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Ⅲ
46775500000021

第21章 负面情绪的干扰——如何面对并不光鲜靓丽的自己(4)

有些人极端自我,过度自恋,有着典型的自恋型人格。心理治疗师妮可·迪可凯纳认为,过度自恋的人渴望自己出类拔萃,甚至到了神经质的程度,总是很极端,在完美和最坏之间徘徊。而自恋者彻底拒绝自身的不完美,不允许自己出错;他们过度地爱自己,这种爱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一旦出现一些小错误,就会痛恨自己。

事实上,过度自恋属于一种幼稚病,每个孩子在小时候都曾有过幻想,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成人之后的自恋正好弥补了儿时没有自主权的心理缺憾。再者,也可能是父母过于偏爱孩子,优越的家庭环境培育出了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长期的生活模式造就了他们自恋的性格。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把自己当初没能实现的愿望都寄托到了孩子身上;而孩子为了使父母满意,也给自己定了过高的要求。

另外一种完美主义者属于迷恋细节型的,他们喜欢在细节上挑剔。法国精神病医生克里斯多夫·安德烈认为,过分追求细节的人属于严重的“焦虑病患者”,他们惧怕缺陷,害怕缺点,喜欢给生活制定规范,按照一定的步骤行事,对周围的人和事过分挑剔。不过,研究表明,过分追求细节的人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还有一种人属于梦想型完美主义者。这类人梦想完美却缺乏行动力,他们忽视了完美的重要特征,完美既是一种心理,也是一种动力。例如有些人找工作,如果达不到自己心中的完美标准,就不接受。他们不懂得人其实是在创造美而不是憧憬美。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品尝到追求完美带来的幸福,反而深陷完美的泥潭,无法自拔,甚至会连累其他的人。因此,我们一定要克服完美主义心理。

让完美成为一种动力

把追求完美转化为一种前进动力。弗雷德里克·方冉认为,好的完美主义是一种驱动力,但也会使人痛苦。但是,适度的痛苦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有些人在他人眼中已经达到了完美,但是仍然不满足,感觉不到幸福。这种人其实并没有找到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他们要做的就是进行自我剖析,找到内心深处的自然需求。

付诸行动

养成一种习惯,把自己的完美想法和完美行动联系在一起,把完美构思拆分成行动的各个步骤。然后按着这些步骤进行实践。

每当晚上躺下来休息的时候,脑子总是想着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工作和朋友之间的一些不开心的事情,一大堆的负面情绪就会飘然而出,想着睡觉,却翻来覆去睡不着,越想越担心,越发愁。

总想负面的情绪是一种习惯,就像我们每天都要刷牙一样,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没有刷牙,我们就会觉得很不自然。同理,习惯关注自己负面情绪的人,如果哪一天不想着自己的负面情绪,心理上就会觉得空落落的,他们时刻在感受着这种情绪的存在,因为这种情绪困扰着自己,会想着怎么解决,又陷入到了另一种困境。

其实,总想负面的事情是对生活的一种恐惧,人们总希望自己的生活是美好的,对现有的一切要把握住,还要抓住未来的一切。人们在拥有的同时,最怕的是失去,那么就难免不为之担心、忧虑。有的时候工作一天下来,人们就会想着,我今天说的那句话会不会得罪人,得罪了他们,他们将来排斥我怎么办;我今天是不是在老板面前表现得不好,老板是不是以后不会重用我了,因为拥有,所以才怕失去,因为怕失去,所以才不住地去关注自己现有的一切,想把握住这一切,因此,人们就会陷入到担心的怪圈中,越想越担心,最后心灵就会被困在担心之中。

心理专家指出,人类是因为逃避孤独、痛苦和避开不愉快才努力去构建一个美好的社会,去工作,去恋爱。当我们把兴趣完全投放到所喜欢的事物之中,就会从中获得巨大满足感和愉悦感。假如能够构建一个较大的兴趣目标和爱好,而且沉浸于此,那么原始的孤独感和痛苦都会远离我们,也就避开了那些不愉快的事物,否则就会去想着那些情绪,在思维的怪圈中难以脱身。

总想负面的事情是人的一种思维习惯,就像我们习惯了见到了日月星辰一样,但是负面的事情总会给人的思想带来一定的负担。

给自己一个好睡眠

一个好的睡眠能让人感觉到身心愉快,也就会拥有一个好心情,精力也会充沛,那么做事的效果就会好,好的效果又刺激人产生兴奋,鼓励人们做好下一件事,这样总是处于愉快的气氛中,负面情绪就会逐步消失。

培养一些兴趣

兴趣是排除负面情绪的有效手段,当人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心里会充满一种幸福感,自然也会对生活增添了一些信心,充满自信的生活很少能受负面情绪影响。

正视自己的感觉

对于自己的负面情绪,一定要正视,不要逃避,也不要努力地去克制,想想这么想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有没有必要这么想,一般情况,自己就会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总觉得朋友对自己不够仗义,总觉得家人对自己不够关爱。也总是觉得老公没有对自己付出所有的爱。在生活中,很多人会觉得似乎所有的人都不喜欢我,这是为什么呢?

没人喜欢自己是对别人的一种谴责,也是对生活环境不满的一种表现方式。我们总是在抱怨没有人爱我们。例如,当朋友忘记我们的生日,生病的时候没有人给我们安慰,内心的感觉很失望,甚至是凄凉的,感觉自我的价值感也在慢慢地消失。

人对爱的渴望和自身实际对爱的感受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像一条鸿沟,是永远也填不平的。人们总是渴望别人能给自己全部的爱,就像母亲爱婴儿一样,这种爱是无条件的,而且是全身心地投入,也是不求回报的。然而当人们长大以后,就不能再享受这种爱了。因为成人之间的爱是相互的,即使把你当宝贝一样看待的爱人,也不能给予你这种爱。这样你在渴望得到的爱和享受到的爱之间就出现了差异,你越是感觉到这种差异的存在,你就会越觉得别人是不爱你的,鸿沟越来越大,最后你就会感到没有人喜欢你,因为别人的爱总是满足不了你对爱的需求。

自信心不足也会让人觉得自己是不被喜欢的。喜欢抱怨没有人喜欢自己的人实际上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与肯定,他们似乎只有在别人的赞美声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而这恰恰证明他们是不自信的。但是生活不会按照自己的想象那样进行,每天都有人赞扬你,肯定你,当生活中这种赞扬和肯定减少了的时候,他们就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了。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失望,也就衍生出了一种没有人喜欢自己的心理。在这些人的心中自己全部自信都是来自他人的赞美与肯定,只有得到赞美和关爱,才能体会到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的存在。

总在抱怨没有人喜欢自己,这不但对自己的生活不利,也会让身边的人感到很累。因此,我们需要改掉这种抱怨的心理。

生活是不完美的

生活总是有缺憾的,不要把生活想象得太美好,觉得周围都是充满爱的。如果你把生活想得太美好,一旦出现偏差,你的心灵就会受到打击,觉得周围没有人爱你。

不是所有人都是要爱你的

能无偿爱你的只有你的父母。所以,你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是有义务要爱你的,明白这点之后,你要试着减少对别人的爱的渴望,想想他为什么要爱你,你有什么权利要求他爱你。

清算一下你的付出

爱是相互的,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想一想,别人没有给你太多的爱,是不是你对别人付出的太少。对别人付出爱,也会收获爱。投之以桃,才能报之以李。

别人一句无意义的话,在他看来也是有目的针对他说的,别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也会使他立刻感到自己受到了仇视,为什么他总是把别人不经意的动作联想到自己身上呢,而他自己也很痛苦呢?

人是一种敏感性动物,时刻都在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和地位,时刻都想给别人留下最美丽的一面,同时,也时刻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希望自己是优秀的,一旦觉得自己在别人的眼中变得不完美了,就会觉得别人是针对自己的。大多数人可能很轻易就会化解这种仇视,但是有的人可能很在意这个,觉得别人就是和自己过不去,产生一种敌对心理。

人的群居性决定了人是害怕孤独的,人都愿意被群体接纳,害怕失去这个群体。当一个人感觉别人是针对自己的时候,也就会觉得自己有可能会被这个群体排除,内心就会出现恐慌,出现不安。一个从小在孤立的环境中长大的人,总觉得自己是被遗弃了的人,他有比别人更多的感受,有一颗脆弱的自尊心。当别人不经意冒犯一点点,甚至是个毫无意义的眼神,也会导致他的不安,觉得你是故意针对他。

在他们的心理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别人抛弃了自己,因为他怕孤单,担心别人抛弃,所以会格外关注他人对自己的感受,也总是用消极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别人一个无意的动作会使他们心里掀起千层浪;总是觉得大家都是针对自己的,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丢失了自我存在感,似乎他们就活在别人的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