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笑着读完心理学
46881400000004

第4章 心理影响生活——境由心生,境随心转(1)

你的心理是一种什么境界,往往就会决定你的生活是一种什么境界。生活是心灵的外化,俗话说:“境由心生”,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心理影响着,它可以改变我们身边的很多东西。

这是一个在诸多方面都十分需要美女的时代。而女人的妩媚性感和躯体的婀娜多姿已经成为女人与车的经典,更把“香车美女”的观念植根到了很多人的心里。

汽车展览在现代社会已经并不稀罕,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密密麻麻的汽车展览遍布全国各地。汽车生产商办,销售商也办;经济发达的地方办,经济欠发达的地方也办。办车展似乎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流行时尚,且备受关注,热闹非凡。

在汽车的展览会上,各款名车争芳斗艳,对于喜欢车的人来说,这可谓是一场饕餮盛宴。但是除了香车之外,似乎还有更吸引参观者眼球的风景,那就是美女。

不管是什么品牌、什么车型,每辆香车旁边,无一例外都会有一个比车更美的美女,她们有着迷人的微笑、婀娜的身材、性感的线条,穿着暴露的衣服,让很多参观者留连忘返,魂不守舍。

这哪里是汽车展览会,倒是更像美女展览会。美女和香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在汽车展览会上,每辆汽车都会配一个美女,或站在车旁,或伏在车上,或坐在车里?

美女和香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使得汽车展览会变成美女大亮相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为了达到吸引参观者,并给其留下美好印象的广告效果。但是,能够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其实用的是一种心理技巧,那就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

巴甫诺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通过一个实验来说明的。在实验中,给狗喂食时先摇铃再给狗以食物,狗得到食物会分泌唾液。如此反复,在多次练习之后,狗听到摇铃就会产生一点唾沫。在这个实验中,食物和铃声之间的联系重复,最终导致狗将食物和铃声联系起来。这种由铃声一种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理论可以用来很好地解释使用名人广告的原因。当名人和品牌被反复联起来以后,名人的形象价值等就被转移到品牌上。

其实,汽车和美女的关系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建立起来的,汽车说到底只是一堆钢铁而已,想要让它更吸引人,更能够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那就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而商家就在汽车旁边安排了性感妩媚、婀娜多姿的美女,使她们的形象能与汽车结合到一起。靓丽的面容、婉约动人的身段,构成了最完美的汽车展台,使汽车因为美女的存在而更加熠熠生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无疑为自己的产品能够吸引参观者增加了筹码,同时也满足了参观者对车的和美女的双料的感觉。

一个商家因此获益,那么其他商家就会积极借鉴。所以,现代的汽车展览会俨然变成了美女展览会。不管参观者是来看车,还是来看美女,其结果是大家皆大欢喜,各有所得,买车的了解了汽车,欣赏美女的饱了眼福,而汽车展台前驻足的人群也总会层出不群,因此而决定买车的人也不在少数,所以车展越来越火,越办越多,美女成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线,似乎没有了美女,车展也会因此黯然失色。不仅仅是车展,其他诸如游戏、赛车等也会找美女来进行宣传,以达到吸引参与者的目的。

而车展之所以选择美女车模而不是帅哥,是因为对此感兴趣的人大多是男性的缘故。而如果时过境迁,女性取代男性成为汽车等产品的主要顾客群体,那么站在汽车旁边的可能就会换成肌肉猛男,或者潇洒美男子了。

现实生活中,给别人送礼或者收到别人送给自己的礼物,其实是很寻常的事情,然而,就是这寻常事情的背后,却影响着人们一种深层的心理,即一种信息的传递和心理需求的获得。

收送礼物在现实生活中是最为平常的事情了,逢年过节,儿女们都会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去看望爸妈,下属也会借此机会去拜访领导,甚至一些厂家或销售人员为了促销,也会上门为客户送礼物。其他的节日,如母亲节、教师节、情人节、圣诞节,人们都会互送礼物,以表问候、祝福和感谢。总之,收送礼物已经变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很多人一到这个时候,就会为此事而忙活,都需要给谁送礼,送什么礼,这都是有讲究了,而收礼的人也会记住是谁送的礼,送的什么礼,有机会去回报点人家什么。总之,送礼的人乐意,收礼的人愉快,这是件皆大欢喜的事情。而如果大家都送礼而自己不送,心里就会感到不安,如果大家都收到礼物,而自己没有收到,心里也会觉得有些失落。

为什么这件事会变得这么重要,为什么人们都喜欢收送礼物,这除了表达问候和祝福之外,还有其他的意义吗?

法国心理分析家萨缪埃尔·勒帕斯杰认为:“礼物是爱的见证,是精神食粮,恰当的礼物就是一份能够使接收人内心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礼物。”送人礼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予对方关怀和祝贺。

因此,礼物是人们传达某种信息的重要媒介和途径,借此,人们可以将自己的关怀、尊敬、爱慕、感谢等信息传递给对方,使对方有所感受,以促进彼此关系的良好发展。

然而,在现实中,礼物从来都不是免费的馈赠。心理学家也指出:“给予就是索取”。我们赠送和接受礼物的方式,暴露着我们内心的声音和期待。当我们送礼,在表示对他人的感谢、欣赏、尊重和祝贺时,我们其实也是在期待索取别人的观点和想法,希望得到别人的感谢、认同、喜欢、赞赏等回报。所以,当我们送的礼物对方很满意,很喜欢,自己就会感到愉悦,而如果对方不喜欢,不重视,不回馈自己,那么就会因此而感到失望、难过或者不满和气愤。因为信息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如果没有反馈,总是会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此外,送人礼物还是一种重要的自我呈现的方式。20世纪初的人类学家马塞勒·莫斯认为,礼物是一种灵魂的写照,礼物是馈赠者的自我呈现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礼物的选择和送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映射出馈赠者的品位和爱好,以及对接收者的关注和了解程度。送得好,自然会得到一种认可和欣赏,而且也很好地将自己表现了出来,能够满足送礼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因此,在此过程中,他的价值得到了展现和肯定。因此,礼物也不是随便送的。不合适的礼物不仅表明馈赠者根本不了解对方,不重视对方,使自己蒙羞,也会给接收者带来伤害。

人们常常在圣诞、新年等重大节日送礼,就在于送礼是在祈福家庭和睦这样一种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如果彼此存在隔阂或者矛盾,礼物就变成一种无可比拟的语言,让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冰释前嫌。因为,在送出礼物的那一刻,我们会感觉自己是宽容大度的,证明自己是充满活力和爱心的,这也是一种自我的呈现。

当你试图去描述一个你并不认同的观点时,多次描述之后,就会发现你对这个并不认同的观点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因为参与而有了较深的认识,并因此会产生心理认识上的变化。

参与是一种加深理解和体会的很有效的方法,往往能够改变人们的认识和思想观念。

在一个偏僻落后的农村,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村民铁柱总是觉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了三个闺女之后,还要坚持再生,不生儿子,决不罢休。

在他看来没有儿子不仅不能传宗接代,还对不起父母,而且也会让村里人笑话。

他的这种思想观念让已经怀孕的妻子痛苦不已,而且使村里负责计划生育工作的干部非常头疼。事实上,因为超生,他的家庭已经十分贫困,而且妻子的健康也每况愈下。

后来,一位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干部想了一个好办法。他想到铁柱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而且书法很好,就让他编辑村里的黑板报,这是村子里很多人羡慕的、但又做不了的差事。铁柱也感觉自己受到了领导的重视,非常骄傲,发誓一定要做得漂漂亮亮的。

他接受的时候,恰恰上级要求办几期宣传计划生育的黑板报。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他到处查资料,写文章,画漫画,终于按时完工,而且获得了村民和领导的一致称赞。奇怪的是,随着工作的完成,他也主动让妻子去做了人工流产。

是什么原因使思想落后的村民铁柱改变了原来的观念呢?原来,在编写黑板报的过程中,他对计划生育的政策和好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逐渐发现了自己思想的落后,从而改变了一定要生儿子的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村民铁柱之所以会改变观念,是因为受到了“角色深化效应”的影响。一个人在描述一个不理解或者不认同的东西时,就如同是演员进入角色一样,会因为参与而逐渐深入到这个理念里面去,从而一步步加深对它的理解,因此有了之前所没有的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就会引起自己的情感上的一些变化,甚至改变初衷,而由反对变成赞同。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些原来不信教的大学生写一篇关于介绍宗教的文章,在实验的过程中,心理学家要求一部分大学生的文章说理透彻,具有强烈的说服力,要求另一部分大学生注意文章的整体结构。结果发现,与没有参加实验的学生相比,这两部分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其中前一部分学生因为查资料比较深入,因此又比第二部分学生的变化大。

很多时候,人们对某些事情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仅仅凭借自己片面的印象或理解而做出结论,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偏颇和错误的地方。因为人们看到的往往都只是些表现现象,没有深刻的体会。而一旦人们深入其中,进入这个角色之后,看得更深刻,体会更真切,那么理解也就会更多。所以,因为参与其中,感同身受,就容易产生深刻的认识,进而改变原有的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很多,例如,一个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做老师之前,总觉得做老师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可是等他承担了老师的角色之后,才发现老师也是很不容易做的。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总是抱怨父母不能给他提供好的生活环境,无奈之下,父母决定拿出一周的时间让他做一次“家长”,体验一下作父母的艰难和不易。结果两天下来,孩子对父母多了一层了解和体贴,此后就再也不抱怨父母了。

一个人接触这个角色之后,由于“角色深化效应”的作用,会一步步地对这个角色了解更多;而如果我们想增进对某种思想的理解,只要试着多描述几遍,让自己深入其中,就会对其了解得更加深刻。

当我们身处某些公众场合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对自己的着装和言行十分注重,并且很谨慎,还怕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很多人都会有担心在公众场合出丑的心理。

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的,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出入一些公众场合,例如,参加一些婚礼、会议、聚会、演出等,在这些场合人都很多,有自己认识,也有不认识的。为了让自己显得更漂亮一些,让自己更帅一些,表现得再优秀一些,很多人都会在此之前,很好地打扮和包装自己,包括会注意自己的一些谈吐和行为。

即使如此,有些人到了现场,还是会有一些紧张和担忧,害怕自己在众人之前出丑,一会儿会检查自己化的妆是不是花了,一会儿又觉得自己穿的衣服有些不合适。因为他们总是觉得有很多人在关注自己,而自己不能在人前出错,否则人就丢大了,不仅会让人耻笑,还会让自己很没面子。于是,他们对别人的一举一动都很敏感,甚至有的人随便一些动作,他们都会觉得是在对自己指指点点,说不定自己那些地方有问题。

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多见的。其实,人们打扮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是人们社交礼仪的一种体现,是对别人的尊重。而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担心?心理学家用“探照灯效应”解释了这一心理现象。

在潜意识里,人们都倾向于认为别人很在意并关注自己的行为和外表,自己的外在表现总是在被别人评价着。这种心理状态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探照灯效应”。它形象地用“探照灯”一词来比喻人的心理,总以为有一盏明灯照着自己,追踪着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使其变得十分明显,并且受人关注。但是,经过心理学家的调查发现,这是人们一厢情愿地高估了别人对自己变化的关注程度,而事实上别人并没有像他们想象中那样关注他们的种种表现和变化,甚至根本就没有在关注自己。只是自己心中的一种错觉,而导致自己产生了不必要的忧虑,有些庸人自扰。

而之所以会引起“探照灯效应”,往往是人们自己否定自己的一种自卑心理在作怪。由于对自己缺乏自信,害怕自己做不好而被人嘲笑,所以在人多的场合,他们就不敢按自己的想法去表现自己,使自己处于紧张慌乱的境地。同时,因为从众心理的影响,人们总觉得自己的表现应该合乎他人的标准,如果不合乎他们的标准,就会被人认为是另类,就会被批评、被嘲笑、被疏远,并因此而觉得丢人,因此在做事说话时,总是会战战兢兢,生怕出现错误。

另外,心理学家认为,身体意象也与担心自己出丑的心理有一定关系。身体意象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形的主观判断,包括身体部位满意度、外表取向和外表评价心理三个维度。身体意象满意度的高低十分影响人的外表取向和外表评价心理。因此,一般情况下,对自己的身体意象满意的人通常比较自信,敢于向外界展现自己。而对自己的身体意象不满意的人就会更加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出现害怕出丑的心理。

其实,我们没必要为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表现过于担心或忧虑,别人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即使犯一些小错误,别人也是会理解。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在受人一点恩惠的情况下,会给以最大的回报,原因就是为了减轻负债感,使自己的内心恢复平衡。

生活中,回报行为是很普遍的。例如,张家在娶媳时收了李家送的礼,就会在李家嫁女时,也送礼钱给他;而如果你骂了我一句,我可能就会捶你一拳,每个人都有这样相互回报的心理动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午后下起了倾盆大雨,行人们纷纷逃到就近的店铺里。

这时,一位浑身湿淋淋的老太太,蹒跚地走进费城的百货商店。她姿容狼狈,衣裙简朴,所有的售货员都没有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