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最好的执行者
46775100000022

第22章 解读最好执行者的成功素质(4)

时下,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大了。同一类商品,消费者有可能选择A,也有可能选择B,选择谁,谁就有可能在最终竞争中获胜。不被消费者认可的商品,最终只能出局!

客户是上帝!客户选择我们,我们就成功了!如果客户选择了他人,我们只能“关门大吉”!

的确,如果代理商都不支持我们的产品,不代理我们的产品,仓库积压,产品滞留,企业只能关门;如果销售商都不支持我们的产品,不积极推销我们的产品,商品滞留货架,企业无从赢利;如果消费者选择了别人的产品,而不是我们的产品,最终我们就会失败。

这种合作是双赢的,客户选择了我们,我们就成功了!

感恩吧,感恩客户的抱怨和选择,是客户让我们永远成功!

14执行需要积极主动

心动不如行动,执行更需要行动

古时候,有两兄弟看到大雁就在眼前,兄弟两人弯弓欲射,但偏偏这时两人却抬起杠来,一个嘀咕着射下来要这样烹着吃,另一个嚷嚷着射下来要那样煮着吃,却忘了放手射,大雁就这样在两人的争论不休中飞远了。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这样的人:只会坐而论道,沉迷于文山会海,夸夸其谈,将讨论、撰写作为落实责任的重心,重视制订计划、准备书面材料等案头工作,将嘴上、纸上的演示代替真正的落实。最终,除了耍耍嘴皮子之外,什么责任都没有落实。

事实证明,我们的很多讨论本来可以大大浓缩,因为我们对讲话者的发言质量很少量化,个别讲话者开口不讲究言简意赅,而是喋喋不休,开口万言,离题万里。我们宝贵的时间和机遇有不少就是在这种集体耗费中溜走的。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在忍耐着这种类似僧人坐禅般的论道,但时间长了,反成了一种习惯。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先行”。当前的问题是“坐而论道”太多,而鲜有行动者。落实责任不能坐而论道,行动起来才是最好的落实。

某巧克力跨国公司在杭州的分公司,有一支很优秀的销售队伍,他们的团队成员每天讨论的是如何把商店的陈列做到最佳、竞争对手最近有什么动态、如何去阻击其他产品的竞争等等。当集团公司的市场和销售总监来作市场检查的时候,不是穿着西装对销售人员指手画脚,而是和业务员一起动手理货。

多年来,该公司的巧克力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一直稳居第一位。这家公司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行动大于论道,把每一份责任都落实到位,对每个销售环节的责任都落实得很细,他们对竞争对手的打击是从消灭他们的每一个细胞开始的。以这家公司的订货会为例,他们拿到的订单是其他公司订货会的4~5倍!

为了这样的订货会,他们一年前就开始选择城市作为试点,全程拍摄了VCD,并且对这个试点做了很仔细的研究,市场推广部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厚厚的《订货会操作流程手册》。在订货会之前,会议的组织者会一起去将要开会的城市观摩,一起参与会场的布置、会议的安排、事先的预演。在开会前,他们已经和经销商开了好几次准备会议,关于流程、会场布置、人员安排、客户邀约、模特选择、时间安排、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等都做了详细的讨论。

会议开始前一天,他们就按照计划布置好了会场,又详细地将所有人员的工作责任进行重新确认,对物料和会议资料重新进行了检查,所有的会场设施和宾馆服务人员的工作时间也做了确定。最后,又将第二天的程序完全预演了一遍。

就是这些完善的责任落实,就是这些不可小视的落实力,让这家公司赢得了经销商的心,赢得了整个巧克力市场。

可见,企业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每个成员都把该落实的责任落实到位。

少些坐而论道,在喊好口号、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多些落实责任,把嘴上说的变成现实存在的成果。

自发是有效执行的保障

自发执行才是真正的执行!不同的认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组织文化是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各个员工的价值观可以各不相同,但是必须围绕在一条核心价值观周围,受其指导与约束,这条核心价值观,就是价值理念。指导和约束组织行为与员工行为的价值理念,本质上是每个组织都具备的,否则这个组织就不可能正常运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一价值理念是否真正被员工认同,员工是不是自发地执行这一价值理念。只有当组织的员工自主地按价值理念执行时,这个组织才能形成有价值的组织文化。

赵晓东从事主板的研发工作已有3年,始终升不上去,他常自我解嘲:自己是玻璃瓶里的苍蝇,前途光明,没有出路。赵晓东的技术很好,不管是什么问题到他手上都万事OK,可是他恃才傲物,经常与经理发生争吵,经理对他还真头疼,因为他是这行业的人才,他比经理还专业,许多领域内的新信息,他都知道。可经理总觉得他从来都不积极主动地工作,觉得他对公司不忠心,一直在考虑是炒掉他还是认真地做做他的思想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就要思考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不是因为员工没有真正地把组织精神贯彻下去?是不是在认同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如果员工根本不会自发地努力工作而是每天混日子,那么组织早晚会走上绝路。

的确,如果没有员工的认同,就没有员工的自觉行动。嘴上说的与实际做的不相符合,你说你的,我干我的,员工不关心组织的发展与存亡,激发不出员工的工作热情,创新的能力,这样很难使组织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一切成功的组织,必定强调发挥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坚持将激励制度与自觉执行结合在一起,构建起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执行力文化。而这种文化一旦形成,必将为员工追求绩效提供不竭的源动力。而培养自发行为,需要领导者和员工共同努力。

态度决定一切

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人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和挫折,甚至失败。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困境?是灰心丧气,悲观绝望,沉沦下去,还是积极面对,寻找出路?我想,看完下面这个小故事,你或许能受到一些启发。

有一天,农夫的一头驴不小心掉进了枯井。农夫绞尽脑汁想救出驴子,但几小时过去了,农夫没有想到任何办法,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最后农夫决定放弃救援,他请了些人往井里填土,想把驴子埋了,以免它继续遭受痛苦。一帮人七手八脚地往井里填土。当驴子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后,开始叫得很凄惨,但过了一会儿驴子安静了下来。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里看,见到了令他震惊的景象:当铲进井里的土落在驴子背上时,驴子马上将泥土抖落一旁,然后很快地站到泥土上!就这样,驴子坚持将铲到它身上的土全部抖落到井底,始终都站在泥土的上面。最后,在众人的欢呼声中,驴子终于出现在井口,只见它抖落了身上最后的泥土,欢快地跳了出来。

本来是要活埋驴子的行为,却由于驴子积极主动地应对,最终成了帮助它摆脱困境的举动。其实,我们在生活、工作中所遭遇的种种艰难挫折,也是加诸我们身上的泥土,只要我们积极应对,锲而不舍地抖落身上的泥土,然后再站上去,它便能成为我们成功的垫脚之物,助我们走出困境。可见面对困境只要心存希望,不断努力就可以改变命运。只要我们以沉着镇定的态度面对困境,我们便能逢凶化吉,从而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爱迪生曾说过:“在困难面前,只有放弃的人,才是真正的失败者。”着名漫画家郑辛遥也曾在一幅耐人寻味的漫画上写道:“若能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你就是生活的强者。”的确,现代人如果没有一种突破自我,勇敢地面对恶劣环境,主动向困境挑战的精神,就根本没有办法在竞争残酷的现实社会中立足生存。现实中没有人会永远一帆风顺,如果经受不住挫折和失败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遭遇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挫折而产生对自己的怀疑。事实上,逆境比顺境更能激发我们的斗志,唤醒我们的潜能。我们能力的大小,只有在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之后才能证实。

在职场中,几乎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困境。然而不同的是,有的人被困境毁灭了,有的人却因积极应对困境而成就了自己。遭遇挫折或经历失败并非坏事,正如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柯鲁德·史密斯所说:“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荣幸就是每个人都失败过。而且,都能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乐观坚强的人总是能积极地应对一切困难。只有这样,才能以冷静的头脑去思考应对之策,才能找到走出困境的出路。艰难险阻是成为埋没我们的厚土,还是成为我们通向成功的阶梯,全看我们能否积极主动地应对。

杜邦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他是一个石油开采者,他一生中打的井多半是枯井。可是他依然从逆境中走了出来,成为身价超过5亿美元的富翁。杜邦回忆说:“当年我被学校开除后,就跑到德克萨斯的油田找了一份工作。随着经验逐渐丰富,我便想当一名独立的石油勘探者。那时候,每当我手里有钱了,我就自己租赁设备,做石油勘探。在两年时间里,我一共开采了将近30口井,但全部都是枯井。当时,我真的是失望极了。”杜邦陷入了困境,都快40岁了依然一无所获。但是,他没有灰心,反而更加勤奋努力。他研读各种与石油开采有关的书籍,吸取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他又卷土重来,进行石油开采。这一次他遇到的不再是枯井,而是冒油的油井。

挫折在人生中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成功了,是因为他们能够坚强地面对挫折;而有的人失败了,是因为他们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磨难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恩惠,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逆境更能使人坚强。只有战胜困境的勇者,才能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无论我们面临什么困境,都应该像松下幸之助所说的那样:“面对挫折不要失望,要拿出勇气来,扎扎实实地、坚强地向既定的目标前进。”

将压力转化为工作中的动力

无论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遇上各种各样的压力。

比如,上司不支持你的研究项目;同事不愿配合你,以致耽误了工作进度;你试图主动承担某项重要的任务,却总是遭遇失败;你几经努力,刚开拓的市场却因为市场不景气而不得不放弃,等等,这些是每个职场人士都经历过的。当面对压力时,如何去调适,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是我们每个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面对工作中的各种压力,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上司就会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你。因为站在老板的角度,他们希望聘用的员工不仅能够面对压力,而且能在压力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以饱满的精神和主动的态度去挑战压力。如果你能在工作中表现出自己不但可以承受压力,而且还欢迎压力时,你将会获得额外的青睐。

英国着名作家、演讲家迪士累利是在遭受了一系列的失败打击之后,才在文学领域取得了人生历程的第一个成就。他的作品《阿尔罗伊的神奇传说》和《革命的史诗》遭到了人们的冷嘲热讽,甚至有人骂他是个精神病患者,他的作品也被人们视为神经错乱的标志。但他毫不气馁,依然继续坚持不懈地从事文学创作,后来终于写出了《康宁斯比》、《西比尔》、《坦康雷德》等优秀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迪士累利作为一个杰出的演说家,他在国会下院的首次演讲却以失败而告终,被人戏称为“比阿德尔菲的滑稽剧还要厉害的尖锐叫嚷声而已”。

面对自己那充满学识的演说屡次遭到人们的冷嘲热讽,迪士累利在苦恼之际,举起双臂大声向人们喊道:“我已多次尝试过很多事情了,这些事情都是在你们的嘲讽下最终取得了成功。我坚信今天的嘲讽只会令我更加努力,总有一天,你们听到我演说的时机会再次到来,到那时,也许该嘲笑的是你们!”

事实的确如此,这一天果真来了,最终,迪士累利在世界第一次绅士大会上用扣人心弦的演讲,向人们证明了他的确是最伟大的演讲家。

迪士累利在成为作家和演讲家之前,他做的每一件事几乎都受到了人们的否定,但是,他没有因为遇到阻力就放弃,而是把来自外界的压力都转化为工作的动力,最终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迪士累利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值得学习。假如他在压力面前退缩,不敢向压力挑战,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演说家和作家。

因此,面对压力,我们应该勇敢主动地面对,并把它化作前进的动力。

这样,我们就能战胜工作中的困难,从而完成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下次,当你的销售计划得不到上司的支持时,你要做的不是放弃或抱怨,而是重新去做市场调查,去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去认真分析竞争对手,做到知彼知己。当你把一份完美的、有可行性的计划交给上司时,他会用赞美的语气说:“干得好!年轻人。”当同事不配合你,以致耽误了工作进度时,你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与他们斤斤计较或是报复,而是要先反省自己,检讨自己在合作项目上是不是表现得不够好,是不是疏于和他们沟通……事实上,有压力并不是坏事,当我们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只有加倍努力地奋斗,自动自发地工作,才能脱颖而出,才能获取事业上的成功。

按最高标准要求自己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没有高要求就没有高动力。我曾经问过很多优秀员工,为什么能够创造奇迹般的业绩,虽然答案各种各样,但是其中有一点非常的相似:他们对自己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会努力把工作做到位,要求自己能够使顾客100%的满意,要求自己能够为公司创造真正的利益与价值。

泰国的东方饭店堪称亚洲饭店之最,几乎天天客满。如不提前一个月预订是很难有机会入住的,而且客人大都来自西方发达国家。东方饭店的经营如此成功,是他们有特别的优势吗?不是。是他们有新鲜独到的招术吗?也不是。那么,他们究竟靠什么获得骄人的业绩呢?要找到答案,不妨先来看看一位姓王的老板入住东方饭店的经历。

王老板因生意经常去泰国,第一次下榻东方饭店就感觉很不错,第二次再入住时,楼层服务生恭敬地问道:“王先生是要用早餐吗?”王老板很奇怪。反问:“你怎么知道我姓王?”服务生说:“我们饭店规定,晚上要背熟所有客人的姓名。”这令王老板大吃一惊,虽然他住过世界各地无数高级酒店,但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