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轮复习
第三轮主要是检验回顾。考生用回忆法把前两轮复习过的知识点回忆出来,以强化记忆。如果回忆不能顺利进行,需要立即看教材或笔记。回忆完成后,自选两套模拟试题,严格按考试程序进行模拟自考,这样可以巩固记忆的效果,并训练自己及时进入考试状态。
第三轮复习从五月中旬到五月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考前冲刺阶段,高考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段时间复习效果的好坏。所以,第三轮复习是三轮复习法中最为关键的一轮。复习之后,考生的脑子里不但有了所有知识点的框架脉络,而且对于高考题型、试卷的结构也有了全面的把握。经过第三轮复习之后,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就等入场”了。
总之,三轮复习各有侧重点,但并不是说这三轮复习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其实,在考生复习的过程中,这三个环节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每轮复习都有习题训练,既加强了基础的巩固,又加强了能力的培养。
专家提示
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各学科的均衡,每门课程都要复习到,如果对自己的优势学科掉以轻心,结果往往不佳。比如自己的数学成绩特别好,以致在考前半个月就提前结束了数学复习,到考试的时候做题就可能会感到“手生”,成绩就可能大幅度下降。
三、升学考试如何制订复习计划
心理困惑
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一进入高三,就全部停课,于是老师便组织大家进行考前复习,我就跟着老师的步伐一路复习下来。但是听其他人说,考前复习不能只跟着老师走,而是自己也要制订一个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那么,我想知道,该如何制订自己的复习计划呢?
专家指点
中、高考前,老师一定会组织大家进行全面复习。但老师的复习策略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殊性”,比如存在着如何消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不同科目可能有强弱之分,即使同一科目,知识的难易对其而言也可能存在差异,这都要求考生必须制订个人的复习计划。
中考、高考是一场关乎考生命运与前途的“战役”,而战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考试的结果。因此,考生们一定要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那么,复习计划该如何制订呢?
1.知识结构网络化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网络结构学说,考生需要把每一学科的知识点编制成纵横关联的网络。因此,考生要非常认真地学习考试大纲,这是制订切实可行复习计划的根据。知识结构网络化包括一定的层次,位于高层次的多是抽象的基本概念,位于中下层次的多是形象具体的知识点,另外还有联系上下层次的知识结点。知识结构的网络化,还需要知识的块组合。比如,数学学科包含代数、几何两大块,还可以将几何分为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其他学科也可以将知识分解成块。知识的块结构,有利于知识的整合与融会贯通,使复习效果得到显着提高。
当知识的排列呈一种层次网络结构时,就能够大幅度提高知识的复习和检索效率。
2.由细到概括,把书读薄
考前的复习可以分为三轮进行。第一轮复习的知识点应该是细致、全面,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这样在考试时,试卷上的基础知识部分就不丢分,或少丢分。
而越往后的复习越概括,把书“越读越薄”。这种由细到概括的多次复习,把复习层层推进,待到考试时,考生的脑海里就会立刻重现知识的网络结构,考试定会取得好成绩。
3.学科交叉复习
在复习时,可以把不同学科交叉复习,全面进行。这样既可以缓解学习疲劳,还可以提高复习效率。
4.自主复习
这里说的自主复习不是自己任意地复习,而是自己制订的复习计划要和老师的教学衔接上,如果错位的话,就会南辕北辙,事倍功半。但是老师的复习主要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言的,是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因此,在老师复习的基础上,考生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复习。若一味跟着老师走,复习没有了自己的个性,最后还是自己吃亏。
专家提示
考生的复习计划,尤其在时间上,不要排得太满。因为复习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制订计划时要留有余地,不然也许会因时间不够而措手不及。另外,已经制订好的计划是可以改变的,应根据复习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做必要的调整,这样的计划才有助于提高复习效率。
四、复习中怎样抓住基础知识
心理困惑
我是一名初三学生,正在为中考做准备。在平时的复习中,我拼命地做题,可还是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比如做几何证明题,辅助线却越添越乱;简单的因式分解,答题时却弄得更加复杂。还有英语,每次做题的时候,“完形填空”都会错误特别多,不是单词拼写错误,就是时态运用不正确。老师说我基础知识不牢,那么,复习中怎样才能“抓”住基础知识呢?
专家指点
目前的中考命题,基础知识占80%左右;高考命题,基础知识占70%左右。如果考生在考前复习中,能够抓好基础知识,考试时的基础知识就可能少失分,或者不失分,那么,考试自然会取得好成绩。可是,有一些同学不会抓基础知识,表现为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不熟悉,甚至根本不知道;另一种,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颠三倒四;再一种,死记硬背,只会机械记忆和背诵书本上的词句,而不能应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由于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的导向,部分考生忽视了基础知识。其实无论是试题的编制还是答案的组织,都紧贴教材,“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甚至一部分试题直接从教材知识中命题。所以在复习中回归书本就特别重要。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复习理论知识应到位
具体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观点要熟记,要能够讲得出,写得出,而且反应要快,达到一定的精确率。二是知识要点与知识要点之间要联系起来,能够在整体上把握知识,形成知识单元化;还要求单元知识与单元知识之间联系起来,在更大范围内把握住理论知识、观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形式主要是填充题、识记类简答题的训练。
2.要对照考纲仔细阅读课本
虽然现在高考是以能力立意的,很少直接考查死记硬背的内容,但高考对于能力的考查是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的,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牢固记忆,能力也就无法得到体现。另一方面,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加强训练,期望在考前通过突击训练来提高能力是不现实的。但基础知识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强化记忆的。因此,考前的阅读会比做题效果更好。
当然,考前的阅读要提高针对性。这就是必须以考纲为依据,要针对考纲知识点逐个复习,查找自己在知识上的漏洞,对教材中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以及重要的结论都必须记牢。高考试题的情境一般是新的,但试题的答案一般是要落实到课本中的知识上的。不记得这些重要结论,就难以做出准确的回答。对于课本上出现,而在考纲中没有的内容在考前复习时应果断放弃。
3.要认真阅读笔记
课本的知识是系统全面的,但知识的网络结构体现不出来,笔记则弥补了这一不足。笔记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起来的知识结构,是师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加工整理的结晶。任何知识只有结构化才有意义,才能在需要时方便地提取出来。
考前结合阅读教材、阅读笔记,对知识结构进行重新回顾是非常必要的。复习课本主要是知识点的回顾,而复习笔记则是知识结构的再现。
4.要多看看以前做过的题目
特别是以前做错的题目,回顾一下,错在什么地方,是知识没掌握、审题失误还是没有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或是表达不准确。在考前仍进行大容量的解题训练是不可取的。为寻找所谓的新题而去猜题押宝,去钻研难题、偏题和怪题的做法只会自毁信心,自乱阵脚。
考前做一题,不如看十题。高考的试题很难在平时做到,但在这些试题中,无论是形式或是解题的思路我们总可以在平时做过的题目中找到影子,只要我们真正把平时训练过的题目弄明白,面对高考试题也就会应对自如。当然,临考前还必须适当做一些题目,但这些题目的难度不宜过大,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做题让自己保持一定的兴奋度,保证把自己的状态在高考时能调整到一个最佳的状态。专家提示
考生,如果不仅在战略上,而且在战术上也真正重视基础知识,抓住基础知识不放松,并在头脑里形成清晰而深刻的印象,通过各种有效的训练,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那么,还怕考试中不能得高分吗?
五、复习中该怎样拓展知识
心理困惑
中考、高考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每次考过后,经常听见很多考生抱怨试卷“超纲”,有一些考题是课本以外的知识,导致考试结果很不理想。我现在上高三,即将面临高考,我一直担心高考中也会遇到上述情况,致使高考失利。
我想知道,考卷真的会“超纲”吗?对此我该怎么做,才会在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呢?
专家指点
中、高考试题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充分体现了课改的新要求。当今的中、高考试卷,好似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尽管出现了很多课本之外的东西,但是考查的范围自始至终都没有超出教学大纲。这对整天埋头于书山、题海、作业、试卷的学生来说,提出了一个新要求,课本是“根本”,必须要读好,但是,仅仅把教科书读好是不够的,平时还需要不断地拓展新知识,加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拓展知识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单凭一朝一夕是不可能的事。有些学生认为考试日益迫近,复习十分紧张,时间根本不够用,哪还有闲心来拓展新知识?从而把拓展新知识与考前复习对立起来,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尽管拓展新知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但是临考之前,“亡羊补牢”也还不晚。因此,建议大家可以试一试。
1.博览群书
尽管初三和高三的复习紧张,任务重,但也可以在紧张、繁忙之余,抽出一点时间用在文化休闲上,以放松自己的身心。博览课外书,如名人轶事、科普读物、人物小传等,这对拓展知识面非常有益,在升学考试中,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每天读报
省市的主要报刊,每天都有关于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方面的重大新闻,是充实知识的最好库源,从中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报纸不同于电视,它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容量比较大,阅读以后印象比较深刻。而且报纸的特点是结构严谨、文字流畅,有利于培养考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可实际上,很多考生几乎不看报,即使看,也只是看些体育、影视或社会新闻等以做消遣。
心理学界认为,考生进入初三、高三以后,尤其文科类的考生,每天至少要花半小时读报,把读报作为自己的必修课,重点看国内外的重大政治事件、重大的经济改革举措、科技新发明新创造、重大的文化活动等,这对同学们的升学考试会有享用不尽的好处。另外,还可以读报纸上的一些小短文和评论等,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这对作文考试有很大帮助。
3.关注生活
只要细心观察,生活中有很多鲜活的科学文化知识。比如房屋装修中的污染,洗衣粉为何可以去污渍,等等,其中存在一些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的知识和原理。在中、高考中,经常出现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题目,以考查学生们联系实际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应该多关注生活,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拓展知识对同学们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丰富,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拓展知识的过程中不能画蛇添足,而要做到锦上添花。如果新拓展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联系,那么这种拓展会导致学习过程的断裂和所学知识的零碎化。零碎化的知识是学生掌握的知识处于许多点的状态,是一种没有完成的建构状态,自然会增加学习负担。专家提示
知识的学习过程在本质上是知识的拓展和深入的过程,只有当拓展的知识不断被系统化的时候,这种拓展才是有效的,也才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完善。在拓展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选择好拓展的点,只有找准了这个点,学生学习的过程才会更加完美,拓展知识也才不会有“画蛇添足”之嫌。
六、考前冲刺重点抓什么
心理困惑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紧张而又忙碌的复习,高考只还有两周时间,我们这群在“书山题海”中摸爬滚打的勇士就要奔赴考场了,到现在,还是感到前途未卜,心中没底。考前冲刺阶段,时间紧、头绪多,有时候真让我们感到心烦意乱、不知所措,弄不清究竟还需要做哪些事情。我想知道,考前冲刺重点抓什么呢?
专家指点
有关专家认为,考前复习阶段的冲刺,最为重要的就是查漏补缺。
考前一到两周,有很大一部分考生的备考状况依然乱作一团、没有条理,复习效率极为低下。当问到他们考试之前最担心的事情时,大多数同学都会回答“心中没底”。这也不足为奇,平时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考前复习,此时难免会感觉不知所措。如果这时还不注意方式方法,考试前就会失去再提高的机会。
那么在考前两周,同学们该怎样安排复习计划呢?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和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做法。
1.注重查缺查漏
如果你把以前做错的题,经过整理归类全部记在了本子上,那么现在就派上用场了。这个本子平时不会花太多时间看,临考前一定要看。因为一个人平时犯过的错误,有50%的概率会再犯。同时还要注意看往年的高考题,特别是数学和物理,每道大题至少做三遍以上。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做题的过程中要整理脑子里的知识结构,将各年的考题进行横向比较。比如同是立体几何题目,每年都会出一道,每年都是中等难度,方法有哪几种,要记在脑海中。在考前通过横向比较,理清答题线索。
2.分配好各科时间
最后的备考阶段一定要把各科时间分配好。离高考近了,每天用两三个小时做数学题,选一套比较合适的数学题,系统地做下去。语文跟着老师走,也是多做题,找考试的感觉。在最后冲刺阶段侧重历史和政治,把以前做过的模拟题拿出来,找出自己在哪方面尚有不足。复习历史做选择题是很好的方法,遇到记不清的,把书本翻出来好好看一看。复习政治,要注意总结类型,各方面题怎么答。答政治题一定要注意联系课本,把课本看得非常熟,在做题时多想一想,从各个角度回答问题。考生,在最后冲刺阶段要不急不躁,按固定的学时规律慢慢来,把心态放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