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译文】
全军退却,避强待机。这种以退为进的指挥方法,是符合正常的用兵法则的。
【经典故事】
一次伟大的撤退
1940年5月,希特勒集中了136个师、3000辆坦克和几千架轰炸机,一下子将英法联军压到了法国北部一个叫敦刻尔克的小海港。
5月24日,古德里安将军给希特勒发来了一封紧急电报,电报上说:德图已经到了离敦刻尔克只有20英里的阿运河,比利时军队,英国远征军的9个师,法国和一军团的10个师,全部被包围了。我和莱因哈特将军的装甲部队已经在阿运河上建立了五个桥头堡。从东北方向上推进过来的德军第六军团和第十八军团,将形成有力的夹击,从而彻底消灭他们。
这一天美国驻英国大使肯尼迪向罗斯福总统发去了一封电报说:“一切都不可挽回了,只有奇迹才能拯救英国远征军免于全军覆灭。”
罗斯福总统看着这份电报,半天没有使它们说出话来。
这一天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同样无能为力,他所能做的事情,只有用力去咬自己的烟斗,以掩饰内心的沮丧。
5月24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发来了命令,命令要坦克部队停在运河一线,不要向前推进。这道命令古德里安一连看了好几遍,这一回不明白伟大的元首是怎么想的了。
丘吉尔很快就知道了希特勒的这一道命令,他也是弄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战术,不过有一点,他的反应还是非常之快的,那就是立刻通知海军部,马上征集全国的船只,将联军运过英吉利海峡。
5月26日晚上7点差3分。英吉利海峡浮云布满了天空,淡一块浓一块,天空如一块铁,正向地面下沉,灰色的云,在空中疾行,掠过群山和河流,在海面上停住了。
全英国都接到了一道来自海军部的命令:执行发电机计划。这是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代号。
许多历史学家后来说,这真是一次伟大的“发电”。
在夜幕之中,出动了870多艘船,其中法国出动了300艘,从巡洋舰、驱逐舰到各种小帆船和划艇,从皇家的豪华游艇到肮脏的垃圾船。有人说在英国所有能漂浮的东西,全都去了英吉利海峡。
德军坦克部队的士兵们,趴在他们的坦克上,喝着正宗的法国香槟,他们看着英国人在海上
漂呀漂呀,一个个乐得哈哈大笑。
5月27日,英国撤走了7669人。
5月28日,英国撤走了17804人。
5月29日,英国撤走了47310人。
5月30日,英国撤走了53823人。
德国人对此一无所知。这时德国空军开始出动了,可是英吉利海峡一带全是浓云飘动,吞没了天地间的一切,根本无法投弹。就是在这几天,上帝站到了英国一边。
6月3日深夜,德军开始进攻了,可是联军已经撤回了346000人,在海滩上抵抗的只有4万法国士兵。
古德里安将军发现向德军投降的法军士兵,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微笑。
6月4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我们将在登陆地点战斗,我们将在农田和街道上战斗,我们决不投降。我相信,今天敦刻尔克的撤退,将是明天胜利的开始!”
1944年6月5日,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在敦刻尔克撤退的35万英法军队成了作战的主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当选首相,几乎都是敦刻尔克撤退的官兵。在大选时,他们大声地疾呼:“公民们,当英国在危难中的时候,你们想知道我在哪里吗?我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于是,选票便雪片一样飞了过去。
所以,历史学家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撤退,这是一次伟大的撤退,因为撤出的是整个英国的未来!
长征路上的故事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开始亲自指挥中央红军,可是红军的处境是十分危险的,蒋介石的几十万大军,已经将红军团团围住了。
1月中旬,蒋介石调动了150个团的兵力,从四面八方包围遵义。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领红军撤出了遵义,兵分三路向土城和赤水进发。敌人四个旅从后面追来,红军西进首次渡过赤水河。
当时红军提出的口号是:我们必须准备走大路,必须准备走小路。我们必须准备走直路,也必须准备走弯路。我们决不能损坏财物,因为我们还可能回来。这些口号使红军战士明白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
2月18日到21日,红军二渡赤水,遵义之战歼灭敌人两个师,这是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蒋介石大惊失色,亲自到重庆指挥。而红军又转向西,第三次西渡赤水,再入川南地区。
这时在重庆的蒋介石心里很高兴,他对他的军事顾问端纳说:“你看毛泽东已是无路可走了,行动反复无常,你不知道他要到哪里去。红军已是瓮中之鳖,纵然是有上天入地本事,他毛泽东也跑不了。”
3月24日,蒋介石带着宋美龄从重庆飞到了贵阳,他对端纳说:“我这次来,就是要加紧对红军的包围,这一次一定要抓住毛泽东。”
蒋介石这几天的情绪特别好,他有一种要亲自抓住毛泽东的快感。
蒋介石在他的二层小楼里接见的贵阳警察局局长王天锡,对他说:“你这个名字很好呀,那真是天赐良机吗?天锡还是天赐都是这个意思嘛!”
蒋介石很高兴地委任他为警备司令。
这时候,薛岳打电话来了:“委员长,毛泽东看样子要过乌江。”
“不能让他过乌江,要让他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到了3月30日,红军一举突破了乌江。
蒋介石这一次大骂薛岳:“你是干什么吃的,我要撤你的职!”
“委员长,红军可能已经往贵阳来了,为了您的安全……”
“娘希匹,我不用你们管。不要你们管!”
宋美龄听到这个消息,几乎落下眼泪来:”达令,你一定要想办法,要想个好办法呀!”
“王司令,你一定要加强城里的防卫,能用的兵都要用上!”
王天锡向蒋介石报告:“委员长,我已经组织了一个营,还有两个消防连,另外还有一些警察,大约有四百多人。我们干了一天一夜,修了道城墙。”
“有这么快?那不可能,我想亲自去看一看。”
蒋介石到了城外看了看,那个城墙根本不可能挡住红军。这时,顾祝同跑来报告:“委员长,据侦察红军离贵阳只有十多里路了!”
蒋介石吓出一身冷汗:“快下命令,命令云南的滇军司令孙渡亲率三个旅,火速赶到贵阳!
这里离机场有多远?”
“有三十多里路吧,车子也要走一个多小时。”王天锡说。
这时一个警察跑来报告:“王司令,刚刚接到电话,在飞机场发现了红军的便衣队!”
王天锡没有说话,他转过脸看着蒋介石。
“看我有什么用?你还有什么办法?”
“这……”王天锡一时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还是蒋介石想出了办法:“给我找二十名可靠的人,再弄些好马来,再找两顶轿子,快,越快越好!”
“是,委员长,我马上就去办!”
过了一会儿,顾祝同又跑来报告:“红军已经绕过了贵阳,朝龙里方向去了。”
蒋介石看了看地图,自言自语道:“看来毛泽东是想回湖南,还是江西?”
这时,陈诚也来了,对蒋介石说:“刚才,孙渡的三个旅已经赶到了,真是兵贵神速啊!”
“好,好啊,叫他们往龙里方向追击一下敌人。”说着蒋介石松了一口气。
5月3日,蒋介石得到了消息,毛泽东渡过了金沙江。这说明红军已经跳出了他的包围圈。
全国解放以后,一位来访的外国元首对毛泽东说:“您指挥的三大战役,可以和世界上一切伟大的战役相比!”
毛泽东笑了笑说:“那算不了什么,四渡赤水那才算得上是我的平生得意之作呀!”
没有四渡赤水就不可能有长征的最后胜利,没有长征的胜利,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全国的解放。由此说来,四渡赤水确实是毛泽东“走”出来的得意之作了。
蒋介石败退台湾
1946年10月25日,这一天是台湾从日本占领下光复一周年。
台北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蒋介石和宋美龄一起到台湾视察。从当时的情况看来,内战刚打了一年,蒋介石还是有不少的本钱的。可是,他心里明白自己不是毛泽东的对手。当年朱毛红军只有几万人时,已是屡杀不绝,屡剿不尽,如今共军已达百万之众,要想消灭谈何容易!
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丰富的物产,秀美的风光,还有四季如夏的气候,令蒋宋赞叹不已。
1948年12月24日,蒋介石突然任命陈诚为台湾省的主席,许多人为之不解。10天之后,也就是1949年1月5日,陈诚便走马上任了,如此之高的工作效率,为国民党内所鲜见。
在陈诚到台湾去的前几天,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密令一艘军舰,停泊在上海黄浦中央银行边上,秘密运走了大量的黄金。据后来中央银行稽核处处长李立侠回忆,抢运的黄金分为三批,共277,5万两。同时运到台湾还有1520万块银元,另有1537,4万美金存进了美国银行。
紧接着蒋介石又任命他的长子蒋经国为国民党台湾省党部的主任,陈诚兼台湾警备司令。
这样蒋介石对台湾的党政军财全都做好最后的安排。
1949年6月1日,大上海落到了人民解放军的手里,蒋介石只好飞到了高雄。到了6月13日,蒋介石来到了台北的大溪,只见四面环山,山清水秀,绿竹成荫,山水风光十分像他的故乡溪口,就连名字也特别像,这让老蒋的心里十分高兴。
6月24日,蒋介石来到台北的草山,只见半山腰上有一座典雅的别墅。“这是叫什么山呀?”蒋介石问道。
随行人员告诉他:“这叫草山。”
“草山!”蒋介石摇了摇头。也许,他联想到落草为寇了吧!
“名字要改一下,我看就改成……”他想了一下:“就改咸阳明山吧。表示我对王阳明的敬意。”周围的人连连说好。
他又问道:“这个别墅叫什么名字?”
“它叫士林。”
“这个名字还可以,起得好,有学问,不要改了。”
从山上下来,蒋介石又来到了总统府,这里原来是东南军政长公署,现在改成了“介寿馆”,这是为了纪念蒋介石六十诞辰。总统府所在地的路名也改成了“介寿路”。
这一切退路全都准备好了,蒋介石这才又打起精神,飞往成都,要与毛泽东作最后一战。其实这不过是摆摆样子,蒋介石明白败局已定,只是把它当做“最后的奋斗”吧。
蒋介石没用多久就回到了台湾,这时候毛泽东忙着建国,可蒋介石却无事可做,他坐在“介寿馆”的三楼上,一个人静静地看起书来。在这一段时间里,国共两党的要人里面,真能静下心来,潜心攻读毛泽东著作的人可能非蒋介石莫属了。
在此之前,他也粗粗地读过一些毛泽东的文章,他那时认为,毛泽东的文章,其文笔极有风采,但不一定管用。可,这一回毛泽东坐了天下,你还能说他的文章不管用吗?
他打开了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不看不要紧,一看打败他蒋介石的办法全在上面。
毛泽东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就是今天我们的运动战的通俗解释。……一切的‘走’都是为了‘打’。”
这就是毛泽东走走打打的战术,蒋介石下决心要好好学一学毛泽东的这一套了。不然,他在台湾这个弹丸之地是站不住脚的。
果然,蒋介石进行了整党整军,土地改革。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由弃台改成了保台,蒋介石这才有了立身之地。
张自忠化装脱险
中日战争爆发,“七·七事变”发生时,张自忠任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师长兼天津市长,事变不断扩大,北平危急,二十九军军长兼冀察政委会委员长宗哲元决定放弃防地,率军离平,命张自忠在后掩护退却。
日军入城了,张已无法出走,乃化名匿居于美国的同仁医院,后又转入东郊民巷的德国医院。
日军成立治安维持会,汉奸江朝宗粉墨登场,第一步工作就是捉拿张自忠,挨门逐户搜查,终无所获。张自忠虽躲于外国医院,始终怕有被俘的一天,于是铤而走险,利用局势尚混乱之时,只身出走,伪装成孝子,头扎白布,身披麻衣,携带一串纸钱及香烛,一清早就骑脚踏车直出朝阳门。守城门的日军不认识张自忠,检查时,张告以出城扫墓,竟被瞒过,得以放行。
张出城,乃飞驰急驶,途中车子坏了,自己修理,一直到晚上才抵达天津,与北部李文田会合。撤回后方,消息一传,日方懊丧不已。
张自忠回重庆后,又奉命鏖战湖北襄河,随枣一役,歼敌一师团,后因寡不敌众,壮烈殉国。
【后记】
“走为上”计是三十六计中的最后一计,原作者以此计为三十六计之总结是别有用意的。因战场上胜败乃兵家常事,即使是常胜将军也必然有失败经历,所以人们总结,没有打过败仗的人,是不能为将军的。因此转败为胜之计,乃是计中之绝妙之计。敌方兵力处在绝对优势的时候,我不能攻打,只有投降、媾和和退却三条路,投降就意味着全局的失败;媾和也属于半败;退却一路不但可以免去遭人活捉、束手待毙的惨境,而且能够转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