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了解孩子
46755500000013

第13章 行为铸造习惯,习惯成就未来——剖析孩子的(5)

不管哪种原因,从孩子吸第一支烟发展到经常吸烟,以至成瘾,一般都是逐渐形成的。吸烟者根本不知道他们是从什么时候真正上了瘾,这正如美国的美克拉克所说:“香烟,一个奇怪的悖论,当你吸烟时,它在无声中言语,在静止中运动,在杀害你的同时,给你生存的活力。”这也恰是烟的神奇所在,让你欲罢不能,在悄无声息中吞噬人的灵魂与健康。比起其他毒品来,香烟可称得上是一位“温柔”的杀手,也正是它的“温柔”,不知麻痹和杀害了多少人。

教育小贴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比学校、社会教育更贴近,更易深入孩子的内心。因此,在家庭中开展拒烟或戒烟活动,更容易使孩子受到直接而深刻的教育。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表率,尽量戒烟或在孩子面前少抽烟。如果家中有客人时也要少吸烟或不吸烟。一旦发现孩子吸烟,父母要严加管教,要耐心、积极地进行引导。如果孩子已有多次吸烟行为,要与学校联系,并对孩子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办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酒已经是生宴聚会上不可或缺的饮料。当成人们在推杯换盏中尽情畅饮时,却不知新一代的小酒民已经由隐秘走向公开,由个人走向集体,并在酒场上开始大肆“拼杀”了。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孩子,父母关爱、社会重视,这就无形中赋予了他们一手遮天的权利。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酒已是人们款待宾客、走亲访友不可或缺的消费品。而那些一手遮天的孩子们也开始对酒行使起支配权来。有关数据表明,在小学生中接触过酒的占90%以上。曾有报导在江苏省有一9岁男孩因酗酒而身亡。在未成年前便有一支可观的酒民队伍,也难怪中小学里喝酒的现象越来越多了。

以前的青少年喝酒一般都受到较多的制约。而在各种观念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和家庭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更加开放了。随着成人互相庆祝生日风气的日渐蔓延,孩子也搞起了生日聚会,以酒助兴。甚至在班里选上了班干部,也有下酒馆庆贺的。而更难以让人相信的是,很多家长看见孩子喝酒,明知不合适,却不加阻拦,任孩子闹腾下去。

青少年的喝酒行为还常常与追求高档、显示身份联系在一起。尽管他们经济上尚未独立,是不挣钱只花钱的纯粹消费一族,但对他们的调查发现,他们喝酒的“档次”明显地比他们的父辈要高。其奢华程度,确实能让曾吃过苦的老一辈们咋舌。可以说,如此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并非什么好事。

此外,当今孩子的喝酒行为已经呈现出普遍化的发展趋势。不仅品德不良、学习不好的青少年有喝酒行为,许多被视为听话乖巧、成绩优秀的青少年也加入了喝酒大军中。因此,身为父母,我们对青少年喝酒的现象要把握其特点,多角度地进行探究,了解其内在的、深层次的原因。

心理因素的直接作用

青少年喝酒的现象,看似简单,实则存在很多自身的原因。也就是说,大多数有喝酒行为的青少年,都是受到心理因素的直接作用而导致的。比如对喝酒的危害认识不够,或是受好奇心的驱使等。

青少年在心理和思想上都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看事情往往比较片面,不够透彻。看不出社会上一些喝酒现象的危险与危害性,而且又事事好奇,就会盲目从众,加入到酒民队伍中。

一位初中生,原本滴酒不沾,可是在一次同学生日聚会上,大家都喝酒,包括几个女同学也喝得不亦乐乎。当人有向他敬第一杯酒时,他没有推辞。因为看到大家杯酒下肚时的那种畅快,自己也亲自尝试一下“琼浆玉液”的味道。可是一杯酒下肚,那又苦又辣的液体让他的喉咙和胸口燥热难忍。当敬第二杯时,他很想推辞不喝,但是又怕大家嘲笑他不是男子汉,而且大家都在喝,唯独他搞特殊化也不太好,就只好捏着鼻子喝了下去。这样一杯接一杯,为他以后的杯酒人生路做好了铺垫。

青少年的好奇心极为强烈,他们见识的世面又很小,一旦见到一些新奇、好玩的事物,特别是大人不让做、法规不准许的事情,更有挖空心思弄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心理趋势。在吃饭时,他们看到大人喝酒,觉得很好奇,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去试一试。比如有的家庭里,父亲经常喝酒,对孩子又不防备,那么孩子就可能会偷父亲的酒来尝试,久而久之,就上瘾了。

还有的孩子认为,喝酒应是男子汉应该有的“嗜好”,是男子汉的一种标志。

这在中学生身上更为明显。他们有渴望独立的“成人意识”,从而刻意去模仿大人的行为。于是,为了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他们毅然地投身到喝酒的热潮之中。

此外,由于青少年的是非观念还不强,意志力也比较薄弱。当几个朋友聚在一起端酒碰杯时,虽然有人不想喝,但为了不“搞特殊”,不扫大家的兴,就只好陪同大家一起喝。

社会舆论与传媒的消极影响

多数中学生认为喝酒是暗合了社会潜规则,为了显得和别人一样,他们也开始学着喝酒、抽烟。另外,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像不少电影、电视剧中表现的那样,喝酒能够体现男子汉气魄,很酷、很时髦。

尽管我们在新闻和报刊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文章在高喊“喝酒有害健康”的口号,但大多数喜欢喝酒的人一见到酒,就会无法控制地想喝。而且现如今的经济社会中,人们追求高利益的同时,也在追求高享受,追求大吃大喝,如此环境下,必然会促使青少年也沾染上吃喝玩乐的歪风邪气。

在一个三星级宾馆里。五六桌酒席一字排开,场面、气氛十分火暴,引来很多来这里吃饭人的注目。但谁也不会想到,这只是一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为庆祝自己的生日而举行“盛大招待会”,赴宴者包括他的学兄学妹,儿时伙伴,还有新旧朋友。几十人喝完白酒喝啤酒,没过多久便酒瓶空空,然后又向服务员要酒。2个小时过后,再看酒桌上杯盘狼藉,孩子们一个个东倒西歪,丑态百出,惨不忍睹。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只要有点喜事就定要在酒店里大摆宴席,并通知亲朋好友一起来庆祝。其实,这样做无非就是想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乐呵乐呵。然而正是这种大吃大喝、追求享受的社会风气对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加之改革开放后,各种腐朽的思想也随之闯入国门,使得很多青少年在这股合流中迷失了自我,走上了贪图享受、吃喝玩乐的道路,从而陷入了酗酒的泥潭。

现如今,公共关系被炒得火热。很多成人为找关系,托人办事,或者正常的人际交往,都会“以酒铺路”,用酒来增进彼此间的友谊。那么青少年也会因此而树立不正确的社交观念。现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酒是介绍信,酒瓶是大印……递上一支烟,朋友笑开颜”之类的说法,也很容易让青少年认为人际交往就是借酒开道,喝酒是在为以后的人际交往打基础,而会喝酒就可以为自己增加人脉。从而在这一理论的诱导下开始喝酒。

此外,电影、电视中也含有很多喝酒的镜头进入孩子的视野。因为里面的主人公大多是青少年崇拜的“英雄”“豪杰”,而这些人几乎没有不喝酒的。如《水浒传》中的李逵就是个大酒坛,《小李飞刀》中的小李飞刀也是整天泡在酒缸中的人物。所有这些,对是非观念很弱但模仿能力超强的青少年来说,其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

家庭环境的影响

孩子往往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总会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好的行为被模仿固然好,但坏的行为一旦被模仿,成为习惯,想要改变就很难。所以为人父母者,请走好你们的每一步,孩子正踏着你们的脚印前行。

一个孩子的行为受其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多数的孩子都直接以父母为榜样。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家里也没有良好的家庭气氛,孩子很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和生活态度。

有一位初中生,他的父亲嗜酒成性,经常在外面喝得酩酊大醉,回到家里还要闹得妻儿不宁。如果外面没有饭局,父亲也会在家里摆上几个小菜,自斟自饮,还常常逗他来尝一口酒。就这样,久而久之,他也学会了喝酒,但是他轻易不喝酒。

后来,母亲多次因父亲喝酒而与父亲争吵不休,可父亲依旧恶习不改,最后母亲选择了离婚。从此,他没有了父母的管教,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每当闷闷不乐时,他就会到外面去和一群社会上的人一起喝酒,喝醉了大家就一起在街上滋事。渐渐地,他也和父亲一样成了有名的“酒鬼”。

父母自身的言行对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孩子和父母朝夕相处,必然会凡事都向父母学习模仿。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如果做父母的喜好喝酒,那么难保孩子不染上喝酒的习惯。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而有些家庭中,却因父母之间的不和睦或不健全,使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从而过早步入社会,与一些不良青少年等一起流窜街头,以致染上吸烟、酗酒等恶习。

此外,还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过松,要求不严格,导致孩子染上喝酒的习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宠爱有加。每逢节假日,一家人总要聚一聚,为了能够吃、玩得尽兴,有些长辈可能端着酒杯让孩子来喝几口,以为聚会增添些乐趣,而父母碍于情面大多对此持宽松的态度。另外有些家长为了不给孩子丢脸,大肆为孩子置办生日宴会,并以酒助兴。凡此种种,都是促使孩子成为小酒民的重要原因。

学校教育的失误

《中学生守则》第六条规定:“生活俭朴,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学校对此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是,依然有不少青少年不断加入喝酒者的行列。归根结底是学校教育上的失误,因为它只告诉学生不许喝酒,却未告诉他们为何不能喝,喝了有哪些危害。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校教育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行为的教育。偶尔有些学校也在学生面前声明:在校学生不准沾酒、酗酒。然而,这不过是一个硬性的规定,学生始终不明白为何不能喝酒,喝酒到底有哪些害处。一旦他们走出校门,就会把学校的规定抛之脑后,也不会把“未成年人不准喝酒”的事放在心上。这样,染上喝酒的恶习也就不足为奇了。

华灯初上,在某重点中学旁的一家小酒馆里,5位学生模样的青少年鱼贯而入。选定一张桌子坐定以后,便旁若无人地点酒点菜。不一会儿就“觥筹交错”起来。没过多久,又有一群小兄弟走进酒馆来,要了几个小菜,一人两瓶啤酒,还一边喝着一边讨论上次喝酒的事情。而在座的其他吃客们也多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没有一点惊讶之意。足以看出学生来酒馆喝酒已不是第一次,而在旁观者的眼里也已司空见惯,根本称不上是稀奇事了。

一般来说,学校已经明令未成年学生不准酗酒,而且对学生在校的喝酒行为抓得也比较严,控制也比较好。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生一出校门就直奔酒馆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一些学校只知道用校规校纪来约束学生的行为,用强制的手段来规范学生的举止,而不注意从根本做起,对学生讲清喝酒的危害,以提高学生对酒的认识。那么,结果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于是,才会有一些学生在校内规规矩矩,遵规守纪,一副好学生模样,可一走出校门便原形毕露,胡作非为,无法无天。因为他们在从走出校门到走进家门之间的这一段时间内,几乎是处于无人监督,无人管教的真空状态。加之孩子天生自制力差,这样难免会和同伴们一起学坏。

此外,由于学校教育的缺陷,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学生分为优生和差生,对于优生关注备至,关爱有加。而对于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则不能及时为其指明出路及进行就业指导。那么,这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前途渺茫,精神空虚,加之其精力过剩,便会在喝酒中寻找刺激和寄托了。

教育小贴士

控制孩子的喝酒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作为社会,要制定严禁未成年人喝酒的相关法令,并呼吁各界人士加强对孩子的监督。而售酒方也要遵从商务部推出的售酒禁令,不卖酒给未成年人。作为学校,要给学生传授有关饮酒危害健康的知识,让学生从深层次去认识酒并远离酒。作为父母,要尽量做到不喝酒,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并时刻给孩子以温暖和关怀,这样孩子才不会走出家门去学坏。

未成年的孩子属于弱势群体,离开家长的监护危险很大。孩子离家出走不仅对他们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也给自己的亲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同时还给社会治安带来了隐患。

未成年人离家出走,如今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每当我们看到新闻报纸上刊有孩子离家出走的启事时,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个单纯、稚嫩的孩子沦落街头的情景。

每年有多少孩子选择离家出走,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但根据有关部门的估计,仅我国每年就至少发生上千例孩子离家出走的案件。问题的关键是,孩子出走后带来的不良后果实在不容忽视。有的孩子离开家后,落入人贩子之手,被强迫去街头乞讨,或被逼在不良场所服务,或被卖进偏远山区……有一个刚刚上初中的女孩,离家出走后,在火车上遇见了拐卖人口的骗子。被卖到外地并强迫结婚,一直受人监管,直到生了孩子,她安下心来,才获得了人身自由,婆家于是同意她回来探望父母。看到母女抱头痛哭,没有哪个人不为此而感到揪心。

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件屡屡发生,做父母的一定要引以为戒。家庭的不当教育,学校的应试教育,传统的望子成龙的观念,像沉重的麻袋压在孩子的背上,让孩子无法直腰,无法喘息。如果父母做不到更好地了解孩子,那么就有可能有更多的孩子误入歧途,让更多的悲剧重演。所以,要想孩子不离家出走,父母就要弄清现代孩子的心理特征,尤其是独生子女。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才会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让孩子不再走向极端。

外界的诱惑

离家出走的孩子大都是家中的宠儿,备受娇惯,但缺乏应有的引导和教育。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与社会上不务正业的人交往,为此不惜离家出走,以追求向往的“目标”和“理想”。

20世纪80年代末的电影《少林寺》使多少孩子为学功夫而离家出走,涌向佛家胜地。如今的“大款热”,使很多孩子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处,小小年纪就想如何赚钱。一些孩子从电视上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好奇心驱使他们想出去看看,父母不同意,他们便自己偷偷地跑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