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和心理专家谈谈心
46880300000004

第4章 我这是怎么回事——自己最难耐的困惑(3)

3.该放松的时候就放松

当自己不想做得那么完美的时候,完全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想放松的时候就放松,例如可以去爬山、游泳、唱歌、旅游等。不要总是时刻维护自己的形象,你的形象永远没有你的健康重要。

在一次宴会上,蒋晴突然就像变成另一个人似的,完全不认识身边的朋友了了,四肢抽搐,目光呆滞,脸上挂着木然的表情;嘴里一直叽里呱啦,但没有人清楚他到底在说什么,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后来,朋友们听说这就是歇斯底里。

但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症状?

专家解析

歇斯底里来源于希腊文“子宫”一词。原意是“子宫乱窜”。开始的时候认为这是一种女人病,是由于女人子宫受挫而发生乱窜现象。歇斯底里的症状是好好的一个人会突然变得像另外一个人似的,行为异常,四肢抽搐,对自己身边的东西视而不见。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精神异常,对此种病例,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都做了大量的研究。

有人说:“歇斯底里是用自己的身体诉说着自己的心情。”心理学家认为,歇斯底里病的发作实际上是用自己的身体向对方诉说着心情的一种途径,从而达到对自己感情的净化。歇斯底里的女人用这种方式向身边的男人表达着自己长期压抑着的不公平的待遇,女人的大哭、大叫、疯狂都是表现着自己的愤怒。研究表明,容易患歇斯底里症的女人都是那些长期压抑着自己感情的人,她们很少向别人透露的自己的感情,而那些容易向别人展示自己感情和需要或者行为轻浮放荡的女人却很少得此病。换一句话说,歇斯底里就是一个女人钻牛角尖到达一定程度后的所有情绪的总爆发。

日本心理学家宫诚先生认为:“歇斯底里症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动物们遇到攻击的时候,就会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和形状来保护自己。宫诚先生认为,女人的这种歇斯底里的现象也就包含这一意识。当她们遇到危险或不知道怎么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就会选择像动物一样,改变自己的身体,通过这些,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因此弗洛伊德说:“歇斯底里乃是欲求或者愿望转移到肉体的现象,也就是说,借着病痛而逃避。”

歇斯底里是一种常见病,既然是一种病,就可以防止或者减少反复发生。

1.避免发生人际冲突

无论是自己还是身边有这样的人,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不要让自己和别人发生冲突,因为冲突是诱发歇斯底里症的根源。遇到冲突的时候,可以选择逃避,或者让他人帮助解决。

2.防止情绪波动太大

太过高兴和太过悲伤,这样波动较大的情绪都会引发歇斯底里症的爆发。为了防止歇斯底里症的反复发作,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控制情绪的有效方法,千万不要让自己情绪波动太大。

3.培养宽容的性格

用一颗仁爱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用一颗平常心去生活,就会减少抱怨和愤怒。而平稳的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会减少歇斯底里症的发作。

看到别人在交谈,就会觉得是在说自己;女朋友和别人多说了几句话,就会觉得她可能是对自己移情别恋;同事们问我工作上的事情,我就会怀疑他是在窃取我的工作计划;同事找老板谈话,我会觉得他是在打我小报告。明知道自己不该这么怀疑别人,可我为什么还是情不自禁地去这样想呢?

专家解析

多疑一般都是从一个假想的目标开始,通过论证又回到了那个假想的目标,而且在这个论证的过程中,证明了假想目标的真实性,继而也就说明了自己论断的正确性。其实,这是人的认知的一种奇妙的现象,人们总是从有限的认知模型去解释人们感受到的客观事实。当别人的解释和自己的解释有差异时,就会产生怀疑。

正常的怀疑人皆有之,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这种猜疑一旦过了火,就是一种病态,如绝大多数人无端生疑,纯粹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测和偏见,是一种心理失衡的表现。多疑是建立在一种猜测之上的。这种猜测往往缺乏事实根据,只是一种猜想,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去看待客观事实,从一个假想目标回到这个假想目标,就像画圈一样,最后越描越深。

怀疑心理的产生往往源于对别人的偏见。是在误会或者在别人搬弄是非的情况下发生的。俗话说“疑心生暗鬼”,当人们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代替了客观现实,把别人的无意行为看做对自己的议论、讽刺、伤害,甚至把别人善意的劝告看做对自己的恶意攻击,并因此心生愤恨,甚至想要报复别人。最后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朋友,变得郁郁寡欢,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所以,在心生怀疑时,要多想想怀疑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什么坏处。权衡利弊之后,就会主动放弃怀疑。再者,怀疑多疑如同是一条无形的绳索,它束缚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的思想短路。过度的猜疑还会让我们失去朋友,变得孤独寂寞,严重地损害了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应该摆脱过度猜疑的枷锁。

1.理性思考,不要无端的怀疑别人

怀疑都是从无端的猜测开始的。所以,当我们有心怀疑别人时,首先要想想为什么要怀疑他?理由又在哪里?这个怀疑有没有必要?就算怀疑是对的,又能怎么样?通过这样理智的思考,我们的怀疑、多疑就会逐步淡化。

2.多和朋友进行交流,消除误会

怀疑、多疑也多源于误会,误会产生之后,就会有种种对朋友的猜测,陷入多疑的怪圈。如果和朋友之间有什么误会,最好能和朋友坐下来谈一谈,平心静气地交流,消除误会,才能避免产生猜疑。

3.消除自卑,增强信心

有时候,怀疑、多疑来自我们对自己的不自信。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大可不必为自身的一点点缺陷耿耿于怀,应该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优点,相信自己的能力,当自信的阳光照耀在我们身上时,怀疑、多疑就会远离我们的心灵。

很多时候,我总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愤怒。遇到一些自认为不公平的事情,总是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眼睛睁得大大的,脸上有一万个不服气的表情,似乎世间的一切都和我有仇。而且我自己也感觉,我好像随时都可能会与别人打架,控制怒会对我而言真的是一个难题。

专家解析

愤怒是所有哺乳动物都具备的情绪之一。婴儿能感受到的第一个情绪就是愤怒,这种情绪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本能。愤怒大多来源于对自身的愿望没能满足后而产生的失望,也是一种自我保护,但是除了本能性的愤怒外,心理学家还提出了另一种愤怒符号性愤怒。

从根本上讲,人类的符号性愤怒的根源是对自我的认识:“我是什么什么,我不是什么什么。”即,在人类的神经系统中存在着一个“我”,有一个对“自身”模糊的整体感,同时,人们在这种认识中也会划定一个自身的界限,一旦打破了这种界限,人的本能反应就会被激发,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如你对一只狗说上一千遍:“你真是一条哈巴狗。”它也不会对你发狂,只要你不动它;而相对一个人来说,即使你给了他很多的好处,之后你对他说几遍:“你真是一条哈巴狗。”他很可能会怒从心来,过来和你拼命。

这就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认识,是人类原始的自我感,我就是人,你说我是别的什么,自我感就会被打破,就会激发愤怒,而狗就没有对自身的界限,因此就不愤怒。此外,人类对自我界定的范围不断扩大也是导致愤怒的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我的概念和界定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欲望也在无限膨胀,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感觉自身受到的侵犯就会越来越多。如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爱,就会把爱归到是我们应得的,就把它划归到自我界定的范畴,一旦别人没有给予这种爱,就会觉得自身的期望遭到了否认,受到了伤害,愤怒也就会随之产生。

愤怒是人的一种不良情绪,会给人的身体带来严重的伤害。而人在愤怒的时候往往会失去理智,做出一些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应当学会控制愤怒这种不良情绪。

1.不要对别人奢望太多

愤怒多数来源于没有满足的愿望。所以,我们不要对别人奢望太多,没有了奢望,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失望,更无所谓愤怒了。以一颗平常的心态对待朋友家人,即使他们没有满足你的愿望,你也不会轻易动怒。

2.回忆一些美好的时光

当你想愤怒的时候,先做一个深呼吸,然后开始想一些美好的事情,回忆过去的一些美好时光,这样就会让心归于平静,怒火也就会慢慢消退,久而久之,就会拥有良好的心态。

3.接受和你不同的意见

不可能每个人的意见都和你相同,遇到不同意见时,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即使没有共同点,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毕竟,世上是允许有多种意见存在的,放开心胸,愤怒自然就会减少。

冉冉总觉得自己做不好要做的事情,害怕面对未来,对于现在所做的事情没有信心。即使很小的失败也会让他觉得,自己就是个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的人,总有一种挫败感。事实上,之前他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但因为高考的打击,整个人开始充满着挫败感。那么,该怎么才能帮他找回丢失的自信呢?

专家解析

自信是一种能够实现自身愿望的内在动力,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源泉。纳撒尼尔?布兰登对自信是这样解释的:自信,首先是一个经验,那就是发现自己能够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也就是相信自己具有思考、学习、选择、决定、适应变化等能力,知道自己应得到幸福。

童年的挫败感会对一个人建立自信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童年时候,父母、老师可能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但是孩子没有能力来满足他们的要求,在心理上就会有一种挫败感,觉得自己是不是很差劲,内心的愧疚、忧虑、自卑感等因素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很难建立自信。虽然自信不是天生的,但是却完全可以在后天的生活中建立起来。

要相信自己。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试着分析一下自己害怕生活的因素,是什么导致自己不自信的,内心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其实,自信就是一种觉醒,它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而来。因此,为了找回自信,就要把自己融入实践之中,不断地去感受生活,即使失败了,也不过是从头再来。

人不能否定自己。在人的心灵世界中,接纳自己要比接纳别人困难得多。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总是以别人作为参照,在比较中进行的,通过比较,人们更容易否定的是自己。此外,对他人的期望和需求也很容易模糊自己内心的感受,往往看不清自己,否定自己,将自信丢失在人群之中。所以,人要接受自己,不要把自己困在比较的关系网之中,只有接纳自己,人才能变得自信和幸福。只有充分相信自己,才能在生活中重新建立遭受挫伤的自信心。相信自己,就要相信自己的价值,只有充满自信,生活才能充满阳光。

1.接纳自我

建立自信,首先要接纳自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思想,情感,不要逃避现实,更不能自我否定,同时,也要敢于行动,行动是获得自信的最直接方式。

2.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建立自信是需要一个过程,选择一些简单的事情,当自己把这些事情做好的时候,就会有点幸福感,觉得自己也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无能,接着做大一些的目标,自信就是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3.不要推卸责任

缺乏自信的人往往喜欢推卸责任。把事情做不好的原因都推给他人,这样不但不能建立自信,时间一长,还会养成得过且过的习惯。是自己应该负责的东西,就要自己负责,承担起来,你的自信也就会随之而来。

李桐和同事一起去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同事无意中说出了一些公司的一些工作计划。李桐看不上去了,随便指责了他两句。但事后,李桐很后悔,觉得自己不该说他,因为那毕竟不是自己的事情。于是他开始责备自己,并且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这种感觉让他很不好受,他想摆脱,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专家解析

负罪感就像住在我们大脑的一个精神审判官,时时刻刻都在监督我们的行为、思想、言行等。它时常困扰着我们,让我们的心里充满了自责。当我们的行为、言行、思想有一点不符合社会标准的时候,它就会跳出来,告诉我们,你不应该那么做,那么做是不对的,它便开始对我们进行审判、裁决。

负罪感和我们的文化界定有直接的关系,也和一个人的性格、思想、生活环境有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环境下,以不同的方式体验着负罪感,这些负罪感有的时候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痛苦,有的时候负罪感也能规范一个人的行为,指导一个人的思想,负罪感能让我们的不良行为得以矫正。

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和负罪感直接相关。如道德观告诉我们要帮助朋友,可是,有的时候我们也无能为力,内心就开始责备自己,会觉得自己对朋友太自私了,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朋友,或者当我们很不爽的时候,对父母的唠叨产生厌倦,和父母顶了几句,惹得父母很生气。事后,孝道这种传统文化就会过来审判你,指责你的不孝,内心的负罪感悄然而生,我们开始自责,觉得自己对不起朋友,对不起家人,从早到晚这种自责感就没有断过。它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似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会让我们感到难过、自责?价值观审视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背负着负罪感。

负罪感也和人的敏感程度有关。有的人敏感程度很高,即使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心里还是惦记着这件事,总觉得是自己对不起朋友,没有尽到责任,负罪感一直在心中盘旋。

负罪感规范着我们的道德行为,同时也让我们心生痛苦,但是负罪感就像影子一样,是摆脱不掉的。

1.敢于冲突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那么再怎么自责都没用,我们要敢于冲破现有的观点,不要总是用过去的经验来检验现在的生活。要学着建立一种新的价值体系,只要是对的事情,就要勇敢去做。

2.我不亏欠别人的

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有自己的道德观点。当我们不能给别人提供帮助时,是我们的能力有限,不必自责,因为,我们不亏欠别人的,帮助他也不是你的应尽责任。

3.改变自己的认知

一切负罪感都源于认知的错误。检查一下我们对哪些事情充满负罪感,这些负罪感来源于哪些认知,这样我们就能找出负罪感的根源,那么就能够彻底帮助自己摆脱负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