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学习成绩不好是导致学生心理紧张、疲劳的主要原因。初三、高三学生绝大多数都希望能够继续升学,希望考上理想高中,名牌大学。然而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毕竟有很强的竞争性,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如愿以偿,这就必然引起考生对学习成绩的过分看重和对升学的担忧。特别是初三、高三后期模拟考试较多,如果考试成绩不好会引发他们内心的不安、紧张与焦虑,这种状况若长期得不到改善就会导致心理疲劳。
二是老师和家长的厚望与要求加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疲劳。家长通常对孩子的学习要求特别严,期望特别高。同时,老师在后期复习中加大了对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力度,加深了“编筐窝篓,重在收口”的复习理念,加强了从基础到能力、从理论到实践的训练,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心力交瘁,这就加剧了学生的心理疲劳。
三是中考、高考科目繁多、任务繁重,搞题海战术是诱发学生心理疲劳的重要因素。一些老师为了争取时间,提高自己所教科目的成绩,给学生布置大量复习资料和练习,搞题海战术,结果学生只能拼命应付,每天除吃饭、睡觉,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做练习、背题上。当学生长期努力而学习成绩依旧得不到提高时,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陷入极度悲观和焦虑之中,有些学生甚至会放弃最后的努力。
那么同学们该怎样做,才能消除考前心理疲劳呢?
1.摆正位置,调整心态,激发自信心
同学们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目标,避免目标过高带来心理压力,学习中一步一个脚印,用不断取得的小成绩鼓励自己,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恢复自信心,在愉快的心境中消除心理疲劳,学好各门课程。
2.正确对待社会舆论,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同学们要将个人理想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跳出自我设计的小圈子,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把来自家长、老师和亲友的期望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3.放松自己,保证睡眠
同学们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防止打疲劳战,影响复习效果。为减轻学习压力,可参加适当的文体活动,让身心得以放松。
4.塑造良好的个性,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班集体,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对个体能产生良好的影响,会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并以高昂的斗志、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心理去迎接中考、高考的挑战。相反,疏远集体,忽视人际关系的沟通,内向的、缺乏自信心的学生遇到困难容易情绪低落,产生心理疲劳。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要努力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培养坚韧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形成热情、开朗、自信并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
中考、高考在即,而中考、高考很大程度上是对同学们心理质量的检测。乐观自信,轻松积极的心态,对取得考试胜利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就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力求建立起为人处世的乐观自信心态,这样才能在中考与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专家提示
有些学生在读书学习后,常常会叫累。“累”是在紧张学习之后产生的一种疲劳感,它可能属于生理性疲劳,也可能属于心理性疲劳。生理性疲劳,一般是由于生理上的超负荷引起的。而心理性疲劳则是由于心理上的弦绷得太紧而导致的,它是主观体验到的一种疲倦感,不仅会引起生理疲劳,还可能导致学生厌学。所以,一旦发现经常处于“疲劳”状态,教师应和同学共同分析一下,到底是属于生理性疲劳还是属于心理性疲劳。
心理测试
中学生心理疲劳测试与诊断
阅读下列各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符合情况的回答“是”,不符合情况的回答“否”。
1.早上起来就感到很难受。
2.眼看公交车停在站牌下,也懒得快跑几步赶过去。
3.上楼梯时经常绊倒。
4.不想和领导或者其他人见面。
5.写作文时思路不流畅。
6.说话声音尖细,不能连成句。
7.对别人讲的话不放心。
8.无意识中就用手托着下巴依在桌子上。
9.总想喝咖啡等提神的饮料。
10.饮食口味偏于香辣。
11.总觉得身体发僵。
12.眼睛总不想睁开。
13.不停地打哈欠。
14.连好同伴、好朋友的电话号码也记不起来。
15.想把脚放在椅子上歇歇。
16.体重在不知不觉中下降。
17.容易便秘或拉肚子。
18.很难入睡。
测试结果
如果有一两个问题回答“是”,说明你有轻微的心理疲劳,需要注意休息;如果有三四个问题回答“是”,说明你有中度的心理疲劳,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多种疾病;如果有五六个问题回答“是”,你可能有重度的心理疲劳,应引起重视。
四、考试焦虑该如何调适
心理困惑
高考临近了,我却出现了令人费解的“瞎琢磨”的现象:每天出门前,我总是想“别出什么意外”,坐在公交车上,也时刻担心会出车祸,以至于一路上提心吊胆,精神高度紧张,直至到了学校还心有余悸。我床旁的墙上挂着一面大镜子,这面镜子从我上小学开始就挂在那里,可突然间我开始担心镜子会掉下来,或者把自己砸死,或者砸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因此每天夜里睡觉时都特别紧张,半夜里醒来也不能自抑地去检查一下镜子是否牢固……我就这样整天处于对各种危险、意外的担心之中,惴惴不安。妈妈说我这是“考试焦虑”,请问考试焦虑该如何调适呢?
专家指点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考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焦躁、不安、紧张、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都是考试焦虑的表现。考试焦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在考试之前的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的焦虑;另一类是指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如“怯场”“晕场”等。考试焦虑产生时,会伴随一系列的反应。如心跳加快、额头出汗、手足冰凉,苦恼、烦躁、无助、担忧等情绪体验;有时也会产生缺乏信心、胆怯和自我否定等消极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困难,为了实现目标,就必须克服这些困难。而困难的出现,往往会引起人内心烦躁不安,严重时就会使人感到恐惧,形成焦虑。所以焦虑是难免的。但焦虑的产生与焦虑的程度在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比如缺乏自尊心和上进心的人,也许对重大考试都可以满不在乎,于是在心理和生理上就没有明显的反应;而自尊心强的学生对一般性的小型考试,也可能会寝食难安,产生焦虑。
因此,要辩证地看待考试焦虑产生的影响。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学生对相当重要的考试都抱满不在乎的态度,没有任何的紧张、焦虑与压力感,不进行复习和准备,他的考试成绩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适度的焦虑与紧张则有助于集中精力,使思维更加活跃,知觉更加敏锐,学习效率也会非常高。然而过度焦虑则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会对考试产生不利的影响。也就是说,考试焦虑的产生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关键是考生要学会自我调适。
1.正确认识考试,以平常心对待考试
考试仅仅是达到理想的一个手段而已,而达到理想会有许多途径,这只是其中之一。每个人在对理想的追求过程中都要碰到一些或大或小的失意和挫折,但只要心中有一轮不落的太阳,那么这些小小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人生的美也许就在于他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所以重要的不是成败,而是锲而不舍地努力,须知“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笑得最好的人”。考试前要把对考试结果的患得患失转化为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这样才能减轻考试带来的压力,淡化“应激”,增强自信,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学习要有计划性
有许多考生学习没有计划性,胡子眉毛一把抓,抓到最后忽然发现还有许多知识点没有复习到,而考试又临近了,自然会着急上火,寝食难安。因此,在考试前的一段时期内,考生要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这样会使自己有充实感,从而带着自信走进考场。
3.进行有效的心理暗示
考试前,可以反复地告诉自己:“我复习得很充分,一定能考出好成绩”“这次我比以前更加努力,因此也一定会比以前考得更好”……这样找出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多次进行自我暗示,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稳定情绪,以良好的心态迎接考试。考试中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也不要害怕,告诉自己:“没有人能得满分,有的题不会做是必然的。只要我认真仔细,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绩”。这样暗示可以稳定住自己的情绪,转败为胜。
4.要及时寻求帮助
焦虑情绪严重影响了学习、生活的考生,应及时向亲人、师长或心理辅导人员述说,请求帮助。必要时可找心理医生进行正规的心理治疗,可选用药物治疗、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生物回馈疗法等。考试焦虑的人在生活中遇到其他困难,自觉难以应付时,也同样较易产生焦虑情绪,经常焦虑者可形成焦虑特质,以至于影响正常的生活。
专家提示
简单地说考试焦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考试焦虑和其他的焦虑一样,是人的正常反应。任何人面对有压力的情景的时候,都会产生焦虑。适度的焦虑对于我们适应环境、提高学习效率是有帮助的。因为它让我们很认真、很投入,它还调动我们的身体为我们的大脑和其他方面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但是,焦虑一旦超过一定的程度,那就走向它的反面。导致心情不好、容易烦躁、身体不适等,从而影响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