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
46797700000027

第27章 你会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吗(1)

不是每个家长都会教育孩子,正如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成为孩子的贴心朋友。

如果你不会教育孩子,家庭就永远不会成为孩子的课堂,只会成为餐厅和床。

家长是否需要威信

“家长威信”实质上是子女对家长的知识、才能、品格、行为以及他们的生活经验的信任、尊敬和爱戴,是对子女有效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拥有一定的威信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父母教育方法的不当,往往会让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威信荡然无存。

故事一:小晗初中一年级,是一位很不错的女学生。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告诉小晗的爸爸,说小晗和某某同学闹意见学习成绩下降等一些不好的表现。爸爸回家后,劈头盖脸给小晗一通训斥,让小晗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小晗觉得委屈,她的行为过错没有老师说得那么严重,且与事实有很大的出入。从此她改变了对班主任的好感,继而对这位班主任的课也渐渐失去了兴趣,学习成绩和表现逐步下滑。对父亲的话也不怎么听了,她觉得他们只听一面之词,不尊重自己。

故事二:在武汉市举行的以《给我一点时间》为题的“楚才杯”国际中小学作文比赛中,4200份考卷竟然有超过70%的孩子选择了一个共同题材——被妈妈逼着整天做功课,学习压力大,期望妈妈给自己一点时间。三千学生笔下刻画的竟是如此模样:妈妈是“会计师”,算好了他们的每一分钟;妈妈是“变色龙”,考了满分她睡着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总被她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是“河东狮吼”,看一会儿电视她就会发作。

世界著名的教育艺术大师,前苏联的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的论证,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尊严、他的力量和价值。”

父母的威信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与孩子对父母的爱戴。但是我们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家长的威信正在孩子心目中日渐弱化。故事一中的父亲,听信了老师的夸大之词,不是和女儿心平气和地谈心交流,而是劈头盖脸地训斥女儿,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既非实事求是,又不讲究方法,结果被女儿疏远。故事二中则更具有普遍性,更需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一向被人们所歌颂的母爱在孩子笔下居然“妖魔化”,母子之间的关系哪里还能看到一点家长的威信;母子的亲情,简直就处在一种敌视和对立的氛围之下。试想一旦孩子大了,他们觉得能够和父母分庭抗礼的时候,还会尊重家长吗?家长还能保证那仅有的一点威信吗?之所以造成母亲在孩子心目中形象的异化,关键在于我们的母爱附着了太多的功利色彩。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所以母亲被扭曲形象,家长的威信已经岌岌可危。

父母在子女中的威信,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它排除训斥与听命、支配与服从的封建君主专制式的“威信”,也排斥父母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而人为地树立那种虚假的权威。然而,我们的父母却在建立自己威信方面犯了许多错误。他们有的对孩子过于溺爱,这不仅养成子女的依赖性,缺乏自理、自立的能力,而且可能使子女成为“小皇帝”和利己主义者。有的父母对孩子无原则地妥协,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子女不仅学会见风使舵,做“小乖人”,甚至利用家长的妥协指挥家长,表现出任性、撒“野”。

有的父母常用各种许诺和奖赏来收买威信,结果反而刺激了子女滋生唯利是图的思想。还有的用压制的方式来建立威信,结果伤害子女身心健康,泯灭其自尊心,使其自卑懦弱,或者变得孤僻、冷漠,甚至对其他弱小者寻机报复发泄。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权威者的信息往往深信无疑,心悦诚服,欣然接受。家庭教育是否有效,与家长的威信至关重要。所以,家长必须具有正确的威信观,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真正的威信,具体说来,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家长应把子女看做是有独立思想意识,有个性特点的人,而不是把子女当做父母的“录音机”,当做被动地接收家长教育的“空瓶子”。家长要尊重子女人格。亲子关系也是平等的社会关系。

其二,父母必须品行端正,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当做到。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威信自然高。“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威信必然下降。

其三,父母要深入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并在此基础上对他提出严格的要求。父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关心什么,喜欢什么。在此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对子女循循善诱,想其所想,排忧解难,促进子女的健康发展。这样,家长的威信就会不断提高。

其四,父母要尽量创造条件满足子女正当合理的需求,保护子女的各种合法权益,勇于跟损害子女身心健康的现象作斗争。同时,要根据子女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点,对子女的教育管理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讲“法”。这样,家长的威信自然有增无减。

其五,家长之间,特别是父母和长辈之间,应该和谐友爱,相互尊重。对孩子教育的要求连贯统一,表扬、奖赏和批评以及必要的惩罚必须正确一致。这样,家长的威信必然与日俱增。

总之,父母威信的建立在于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而父母在孩子心中具有崇高的威信又有利于正确的教育方法的实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

家长和孩子的角色错位

当今,整个社会、每一个家庭对孩子的重视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对于孩子,做父母的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心他们的成长,更加注重对他们的教育。

与此同时,家长们也遇到了始料不及的许多问题。为什么全身心地为孩子付出,却往往事与愿违?为什么对孩子管得越多孩子身上的毛病越多?事实上,所有这些问题的症结之一是家长角色的定位错误。

故事一:一位教育专家与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母亲的对话:“您认为家长应当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当然是抓孩子的学习了!”“您是怎么抓孩子学习的呢?”“花钱,上重点校。这样就保险了!请老师辅导……”“除了学习,家长还应该做些什么?”这位家长一脸茫然。

故事二:一所大学迎新生的咨询台前,一位中年妇女左手拿着录取通知书,右手拉着一大箱行李,焦急地询问着什么,额头上已渗出豆大的汗珠却丝毫没引起她的注意。“同学,你给看一下她是不是你们院的?在几班呀?该如何报到啊?你们院怎么样?她住在哪个楼?……”还没等接新的工作人员说话,这位母亲就急不可耐地递过手中的录取通知书,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并且还不时瞟一眼站在不远处纳凉的女儿。

上述两个事例都是中国社会经常发生的事情。在故事一中,母亲把家长的角色,家长所有的责任看做就是督促孩子学习。在学习上。可以为孩子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除此之外,这位家长就不知道父母还能够替孩子做点什么,还应该为孩子做点什么。在故事二中,家长和孩子的角色完全倒置了,本应该自己动手的主角在一旁纳凉,应该是孩子帮手的母亲却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揽到自己身上。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实在是太平常、太普遍了,平常得以至于大家都司空见惯,普遍得以至于双方都认为是理所当然。

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父母孩子的角色错位,给双方带来了什么呢?在家庭生活中,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甘当“保姆”,致使孩子成了“小皇帝”或“小公主”,颠倒了教养和“服役”的地位。有的家长重智轻德,充当孩子的“书童”“陪读生”,造成家庭教育中德与智失衡。有些家庭的祖辈过于溺爱,成为孩子的“保护伞”,呈现角色“越位”,父母对孩子的顽皮、任性无可奈何。

在社会生活中,有的家长专注于自己社会角色的工作和事业,忘却自己应该履行家长的责任,教养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少得可怜,答应孩子的允诺常常不能兑现,充当不称职的父亲或母亲;有的家长只顾自己玩乐享受,热衷于麻将扑克,沉醉于舞厅酒吧;有的家长放任孩子无所约束,甚至包庇、怂恿、唆使孩子做坏事;有不少离异家庭的家长,推却应尽的家长责任,不愿抚养和教育孩子,甚至歧视、虐待孩子。所有的这些角色错位给家庭、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制约了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每个人在特定社会或群体中都有适当地位、身份及其被规定的行为模式。作为父母,在家庭中占有家长的角色位置,负有社会规定的安排好家庭生活、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孩子而言,家长应该扮演的角色是:

知识的启蒙者,做好科学文化知识、现代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的启蒙者;

言行的示范者,做好模范遵守社会规范的角色,提高自己社会角色的素养;

孩子的知心朋友,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孩子;

心理保健师,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学习掌握心理卫生常识,以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方法,维护孩子心理健康;

称职的指导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和孩子年龄特点,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孩子发展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自觉遵守社会角色行为规范,促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当前所有家长对孩子的困惑,都和家长没有正确认识和履行自己角色有关。

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角色,如何保证不和孩子的角色错位呢?

第一,认清家长的角色。很多父母,对家长的角色认识不清,他们要么像故事一中的那位母亲一样,以偏代全,把帮助孩子的学习或者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保证作为家长的唯一要求,从而忽视了其他责任;要么像故事二中的母亲那样,越俎代庖,把孩子的角色都揽到自己身上,让孩子无所事事。

第二,认真学习,尽早进入自己的角色,胜任自己的角色。家长要正确处理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冲突,自觉学习,积极阅读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刊,收看家庭教育电视、广播节目,掌握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校教育目标、要求和内容,提高家庭教育素养,包括观念、态度、知识、方法和本身思想品行修养。

第三,注意家长的角色分工。家长是一种社会学意义的角色。就“扮演”家长角色的父母而言,角色任务是不尽相同的。母亲主要是生活的照料者,父亲应该是孩子认识、适应外部世界的指导者。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角色任务上存在着差异,所以应该进行必要的分工。

家长认清自己的地位,认真履行自己的角色,就能够减少诸多不必要的烦恼。

谁是家庭文化污染的罪魁祸首

所谓家庭文化通常是指由物质和精神产品构建的家庭气氛和情调。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家庭对文化注意程度不同,就有着不同的氛围。人们常常会说,某人家是“书香门第”,有读书的传统;某家庭有“艺术情调”,家庭成员喜爱音乐或美术。精心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不良文化污染,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故事一:今年才一岁的刚刚,却是上海最小的“网虫”。他刚学会叫“爸爸、妈妈”,他一个字也不识,却每天至少有两个小时泡在电脑前面。在他的世界里,小手只要碰一碰鼠标,就会有新的图画出现,电脑里的东西总是在变,五颜六色特别新奇。年轻的父母看不下去了,强行将电脑关上,刚刚就哭闹不停。不得已,他们向医生求救了。经过询问,医生发现,原来刚刚的爸爸就是一个电脑成瘾的人,爸爸经常抱他上网、玩游戏。时间一久,刚刚就“遗传”了爸爸的电脑瘾,产生了依赖性,成了一个“小网虫”。

故事二:王刚的父亲是一个民营企业的员工,平时为人也平和,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也比较在意。自从前年和妻子离婚之后,生活比较苦闷,经常买些地摊上的色情杂志、小说在家消磨时光。家中的影碟也基本上是充斥着暴力、色情、凶杀的内容。有时候,王刚将父亲带回来的杂志、影碟翻翻看看。做父亲的认为上高中的孩子应该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和自制力,于是也不以为然。一次,王刚无意中发现父亲卧室藏着一些成人影碟,于是背着父亲偷偷地观看。最后模仿杂志和影碟里的情节,用暴力把女同学绑架到家里强奸。

自觉抵制不良文化污染,营造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在故事一中,父亲自己是个网虫,为了满足网瘾,居然带着尚不满周岁的孩子一起在网络上纵横奔驰,结果创记录地培养出有史以来最小的网虫。在故事二中,父亲自己为了解除生活上的烦恼,看一些成人杂志、影碟,本来可以理解,但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影响。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凶杀、暴力、色情的世界里,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些都是家长没有注意营建健康的家庭文化,把社会一些弊病带到了家庭,忽视了孩子对这些不良因素的抵抗能力,最后给家庭、给孩子带来了恶果。

如果说这样的例子有些极端的话,那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不健康的家庭文化,正在对孩子的成长构成隐性伤害。

由于经济的发展,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造就了中国一批又一批的富裕家庭,但精神文化并没有和物质财富同步前进。很多经济富裕的家庭,居室富丽堂皇,家具豪华昂贵,陈设讲究高档,家用电器一流名牌,酒柜内存有洋酒,也挂名贵字画,摆设唐三彩、陶马,装饰品多而不雅、又俗又滥,仿佛杂货铺一般。家庭什么高档电器都有,却没有一个书柜,没有一本健康的书籍。或者是有个硕大的书柜,里面塞着些精美的书籍,却不让孩子翻阅。这样的家庭文化,使人感到富贵有余,却缺乏文化气息,很容易刺激孩子追求物质生活,贪图享受。以至于孩子们精神空虚,文化修养低下,影响了身心的和谐发展。另外,还有许多普通的家庭,家长思想文化修养不高,情趣低下。家里衣物用具乱堆乱放,墙上贴挂“三点式”美女彩照年历,桌椅床头随便放置“地摊书刊”;室内经常稀里哗啦“方城”大战,吞云吐雾香烟弥漫;家长言语粗鲁,经常招引牌友聚会,谈论些低级下流的话题。这样的家庭文化氛围,影响孩子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容易使孩子滋生邪念、步入歧途。

当前,尽管政府大力整顿文化市场,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并不令人满意。在这种情况下,为孩子营建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小环境,帮助孩子拿好抵抗不良文化的“盾牌”,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应该做点什么呢?

一是根据家庭经济收入,加强物质和精神文明双重建设。家庭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总概念,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涉及到诸如居室文化、装潢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影视文化等。家长在家庭物质生活的现代化同时,注意精神方面的内容。简单说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化,就是家庭中设置一定数量健康有益的书报杂志,为家庭成员提供求知条件,形成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