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学习要懂心理学
46815600000018

第18章 学习评价与心理学——学习主体面面观(3)

3.坚持战胜自己的信念

强迫症的本质是心理上的自相搏斗,治疗强迫症就是要以个人意志战胜恐惧心理,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心理医生会采用行为终止法与替代法,也就是要求患者采用坚强的毅力强行终止强迫行为。当患者反复出现强迫行为时,要求他在心里默念:“这是毫无意义的,我有毅力控制它。”然后强行终止强迫行为,立即去回忆有趣的事情,以转移注意力。或者立即从事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如打乒乓球、玩游戏等。当强迫行为出现时,也可以寻求父母或成人配合,强行中止。

4.父母要关心孩子

对于有强迫行为的青少年,父母不要过分焦虑,也不要对孩子进行体罚,而是要降低对孩子的过高过严的要求。还要记住不能把孩子的问题常常挂在嘴边,以免形成暗示并起到“负强化”的作用,更加重青少年患者心理上的烦恼和痛苦。

专家提示

作为家长,期望孩子奋力争取的只是考出好成绩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看似正确的话,实质上已变成制造学生恐慌的宣言。从日常生活的自理,到社会中的为人处世,以及能力与信念的培养,都是需要家长关心的。不应该把一切都与成绩挂钩,让孩子背负的不是骄傲,也不是自信,而是沉重的心理负担,艰难地跋涉于求学之路上。

二、“天才”是怎样被扼杀的

心理困惑

我是一名高二学生。学习成绩一直优秀,尤其是数学成绩,总是全校第一,并多次代表学校参加省市的数学竞赛,获得过许多荣誉。我还通过自学取得了计算机初级证书,后来又通过了中级考试。去年,我还获得了全市中学生计算机技能大赛一等奖,并抱回了一台计算机。在学校里,我又是学生会的干部、班里的三好学生及奖学金的获得者。因为我的优秀,我被誉为“天才”,全家上下都欣慰无比。可是近来,我总会心不在焉、六神无主,不想去关注计算机,拿来一本书,却一点也看不进去。也不想参加同学的聚会,不想去找同学玩儿。有时又冒出一股激情,翻出所有的数学书,饥不择食,一本一本地看着,一道又一道地做题。然而,没过多久,我又没有了兴趣。请问我这是怎么了?我该怎么办呢?

专家指点

一些过早地被封为“天才”的学生,生活方式就会与普通学生不同。在他得到荣誉和赞赏的同时,也失去了本属于自己的孩子的快乐。

被誉为“天才”,最大的痛苦在于没有人理解自己的心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是恍惚不定的,一会觉得自己是个伟大的天才,一会又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于是,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既认为自己有着不同寻常的能力,又不能接受人们对自己的高看,因此很容易受到伤害,内心感到孤独,注定在成长的道路上终将是一个人在摸索前进,而没有任何人陪伴。

当然,“天才”学生最怕的事情就是有人超过自己。“天才”也有挫败别人的心理,而这种心理也会反过来,挫伤自己。所以,“天才”学生害怕失败,如果没有竞争就好了,就不会有失败发生。

没有失败,也就没有羞愧。于是“天才”学生的情绪变得越来越紧张,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焦虑情绪也随之产生。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只知道读书,获得荣誉的学生,而是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的弱者。

“天才”学生的心理状态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是从外表看来,他仍然勤奋学习,可学习效率却大打折扣,没有人会知道他的心灵天平已经倾斜。长期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身边没有一个朋友,当然更不会相信朋友,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没有人可以与自己相比,自己是最出色的,于是他不屑和别人做朋友。最终天才会被击垮的。

出色的青少年学生,怎样才能做个既出色又平凡的人呢?

1.消除敌对心理

不要对他人怀有敌意,设置一道又一道的心理防线。所谓“敌对心理”是指认为“只有我才是最出色,最成功的人”的思想。很多“天才”学生从小就抱着这样的心理。但是要认识到,在任何一种竞争中,对抗在所难免,而良性的竞争又是促使自己更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绝对不能抱有看到别人失败比自己获得成功更高兴的态度。

2.勇于承认自己的弱点

很多“天才”学生把自己当成“全才”,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弱点。“天才”学生往往都给自己设置很高的奋斗目标,过分的野心,使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普通与平庸之处,尽管他们可能原本就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也许在某一方面与常人相比,发展的潜力大于平常人,可是这并不等于他每个方面都是最优秀的,总有不如别人之处。若是一味要求自己的任何方面都要比别人强,那是很难做到的。

3.要学会摘下“我是天才”的光环

其实,“我是天才”这样的光环是别人给你加上的。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光环下面,会令你特别辛苦,还会失去很多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每天生活在紧张、焦虑的情绪当中,这种紧张和压力是“天才”遭受挫折的主要因素。你不是万事万物的神,不是无所不能的救世主,所以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你不过是一个智商比同龄人稍高一点的平凡人而已。卸下那些长期背负的心理包袱,努力做好一名普通的学生,再根据自身的情况进一步发展,不要盲目追求十全十美。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专家提示

现在的学生为了读书,出好成绩,几乎是整个人的精力都放在学习、考试上。

而家长把所有的资源和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学生身上,造成了学生精神紧张,压力巨大。最可怜的是被誉为“天才”的学生,老师对他们期望很大,整天灌输清华、北大就是你们的出路,要好好学习,不负老师的培养之类的思想。而在家里,家长更是“全力以赴”,把所有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和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一点也不了解儿女的感受,让儿女们惶惶不可终日。

三、怎样克服学习中的挫折

心理困惑

累,真的很累!

我常常会对着天空遐想,每当看到那自由自在的小鸟时,就有些想哭。飘浮的白云常常诱发出我小时候的那些美好记忆,天真烂漫的笑脸在那么多零碎的镜头前,我能干什么?苦苦地一笑是掩饰那些渴望的最好办法。我越来越累,考试的失利我不敢对严厉的爸爸讲,甚至连对慈爱的妈妈也不敢倾诉,因为,我知道没有一次结果是好的,每次都是我气得上楼把门一关,一个人哭……我从不奢望有人能给我感动,只求那一点点安慰,即使是装的也好……其实,这几年,我根本没有自我,我一直在强迫自己练字……现在,连对数学那仅有的一点兴趣也消磨光了。请问,为何我的求学路上总是充满挫折?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专家指点

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情绪状态,即通常所说的挫折感。完整的定义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挫折如同人的影子,它将伴随着每一个人前进的脚步。虽然谁都期望一生中一帆风顺,事事如意,但是或早或迟,或大或小,总难免遇上各式各样的挫折。挫折并不可怕,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生活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只有经历风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挫折不仅是难得的锻炼机会,也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一笔财富。

理想是美好的,但实现理想是艰辛的;经受挫折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的历史进程是这样,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如此。只有勇于面对挫折,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不足,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一些挫折,特别是在人生的早期经历一些挫折,可以使人更快地成熟起来。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如果没有挫折的经历,没有抗拒挫折的能力,那么迟早会被时代淘汰。可见,一个人承受挫折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如今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生活在比较幸福的环境中,几乎没有挫折可言。但随着生活阅历的加深,接触的人和事的增多,如考试落榜、学习成绩达不到期望目标、担心考不上理想的学校、家庭成员发生重大事件、同学关系破裂等,他们脆弱的心灵就承受不了挫折的打击,变得自卑、孤僻,湮没了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肯定会带来一些打击、损失和痛苦,给人带来无谓的烦恼。作为青少年学生,除了正确对待挫折外,还应培养自身对待挫折的情绪调整。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自己的耐挫能力呢?

1.正确认识前进的目标

要善于正确认识前进的目标,并在前进中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青少年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并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目标不切实际,前进受阻,则须及时调整目标,以便继续前进。

着名剧作家曹禺年轻时一心想当医生,三次投考北京医学院都名落孙山,最后他转向搞戏剧艺术,终于取得了巨大成功。

2.应善于化压力为动力

在遇到或即将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会面临外界施予的很大的心理压力,你是气馁,当逃兵,还是奋起,继续勇敢地追寻?这对人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很多名人、伟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从不低头、气馁,而是化压力为动力,从逆境中奋起。其实,适当的刺激和压力能够有效地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自古英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最出色的事也往往是在挫折、逆境中完成的。

3.保持自信和乐观

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挫折与教训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最终造就了成功。我们要悦纳自己和他人,要能忍受挫折,学会自我宽慰,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愤图强、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

4.合理调整期望水平

在生活中,因能力不足而无法实现目标时,其目标设置得越高遭受到的打击会越大,挫折感也越重。青少年学生正值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时期,对生活充满理想,对学习充满期望。但同时由于对生活的坎坷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认识得不全面,所以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确定具体可行的人生目标,只有解决了眼下的问题后,才能去面对接下来的更大的挑战。

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面对挫折。一旦学会了正确地对待挫折,并积极主动地应对挫折,那么,呈现在你们面前的将是“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光明景象。

专家提示

鲁迅说过:“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在挫折面前,我们不要浪费时间去为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担忧,因为忧愁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最重要的是分析情况,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况且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明白这些,你就会变得乐观。

四、学习中如何认识自己

心理困惑

经常听人说,一个人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可是我却不很明白,作为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如何认识自己,又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自己呢?请告诉我究竟该怎么做?

专家指点

伟大教育家朱熹说过:“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里的“日省其身”说的就是认识自己。

自我意识是人们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它是人类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各方面感觉、知觉的概括。其中主要包括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需求等的了解,对个人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对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体会,以及对未来生活目标的认识与评价。

我们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穷无尽的,然而能发挥多少,全看我们如何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自我被扩大,就容易产生虚荣心理,形成自满和自我陶醉。这种人喜欢炫耀、哗众取宠,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如果自我被贬低,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无用,一无是处。这种人本来可以才华出众,成绩超群,却由于“非不为,是不能也”的妄自菲薄伤害了自我。俗话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要战胜这个最大的敌人,首先要认识自我,了解自我。那么应该怎样认识自己呢?

1.用“比较法”认识自己

通过与同年龄伙伴在处世方法、对人对事的态度、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以人为镜”,找出自己的特点,来认识自己。比较时,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2.用“自省法”认识自己

自省是人的一种自我体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检查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3.用“评价法”认识自己

在认识自己的时候,应该重视父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他人的评价比自省更具客观性。如果自我评价与他人的评价相近,则说明自我认识较好;如果两者相差过大,大多表明自我认识有偏差,需要调整。当然,对待他人的评价,也要有认知上的完整性,不可偏听偏信,要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

4.用“经历法”认识自己

通过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及教训来发现个人的特点,因为成功和失败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能力上的优点和劣势。

5.用“二分法”认识自己

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应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对自己的认识也不例外。既要充分发现自己的长处、优点,也要认清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把握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专家提示

几千年来,很多哲学家都告诉我们,要认识自己。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把它解释为“仅认识你消极的一面,大部分的自我评估都包括太多的缺点、错误与不足。

认识自己的缺点是很好的,可借此谋求改进。但如果仅认识自己的消极面,就会陷入价值观的混乱中,从而觉得自己不再有什么价值了,那是很悲观、被动的。要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就决不能轻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