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Ⅱ
46879500000013

第13章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对“问题”孩子的心理调适(2)

说到孩子打架,做父母的常常头疼不已,孩子在外惹是生非,引得别人三天两头上门告状。其实,孩子打架大多是小时候教育不当,自我为中心,导致其常因一点儿小事就发脾气,甚至攻击他人。这种情况如不及时矫正,会有很大的危险性。

一个4岁的小女孩蹲在自家的院子里全神贯注地和一只小狗玩耍。她的神情天真可爱,明亮的大眼睛,圆圆的脸蛋,翘翘的小嘴,就像一位纯洁的小天使。可是,当她的小伙伴抓了一把沙土朝小狗扔过去的时候,小女孩站起来,狠狠地往伙伴的脸上打了一巴掌,那副凶狠的样子简直不敢让人相信。

伙伴哭了起来:“你为什么要打我,我再不和你做好朋友了!”小女孩的妈妈闻声赶快跑过来,看着女儿,非常生气,可又不明白,平时乖巧的女儿怎么会做出伤害他人的举动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有些孩子任性、不懂规矩,个别孩子的言谈举止甚至让人无法忍受。他们对长辈没有礼貌、对小朋友肆意欺负、讲话粗俗蛮横,动不动就打架伤人,等等。一个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呢?归根结底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忽视了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塑造与培养,导致孩子为所欲为、无法无天。幼时的不良行为还可以得到人们的谅解,觉得孩子小,不懂事,但是若过后不及时予以纠正的话,不良行为就会演化成不良习惯,等孩子长大成人,再做出伤害他人、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来,到那时就不是谅解所能解决的了,而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

虽然在现代社会,孩子打架骂人已不是普遍现象。但是,这种行为仍是危害社会的不良行为,家长要高度重视。

有一位初中男生,在他6岁时父母由于性格不和而离婚,他由法院判给父亲抚养。他的父亲没有什么文化,整天就知道喝酒、赌钱。输了钱就回家拿儿子撒气。

所以,每次父亲醉醺醺地回到家里时,就说明其又输钱了,也意味着他又要遭受皮肉之苦了。也许是因为长期缺乏父母亲的管教和家庭的温暖与关怀,他变得生性粗野,脾气暴躁,做人做事唯我独尊,不听劝阻,读书也不用功,经常逃学旷课,还在校园里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滋事闹事,欺负弱小同学。

一次,因为一点儿小事而与同学发生争执,砍掉了同学一只耳朵,为此他不但要拿出一笔医疗费,还免不了一顿毒打。可是他已经麻木了,他不怕打,不怕痛,依旧每天都在书包里放着一把刀子,以备打架之用。就这样他变成了校园里的凶神恶煞,同学们只要听到他的名字,都会黯然失色,紧张不已。

青少年处于一个不断成熟、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人行为的稳定性差。当他遇到某些挫折、在人际交往中发生某些矛盾一时难以处理时,便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常常会以某种偏激的方式表现出来。

如果父母的文化水平低下、道德品质败坏或父母的管教方法不当,或者对孩子缺少管教,或者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中,缺少父母亲的关爱等都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而更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就会采用暴力去欺负弱小者,以释放心中的压抑,转移自己曾经受过的苦,以获取某种心理上的平衡。同时,还能够在同学之间树立“威信”。

心理专家指出,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品德、个性、良好行为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大脑神经活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接收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因此,父母从小就要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做到先入为主,以便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好痕迹。在幼儿时期所形成的一切品质、行为习惯都是非常牢固的,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并成为个人行为准则的组成部分。

教养加油站

打架是一种危害人身与社会的行为,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那么父母该如何对爱打架的孩子进行心理调适呢?

为孩子的行为把好关

当孩子打架行为第一次出现,如果没有受到抵制、反对、纠正,而是得到家长的默许,甚至赞扬,那么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一旦多次反复出现就会形成习惯,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出现第一次打架行为时就予以纠正,绝不能心软。从心理角度来讲,当一个人良好行为形成了,他就会成为自动化程序,就会产生条件反射,就会自觉地去做。因此,良好的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第一次开始。

定格孩子良好行为的标准

要想孩子远离不良行为习惯,父母就要经常教育孩子在家里要尊敬长辈、关心父母、礼貌待人,要诚实守信、不讲谎话,要学会做家务事。在学校里要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在社会上要遵纪守法、爱护公物、自觉遵守交通秩序、积极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等孩子真正能够按这些标准去做事的时候,他的打架行为也就不会再发生了。

奖励孩子良好的行为表现

父母可以为孩子设立简单的行为目标,使他认识什么行为在父母这儿可以得到鼓励,什么行为大人不喜欢,当孩子一有令父母满意的良好行为表现,就应给予奖励,这样对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会有很大的帮助。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品德等,对孩子的个性、行为和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否文明、忍让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而且,由于家庭的影响具有早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其特殊作用是其他影响所不能代替的。作为父母,既要具有现代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还应在言谈、行为、思想、习惯、爱好等方面提供优良的示范。

在戒烟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中“烟民”的数量却有上升趋势。在中小学生违纪的情况中,因吸烟而违纪的人数占相当比例,而且吸烟常与其他诸如酗酒、赌博、盗窃、打架斗殴等丑恶现象伴随,有滋生蔓延之势,所以家长们一定要予以关注。

儿子虽然刚满14岁,上初中二年级,可已经是个身高1.73米,跟爸爸一样高的小伙子了。

最近,我在给孩子洗衣服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包没抽完的香烟。原来,在同学的影响下,孩子竟然偷偷地学会了吸烟。我和他爸爸很生气也很焦虑,这不仅仅违反校规校纪,而且危害自己的身体,我们更担心孩子因吸烟上当而误吸毒品、走上歧途。”

这是一位母亲在发现儿子吸烟后不无焦虑地说。

还有一位家长心急如焚地说:

“我儿子是普通高中高二的学生,今天有个朋友对我说,他前几天看到我儿子和几个男生一起在街头吸烟。儿子小时候很乖,只是上了高中后略有叛逆,可我没想到他竟然背着家里人吸烟,怎么办呢?”

中小学生中有一些孩子有吸烟的不良行为,有的经常吸烟而成瘾。这无疑是一个坏习惯。一是损害孩子的健康,吸烟直接伤害孩子的呼吸系统,会产生许多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资料,目前全世界每年就有300万人死于因吸烟而引发的疾病,而发达国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预计到2025年,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000万,其中,仅在中国就有200万人死于吸烟。二是孩子吸烟会交结烟友,而烟友大多是社会上不良青少年,勾结在一起容易走向犯罪。另外由于青少年缺乏自食其力的能力,因此常常无法支付吸烟所需的费用,天长日久,就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使青少年犯罪率提高,殃及整个社会。

家长的着急、担忧是可以理解的!这确实是一件令家长、老师伤神的烦心事。

一项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学生初次吸烟的年龄是10.7岁,吸烟年龄已呈低龄化,20%以上的初中生尝试过吸烟,其中32.5%的男生和13%的女生尝试过吸烟,总吸烟率为22.5%。

为何会这样呢?根源就在于孩子对烟形成的一些错误认识。

孩子分辨好坏的能力和自控力比较差,对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缺乏防御和抵制能力,很容易受到影响,因而出于好奇、探索、玩新鲜等心理去尝试吸烟,虽然初学吸烟的滋味不是很好受,但是因为猎奇心理,还是学会了吸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是因此而变成“小烟民”的。

还有一些吸烟孩子的家庭中有人吸烟,而且主要是父亲。许多孩子吸的第一支烟,就来自父亲的烟盒。这告诉我们,很多家长自己吸烟不说,还不重视自身的吸烟行为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无意中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只有长大成人才可以吸烟”的思想,于是就有很多孩子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认为吸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便开始模仿大人吸烟。

此外,还有很多孩子是在同伴和同学的影响下学会吸烟的。看到同伴经常烟不离口,被烟雾环绕,感到没什么不对,加之同伴的教唆、让烟,于是你吸我也吸,从而相互模仿学会了吸烟。

不管是哪种原因,从孩子吸第一支烟发展到经常吸烟,以至成瘾的过程,一般都是逐渐形成的,吸烟者根本不知道他们是从什么时候真正上了瘾。这也恰是烟的神奇所在,让人欲罢不能,在悄无声息中吞噬人的灵魂与健康,比起其他毒品来,香烟可称得上是一位“温柔”的杀手,也正是它的“温柔”,不知麻痹了多少人。

教养加油站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世人皆知的,但却仍有那么多人深陷烟雾中而不能自拔。

所以,对于吸烟的孩子,父母最好从心理上对其进行引导和调适,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导孩子充分认识到吸烟的危害

烟草中含有几百种有害物质,青少年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吸收这些有毒物质,以至逐渐摧残身体,而且抽烟也会使身边的人健康受损;买烟抽会使孩子产生经济压力,青少年尚无经济来源,容易诱发一些不良行为,甚至引发犯罪行为;乱扔烟头,还会引发火灾等。家长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和颜悦色地与孩子展开探讨,引导孩子领悟吸烟带给自己和周围人群的危害,调动孩子戒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自身抵御能力,将他律变为自律,自觉远离香烟的危害。

解除孩子对烟草的心理依赖

改善家庭教育方式,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关心孩子的心理动态、合理满足孩子渴望成熟的心理需求,通过大人对孩子的尊重来弥补孩子成人感的不满足、帮助孩子认识到真正的成熟乃是心智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教给孩子一些释放压力等心理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逐步摆脱对香烟的精神依赖。

净化孩子周边的小环境

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做到自己不吸烟,也不给孩子提供吸烟和买烟的机会,尽量让他不受吸烟成瘾的同学的影响。

从行为上,帮助孩子戒烟

家长要有心理准备,戒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过程,甚至还有反复的现象。孩子只要有了戒烟的意识,就一定要多多鼓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酒已经是生宴聚会上不可或缺的,当成人们在推杯换盏中尽情畅饮时,却不知新一代的“小酒民”已经由隐秘走向公开,由个人走向集体,并在酒场上开始大肆“拼杀”了。

华灯初上,在某重点中学旁的一家小酒馆里,5位学生模样的青少年鱼贯而入。选定一张桌子坐定以后,便旁若无人地点酒点菜。不一会儿就“觥筹交错”起来。没过多久,又有一群小兄弟走进酒馆来,要了几个小菜,一人两瓶啤酒,还一边喝着一边讨论上次一起喝酒时的事情。而在座的其他吃客们也多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没有一点儿惊讶之意。足以看出学生来酒馆喝酒已不是第一次,而在旁观者的眼里这已司空见惯,根本称不上是稀奇事了。

以前的青少年喝酒一般都受到较多的制约。而在各种观念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和家庭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更加开放了。随着成人互相庆祝生日风气的日渐蔓延,孩子也搞起了生日聚会,以酒助兴。甚至在班里选上了班干部,也有下酒馆庆贺的。而更难以让人相信的是,很多家长看见孩子喝酒,明知道不合逻辑,却不横加阻拦,任孩子这样闹下去。

在一个三星级宾馆里。五六桌酒席一字排开,场面、气氛十分火爆,引来很多来这里吃饭的人的注目。但谁也不会想到,这只是一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为庆祝自己的生日而举行“盛大招待会”,而赴宴者包括他的学兄学妹,儿时的伙伴,还有新旧朋友,几十人喝完白酒喝啤酒,没过多久便酒瓶空空,然后又问服务员要酒。两个小时过后,酒桌上杯盘狼藉,孩子们一个个东倒西歪,丑态百出。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只要有点儿喜事就定要在酒店里大摆宴席,并通知亲朋好友一起来庆祝。其实,这样做无非就是想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乐呵乐呵,然而正是这种大吃大喝、追求享受的社会风气对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加之改革开放后,各种腐朽的思想也随之闯入国门,使得很多孩子在这股合流中迷失了自我,走上了贪图享受、吃喝玩乐的道路,从而陷入了酗酒的泥潭。

青少年的喝酒行为还常常与追求高档、显示身份联系在一起。尽管他们经济上尚未独立,是不挣钱只花钱的纯粹消费一族,但对他们的调查可以发现,他们喝酒的“档次”明显地比他们的父辈要高。其奢华程度,确实能让曾吃过苦的老一辈们瞠目结舌。可以说,如此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并非什么好事。

教养加油站

在饮酒方面,父母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力。儿童心理学家露西娅·波萨达说,如果父母中有一人酗酒,他们的儿子饮酒成瘾的可能性为34%。如果父母都酗酒,儿子饮酒成瘾的可能性就达到100%。因此,在家中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很有必要。

让孩子认识到酗酒的坏处

专家指出,在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不饮酒的问题上应注意方式方法。仅仅把酒藏起来是不够的,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酗酒和吸毒的后果,让他们看到大人成为酒鬼之后的样子,从而知道酗酒是令人讨厌的。而且,父母不要等到孩子喝醉了或发现孩子偷喝放在家中的酒时才同他谈这个问题。

了解孩子的饮酒心理

有些孩子想通过喝酒使自己显得像个大人,对于孩子的这种心理,家长要加以关注。和他一起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如果孩子已经饮酒成瘾,家长不要过分指责他们,而是要同他们一起找出原因,解决问题。

父母要以身作则

不让孩子接触烟酒,自己也要做到不喝酒。如果父亲是个酒鬼,那就要同孩子讲清楚:“我有这个毛病,喝酒成瘾,这很不好。我希望你不要有这个毛病。”

对孩子严加要求

孩子参加疯狂派对或几个人集体饮酒后,情绪高涨,控制力和辨别力降低,容易酒后闹事,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所以父母不要为孩子的聚会提供酒精饮料;不让孩子参加彻夜狂欢;孩子如果平时在校寄宿,也要经常提醒他注意别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