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学生要懂心理学
46863500000028

第28章 与人相处,要懂得尊重和宽容(3)

2007年2月5日,在山东省烟台市一中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校园惨案,该校高中一年级一个叫王涛的学生喜欢上了一名女生,而这名女生同许扬关系不错,所以王涛叫了多名同学来找许扬算账,将许扬从教室叫出去就打,开始许扬用拳头还击,最后把匕首拿出来,于是悲剧发生了:在短短的三分钟内,12名围攻的高一学生中,有五人被刺中,其中一人经抢救无效死亡,一人肾脏被摘除,其余三人也被刺成重伤。类似的例子总是难免在中学校园里发生,关于异性交往的问题作为青春期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

专家解析

青少年学生心理萌发的异性吸引是性心理和性生理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表现。对中学生而言,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不仅有利于学习进步,而且也有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但是,如果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和妨碍中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带来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

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有异性参加的活动,人们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而且玩得更起劲,干得更出色。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异性效应”。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于是,彼此间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愉悦感,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青少年学生们,我们要学会自尊、自爱,要学会保护自己,尊重他人,不干扰他人的学习和生活,不影响他人的美好人生。学校对于学生早恋问题态度是严肃的,学校将对那些有此类倾向的学生进行严肃的批评和教育,如果有个别同学仍不听老师的教育与劝阻,而一意孤行的话,学校将对其做出严肃处理。因此,每一位青少年学生都要正确处理男女同学关系,勤奋学习,健康向上。

尽管健康的两性交往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多好处,但是我们依然要把握好两性交往的尺度,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男女同学之间的异性交往是有利有弊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起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异性同学关系:

1.自然交往

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词;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

2.广泛交往

避免个别接触,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广泛接触,利于我们认识、了解更多的异性,对异性有一个基本的总体把握,并学会辨别异性。如果只进行有限的小范围个别交往,难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异性的了解不但有限,可能还失之偏颇。所以,利用每一次集体活动的机会,有意识地在更广阔的人际范围内进行交往,是我们十分需要的。

3.不应过分随便

男女间交往过分拘谨固然令人生厌,但也不可过分随便,诸如嬉笑打闹、你推我拉之类的举止应力求避免。须知,男女毕竟有别,有些话题只能在同性之间交谈,有些玩笑不宜在异性面前乱讲,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4.交往关系要疏而不远

若即若离,把握两人交往的心理距离,排除让彼此感到过于亲密和引起心绪波动的接触。如果我们在交往中发现对方的苗头不对,要调整自己的态度,使交往回复到波澜不惊、心静如水的状态。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一个人丢了斧头,怀疑是邻家小孩偷的。从此,他观察邻家小孩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他断定贼非邻家小孩莫属了。可是,不久他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家小孩,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这种心理现象应该如何解释呢?

专家解析

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大多由于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的思维。培根说过:“心思中的猜疑有如鸟中的蝙蝠,他们永远是在黄昏里飞的。”因为猜疑不光明磊落,它既是对别人的不信任,也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所以猜疑只能藏匿于心底。青少年正是身体和思想不断成长的时候,一定要摒弃猜疑的毒苹果,才可以健康成长。

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们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具有猜疑心理的人特别注意留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使他琢磨半天,努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这种人心有疑惑,不愿公开,也少交心,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流露,便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交往中的猜疑心理呢?

1.学会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

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就要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会觉得他的猜疑顺理成章。

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非常必要的。

2.要培养自信心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的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我们充满信心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

3.要学会自我安慰

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不必斤斤计较,糊涂一些会更好,这样就可以避免自找烦恼。如果觉得别人怀疑自己,应当安慰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困扰,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云消雾散了。

4.要及时沟通,解除疑惑

世界上从不被误会的人是没有的,关键是我们要有解除误会的能力与方法,如果误会得不到尽快地解除,就会发展为猜疑;猜疑不能及时解除,就可能导致不幸。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同你“怀疑”的对象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以便弄清真相,解除误会。猜疑者产生怀疑之后,冷静的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静思索后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该通过适当的方式,同被怀疑的人进行推心置腹的交心。若是误会,可以及时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过谈心,了解对方的想法,也很有好处;若真的证实了猜疑并非无端,那么,心平气和地讨论,也有可能使事情解决在冲突之前。

我是一名初一学生,放学后总是和邻居家的王明一起写作业。有一天,我遇到了一道难题,怎么也解不出来。就用手重重拍了一下旁边的王明说:“喂,这道题怎么做?”王明正在解题,很不耐烦地说了一句:“我在解题,别烦我!”我感到十分委屈,生气地跑出来告诉爸爸。听完事情的经过后,爸爸说:“不要在王明解题时打扰他,要等他把题解完,再递过去你自己不会的题来好声好气的问人家。”我这样做了,王明果然耐心地给我讲了起来,可是,这是为什么呢?

专家解析

人的本性习惯于从自身的角度、立场去看问题。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考虑问题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难免会引发自私自利的不良心理。因此,青少年学生要学会关心他人,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

生活中,我们会被一句诚挚的问候感动不已,会为一声热心的鼓励而加倍努力;在面临尴尬时,会对给自己解围的人感恩戴德。但是,我们也会为一句恶意的批评而愤慨,会为冷漠的拒绝和无情的挖苦而伤心。智者往往把关心别人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而愚者则把“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当作处世原则。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就是这样,付出总有回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若投之以自私,则报之以无情。

那么作为青少年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关心他人呢?

1.青少年学生应学会关心父母

在现代社会,由于独生子女的出现,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孩子在家中是“小太阳”,觉得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应该的、必须的,自己理应受到周到的照顾;反之,当父母需要帮助、需要安慰时,孩子从没想到要关心父母。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必将养成孩子自私自利的个性。因此,关心他人应首先从关心父母做起,如每天问候下班的父母,主动请父母休息,关心父母的健康,也可以表现为给父母过生日,当父母生病时主动照顾等。

2.青少年学生应学会关心老师和同学

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除了家庭就是学校。在学校里,学生交往和交流的最主要的对象是老师和同学。可以说,学校就是学生除了家庭之外的另一主要社会,是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场所。不关心老师和同学的学生,也定不会去关心他人。因此,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会关心老师和同学。关心老师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白老师工作辛苦,尊重老师的劳动,听从老师教诲,特别要虚心听取老师的批评。

②当自己取得成绩时,应该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向老师报喜,表示感谢。

③学会亲近老师,老师有困难要帮助,老师生病要慰问,遇到节日去看望老师。

3.青少年学生还应该学会关心邻里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良好的邻里关系是一种人际美德,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快乐。另外,从心理发展规律看,5岁以上的孩子就需要伙伴。为了摆脱“孤独”和“自我中心”,青少年学生应搞好邻里友谊,常到邻里“串门”,邻居要借东西主动热情地送去,邻居家有困难尽力去关心帮助,邻居家有病人时能去探访慰问,遇到喜事可以相互祝贺。

4.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会关心其他一切存在困难而需要关心的人

人类之所以能生存并持续发展,就在于人能够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关心社会上一切需要关心、需要帮助的有难之人,这才是人类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