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5分钟心理小实验
46880900000006

第6章 原来生活真的很奇妙——揭示生活现象(1)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世间万象,妙不可言。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一笑了之,不作深思,而有的人却从其背后发现了微妙的心理联系和生活哲理。

有心理学家发现,与人交往时,看似理智的男性却更容易失去理智。事实的确是如此吗?

心理实验

加拿大心理学家近日声称,男人在那些美貌如仙的女子面前确实是可能失去理智。加拿大汉密尔顿大学的研究学者玛格·威尔逊和马钉戴利让自愿接受测试的209名汉密尔顿大学的男女大学生观看一组不同性别、相貌各异的人脸照片。受测者同时被告知测试结束后,他们可以选择在后天拿到15~35美元不等的支票,或是选择在更晚些时候拿到50~70美元不等的支票。

测试结果显示,男性大学生在观看了相貌普通的女性的照片之后,均头脑清醒理智地坚持在测试结束后应该多等些时日,以拿到更大数额的支票。但是看完那些靓丽少女的照片后,他们几乎完全依靠感性认识就匆忙决定了取支票的时间。然而,女性大学生的决定在任何情况下都趋于理智和慎重。

心理启示

心理学家目前还不能确切解释人类为何会由于性别上的差异而产生上述不同的测试结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观看了美女的容貌之后男性的神经系统会产生生理上的反应。

英国利兹大学生物进化学家托马森·皮扎利对此现象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假如一名男士由一名美丽十足的女子陪伴在身边,他将会比由一名普通女子伴随敢冒更大的风险。看来如果办公室里的美女太多了,还真是会影响到男士们的行为举措,这点作为一名主管或经理不得不体察。

生活中人们不无疑惑,为什么那个喜欢说不的个性人士招人待见,被说有思想。这种现象只有用心理学中的“改宗效应”来解释。

心理实验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西格尔有一个出色的研究,题目是“改宗的心理学效应”。研究表明,在一个问题对某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时候,如果他在这个问题上能使一个“反对者”改变意见而和自己的观点一致,他宁愿要那个“反对者”,而不要一个同意者。这就是后来心理学中的“改宗效应”。“改宗效应”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喜爱改变观点者甚于喜爱一向忠实于自己观点的人。

心理启示

“改宗效应”使我们明白:某些没有是非观念的“好好先生”之所以被人瞧不起,乃是因为他们给人一种没有能力、没有思想的感觉;而不少敢于直言是非,勇于开展批评的人,喜欢唱反调的人,最终却总能受到人们的喜爱,这就是因为他们给人一种富有才能的感染力。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总做“老好人”,不要认为一味的肯定对方就是对的,适当的反对,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是必须的。另外,在我们做事时,当正面攻势不能被对方认可时,可以换个角度,让自己进入刁难者的阵营,因为当这个阵营比较稀缺的时候,你就会容易胜出。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有这么一个印象,男孩的微笑总是难以见到。好像是女孩总比男孩的微笑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实验

很多人都会认为女孩比男孩更加喜欢微笑,一些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猜想:心理学家研究了16000多张班级集体照(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这些照片资料时间跨度将近30年。研究人员不仅仔细观察照片中学生的笑容,还观察了教师的笑容。结果显示,从幼儿园到初中一年级,63%的男生在集体照中微笑,微笑的女生达到82%。从初中二年级到大学,微笑的男生为60%,女生接近75%。同样基于班级集体照,再借助其他报纸杂志,另一些研究人员发现了男女间笑容质量的差异:露齿笑的女性为80%,而男性仅为58%。

心理启示

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其说是基因原因,不如说是后天文化所致,5岁以前,男孩和女孩绽放笑容的频率没有任何差别。实验人员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不仅微笑频率的男女差异,这种表情还能改变人们的心情,让人们变得更加乐于助人。

当我们要生成对他人的印象时,微笑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微笑的人总能比不微笑的人获得更加正面积极的评价。如果有人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博学更酷而不笑,那他就是大错特错了。所以,千万不要克制自己的微笑。

人们已经选择的专业或职业就真的都适合自己吗?答案不外乎是或否,但是面对那些不合适的,人们却不会轻易放弃,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实验

社会心理学家设计了这么一个实验:在召集会议时,先让与会者自由入座,等坐了一段时间后,让大家到室外休息片刻,在这段时间,可以自由交谈,交流,让后再入会场,如是五六次,结果发现大多数人都坐在他们第一次入座的座位上。于是,心理学上将这种选择后就不易改变的现象定名为“定位效应”。

心理启示

若将次效应扩大化,我们可以发现,在人们习惯的工种、专业、职业等社会定位,也带有定势化的现象。人们对已经选择的专业或职业,一般不会轻易放弃,其实,这都是定位效应在发挥作用。

所定位者一般都能与个人的本来兴趣相投合,并且会对所定位的职业或专业更加热爱。但是不良的定位有时又会误导一个人,造成专业或职业与兴趣不符,甚至相反,结果造成兴趣的极大浪费,所以,我们在进行个人定位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与自己不相符的事情一定要敢于放弃。谨记:选择了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人潮汹涌的城市,大凡触目可及的地方都有美女做的广告充斥着我们的眼睛。尽管数目很多,但是我们却乐看不疲。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实验

有人曾作过这么一个小实验:请三位同年出生、同样学历(文秘专业大学专科毕业)的女生,到同样两家公司应聘文秘。三人都会打字、上网。结果,最漂亮的A被两家公司都录用;长相中等的B,被一家公司录用;而长相较差(普通话却说得最好)的那位C,两家公司皆未考虑用她。像这种美女在应聘、考核等事件中都会占便宜,而且以美女做广告和以美女进行攻关会有较好效果的现象,被称作“美女效应”。

心理启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为美总会从视觉上给人以重重的冲击,而美女又是伟大而神奇的尤物,给人美感,引人注目,可以催生巨大的“注意力经济”。因此,“美女经济”作为一种特有的经济形式出现在了社会经济生活之中。

“美女经济”是一种以美女为介质的特殊传媒经济,它以其亲和力强、感染力强的特点,在传播过程中效果良好,成为各界竞相争取的传播载体。所以说“美女效应”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在利用“美女效应”的过程中,又要防止各种非法非道德的行为,更不要被美女效应牵着鼻子走。

当个人的行为混在多人之中,被掩饰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所以就有了“浑水摸鱼”的发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作“面具效应”。

心理实验

有这样一个实验:让互不相识的被试者(男女各五人)成对成双地跳贴身舞,男女之间虽有亲昵行为,但不明显,双方都很得体;但若让被试者都化妆,戴上面具,谁也辨认不出水,再双双跳同样的舞,则亲昵行为大大加强,甚至出现拥抱现象,这种因戴了面具,别人无法辨认自己,行为就显得放纵的效应,有专家称其为“面具效应”。

心理启示

面具效应的心理实质,其实是个人的行为被掩饰,所以有一种心理的安全感。

所以,当一个人混在好人的群体里做不好的事情时,旁人很难判断是谁所为,这就如同人们戴了面具谁也认不出谁一样,这是面具效应的消极的一面。

其实,面具效应与滥竽充数效应也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指个人行为混在集体之中,他人无法分辨开来,所以就有了一种内心的安全。但是面具效应更侧重于性心理行为,为滥竽充数效则是一般的社会心理效应。

利用面具效应的积极面,可以使人们敢于对坏人坏事进行检举和揭发,举报人可以不具名,人们就如同戴了面具一样安全,所以人们这方面的热情也会被激发起来。但是我们又要时刻警醒面具效应的消极的方面。

一般而言,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而乐于接受较小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小的要求之后,人们才慢慢接受较大的要求,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实验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了“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小区直接向人们提出这个要求,结果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小区,先请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就更容易顺利地登上高处,所以,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登门坎效应”。

心理启示

心理学家认为,一般而言,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而乐于接受较孝较易完成的要求。当较小的要求实现后,人们才会慢慢接受较大的要求。其实,人们拒绝难以做到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当他一旦对于某些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时,就会增加同意大要求的倾向,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于是他就会继续干下去或接受更大的要求,这就犹如得寸进尺。所以,当我们要求某人做某件大事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就可以先让他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

人与人的交往,保持一定的距离还是必要的,正所谓“距离产生美”,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呢?

心理实验

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作了一个实验: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他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拢后,又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就又要各自分开了。可天气实在太冷了,它们又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挨的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的太远,又冻得难受。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地在受冻与受刺之间挣扎。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得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这就是着名的“刺猬法则”。

心理启示

“刺猬法则”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人与人交往,本应该保持亲密关系,但这种亲密关系是一种“亲密有间的关系”,是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可以避免因为接触过于亲密而导致的不快,这样更有助于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加深。

另外,作为领导,如果与下属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会给别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又不会使自己与员工混淆身份。当然距离的保持一定要有原则来维持,这种原则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既可以约束领导自己,又可以约束员工。所以,只有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才是交际、管理的成功之道。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第一印象往往能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第一印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