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承认孩子有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权利
你可以坐下来耐心倾听孩子诉说,如果觉得孩子的看法确实不成熟,那就设法帮助他调整思路。总之,要以朋友的形式多交流,不要教条主义,切忌板起面孔引经据典地训斥孩子。
父母要敢于承认错误
当你的孩子抱怨你处理事情不当或有误时,作为父母应该放下架子认真反思自己的言行,如果真的错了,那就大方地向孩子承认错误,这并不丢人,而且还会加强你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加孩子对你的信任。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厚厚的书,从咿咿呀呀学语到步履维艰走路,从进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可谓一天一“页”,一年一“章”。作为称职的父母,务必得去精读、细读,才能真正读懂弄通孩子这本“书”。
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么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一位年轻的父亲抱着1岁多的小男孩儿,走到一处多级台阶下面。父亲放下孩子,准备歇息一会儿。小男孩儿顺着台阶向上爬,每爬一级都特别吃力,要吭哧老半天。父亲看着孩子爬了两级,他就受不了了,抱起孩子噌噌几步走到了最高处。
孩子又哭又闹,父亲一脸茫然,叫道:“宝贝,你不是要上去吗?我把你抱上来,你怎么哭起来了?”一位心理学家走过去,对那位父亲说:“你把孩子抱下去,让他重新爬,他就不哭了。”父亲一脸不相信的样子,但是孩子仍哭个不停,没有办法,只好照做了。他把孩子抱下去,放在第一级台阶上,孩子果然止住了哭声,开始重新爬台阶。他很奇怪,问心理学家:“怪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古语云:“知子莫若父。”也就是说,父母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并且对自己孩子的一些优点和缺点如数家珍。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关心孩子、照顾孩子时间最多的人,所以与孩子走得最近,也应该最了解孩子。
可是,很多时候父母并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孩子,甚至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由于他们不能面面俱到地了解孩子各方面的特点,“察子失真”也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较常见的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父母整天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就会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现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甚至熟视无睹,视而不见。还有的父母忙完事业忙家庭,整天被一些琐事所累,很少有充裕的时间去认真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因而对孩子的认识也很容易片面和偏激化,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也很难理解。
比如,当今孩子最着迷的就是卡通(漫画)了。尽管家里有许多优秀的、获奖的青少年图书,可孩子看都不看一眼,却用零花钱买回一堆卡通书,并且一看就不可收拾,忘了吃饭,忘了学习,忘了睡觉。父母却大惑不解,这有什么好看的呢?
这就告诉我们,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孩子的诸多问题面前常常不知所措,困惑不已。所以,要想教育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光有一般的理解是不够的,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全面、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着《学记》曾有言:“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父母只有学会了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会了全面把握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学会了有针对性地“长善”和“救其失”,才能最终使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人。所以,了解孩子的父母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教养加油站
要真正读懂孩子这本“书”,父母该如何做呢?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要真正读懂这本“书”,父母就要不断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做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才能以科学的教育观念、态度和方法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塑造出适应未来社会的新一代。
每日三省吾身
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父母就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经常检查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效果,不断总结教子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
学会换位思考
家庭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但是有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孩子,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他们并不清楚。所以,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孩子的心灵才会向你敞开,教育才能得心应手。
和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这本“书”,一天一个样,天天都有变化,常读常新。做父母的今天看懂了,可能明天就看不懂了。所以,父母要和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弯下身子向孩子学习,才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才能跨越代沟,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作家桑姆·金丽说:“我们的眼睛变得只盯着追求的目标,以至于对眼前的玫瑰花也不惊奇。”许多父母之所以对孩子的可爱之处视而不见,是因为他们没有童心,因而对孩子的内心不予理解。所以,要教育好孩子,父母首先要有一颗童心,能够换位思考,尊重孩子的心灵,允许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我们有些父母教育孩子的失败往往就是因为缺乏童心。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其实孩子有自己的天地,他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充满了幻想,喜欢游戏,爱提问题。可是有些父母时刻让孩子“规规矩矩”,总想把孩子变成“小大人”,这种脱离年龄特点的教育很容易造成两代人的隔阂,多数是要失败的。
作为家庭中的两代人,父母和孩子,怎样才能做到相亲相爱、情感交融?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而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它有赖于家长教育思想的正确,教育方法的合理,但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有一颗童心。如果父母有童心,就容易和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时,孩子不仅乐意向父母说出心里话,还会主动接受父母的教育。
有一位父亲陪儿子到广场去放风筝,孩子正玩得起劲儿时,忽然跑到爸爸身边说:“爸,您也来试一试吧!”父亲在孩子的鼓励下,丢掉了羞怯,扯起了线绳,迎风奔跑过来,并时不时地发出畅快的笑声。看着父亲像孩子一样跑来跑去,站在一旁的儿子,兴奋地为父亲呐喊助威。之后,父亲感慨颇深地说:“感觉真不错,牵着风筝在蓝天下奔跑,让我感觉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早已经没有了孩子式的欢快和坦诚。他们在孩子的面前,总是喜欢端起架子,瞪起眼睛,横着说话,好似《红楼梦》里的贾政对待宝玉时的模样。孩子唱歌,他们嫌“吵”,孩子讲故事,他们嫌“烦”,孩子拉他们做游戏,他们说“没意思”。一次次被泼了冷水的合作,孩子觉得父母是那么的不可亲、不可爱,有的孩子甚至给爸爸起了个“大灰狼”的绰号。
到这里,有些父母就会说,我有童心,我常常把我小时候的情况与现在的孩子比,可越比越麻烦,与孩子的隔阂越深。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机械对比造成的。父母要有童心,但不能只是自己小时候的童心,要知道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现代孩子的兴趣、爱好与我们小时候已经有了很大差别。孩子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智力开发早了,信息广泛了,思想解放了,观念也改变了。父母如果看不到这些,就很容易造成与孩子之间的隔阂。所以,我们说的保持童心,不仅是指父母自己小时候的童心,还包括现代儿童的童心。这就要求父母要经常研究社会变化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不能以旧观念看待如今的孩子。
教养加油站
身为家长的父母们,没有必要非在孩子面前板起严肃的面孔,为什么不怀有一颗童心,让教育更轻松一些呢?父母需要赋予自己一颗童心,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
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就不会有童心,尽管你是为了孩子着想,但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父母在与孩子的共同活动中,要做到用心观察、体会并具备孩子的视角,孩子的判断,孩子的行为方法,把握孩子的心态特点,建立与孩子相适应的内心世界,使自己的童心复归。比如,与孩子一起观察毛毛虫如何爬行,与孩子一起打雪仗、堆雪人等。
要知道孩子的要求
美国学者赫茨为了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求,对五大洲20多个国家10万名孩子进行了调查,发现孩子对父母的主要要求有如下10条。
(1)孩子在场,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以同样的爱,不要偏心。
(3)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失信、撒谎,说话要算话。
(4)父母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谅解。
(5)父母和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全面地予以答复。
(8)在孩子的朋友面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忽冷忽热,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童年。可人一做了父母,就容易把自己的童年给忘了,一味以成人的模式要求孩子。如果父母能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替孩子设身处地想想,就容易理解孩子的心情,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自然也会改变。
孩子睡得正香,却突然大哭大叫起来了,他梦见了什么?我们可能根本不知道,但是不要急于哄他入睡,这时你需要学会轻声地问他:“宝贝,你梦见了什么?”然后认真地去倾听孩子讲述梦境,因为,这是一件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的事。
“你知道吗?妈妈,昨天我梦见在河边堆房子……”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燕莎都会让她3岁的儿子回忆晚上的梦。为了帮助儿子驱赶晚上梦见的恶魔,妈妈采用了这种方式。“以前,儿子经常会被一些可怕的噩梦惊醒。后来我在书上看到,安抚他的最好办法便是让他自己把梦见的东西说出来。有时是他主动告诉我,有时是我鼓励他讲出来……不要以为小孩子不会诉说梦境,他们经常可以记得非常清楚的!”
另外一位爸爸对梦给孩子带来的快乐也深有感触:“我3岁的女儿有一次在梦里大笑起来,我叫醒她,她高兴地对我说:‘我在玩姐姐的洋娃娃。好玩极了!’通常小表姐都不允许妹妹玩她的洋娃娃,但妹妹在梦里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梦中,没有人再能阻止她。”当女儿向爸爸讲述这个梦的时候,爸爸开始觉得非常好笑,后来发现这个梦帮助女儿调节了被压抑的心理,摆脱了消极情绪……
但谁也想象不出梦对孩子究竟会有多大的帮助。4岁的乔安娜非常害怕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一起,晚上睡觉时,经常从梦中哭醒,吵闹着说不去幼儿园,要去奶奶家。爸爸和妈妈听了她的“梦话”后,便有意识地鼓励和培养女儿克服这种恐惧心理,主动去和小朋友交往。
现在,科学还不能证明孩子从几岁起开始做梦。但是根据常识判断,当孩子接近两岁时,他就可以用语言来表达晚上所见到的景象,并赋予这些事物生命和灵感。
这时,他可以很顺利地讲述整个梦境。通过孩子的讲述,父母才知道孩子在晚上可以梦见那么多东西。
其实,这些梦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孩子对白天发生在他身边的事情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并将其储存在脑海里。做梦能帮助孩子领会这些情感。
孩子所回忆的梦境通常是他白天生活的反映。比如,当孩子白天在游乐园玩耍或和小朋友一起玩沙子后,兴奋的情绪会保留下来,晚上他就会梦到这些情景。
鼓励孩子将梦到的情景讲述出来,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情绪,对此有个相应的策略。如果孩子在入睡后经常烦躁不安,不要简单地认为他是缺钙,或者想去厕所,原因可能比这要复杂得多,试着在他梦呓时叫醒他,看看他都梦见了什么,你可能会从中发现很多重要的问题。
梦除了能帮助孩子缓解心理上的压抑之外,同时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个性培养也有很大的作用。梦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孩子可以在梦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梦可以帮助孩子取得进步。
比如,当孩子夜里梦到自己骑着脚踏车跑来跑去的时候,他其实正在潜意识地学习骑脚踏车。通过在梦里的不断实践和练习,他的智力也就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