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处的时代,简直就是一个考试的时代,考试似乎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考前勤奋复习和心理校正都是为了考场上那两三个小时的正常发挥。因而了解必要的应试常识,掌握应试策略与技巧,保持良好的应试心态,有助于我们总结一些有规律的东西,也给我们自己多准备一套获胜的武器。
考试常识——给自己成功的力量
一、如何减少考试作弊现象
心理困惑
“2004年6月8日下午,河南省一名考生,用数码相机偷拍部分试题后,假装肚子疼,利用去医务室的时候把试题带出考场,交给事先联系好的专门做题的该校教师,再将答案与他人交换得到其他试题答案,用手机发短信或直接打电话的方式将答案发送给有作弊要求并交过钱的考生,酿成了轰动一时的高考舞弊案,共有103名考生涉案。”这是我在新闻中看到的一个考试作弊案件。近些年来,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那么,请问,如何才能减少考试作弊现象呢?
专家指点
从古至今,考试伴随着人类发展几千年,而考试作弊者也同样前仆后继地一路走来。之所以出现考试作弊,原因无非是利益驱使。尽管高考已不是古代的科举考试,但对于一些人来说,依旧是改变人生与命运的一次机会。对于许多学习成绩不好又想上大学的学生来说,高考却是一道难以跨过的“门槛”。不想努力学习,又要跨入高校的大门,似乎就只有作弊这一方法了。作弊存在风险,而那些替人作弊者,自然要获得丰厚的报酬。在各取所需和利益的驱使下,许多人就铤而走险,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
高考作弊的突出特点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一是作弊形式多种多样。以前人们谈到考试作弊,一般认为是考生在考场内夹带纸条或者同场考生之间相互传递抄袭。现在不同了,从近年查处的高考作弊案件看,作弊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从传统的携带纸条、抄袭、替考等形式发展到考场内外相互勾结,盗窃试题,通过现代通信工具手机、无线耳机等传送答案作弊,令考务管理人员防不胜防。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有组织的作弊中介,他们传授作弊方法,提供作弊工具,联络作弊对象,窃取、出卖考试信息。
二是作弊手段先进隐蔽。现在的作弊手段已经发展到利用手机、电子词典、对讲机、针孔摄像机、无线耳机等高科技设备。还有的采用作弊眼镜、作弊笔、作弊表、钱包接收器等弊,各种作弊工具让人瞠目结舌。
三是作弊人员私结团伙。高考作弊团伙化是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已经由个体行为逐步演化为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团伙作弊行为。
四是作弊范围日渐扩大。2006年全国高考违规考生大约超过3000人,可见作弊人数之多。
高考本身是为了体现受教育的公平。然而,有了作弊的行为,就使得这一公平大打折扣,甚至丧失了其公平竞争的意义。如何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这需要同学们树立健康的考试意识,自觉做合法考生,维护考试的公平性。
首先,作为学生,必须明白一个事实——很多成功人士只有平常人的智慧和能力。可是当他们在完成一项工作时,在遭遇重大困难时,在工作极其繁忙时,却有着超出常人的耐心和毅力,这就是意志的作用。当然,意志不会与生俱来,它是需要培养的。所以,同学们要努力培养自制、自信、果断和用于克服困难的意志。
其次,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是必要的,这是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基础。所以,同学们要在考前复习过程中把握好最后一次机会,努力奋起,拼搏进取,争取在复习中取得更大的成效。只要复习好了,就会增强自信心,还怕考试失利吗?这样,还可以避免考试作弊心理产生。
最后,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考试作弊现象,还需要教育部门研究科学的教育目标,恰当地认识文化课成绩的地位。
专家提示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很快。他们具有强烈的成人感和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伙伴和成人中获得一定的地位。但与此同时,他们的价值观念尚未成形,价值取向不够准确。往往以得到同学们的羡慕和尊重、老师的表扬、众人的赞赏为最大光荣,由此产生虚荣心理。面对考试成绩,“优等生”希望锦上添花,“中等生”希望一展手脚,“差生”不图虚荣,却希望摆脱同学、师长的冷遇。于是,“关键时刻”,只要有机会作弊,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达到目的的“捷径”。
二、怎样克服“马虎”的毛病
心理困惑
我是一名班干部,平时阅读,理解能力都不错,可是每遇到重要考试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尽管试卷上的每一道题目我都会做,但是却总是因为粗心而看错题目或漏做题目。结果从初一到初三,我竟然一次满分都没有拿过。现在已经是初三了,就要面临中考,我还是改不掉马虎的毛病,每次模拟考试中,都会有几分本不该丢的而丢掉了。我也很着急,担心自己在中考时会做题失误。请问,我怎样才能克服马虎的毛病呢?
专家指点
根据人的心理特性,考试马虎指的是考生在能力可及的题目上因为粗心出错,从而造成人为失分。它是人为习惯造成的非智力因素失分,而习惯是一个人长期养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既有形成后便难以改变的一面,又有可加以重视和完善的一面。
一般来说,考试“马虎”分为真马虎和假马虎。
“真马虎”就是我们常说的考试时疏忽大意和不细心。
“假马虎”表面看起来也是考试时学生的不细致造成答题失误,但实质上它有其更深层的原因。
一是由于学生平时学习不够认真,基础不扎实,思考问题缺乏深度,不会举一反三。这样的学生在考试中也会表现出答题快、自我感觉好的特点,但常常是知之不深,难以做到完全正确。
二是由于学生学习动机过强,总期望自己在考试中能处于领先的地位。他们或害怕失败和落后,或担心遇见没有做过的题,或只是担心自己会因马虎而产生过度焦虑。结果,导致考试时一遇到某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或一时想不起解题思路,就会紧张、烦躁,致使会的题也答不上来,而且常在卷面的一些细枝末节处出错误。
三是由于考试前紧张复习,睡眠不足,大脑处于疲劳状态,致使考试时思路狭窄,应激能力差,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对于“真马虎”,同学们平时应当注意培养自己做事有计划、认真、细致的个性品质。人的个性品质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的行为。如果平时不注意克服马虎的毛病,一定要等到失分后才去提醒自己,那就为时已晚了。
同学们要培养认真、细致的个性品质,可在平时督促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具、衣物、信件,制订家庭假日旅游计划、购物清单等。这样可以让自己关注、调整自己的行为,还可以使你认识到好的个性品质是一生的财富。另外,还要养成注重细节的习惯,例如在一定的时间内看某一区域的街景或某幅图画,然后回忆某一细节的内容。
对于“假马虎”,同学们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考试态度,认识到考试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平时的努力程度,同时看到考试和人生的其他事情一样都可能有失误和失败,面对失误和失败既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又要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学习注重基础,深入研究,不搞考前突击;经常同老师交流,掌握知识的难点和容易忽略的地方。再次,要认识到考试既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平时要注意培养自己临场不乱、随机应变的良好心理素质。可经常做一些承担一定责任的事情,也可在自己所注重的团体中表现自己的才华,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等。
此外,同学们可以准备一个“错题集”,专门记错题,把每次作业中的错题抄在错题集上,找出错误的原因,把正确的答案写出。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档案”,当你分析错误的原因多是马虎时,就会认识到马虎的危害,下决心改正。错题集是同学们自我教育的好办法。
最后,学会自检。有些家长总怕孩子错题,得不了高分,于是天天给孩子检查作业。这样做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反正错了家长能给检查出来,所以做题时马马虎虎。不要依赖家长给自己检查作业,要养成自检的习惯。错了又没检查出来,就只有不及格。这样才能认识到马虎的危害。有了自检的能力,马虎的毛病才能克服。
专家提示
“马虎”是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每一位学生深恶痛绝的顽症。它耗费学习时间,干扰学习思路,降低学习成绩,有的学生甚至因“马虎”而形成了学习中的不良心理问题。仅靠教师的一味说教,强调作业、考试要细心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同学们对此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心理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马虎,提高考试成绩。
三、考试时为何大脑“一片空白”
心理困惑
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面临着中考,可是在平时的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遇到某一个题目时,感觉这道题并不繁琐,答案也应该很简单,可面对这么一道简单的题目,脑子里却一时间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请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呢?这种情况能够克服吗?
专家指点
什么是“大脑空白”呢?“大脑空白”就是在短促、强烈的情绪状态下脑活动受到抑制引起的思维停滞、精神衰竭现象。
有些学生在考试前非常紧张,觉得大脑一片空白,就被吓得不行,拼命想抑制这种紧张感。其实,考前紧张,心跳加快,大脑一片空白等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称之为“现实脱离感”。
从神经心理上说,紧张会导致意识缩窄,精神集中,从而使人注意不到外界的情况,严重的便会出现我们说的“脱离感”。大部分人都会有这种情况,只不过有些人持续时间短,半分钟、一分钟,有的人长一些,十几分钟。但有的学生把这种“脱离感”看作敌人,非常害怕,总想着抑制它,反而强化了焦虑,也分散了注意,不能全神贯注做题。
苏黎世大学精神病研究所的多米尼克·克尔文说,皮质醇激素是造成记忆暂时丧失的罪魁祸首。他说,我们给一些人服用了皮质醇,他们当时并没什么感觉,也没紧张的迹象;但过一会儿就很难回想起过去的事情了。克尔文说,由畏惧等不愉快的因素使人产生紧张情绪,由此而释放出来的皮质醇损害了人体从长期记忆中搜寻信息的能力。考试就是一个例子。人们在考试前已经掌握了东西,但是紧张情绪来临时,却无法回忆起来。而当他们离开考场,情绪放松下来后,激素水平趋于正常,这时又会突然记起考试时想不起来的那些信息。
那么,同学们该如何克服这种“大脑空白”的现象呢?
1.科学安排作息
复习期间“开夜车”,搞疲劳战,在中学生中经常见到,毕业班的学生更是如此。然而搞题海战术、疲劳战,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关键还是靠平时脚踏实地地往前走。平时的勤奋可以避免复习时的过度疲劳,考试时也就可以得心应手。
2.注意补充大脑营养
考前阶段的营养主要针对用脑过度来补充。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大脑会消耗大量糖类,因此,要多补充高糖类食品。临考期间,午餐非常重要,因为一上午的学习对体能的消耗非常大,所以午饭要有充足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素。中考、高考期间天气变热,学习强度也很大,同学们容易出汗,所以,饮食上要注意以清热、祛暑、化湿、健脾为原则,多吃一些汤类食品。
3.以平常心对待考试
把考试看做是平时的一次作业练习,当做是对自己学习情况的一次检查。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考试,中、高考,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过是一次较大规模的集中考试而已,只要努力争取,也就没有遗憾了。
4.运用科学的应试方法
有些时候在考试中会遇到一时难以解答的题目,而事实上并非真的没见过或无法解答。遇到这种情况,可把题暂时放到一边,转移注意力去做其他的题目,等到心智状态恢复正常以后,再返回来做这道题目,一般就可以顺利解决了。
专家提示
由于情绪过于紧张,大脑一片空白时,你可以先放下手头这道题,稍微调整一下情绪,对自己说:“不要紧张,没关系,过一会儿我就会想起来”,然后可以平静地开始做下一道题。也许在做其他题目时,由于知识间的联系,有关信息可能给你一些提示,使你猛然想到前一道题的解法。或努力回想有关这道题的知识信息,甚至可以回忆一下当时讲到这部分知识时的课堂情景,也许一些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会给你有效的提示。
四、考试丢分的原因有哪些
心理困惑
考试失分,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也是令众多考生痛苦的问题,可是谁都无法避免。其中有的并不是考生不知道、不懂或不会,而大多数属于不当失分或过失失分。从而,令多少满怀希望的学子与梦想中的学校失之交臂。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即将参加中考,对此我很困惑。请告诉我,造成这些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专家指点
考试失分,主要包括两种原因:对于一些纯知识类的考题,分数的得失是没有变数的,会做就得分,不会做就只有丢分。而考生在考场还会遭遇到相当一部分考题,不是不会做,而是苦于在时间压力下找不到入手点,或者好不容易有了思路时间却到了,甚至由于慌乱而导致低级错误。所有这些“无从下手”“慌不择路”“低级马虎”等考场失常的现象,可以详细归纳为下面几点:
1.知识点遗忘
对于绝大多数考题,考生一般都能意识到出题者意在考自己哪个方面的知识。
这种考题,一旦遗忘要考查的知识点,就只有丢分。比如一道英语的完形填空题,需要你填写准确的动词时态,如果想不起动词相应时态怎样拼写,那么,就只能丢分。此外,对于涉及若干知识点的题目也会由于一个知识点的遗忘而使思路断开,以至于不能顺利解下去。这在数学考试中又出现最多。
2.粗心大意
从我们知道何谓“考试”的年龄开始,“粗心大意”一直试图在我们的成绩中“剥削”出一部分,并且屡屡得手。最让人生气而又无奈的是:题目理解得也对、相应的知识点也会,可结果就得不到分。这就是粗心大意导致的考试失利。
3.没有正确理解题目
没有正确理解题目是造成考试失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原题给了很多条件,这些条件和问题是有联系的,如果找不到这种联系,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题目理解不正确的情况,常见于数学考试中。比如:原题给几个函数图形的特征,让求解析式,如果考生不能从已知图形找到突破点来调动自己的知识点,哪怕是把所有的函数公式背得滚瓜烂熟,也是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