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经常是B.有时是C.不是
6.在读参考书和课本时,你是否经常自己提出并解答问题?
A.基本上这样B.有时这样C.不这样
7.做题时,你是否试图利用曾经学过的知识?
A.基本上是B.有时是C.不是
8.在练习题中遇到自己不能解答的题目时,你是否在两天之内再次尝试解答这道题?
A.基本上会B.有时会C.不会
9.遇到难以解答的题目时,你是否继续坚持,尝试从多方面思考?
A.基本上是B.有时是C.不是
10.解答完问题,你是否会检查以便熟悉解题过程并总结解题方法,把它记住?
A.基本上那样做B.有时那样做C.不那样做
11.你是否定期做学习总结?
A.基本上是B.有时是C.不是
12.你是否经常翻阅曾经做过的学习笔记?
A.基本上这样B.有时这样C.常常不这样
13.在学习复杂的定理和公式时,你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A.基本上这样B.有时这样C.不这样
14.你是否在老师讲解这一步时就开始预测下一步怎样?
A.基本上是B.有时是C.不是
15.当你的解题方法和老师的不一样时,你是否会放弃自己的解法遵循老师的解法而不问为什么?
A.基本上是B.有时是C.不是
16.小型考试的卷子发下来后,你是否常常不去思考做错的题目就把试卷丢在一边?
A.基本上是B.有时是C.不是
17.你是否常常记不住历史年代和外国的人名、地名?
A.基本上记不住B.有时这样C.能记住
18.作业发回来时,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而老师却给你打上了错号,你会再仔细检查一下答案吗?
A.基本不B.有时这样C.从不这样
19.在你做题时,是否只在意结果而不在意解题步骤和方法?
A.基本上这样B.有时这样C.从不这样
20.当你用一种方法解题行不通时,你是否经常反思,思考方法的可行性或另找方法?
A.基本上这样B.有时这样C.常常不这样
评分标准
选A计2分,选B计1分,选C计0分。算出你的总分。
测试结果
13分以下:表明你已经掌握了较好的学习方法,并可能已经从中受益,学习成绩较为突出。
14~25分之间:表明你的学习方法一般,但如果再改进一步,将会对你的学习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26分以上:表明你的学习方法很差,已经影响或者将会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待改进。
五、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心理困惑
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现在很苦恼,很烦闷,不想上学了。我自己平时学习非常努力、勤奋,老师讲什么,我就学什么,从来没有旷过课,而且放学回家就立刻做作业,也从来没有抄袭过作业。但是,付出了那么多,成绩还是老样子,没有一点儿起色。看到爸爸、妈妈失望的眼神,我心里非常难受,他们辛辛苦苦供我读书,而我却总是辜负他们的期望。我很困惑,究竟怎样才可以把成绩提上来呢?
专家指点
法国心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学习方法正确,会使我们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从而更快、更好、更多地掌握文化知识。随着信心的增强,知识面的扩大,若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阶段,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与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密切相关。因此,学生应特别重视学习方法,创造性地运用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学习任何知识,必须注重基本训练,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易到难,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切忌好高骛远,还没有学懂,就急着去学习后面的知识,基本的习题还没有做好,就一味地去钻偏题难题,这是十分有害的。
教育专家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怎样获取知识,不会自己思考、研究问题,没有预见能力的人。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知识迅速膨胀的今天就更重要。一个不主动学习知识的学生,在他以后的学业与人生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才能为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
如何才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呢?
1.制订计划
要想学习好,就要学会制订一个好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按照制订的计划学习,就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做到心中有数,长期坚持下去,还会使学习、生活规律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2.课前预习
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对新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弄清自己有哪些问题还不明白,并标上记号,这样带着问题上课,就会认真听讲,而且还可以把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这是人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3.认真听讲
上课时要跟上老师的思路,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分析,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讨论越充分,理解就越深刻,掌握得也越扎实,而且还可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下复习
在做练习之前先把老师讲授的知识回忆一遍,不要遇到不清楚的问题立刻去翻书。认真完成作业,独立思考,不要不会就立刻问他人,应该先冷静下来对题目认真分析,尽量自己解决疑难问题。
5.勤于思考
要防止死记硬背,不求甚解,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一个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习必须一丝不苟,切忌似懂非懂。例如,习题做错了,这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它,要在初中阶段就培养这种本领,这就要求我们对解题中的每一步推导都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每一步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马马虎虎。
6.善于总结
学习必须善于总结;每学完一章,要做个小结;每学完一本书,要做个总结。
总结对于学习很重要。温故而知新,总结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和理解以前所学过的旧知识。不同的学科,总结的方法也不相同。要根据不同学科切实总结,形成较完整的知识框架。
7.学习课外知识
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夯实基础,提高基本技能。还要积极参加各种知识竞赛,以发展我们的特长。
8.学习必须持之以恒
俗话说:“滴水穿石”“一口吃不成胖子”。因此,最好制订一个学习计划。
学习不能凭一时热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正如医生用药,不能千人一方,同学们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
专家提示
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学业有成,但苦于方法不当,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加强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政治、经济、科学、军事等众多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许多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需要学习,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需要研究和解决。不加强学习,就无法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无法完成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因此,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心理测试
你的学习方法适合自己吗?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每一道题,肯定回答“是”,否定回答“否”,既不肯定又不否定则打上标记。
1.学习时是否高声朗读课本?
2.回家后能否立即写完作业?
3.课堂上所需的学习用品是否每次都准备齐全?
4.是否经常上学迟到;
5.能否对弱势学科、不喜欢的学科倍加努力?
6.玩耍是否经常占用学习时间;
7.是否一边看电视,一边听歌,一边学习?
8.是否一心期盼着学校运动会、学习汇报会?
9.每次新学期开学,是否都能拟定新的学习目标?
10.能否坚持提前做好上学的准备?
11.回家后能否对当天的新课进行复习?
12.能否仔细审视发回的考卷?
13.是否经常被老师指出“请注意”?
14.是否经常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
15.是否制订一周的生活计划?
16.能否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
17.每天的学习时间是否规律?
18.遇到不解的问题,是否有查阅字典、参考书的习惯?
19.打开课本是否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0.能否认真区分学习时间和玩耍时间?
21.能否与同学共同学习、相互帮助?
22.学习上是否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23.在学校规定的学科以外,是否还对其他活动感兴趣?
24.是否经常晚上做噩梦?
25.是否谈笑风生,很有幽默感?
26.是否经常诉说休息不好?
27.学习用品是否齐备?
28.课堂上是否踊跃发言,积极思考?
29.老师休假时是否摆出一副无所谓的姿态?
30.能否经常和老师一起游戏玩耍?
31.是否背后说老师的坏话?
32.得到老师的表扬后,是否就更喜欢学校,并对这位老师的课也好感倍增?
33.是否在笔记本上乱涂乱画?
34.是否爱护教科书、参考书、习题集?
35.考试时是否仔细工整地填写答案?
36.在家里是否讲同学的坏话?
37.是否经常去图书馆看书?
38.是否不愿在家学习,而常常去同学家学习?
39.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学习?
40.学习时同学来找去玩儿,是否立刻答应?
41.学校组织的活动家长是否踊跃参加?
42.一经批评,是否就耿耿于怀,无精打采?
43.即使是在学习时,是否还讲一些“努力也没用”等灰心丧气的话?
44.寒假、暑假中能否制订出学习计划并切实执行?
45.是否知道自己的强势学科,并对其分外努力?
46.是否有过忘记写作业的情况?
47.一次考试成绩不佳是否总是在心里挂念?
48.被老师批评后,是否就讨厌上学,并对这位老师的课失去兴趣?
49.起床时间与就寝时间是否经常没有规律?
50.是否有一边拿着零食或饮料,一边学习的习惯?
评分标准
得分计算法
:1,3,7,8,10,11,12,14,15,16,17,18,19,20,21,25,30,31,35,37,38,39,41,43,45,46,50,以上诸题答“是”得2分,答“否”扣2分。
其余问题答“否”得2分,答“是”扣2分,不答不给分。
测试结果
0~30分:需要非常努力。
31~45分:还需努力。
46~70分:一般。
71~85分:良好。
85~100分:优秀。
得70分以上者,可坚持现有方法。得70分以下者,请选择另外学习方法。
正确归因——思路决定出路
一、为何总跳不出书上的框框
心理困惑
我是一名初中生。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在做数学题时,经常会遇见难度较大的问题,而别的同学很轻松地就可以找到解题的途径,而我尽管已经把例题看得非常透彻,可做题时依然不知从何做起,解不出正确的答案。请告诉我,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专家指点
请看下面这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答不对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人们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
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前面的小测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定势效应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
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走到底的决心……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知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获得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指导语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定式效应对人们认识的巨大影响!
同样,在学习中也存在着思维的定式效应。所谓思维的定式效应,是指由于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认识,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问题,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问题。
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像曲别针一样,至少有亿万种可能的变化。也许我们正在被困在一个看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也许我们正囿于一种两难的选择之间。这时一定要明白,这种境遇只是因为我们固执的定式思维所致,只要勇于重新考虑,一定能够找到不止一条跳出困境的出路。
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如何才能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呢?
1.要善于舍旧求新,另辟蹊径
当被问题“阻塞”了思路时,要善于脑筋“急转弯”,考虑换一种思考方法,或者走“捷径”,实在不行,就去找老师或同学帮忙,请他们给予相关的提示或共同分析解决,尽可能快地消除不良的定式效应。否则,按照老套路,“死钻牛角尖”,只会走进死胡同,使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
2.要学会消除不良定势效应的方法
如果在解决问题时,产生了不良定势效应,那么就要将问题暂时搁置在一边,去做其他事情,等过了几个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之后再来解决,往往问题会迎刃而解。
3.要克服造成不良定势效应的环境影响
环境中的压力也会造成不良的定式效应。比如在紧张严肃的考试气氛中,有些同学就会思维缓慢,反应迟钝,环境影响越大,思维的僵化越严重。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加强自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随机应变的灵性,做到临危不乱,随遇而安。
此外,要训练自己求异思维的能力,面对问题要学会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以获得不同的解决方法。
专家提示
如果学习中受到消极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要能够及时意识到,并尝试用其他思路去求解,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平时,可以多进行一题多作、一题多解等发散思维的训练,不要“一条道跑到黑”。这样,才能够减少或避免不良定势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