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65个致命的谬误
46773200000017

第17章 办事的谬误(3)

阻碍你成功的有时不是你没有目标,而是目标太多。记住:黑熊之所以掰了许多玉米而只剩下一个,就是因为老是为了下一个玉米而丢掉上一个,这就是“人心不专,薄纸捅不穿”。

谬误29.成大事要从基层做起——一屋不扫也能扫天下

一屋不扫难道就真的不能扫天下?

很多时候,赢是赢在平台,胜是胜在起点高,成大事不拘小节,起点高可以少走弯路,平台好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如果只拘小节,一切成功都会被小节束缚手脚。

很多人认为,要想成大事,就要从基层做起,就要脚踏实地地从零开始,但真正成功人士却敢于打破这个“真理”,因为他们相信——一屋不扫也能扫天下。

美国五大湖区的运输大王考尔比刚出来工作时,非常贫穷,最初是从纽约一步一步走到克利夫兰,后来在湖滨南密歇根铁路公司总经理那里谋到了一个职务。

但是他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觉得这个职位的视野过于狭小——除了忠实地、机械地干活以外,没有任何发展前途可言——已不能适应其远大志向了。他也意识到,梯子底部不一定就安稳,上面随时都可能掉下东西砸到你,不如爬到梯子的上部,并一心朝上爬。

于是,他辞掉了这份工作,在赫约翰大使的手下谋得一个工作。大使后来成为国务卿、美国驻英国大使,而在此之前,考尔比就已经想象到了,与前者在一起不会有发展,与后者共事则会有很大的成就。

成大事应从什么样的高度开始?不少刚开始找工作的人认为从哪里开始都一样,先落了脚再说,并雄心勃勃地表示不会呆多久。但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进到那个层次后,便很难再出来了。对这个问题,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有过很经典的论述,他说,这种从基层干起,慢慢往上升的观念,表面上看来十分正确,但问题是,很多从基层干起的人,从来不曾设法抬起头,以便让机会之神看到他们。所以,他们只好永远留在底层。我们必须记住,从底层看到的景象并不是很光明或令人鼓舞的,反而会增加一个人的惰性。

惰性使许多人丧失了追求的动力,虽然只要多付出一点点努力,就可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但是很多人不愿意付出,一些人甚至抱有这样的疑问:为了得到区区一份工作,真的有必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吗?

对于这样的提问,答案只有一个:只要某种努力能够为我们带来提升,那么再多的努力也不算多余。要实现成大事的目标,并不一定非要从最底层开始,有机会不妨从一个更高的平台起步。

从底层做起,一步一步前进,看起来很务实,但是也可能前途灰暗,使自己丧失最初的希望和热情,迷失了方向。我们所说的“陷入固定模式者”,就是指那些每天被一成不变的工作压着,马不停蹄的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习以为常,就会慢慢地被这种僵化的生活吞噬掉,最终连从这种生活方式中逃脱出来的愿望都丧失了。

因此,一级也好,两级也好,总之在职位上努力向上攀登十分重要,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来说也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只要你能升高一个职位,就有机会将周围模糊不清的东西看得很清晰了。

因此,欲成大事的男人,如果有可能的话,请尽量从基层的上一步或上两步开始,这样你就会免去最底层的单调生活的折磨,避免形成狭隘的思想和悲观的论调,尤其是避开低层次的争斗。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由于资源和机会有限,由于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争斗与内耗往往十分激烈而且赤裸裸。许多人在到达上一层之前,也许已经是元气大伤、锐气全无了,他们把太多的热血流在了污泥中。

有一位30多岁在北大读MBA的人坦言,他这个岁数的人还来读MBA只是为了越过一些层级。他原来的单位是个很保守的地方,论资排辈,他工作了几年,仍然是个小跟班,参与不了任何重要的事情,也得不到真正的锻炼,而对自己比较适合的中高级管理位置又是那样遥不可及。他的许多同龄人都逐渐变得懈怠和颓废起来,但他选择了离去,选择了越过一些也许是永远都难以“胜任”的层级,直奔“主题”。虽然MBA的课程读起来很辛苦,但他乐在其中,因为他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后来,他做了一家大公司的高级主管,年薪超过50万元,而他原来的年薪只有不足2万元。

更重要的是,他坐在了最适合的位子上,自己舒服,别人也舒服。他也许不知道彼得原理,但无意中,他实践了彼得原理的三个重要推论,那就是:1.总有一些职位是你不能胜任的,你必须想办法绕过它们;2.坐在不胜任的职位上,不仅对自己是一种折磨,对人际关系和事业也是一种损害;3.职位越低,争斗越激烈,机会越少,人的消耗也越大,越往上,人的路越好走。

从什么样的高度开始更有助于成就大事,你现在应该很清楚了。

谬误30.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遇到困难要绕个弯儿走过去

宁向直中取,体现一个人做人的刚正不阿,当然很显人格,但当遇到困难时,特别是这个困难可能致命时,我们明知“直中取”会一命呜呼,难道还勇往直前去送死?所以,与其硬碰硬,不如想个办法绕着弯儿走。

汉武帝有个奶妈,他自小是由她带大的。历史上皇帝的奶妈经常出毛病,问题大得很,因为皇帝是她的干儿子,这奶妈的无形权势,当然很高,因此,“尝于外犯事”,常常在外面做些犯法的事情,“帝欲申宪”,汉武帝也知道了,准备把她依法严办。皇帝真发脾气了,就是奶妈也无可奈何,只好求救于东方朔,东方朔在汉武帝面前,是有名的可以调皮耍赖的人。汉武帝与秦始皇不同,至少有两个人他很喜欢,一个是东方朔,经常与他说笑话,把汉武帝弄得啼笑皆非,但是汉武帝很喜欢他,因为他说的做的都很有道理。另一个是汲黯,他人品道德好,经常在汉武帝面前顶撞,他讲直话,使汉武帝下不了台。这位皇帝独对这两个人能够容纳重用,虽然他们俩官做得并不是很大,但汉武帝对他们非常亲近,喜欢同他们谈论国家大事。所以,东方朔在汉武帝面前,算是有大关系的。

汉武帝的奶妈把所犯之事给东方朔一讲,东方朔感到问题很大,想了想说道:“此非唇舌所争——奶妈,注意啊!这件事情,只凭嘴巴来讲,是没有用的。”于是,他对奶妈说:“你要我真救你,又希望我能帮得上忙的话,等皇帝下命令要办你的时候,叫人把你拉下去你被牵走的时候,什么都不要说,皇帝要你滚只好滚了,但你走两步,便回头看看皇帝,再走两步,再回头看看皇帝,千万不要说:‘皇帝!我是你的奶妈,请原谅我吧!’否则,你的头将会落地。你什么都不要讲,喂皇帝吃奶的事更不要提,或许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可以保全你。”

东方朔对奶妈这样吩咐好了,等到汉武帝叫奶妈来说:“你在外面做了这么多坏事,太可恶了。”遂叫左右拉下去法办。奶妈听了,就照着东方朔的吩咐,走一两步,就回头看看皇帝,鼻涕眼泪直流。东方朔站在旁边说:“你这个老太婆神经嘛!皇帝已经长大了,还要靠你喂奶吃吗?你就快滚吧!”东方朔这么一讲,汉武帝听了很难过,心想自己自小在她的手中长大,现在要把她绑去砍头,或者坐牢,心里也着实不是滋味,又听到东方朔这样一骂,便想算了吧。于是他对奶妈说:“免了你这一次的罪,以后可不能再犯错了。”

像这一类的事,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由小可以概大。东方朔的滑稽不是乱来的。他是以滑稽的方式,运用了“曲则全”的艺术,救了汉武帝奶妈的命,也免了汉武帝后来的内疚于心。

假如东方朔跑去跟汉武帝说:“皇帝,她好或不好,总是你的奶妈,免了她的罪吧!”那皇帝就更会大动肝火。也许会说:“奶妈又怎么样,奶妈就有三个头吗?而且关你什么事,你为什么替她说情?可能她的犯罪,都是你的坏主意吧!”一气之下,连东方朔这个求情者的脑袋也一齐给砍下来。这么一来,东方朔可就太得不偿失啦,情没求下来,反误了自己的性命。但东方朔必定是东方朔,是与众不同的才子,他有一套为人处事的绝招,就是不与皇帝硬碰硬,而是绕着弯为皇帝的奶妈求情,正话反说触动龙心,激起他的心事。这样一来,一方面替皇帝发了脾气,骂了奶妈;一方面勾起皇帝对往事的回忆,皇帝难过了,也不需要东方朔替奶妈求情,他自己明白对奶妈的刑法过重,便命人放了奶妈,从这件事情来看,东方朔并没有请皇帝放奶妈,是皇帝自己放了她,恩惠还是出在皇帝身上,这就是“曲则全”。

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所谓“怒不可遏,恶不可长”。尤其是古代帝王专制政体的时代,皇上一发脾气,要想把他的脾气堵住,那就糟了,他的脾气反而会更大,不能堵的,只能顺其势——宁向曲中求,不向直中取——绕个弯,把他的愤怒化掉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