显示,虽然团体喊叫的总音量是随小组成员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个人的音量却随着团体人数的增加而降低。当只有一个人叫喊时,其贡献度是100%,而八个人集体的叫喊中,个人贡献度则降到了49%。这样的结果证明了一加一小于二的现象的存在。

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很多,参加过合唱比赛和拔河比赛的朋友总会有这种体会,人越多,个人所用的力不增加反而会减少。因为,难免会有个别团体成员滥竽充数,虽然嘴上喊得声音很大,其实他的手里并没有用足力气。在这种集体的活动中,很容易有人“开小差”、“搭便车”,不全力以赴,而是悄悄偷懒。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现象被心理专家称为“责任扩散”。在集体协作的活动中,如果分工不明确,或者缺少严格的管理制度,就可能因为个人贡献度不明确而产生消极心理,并随着人数的增多而使自身的责任感减弱,从而降低了个体的积极性和使命感,成员之间相互推诿,个体不再付出全力,这就会导致成员之间丧失协调,严重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挖一条水沟需要四天,两个人挖则可能需要两天多,四个人合作也不一定能够一天完成,可能是四天,也可能永远完不成。

在这种消极的心理影响下,学校中,班级的组织管理者也常会碰到这样的困扰。比如在打扫教室和清洁区的卫生、开展学习比赛活动、组织集体劳动等,由于劳动任务或学习目标的责任分配不明确,难以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同学们心理存在干多干少都一样,能逃一点是一点的惰性心理,劳动和学习任务总是完不成,学习工作的效率自然是难以提升。

而且,有时候由于责任感的缺失,还可能造成集体冷漠的现象发生,使大家变成无情的看客,比如,一个儿童落水,旁边有很多人听到他的叫喊挣扎,却没有一个人跳到水中去营救。这就是因为目击者的人数越多,人们的责任心却越来越小,他们会认为,反正看到孩子落水的不只我一个,为什么是我冒危险下水去救人而不是其它人去救呢?这么多人在旁边,总会有人管的。结果就形成了“集体冷漠”的局面,大家谁也没有下水去救,最终导致这名落水儿童生命的丧失。

心理学家建议,要想根除这种“社会性惰化心理”现象,必须明确每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并对团队内各成员所取得的成绩做出记录,以此作为评估的标准和奖罚的依据,这样才能让大家正确地了解各自的分工内容,激发个体的积极性,提高社会责任意识,避免偷懒和冷漠现象的发生。

面对考试,一些准备不充分的同学,总是坚守着“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信条,在考试之前做最后的突击。但是,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这样做反而影响到自己的记忆,“枪”不仅没有磨快,反而更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