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Ⅲ
46739500000006

第6章 不懂得尊重,就不懂得教育(1)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因此,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正确做法是,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支持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合格的父母应该是孩子的——言行的示范者、知识的启蒙者、称职的指导者、心理保健师、知心朋友。

在电视和电影里每个演员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这些角色还要根据导演的指挥与安排进行表演。在社会心理学中,也有“角色”一词。这个“角色”以社会为大舞台,广泛应用于人际关系研究和实践,主要是指人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在一定群体中,包括家庭中的身份、地位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欧文·戈夫曼说:“真实生活情境和舞台上戏剧情境之间有相似之处,每个组织中的人们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许多相互作用的因素,帮助人们明确地决定每个角色接受哪一种表演。”

换句话说就是,社会角色是有着规范性的,这种规范性使人们的表现对于别人来说,就像看电影一样,可以让别人借此了解这个人的情绪、动机,还有个性特征,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倘若没有这些规范,人们在面对别人的时候,就会感到不知所措,而社会机制也不能正常运行。

所以,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只有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才能被社会认可,才能拥有和谐的生活,美满的事业。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角色效应”。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扮演不好自己的角色,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与朋友相处,就不能表现得像个恋人,否则就会引起对方恋人的不满;在上级面前,就不能表现得像个领导,那是职场中的“越位”;在长辈面前,就要对他们尊重,否则就成了不懂礼节,没有教养的孩子了。同理,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就一定要表现出一个父母的样子,把父母的角色演绎到位,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称职的父母。

角色扮演不当,有碍孩子成长

很多人在荣升父母之后,才明白做父母的不易。事实的确如此,家庭教育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为了掌握这门学问,父母有必要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各方面知识,这将有助于父母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等。其实,要想成为合格的父母,首先就需要把父母的角色扮演到位。否则,孩子非但不承认你是他的父母,甚至还会把你当成他的仇人。

以下是一位母亲的亲身经历:

女儿4岁半的时候,我为她买了一架钢琴,原因是见到别人的孩子都学钢琴,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高雅起来,于是请了老师让女儿学,其实孩子真正喜欢的是舞蹈。在我的监督下,孩子每天坚持练习,但事与愿违,不仅没有培养出对钢琴的兴趣,反而增强了对钢琴的厌恶感,我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时间长了就好了。

一天上午,我领着女儿过马路,一辆小汽车疾驶而来,我学着孩子的声音说:“小汽车,快快驶过,别碰宝宝!”话刚说完,女儿便说:“小汽车,快快驶来,把我妈轧死吧!”我顿时目瞪口呆,心里难过极了,我的头脑一片空白,不明白小小的孩子为何如此恨我。

我领着女儿跌跌撞撞地走回家,把女儿叫到身边问她:“为什么希望妈妈死掉?”孩子天真地说:“那样我就不用练琴了!”

父母错误做法:按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的成长道路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例如上述案例中的妈妈,她的女儿并不喜欢练琴,正因为母亲把这种意志强加给她,便造成了她的不开心和痛苦。不过,值得欣慰的是,那位母亲在认识到自己这一错误之后,很快决定尊重女儿的情感,不再逼女儿练琴。在这之前,这位母亲其实是扮演了一位专制者的角色。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父母扮演了以下几种错误角色,这些角色的扮演都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1.指挥者

这种类型的父母喜欢控制所有的事件,并且企图去扭转一切负向的情境。例如面对哭泣的孩子,他们会自然地警告孩子说:“不准哭了!再哭……”

2.万能者

这种类型的父母会表现出一付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态度,喜欢向孩子炫耀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而采取的沟通方式通常是:说教、忠告、教训。他们的目的是要子女认为他们是如何地优越。例如,他们会经常对孩子说:“想当年,我在你这个年纪就……”

3.审判者

这些父母甚至不经审判就已宣告孩子有罪,其目的是想证明自己永远是对的,而错的永远是孩子。最常听的实例就是他们会这样对孩子说:“成绩这么差,一定是你不用功。”

4.批评者

就像审判者、说教者、万能者一样,担任此种角色的父母最喜欢以苛刻的标准来挑剔子女的行为,并且用嘲笑、讽刺、诽谤和开玩笑的方式来压制孩子的欲望。

例如,他们会批评孩子说:“你以为你长大了?翅膀硬了,想飞是不是?”

心理专家建议:父母应该扮演这样的“角色”

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如果父母在教育子女上做得不好,那就是“不良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所以,已拥有孩子的父母们,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与实践中把自己训练成合格、称职的标准型父母。教育专家周彤认为,如果父母能够把下面的几种角色扮演好,就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父母了。

1.言行的示范者

要做好父母,当好家长,父母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这就需要父母做好自我教育。列夫·托尔斯泰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利的方法。”也就是说,父母时刻都在为孩子做出模范和榜样,影响着孩子的言行。

2.知识的启蒙者

这里所说的知识范围比较广,包括科学文化知识,还有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如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与人交往、承受挫折、聪明理财、心理调节等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做这些方面知识的启蒙者。

3.称职的指导者

要扮演好父母这个角色,就必须根据社会规范的要求和孩子的成长特点,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教孩子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指导孩子发展良好的性格心理品质,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的指导,都不能算是称职的指导者。

4.心理保健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园地,它更广泛地影响孩子心理的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不仅自己要有健康的心理,还要懂得相关的心理保健知识,以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当孩子心理出现问题时,父母要帮助孩子矫治心理上的各种异常,问题严重的,则要求助于心理医生。

5.贴心朋友

父母不仅要站在家长的角度上照料、指导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还要像贴心朋友一样关心孩子,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支持并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以平等的心态去关注孩子的想法与创意、失败与成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弥补孩子的先天不足,诱发孩子的潜能。因此,父母应该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试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在秩序良好的街区和环境相对杂乱的街区。一周之后,他发现停在秩序良好的街区的那辆汽车完好无损;而另一辆,他摘掉车牌,打开顶棚,结果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后来,他把那辆完好无损的汽车敲碎了一块玻璃,结果,紧紧是几个小时的时间,车就不见了。

在这个试验的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发育过程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因为它必须适应环境,并对环境产生反应。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环境对其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就像植物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一样。因此说,作为父母,应该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北人善骑,男人善泳”,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人不可能孤立在环境之外,他必然要在一定的环境中与各种各样的人或事打交道。在这样的过程中,人要受制于环境,环境境况如何,将直接对人产生影响。因此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孩子尤其如此,因为孩子的社会经验很少,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正处于模仿的关键时期,更容易受到环境的暗示和诱导。

某幼儿园小一班,在中午用餐前,老师叮嘱幼儿用餐时要注意保持桌面干净,并让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盘中,之后组织用餐。用餐过程中,老师又多次提醒幼儿要注意保持桌面整洁。餐后,老师对吃饭干净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对个别不注意卫生的幼儿给予了批评。保育员等幼儿用完餐后,将桌子擦干净。

一段时间后,一班的幼儿用餐卫生习惯却不尽如人意。餐桌上到处是菜汤、米粒,吃过的骨头扔得盘子里、桌子上、地上到处都是。

小二班,幼儿用餐前的程序与一班完全相同。但在幼儿用餐过程中,保育员只要发现桌上脏了,就过去将桌子擦干净,并帮助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盘中。此时,老师对吃饭干净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

经过相同的时间,小二班的幼儿能将骨头等物主动放入盘中,当幼儿不小心将东西掉在桌上、地上时,能主动捡起放进盘里。

生活组织环节相似,为什么效果如此截然不同呢?小一班,保育员对于最初弄脏桌面的幼儿没有及时给予制止,这无疑使弄脏桌子的幼儿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而其他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会觉得:反正桌面已经脏了,再弄脏点也没有关系。

而小二班,保育员随时擦桌子、帮助幼儿将骨头放入盘中的行为,对弄脏桌面的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的批评。破窗理论给予我们的启示:在孩子的常规培养中,父母及老师要注意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要善于营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

父母错误做法:忽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父母的教育行为,无不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但是很多父母总是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一方面要求孩子不应该怎么着,另一方面却创造出适宜的环境。例如,有的父母白天上班很累,晚上回到家里喜欢看电视,在这种生长环境下,即使他们强行禁止孩子看电视,也是无济于事的;再者,有的父母整天要求孩子不许玩电脑游戏,而自己则常常玩到深夜,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对电脑游戏肯定是越来越好奇……

心理专家建议: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尽管个人成才的主要因素是主观努力,但也离不开客观环境的影响。周围人的行为常常会对一个人产生相应的影响。家庭环境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塑造美好的心灵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苏联着名的教育家布卢姆也曾经说过:“家庭环境对学生如何学习有巨大影响,它与教师或课程质量同样重要。”那么,父母应该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呢?

1.以平常心看孩子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的意愿强烈,造成了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这样做不但不能刺激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反而很有可能增大孩子的压力。其实,父母最重要的是努力培养孩子做事一丝不苟、尽心尽力的态度,对孩子,不应该盲目强行要求,以平常心看孩子,孩子会过得更轻松、更愉快。

2.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

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呢?一些教育家在所做出的许多回答中有这样一条:大家都按一定的时间吃饭、睡觉、娱乐、工作和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制定一个家庭作息时间,使全家人努力遵循。不必担心过规律的生活,会使孩子成为墨守成规、机械呆板的人;相反,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节奏感的环境里,身体强健,精力充沛,遇事沉着,遇到特殊情况也能灵活处理。

3.多与孩子交流、沟通

很多父母总是以“忙”为借口,忽视对孩子的交流。事实上,与孩子随时都可以进行交流,如早晨可以一边收拾东西,一边问孩子今天有什么活动安排,提醒孩子应该注意点什么。晚上回到家里,准备晚饭或吃饭时,和孩子坐在一起说说今天发生的事,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样会让家庭环境更加轻松、和谐。

鱼缸里的鱼是永远也长不成大鱼的,因为它们缺少自由;同理,孩子的成长也需要自由,否则再茁壮的树苗也长不成参天大树。

美国某着名公司的写字楼大厅里,摆放着一个漂亮的鱼缸,里面养着十几条产自热带的、异常漂亮的杂交鱼。据说,它们永远也长不大,因为它们已经被喂养有足足两年的时间了,依旧和刚来的时候一样只有三寸来长。

它们在鱼缸里快乐地生活着,时而游玩,时而小憩,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一次,老板调皮的儿子来公司找他的父亲。好奇的孩子欣赏了一会儿之后,想抓一条出来。可能是用力过大,鱼缸被他从桌子上推了下来。

霎时,十几条鱼可怜兮兮地躺在地上苟延残喘,情急之下,人们把它们放进了写字楼前面的喷泉里。两个月后,一个新的鱼缸被抬了回来,当工作人员去喷泉里捞那些鱼时,非常惊讶地发现,那些鱼竟然由原来的三寸长到了一尺。

这种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他们有的认为喷泉里的活水有利于鱼的生长;有的则认为是喷泉水里矿物质促进了鱼的生长……总之是众说纷纭。后来,养鱼专家的一句话道破天机,那就是喷泉池要比鱼缸大得多。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鱼缸法则”。

对于孩子的教育,事实上也是这样。因为孩子和鱼一样,成长都需要自由的空间。要想使孩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就一定要给他活动的自由,而不要把它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里,否则,再茁壮的树苗也长不成参天大树。

没有自由就没有快乐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间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其主要原因就是希望培养出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能够让他们省心的、少惹事生非的、像个小大人一样规规矩矩的孩子。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如果孩子不听他们的话,他们就会想办法强迫孩子服从命令,使孩子的行为正好与自己的要求一致。结果呢,没有自由的孩子逐渐丧失了自主性、独立性,做什么都唯唯诺诺,遇事情没有一点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