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正是最大的动力
46827400000007

第7章 制度得到彻底公正的执行(2)

对于员工由于违反制度而受到的惩罚一定要公开,否则,就有可能有人认为,即使违反了制度也没有关系,因为不受任何处罚。所以,处罚的结果一定要公开,除非有特殊情况。

处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帮助员工改正错误。所以,在处罚以后,经理人要对被处罚的员工进行安慰,表达对他们的殷切希望,这样,受处罚的员工不仅不会对经理人产生怨恨,而且很乐意改正自己的错误。

⑤培养员工无条件服从的习惯

在一个团队中,若下属不能无条件地服从企业的规章制度,那么在共同工作为团队目标奋斗时,则有可能会产生障碍。反之,如能完全发挥规章制度的机能,此团队在企业中凡事必可胜人一筹。由此可见,培养员工无条件服从的习惯,对于企业制度纪律的贯彻实施具有超凡意义。

对于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培养员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任务。领导一定要对这项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员工们主动地去遵守规定,那么企业的制度体系才能最好的发挥作用,以支撑公司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

——[美国]彼得·德鲁克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明]张居正

4.照我做的做

如果公正的制度要得到彻底的执行,领导就必须带头遵守。只有经理人自己做遵纪守法的模范,才能在教育下属员工时,“公生明,廉生威”,做到令行禁止。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天,美国IBM老板汤姆斯·沃森带着客人去参观厂房,走到厂门时,被警卫拦住:“对不起先生,你不能进去,我们IBM的厂区识别牌是浅蓝色的,行政大楼的工作人员识别牌是粉红色的,你们佩戴的识别牌是不能进厂区的。”董事长助理彼特对警卫叫道:“这是我们的大老板,陪重要的客人参观”。但是警卫人员回答:“这是公司的规定,必须按制度办事!”

结果,汤姆斯·沃森笑着说:“他讲的对,快把识别牌换一下。”所有的人很快就去换了识别牌。

制度是给别人定的,也是给自己定的。如果一个团队的领导自己都不遵守制度,如何要求团队的其他成员呢?

在通常情况下,下属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自己上司和前辈们的思维方法或行为。从表面看,他们似乎并不在意上司的行为作风,但实际上却时刻都在效法着上司的一切。而且,很快就会在待人接物当中将这一切体现出来。这就是常说的“言传身教”的道理所在。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滑稽的场面:某家长下班回家,先喝上一杯酒,然后就躺在那里欣赏电视节目,自己悠闲自在,却要求同他一起看电视的孩子去学习或早点睡觉。孩子磨磨蹭蹭不肯动弹是很正常的,因为父亲的行为等于在说让他随便玩吧,尤其是经不住诱惑的事是更易效仿的。做家长的如果下班之后,都是在读书或查阅资料,孩子也会自然变得与以前不同。我们的企业中,最容易破坏制度的往往就是制定制度的人,有时甚至就是老板本身。大厅中明明写着“请勿吸烟”,可是烟瘾上来了,老板抽一支,别人也不敢讲什么。

《论语》中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也是告诫领导者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这样才会唤起下属的尊敬感。

第二次大战前,有的政治家或军人为了打胜仗,不断地要求人民万众一心,吃苦耐劳,但他们自己都过着夜夜笙歌的奢靡日子。老百姓看了这种现象,对这些政治家或军人产生了不信任感,他们因此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现代企业中也存在许多类似的情况。领导者为了突破困境,要求属下同心协力渡过难关,但身后高职的领导者却依然浪费无度,公物私用。有些领导者虽然会对这种过于浪费的行为,感到不好意思而有所节制,但却没有太大的改变,依然滥用私权来满足个人私欲,隐瞒实情和不公平的事到处充斥着,人事升迁受到贿赂或赠品所左右,这种公私混淆现象尤其严重。

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在我国农村,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群众看干部的什么?群众看干部如何说,更重要的是看干部怎么做。上梁不正下梁歪。领导只要稍有欺瞒虚伪而被下属看穿,下属就会对领导产生不信任,领导者不可不谨慎地预防。如果领导者行为引起下属的疑虑,迟早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而遭到背叛。因此,身为领导者必须真正地具有创新意识才能让下属信服。

动物学家曾经在动物园进行过一项有趣的测验,让该园饲育动物的人私用狮子皮装成狮子进攻黑猩猩群。

黑猩猩群刚开始觉得害怕而哀号,不久猩猩的首领就拾起身边的树枝,做出勇敢地向狮子挑战的样子。其实它也很怕狮子,但却没有逃跑,勇敢地率先向狮子挑战。

如果猩猩老大在这个时候临阵脱逃,就一定会被同伴鄙视,再也不能做猩猩首领了。

对领导来说,如果嘴上总挂着这句口头禅:“照我说的做。”这是领导的下下之策。领导的上上之策应是:“照我做的做!”能身先士卒的领导,才是群众期待的领导。只有这样的领导者,才能强有力地支配部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5.赏罚是实现公正的手段

公正的制度需要通过赏与罚才能得以体现和维持,领导在管理下属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赏罚分明。早在先秦时,著名的思想家韩非就曾经指出:“凡治天下者,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性,故赏罚可用。”此后几千年,赏、罚二术一直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驭臣之道,如刘邦、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等,都是深谙此道的高手。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在战国时期,整个社会、许多国家从上到下都鸡鸣狗盗、乱七八糟。秦孝公当政时,重用商鞅。商鞅一上台第一件事就是重整许多法令,并将之公布的清清楚楚,要大家遵守。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吩咐下人在都城的北门前面,放了一根高三丈长的木柱,并到处张贴告示:“谁能把城门前那根木头搬走,就赏十金。”人们议论纷纷,但没人相信会有这么好的事,也没人去动那根木头。商鞅又贴出告示:“谁能把城门前那根木头搬走,赏五十金。”终于有个人出来把木柱搬走,商鞅马上兑现诺言,赠与五十金。人民开始相信商鞅变法的决心。

之后没多久,发生了比搬木柱更大的事情,就是太子犯了法。商鞅无畏说情、力排众议地表示:“在上的人若犯法不罚,则动摇国本,致使法令无法推行。”太子终于被处罚,举国上下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就这样秦国推动了新法十年,整个社会竟然做到“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秦国在众多国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强国,最终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志。

奖赏是正面强化手段,即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使之得到巩固和保持,而惩罚则属于反面强化,即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使之逐渐减退,这两种方法,都是领导者驾驭下属不可或缺的。

古人说:“夫子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没二者,以御民之态而立所斩焉,夫民力尽而爵随之,功立而赏随之。”意思就是说,一般人都喜欢奖赏而害怕惩罚,赏罚分明可以使人民士气大增,而兵力无敌。

汉武帝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为人骄纵不法,一次醉酒后竟杀了公主的师傅,被关进了内官监狱。因为他是隆虑公主儿子的缘故,廷尉按法律规定写了奏书向武帝请示最后处理意见。武帝左右的大臣们都替昭平君说情。武帝流泪叹息了许久,说:“法令,是先帝所制定的,因为我妹妹的缘故而破坏先帝的法律,我还有什么脸面进入高帝庙中啊!还要辜负众多百姓。”于是将决定死刑的意见批示给廷尉。在亲情与法律面前,汉武帝经过一番激烈的感情与理智的较量,终于做出抉择,依法处死了外甥兼女婿,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有的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老是“做好人”,不愿做得罪人的事。领导对员工保持一定程度的宽容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如果你毫无原则地容忍员工的不良行为,那就表明你不称职。

严格的管理要求对员工一视同仁,无论资深的老员工,还是女性员工,只要犯了错误,影响了工作的质量,都要受到严厉的批评乃至惩罚,绝不能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严格的管理是质量的保证。

当然,领导也不应该走向另一个极端,草率地惩罚或处分员工。在采取行动之前,必须搞清楚发生了什么问题,以及下属为什么这样做。在清楚下属所犯的错误后,必须迅速果断地对错误行为进行惩罚,否则就会有失去控制、公司陷入无秩序混乱的风险。如果不能当机立断的行动,你会失去部属对你的尊重,失去对公司整体风气的控制,大大损伤士气。

当领导必须具备软硬两手,并且实施起来坚决果断。奖赏人是件好事,惩罚虽然会使人痛苦一时,但绝对必要,这样才显得赏罚分明,显示出公平,做到功有奖,过则罚的制度刚性。如果执行赏罚之时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就会失去奖惩应有的效力。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管子》

6.“热炉法则”

由于某种原因,如碍于某种关系或者一些人的情面,有的领导没有对自己部下工作中的不合格进行处罚。显然,这种纵容员工不合格的工作,是对合格工作的一种不公正,其造成的结果常常就是养痈为患。如果管理者总是纵容你的员工这样做,他很快就会发现,他的团队总是在犯错误,因为犯错误导致工作不合格并会受到惩罚,整个团队的表现将会很糟糕。

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人进行惩罚,必须按章办事,该罚一定罚,该罚多少罚多少,来不得半点仁慈和宽厚。在西方管理理论中有一种叫做“热炉法则”的惩罚原则,十分形象地道出了它的内涵。

“热炉法则”认为,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就像一座烧红的火炉,摆在人们当中,向他们发出警告:你不能去碰它,一碰它就会受到被“烫”的处罚。这种处罚的特点在于:①即刻性:当下属一碰到火炉时,立即就会被烫。②预先示警性:火炉是烧红摆在那里的,要让下属知道碰触则会被烫。③适用于任何人:火炉对人,不分贵贱亲疏,一律平等。④彻底贯彻性:火炉对人绝对“说到做到”,不是吓唬人的。

三国纷争时期,聪颖睿智的曹操20岁时即被任命为洛阳北都尉。当很多人知道自己城里的都尉才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的时候,都纷纷摇头叹息。渐渐地,城里的治安状况开始出现恶化,抢劫、偷盗等各种刑事案件频繁发生,城里一度人心惶惶。为了整顿全城治安,曹操叫人找了一套五色棒放置在城门口的显要位置。并公布治安告示,让所有的老百姓都知道,谁要是犯禁,必用五色棒责打不饶。而且,随后还抓了几个盗贼并拉到城门对其当众惩罚。很快,治安情况得到了控制:老百姓们也真正地认可了这位年轻有为的都尉。其实,五色棒的作用就相当于那只烧红的火炉,对人们起到了预先示禁的作用。

在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就应该充分运用“热炉法则”的原理,建立严明的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引导员工的思想,这是一个企业成功的保证。

中国有句俗话:“一颗老鼠屎坏掉一锅汤。”领导者要切记,千万不能让某个害群之马破坏了整个团队。纵容个别员工,这是对其他员工的不公正,会对其他人的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会感到愤懑,觉得你这样做是在破坏整个团队的团结。“凭什么就他一个人犯错不受惩罚?”于是,其他员工也会效尤,也就埋下了祸根。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为了让吴王对自己的能力信服,在吴宫对官女们进行操练。

他将吴宫的300名宫女分为两队,由吴王最宠爱的两位妃子担任队长,并向她们正式作出规定:队伍里的每个人都要认真地随着鼓声前进和后退,乱了队伍的就要依法处置,决不赦免。

于是,操练开始。可是,一向在后宫中养尊处优惯了的宫女们根本对他的要求不屑一顾,队伍里总是时不时地传出阵阵嬉笑打逗声。当孙武的鼓声响起之后,宫女们照逗不误,视孙武和鼓声为不存在,使训练根本无法正常进行。两个队长,在队伍的最前面带头玩耍嬉闹。

见此情景,孙武二话不说,并且立刻将吴王的这两位宠妃推出去斩首。随即,队伍里不再有任何声响,训练很快进入了正轨。连吴王都不敢相信这些威严的士兵就是天天伺候他的那些柔弱的宫女们。

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纵容不合格的工作就是对你的团队的不负责任,如果希望你的团队表现优良的话,你就应当在发现任何一个错误后,马上改正,不论这个错误发生在谁的身上,很严重或是不太严重,都不能忽视。

最严厉的惩罚便是解雇员工了,这是领导在工作中最难的事情。然而这也是一个领导必须要做而且务必做好的事。效率低下的员工必须被开除,屡错不改的职工必须被解雇,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步入良性长远的发展。

在解雇员工之前,可以先给予他们几次警告,让他们明确知道自己行为不合标准。然后在某次会见的时候,指明他的行为仍不合格,将面临被解雇的危险。

有些在公司中造成不良影响的人应被解雇。你要明示你根据的是公司的哪些规定,以及他们做了哪些违背规章制度的事情。

解雇对别的雇员会有影响,不管被解雇的人水平多低,也总能够得到其他同事的怜悯和同情,而领导则被看成是毫无情面的人。这很正常。解雇本身就有杀一儆百的含义在内,他们能够感觉到这层含义。此外,在另外一个方面,你言必行、行必果、有始有终的权威也就自然而然地树立了起来。

好的领导实施惩罚时坚决果断。惩罚虽然会使人痛苦一时,但绝对必要。如果执行惩罚时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地狱是一个炉灶,上面放着僧侣的热锅。它是教士的专用灶。天父教士的大厨师,很关心改善僧侣的营养,他把自己的那些不规规矩矩地注意僧侣的诫命的孩子放在烤锅上。

——[法]霍尔巴赫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管子》

7.罚得人心服口服

人们对任何影响自己的决策与行动都有权得到合理的解释。这也是公正所强调人们应该享有三种基本权利之一(另两种为发言权和得到他人尊重的权利)。当下属犯了错误,理应受到应有的惩罚,但也需要领导给出合理解释。

惩罚是管理的必要手段,但却不是管理的目的。作为领导,一定要弄清楚,惩罚下属并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而是为了改正下属的错误,使下属成为真正的人才。

在任何一个团队,总是会有一些问题员工,这并不可怕。但是一旦问题员工发展成为害群之马,破坏公司的整体工作秩序,那就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了。惩罚的目的就是为了杜绝这种问题的出现。

对部属公道是指在处罚决定做出时一定要有充分的根据,并且还应该向受罚员工解释清楚公司为什么要制定这条规章,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个处分结果,以及你希望这个处分实施之后会产生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