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5分钟心理小实验
46880900000022

第22章 帮你更加聪明地消费——分析投资理财(3)

心理实验

奇尔卡和韦伯让美国和德国的实验者(大学生)来预测本国股票的未来走向。每个人要对三组股票,每组包括股本规模和所属行业具可比性美国、德国股票各一,学生需做如下事情:

1.预测3个月后股价的能力,按1到7打分;2.股价落在预先设定预测区间内的概率(股价低于预测价的10%,10%到5%……高于预测价的10%);3.自信程度10%、50%,还是90%(即股价符合自己预测价的概率)结果,德国投资者认为,德国股票比美国的回报率更优厚、风险更小,而美国投资者意见相反。研究者发现投资者对预测本国股票更有信心。事实上,两组人所作的预测同金融理论相悖。按照金融理论,风险越高,回报率也应越高,反之亦然。投资者可以认为外国市场的风险比本国市场高,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应该明白这说明外国股票的回报率也会更高。

心理启示

上述实验显示的是国家偏好对投资的影响。因为对于投资者来说,对于本国股票的熟悉让人觉得自己更容易掌握风险和投资回报,甚至还会认为这种“爱国”投资是种谨慎有效的行为。所以,个人投资者总认为本国证券要比哇哦过证券风险低,回报高,所以宁愿买本国股票。但是正确的投资方法应该是按照各国股市的资本额来分配投资,所以,千万不要仅仅是“爱国”就只相信本国的股票。

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宁愿在一支股票上一次亏损2000元,也不愿连着多次亏损1000元,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实验

利姆在2004年进行试验,通过一家证交所中78000名美国开户投资者在1991年1月到1996年11月间的清仓时机,一次来验证前文假设。间隔时间过长会令投资者将量比投资分别考虑,间隔较短时就会容易综合考虑结果。若此假设成立,在交易间隔时间较短时,投资者便容易卖掉手头小蝶的证券,空出资金投向他们赚钱的股票。利姆所观察到的事实便是如此。投资者更倾向于成批抛出他们下跌的,而非上涨的股票。对于飘红的股票,一天之内重复卖单数量在总卖单数中所占比例为8.46%,比下跌的股票低20%(10.44%)。这个现象在12月尤其显着,由于财政税务等考虑,在被成批抛售的股票中,下跌股票的数量为上涨股票的2倍。

心理启示

赢利给个人投资者带来的效用总是为正,但是满足感会逐渐降低,同样,亏损总是降低幸福感,但挫败感也会逐渐减少。所以,他们在一支股票上一次赚2000元的满足感要比连着在两支股票上各赚1000元少一半;同理,他们宁愿在一支股票上亏2000元,也不想多次在一支股票上亏2000元。所以说,比之一点一点看着自己亏损,集中出售股票的方法实际上减少了投资失败给投资者带来的痛苦,也增长了盈利带来的欢乐。这种现象被学者们称作“快乐水车”或享乐适应征现象。

很多投资者,尽管已经拥有的股票正在跌,甚至跌幅还不小,但是他们仍然乐此不疲地购买正在让自己蒙受损失的股票,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实验

奥德安、斯特拉赫勒维兹与巴尔贝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个效应。他们研究1991-1996年间与1997-1999年间共66465名投资者的交易情况,按照账户金额数额将之分为两组。第二组的平均账户金额为107000美金,为第一组的两倍(47000美金),所投资项目更分散。研究者可以计算在一年内,账户中重新买入证券所占的比例。按照证券各自涨跌表现不同,研究者的计算方式也不同。结果显示,投资者在亏损股上头所重复投入的资金较高。对于盈利股,投资者在12个月内重复投入的概率为9.4%,而对于亏损股,第一组的投入概率为14.6%,第二组为12.8%。两组统计数据表明,亏损股和获利股概率值差都很显着。

心理启示

对于一项已经投入很多的项目,投资者总是很难将之结束,投资越多,越能找到令自己耐心等待的理由,投资者的这种“坚持到底”的品格,是因为他渴望通过再投资来降低收回成本的门槛,而实际上是他不想看着自己一番心血换来资产和虚荣心受损。对于一个股市投资者来说,具体的表现就是再买进自己手头的亏损股,用以降低买进的成本价,也因此感到股价升回到“成本价”要更容易一些。但是,随着“平均成本价”的降低,对于亏损股的持股数也越来越大,而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严重。

刚开始下跌的股票,即使有很大的回升的可能,但是真正乐意购买它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实验

格林布拉特和克洛哈尔居在一项对芬兰市场上的投资者行为进行的统计研究中指出,愈是在近期遭到损失,个人投资者对卖出亏损股感到的难度也愈大。如这笔亏损的交易发生在一个月之前,那其影响力就不再那么明显了。研究结果指出投资者深入思考的既非手头投资品的总体表现,亦非股市变动。若一支证券在近期下跌,那么它过去带来的利益愈大(相对于市场回报率),投资者也就愈难将之抛售。要能下决心抛售在前一个交易日里亏损的金额。与之相反,账户里的一支股票最近表现愈好,便愈有可能被卖掉。两名学者以此推测,近期获利可以很容易补偿投资者由于之前亏损所受到的精神伤害,甚至可能补过头。

心理启示

人们对于损失比获利更敏感。亏损一笔钱的心理痛苦的强烈程度要强于赢得同样多钱所感到的幸福。在买股票的过程中,由于参考点的不同,人们买股票前后的心理也会不同。若参考点是股价,那么投资者就会表现出规避损失的心态;若参照点为买入价,人们便是后悔选择了这么一支亏损的股票;参照点若为市场投资回报率,则是后悔选择了这么一个表现差劲的投资项目等。所以,为了规避后悔,人们一般都不会去买刚开始下跌的股票。

男女之间存在差异已经无可非议,但是这种差异是否会对投资选择产生影响呢?或者说,男女在投资选择上是否也有差异呢?

心理实验

波那斯科和舒威夫向科罗拉多几所大学的教授派发问卷,了解他们的退休储蓄计划及这些教授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学术水平、家庭情况。这样研究者可以从中细致评价每一个因素对各人的储蓄计划有何影响,同每个人的账户里所持有的股票比重有何关系。只有极少数因素对持股比重有显着影响,而答题者的性别则属于其中之一。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平等的情况下,女性所购股票的比重要比男性低12%。

心理启示

由于男女投资时风险厌恶程度有极大差别,女人会选择风险较低,回报率也较低的投资项目上,所以说,货比和债券是她们喜爱的投资项目。而男人则会选择风险性较高的股票。

夫妻之间这种差别似乎更加明显。当妻子表现地不是太厌恶风险、不会过分反对时,男人会选择多买股票,妻子则会减少股票的投入比重。这时的妻子在投资上比独身一人时表现地更加谨慎,理智,只有这样才能在丈夫投资亏损严重的情况下,不至于使整个家庭受到严重冲击。这其实也是夫妻间非常微妙的、不成文的一种金融关系。所以,男人偏爱风险性较高的股票,女人会偏爱相对稳定的债券。

投资俱乐部中,多数人的投资方向会很一致,并且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俱乐部中其他人的投资意向。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实验

巴伯、希思和奥德安想要证明,投资俱乐部的投资决策违背了群体决策的机能。他们进行了一次试验,要求一些商校学生必须选出6支股票,作为个人投资者选3支,另3支须和其他2人组成3人投资团来选择。学生需在两类股票间做二选一:《财富》杂志上被列为最受欢迎一类公司的股票,以及与前述公司同一行业但是受欢迎程度较低的公司股票。操作时,隐去公司名字,只提供公司的经济与金融信息以便做出合理客观的推断。研究者随后分析集体意见所做的选择是否更会选到“最受欢迎”的股票。总体来说,绝大部分个人投资者和团体都偏好最受大众欢迎的公司股票,然而团体选择这一类股票的频率要高得多(团体选择概率为90%,个人为64%)。

心理启示

上述实验显示,当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紧密时,个人会寻找与团体一致的想法,而非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专家指出,群体思维会对群体利益,尤其是那些团结的群体利益产生危害,当需要作出迅速、复杂以及意义重大的决定时,群体思维造成的危害会更大。因为群体做一个决定时并不会做多种分析,而是倾向于接受一个最符合预先设定标准的决定。参与市场的投资俱乐部,由于成员思维模式一致以及其他相关的经济因素,因此他们就成为了最受“群体思维”影响的团体。

当形势所迫必须做出决定时,而选择的标准却引出相互矛盾的结果来,个人投资者通常会选择一个中庸的解决办法,来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

心理实验

贝纳兹和塞勒在2002年进行了验证个人投资者对资金账户是否随大环境变动而有差别,或者他们表现出对极端情况的厌恶心理的研究。研究者要求加州大学的学生按照不同资金账户在牛市和熊市中的期待收益率来给这些账户排序。两市出现的概率相等,即各为50%。实验中使用的4个账户如下:熊市:A900、B1100、C1260、D1380;牛市:A900、B800、C1260、D600。

学生随机分配到三种实验中:按照偏好程度对ABC,或仅对B和C,或对BCD排序。如果外部条件对学生的选择并无影响,那么,在三种条件下,喜爱C和B的比例应该相当。实际上是否可以选A还是可选D并不会改变学生对B和C的偏好。而试验结果却相反。在对BCD排序时,喜爱C胜过B的学生比例为54%。对BC排序时,喜爱C的学生比例为39%。而在对ABC排序时,偏好C的比例为29%。

心理启示

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上述差异极其显着,如果某个选项处于中庸位置,那么它就会受到更多的青睐,而两端的选项则会受到冷落,这就是人们对极端的一种厌恶心理,投资者会“偏爱”相当有弹性的风险。因为这种选择可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避免错误,降低风险。但是这种选择又会使人们在投资过程中错失很多大赚的机会。所以,对“极端”不要全部厌恶或否定。

购买机选彩票要比进行自选的人数多;自动注册参与公司储蓄计划的要比征求意见参与的人数多,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实验

马德里安和谢伊在某实验中显示:一家公司通过自动注册职工退休储蓄计划极大改变了职工对于计划的态度。研究者区分出两类人:新到公司且已经自动注册储蓄计划的职工(除非个人反对);没有自动注册到储蓄计划的老职工,对他们而言,是否要注册到这个计划需要征求个人意见。研究者发现这两类人之间有很大的区别,86%的新员工参与到投资计划中而老员工中只有37%。76%的新员工每月将3%的收入存入退休储蓄计划,即公司默认的比例,而只有12%的老员工这么做(老员工会拨出更高比例的工资参与退休储蓄)。最后,新员工会将其80%的储蓄投资到货币基金上,即公司的默认基金,而只有16%的老员工这样做。没有默认选项的老员工,他们所投资的对象要比新员工更具风险(8%VS73%)。

心理启示

上述实验证明了,一个默认的选择会比一个需要个人作出行动才能达成的选择,有更多机会被“选中”。面对一件难以抉择的事情,个人也同样会倾向于干脆什么都不做,不管愿意不愿意,与其把事情弄糟,人们更偏爱默认选择。若一个凭经验做出的选择被证实并非最佳,至少人们不会后悔因为改变了事情的一般进程,而造成自身损失。基于上述原因,职工们才将退休储蓄计划中制定工资分配率和分配方案的极大空间和责任都留给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