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图解日常心理学
46776200000021

第21章 走出心灵的困境——是什么让你的心灵变得狭隘(2)

此外,其他如棋迷、球迷、网瘾、追星等,也都是因为迷恋其中的快感,能够从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弥补自身的某些缺陷或者心理的缺憾,而渐渐地投入的情感太深,以至于无法自拔。当然,这些心理的产生,也与人们的思想认知与自我控制力的较弱有很大的关系。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人,他们对所做之事要求过于细致,从整体到细节都要求自己做到完美无瑕。例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力求使自己的听课笔记做到完美无缺,无论是字体,还是格式都要求做到整齐规范,如果做不好,就撕掉重新整理;还有些人早晨起床后,总是一遍遍叠被子,要把被子叠得像军被一样整齐……他们总是要求把事情做到最好,达到最完美。

想要出类拔萃

这些人都是有着完美主义思想的人,他们难以容忍生活上出现丝毫的杂乱和污秽,他们讲究一切都要整洁,要有秩序,他们决不允许生活中出现一点儿错误,力求事事达到完美。

一般来讲,自恋易诱发完美心理。每个人在内心深处总希望自己能超过其他人,希望能得到别人羡慕的目光,得到别人的赞美和喜爱。为了这些,他们凡事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甚至到了神经质的程度。为了出类拔萃,“自恋”的人不允许自己在任何方面出错,也绝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心理上的强迫

有强迫症的人在做事情时也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不管做什么事情,他们总是谨小慎微,过分注意细节;而且他们喜欢和别人进行比较,看到别人比自己做得好,就会强迫自己超过他们,观念之中是永远不能输给别人。所以说,这种类型的人具有完美心理也就不足为怪了。

实事上,追求完美会给人带来极大的焦虑、沮丧和压抑。心理学家研究证明,试图达到完美境界的人与他们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恰恰成反比。他们总是担心失败,生怕干得不够漂亮而辗转不安,这就妨碍了他们全力以赴去取得成功。

生活中,人们明知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却时常为了一些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感到懊悔,恨不得重来一回,以挽回自己因为失误造成的损失或者不完美,进而使自己整日为昨日伤悲难过。

因不完美而遗憾

生活中,我们也总是常见到这样一些人,似乎他们总是活在昨日的悲痛之中。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叹息:我要是早几分钟就不会迟到了;我要是早向她表白,就不会错失机会了……然而,这样的叹息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我们既不能回到过去,也不能改变现实。

人们总是对发生过的事情抱有很大的遗憾,觉得自己当时没有尽力,以致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成绩或结果,后悔不已。这主要是源于人们对事情结果的完美苛求。

那些精益求精,苛求完美的人,总是会对结果感到不满意,心里会想,如果当时更努力,更细心点,就会做得更好,就不会出现现在的瑕疵和遗憾,就会看到一个完美的结局。

因损失而感到愧疚

太在意结果给自己造成的损失也是造成懊悔的原因之一。如果结果给自己造成一定的损失,或者给别人带来很大的伤害,很多人就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愧疚,并为此自责、不安,让自己一直沉湎在痛苦之中,不肯原谅自己,为此责备自己,使自己的心灵不得安宁。这种负疚感会一直在内心深处,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心理都是难以平静的,有更严重者,还会发展成一种心理疾病,影响正常的生活。面对已经改变不了的事实,聪明的人会坦然处之,他们不会再心存懊悔,而是会想方设法把损失降低到最低。

生活中有很多人也会犯傻,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担心、忧愁,为以后可能发生的事情焦虑不堪,甚至做出种种的猜测、打算,把生活搞得一团糟。对明天的担忧往往是我们生活苦恼的根源之一。

过分注重结果

忧虑实际上是为将来发生的事情而担忧。这种担忧源自人们对结果的过分担心和注重。而人们之所以过分担心和注重结果,就在于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例如很多人现在的生活无忧无虑,但总是担心未来的生活会烦恼不断。对于未知结果的事情,人们就会产生一些无助,害怕失去原有的东西。于是就会不自觉地担心事情会产生不好的结果,有的时候会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种种猜测,而这些猜测,负面的想象占很大比例,致使人们凭空地增加了自身的不安和惶恐,因此,猜测的结果只会让人的心理更加忧虑。

因为记挂而担忧

爱也会让人产生担忧。为他人忧虑是对他人关心的一种体现,人们总是希望获得更多的朋友,赢得亲朋好友的真心,自己就会主动去关心他们,也就会不自然地对他们的前途,要做的事情产生忧虑。一旦发现一些不正常的状况,就会害怕他们难以应付而为之忧虑。

其实,这种忧虑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例如丈夫出差时就会忧虑生病的妻子怎么办;孩子去了外地读书,还没有走之前,家长就会担心孩子在外面过不惯怎么办……不可否认,这种忧虑是必要的。但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忧虑之中,天天牵挂,时时惦记,则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痛苦。

“掩耳盗铃”的行为是自欺欺人的一种典型表现。然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掩耳盗铃”式的行为,而身在其中的人却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多会进行一番苍白无力、滑稽可笑的辩解。

“遮丑”心理

人们都想让别人看到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很少有人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错误;这不仅仅是虚荣心理的表现,为了遮丑,人们往往会找各种理由进行搪塞和辩护。因为错误终归是件让人伤颜面的事情,当错误出现时,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想着为自己的错误进行掩饰、辩护,以便使自己能堂而皇之的脱身。这时候,“自欺心理”就会成为一种寻求自我平衡的工具。

获得心理平衡

当人们内心存有自欺心理时,心理上往往会得到一种平衡,而且这种心理会减轻人们心中的负疚感。谁都不愿意因为某种错误而使自己蒙羞,自欺心理正好使人们的这种心理得到了满足。

例如,一个时尚的女孩子在商场花了上千元买了一件毛衣,所有人都觉得不值,因为这件毛衣不仅质量不好,而且做工粗糙,颜色不是很纯正。其实,买过这件衣服之后,这位女孩儿也有同样的感觉,但是她告诉自己说:这是今年流行的最新款,贵一点也无所谓,我看中的就是它的款式。正是因为这种自欺心理的存在,使这位女孩儿的内心少了一些后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适当的时候来一点“自欺心理”不但可以使我们获得某种程度上的心理平衡,还可以减轻痛苦。但是,一个人如果长期存有“自欺心理”,就会对什么事情都变得麻木起来,不求上进,最终受伤害的仍旧是自己。

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存有“牢骚族”或“抱怨族”,他们每天轮流把“枪口”指向生活的方方面面,埋怨这个,批评那个,周围的人几乎无一幸免。在他们的眼里,任何事情都足以引起他们的抱怨。他们总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觉得自己的才能无用武之地,觉得自己的才华无人欣赏等。

“托付心态”

很多人也知道抱怨对于要解决的事情是无济于事,但还是忍不住要发牢骚,抱怨生活。心理专家指出,人的“托付心态”是引发牢骚的一个主要原因。人们喜欢把自己快乐的控制权交给别人掌管,在心理上总是倾向于依靠别人,这样在心理上才会感到安全。这种心理也就是把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交给了别人,因此,别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自己,就会觉得现实并不如意,也就有了抱怨、牢骚……

“应该如此”的想法

心理专家指出,人们都有“应该如此”的想当然的想法。比如,一个女儿想着妈妈就应该关心她、照顾她;男朋友就应该为自己买单;人民警察就应该为人民服务……事情就应该像自己想象的样子发展。如果事情不是按照自己想象的样子去发展,就会觉得生活不如意,认为这是生活对自己的不公平,因此就会产生抱怨,对一切不如自己心意的事情发牢骚。

希望获得尊重和关注

每个人心理都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注。一旦出现别人不尊重自己,就会觉得别人根本没把自己当回事,或者觉得自己为他们付出那么多,他们还这样对自己,固有的心理平衡就会被打破,就会开始抱怨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