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Ⅲ
46739500000026

第26章 人见人爱是教出来的(1)

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人见人爱。但有时候,因为孩子不懂人际交往技巧,常常达不到人见人爱的效果。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错就改,懂得尊重和感恩,大方、坦然地与人交往。

孩子情绪不稳定,常常会乱发脾气,这不仅对他们自身健康成长不利,还会影响到他身边的人。所以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一切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事出突然,有一次,他看报看得太入迷以至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老董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时,为了转移别人的注意,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

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走出老董办公室,将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并对他挑剔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

接线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何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

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猫无缘无故地挨了一脚,心理自然很不舒服,于是逃到大街上溜达,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着名的“踢猫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变坏而又不能正确调节时,常常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锁链,给其他一些不必要的人带去困扰和伤害。因此说,调节自己的情绪不光对自身有益,还会减少别人的困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成为情绪的污染源,因此父母有必要教会孩子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

情绪不稳定导致孩子乱发脾气

经常听到父母这样说:“现在的孩子,脾气真是越来越大了,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还摔东西……”的确,很多父母发现,现在的孩子特别难琢磨,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刚刚还“晴空万里”呢,可一会儿的工夫就“晴转多云”了,甚至还会“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其实,情绪的强烈和不稳定,是正处于发育期的少男少女普遍存在的现象,作父母的,关键是教会孩子如何调节、排遣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让孩子乱发脾气。

涵涵刚刚三岁,正在读幼儿园。有一天,因为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抢玩具,老师批评了她几句,她就又哭又闹。妈妈去接她的时候,她还是噘着嘴巴。妈妈把她从幼儿园接到家里之后,让涵涵自己看动画片,她去做晚饭。可是,刚过一小会儿,涵涵就跑到厨房,非要妈妈陪她一起看动画片。

妈妈告诉涵涵说:“乖女儿,等我把饭做好了再来陪你玩好不好?你知道的,你爸爸上了一天班了,很辛苦,如果回家没有饭吃,会被饿坏的。”可是,不管妈妈怎么劝,涵涵就是不听话。最后,竟然又对妈妈大哭大闹起来。看着女儿满脸的泪花,妈妈心里很不是滋味。无奈之下,妈妈同意跟涵涵一起看动画片,等爸爸回来之后,再去做饭。

父母错误做法:纵容孩子的任性

很多家长都抱怨说自己的孩子情绪强烈,脾气大,稍不称心就会哭闹不止,乱发脾气,说好话不听,冷处理没有效果,打他吧不仅效果不大,自己心里也舍不得。其实,父母要想让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乱发脾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孩子情绪不稳定、脾气恶劣的根源。

其实,很多孩子之所以情绪不稳定,与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原因之一就是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很多父母总是纵容孩子的任性,不管孩子做错什么事情,提出什么要求,都一味地满足孩子;因此,如果孩子的目的不能达到,就会大发脾气,借此达到目的。

再者,生活中,很多父母自己的情绪也很不稳定,喜怒无常,动不动就把情绪写在脸上;稍有不顺心,就会对爱人、对父母、对孩子乱发脾气,有的时候还会摔东西,甚至会选择离家出走;父母自控力很差,不能控制自己情绪。如此一来,孩子们耳濡目染,情绪来了的时候就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调节,只有通过乱发脾气来排遣了。

心理专家建议:正确处理孩子闹情绪

心里专家指出,情绪不稳定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孩子如果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会妨碍其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因为情绪不稳定会导致孩子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而且会阻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往,也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因此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调节不良情绪。那么,父母应该怎么来做呢?

1.适当引导

当孩子情绪爆发时不要理他,可以静静地看着他,等孩子情绪闹完、脾气发完之后,可以告诉他闹情绪一点都不好受,而且闹情绪久了会很累,对身体也不好。

然后再问孩子为什么闹情绪,并明确告诉他哪种情况下不可以闹情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孩子闹情绪的时候,父母不应该和他大吵大嚷,只有温和的父母才会教育处温文尔雅的孩子。

2.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也是常用的排遣情绪的方法。当父母发现孩子开始烦躁不安时,比如小小的抗拒、发牢骚,一定要抓住时机,先下手为强,在他哭叫之前采取行动,用他感兴趣的事情吸引他,比如引导孩子唱他喜欢的歌,给他讲喜欢的故事,拿出他最心爱的玩具等。

3.适度的惩罚

当耐心教导无济于事时,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惩罚也是必要的,比如取消例行的散步或吃点心等,并告诉他处罚的原因。处罚完之后别忘了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或者甜蜜的吻,让他明白,处罚归处罚,爸爸妈妈还是爱她的。但父母要记住,一定不能实行极端手段。

4.发挥榜样作用

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喜怒无常影响孩子。常有这样的父母,自己高兴,就逗孩子笑,自己生气就冲孩子发火,甚至拿孩子当出气筒,惹得孩子大哭。在孩子哭闹时,父母也要表现得泰然自若。情绪是易感染的,成人经常保持稳定的情绪,孩子自然也会受其熏陶。

5.给孩子建立必要的生活常规

要帮助孩子安排一个安全、孩子乐意接受的生活常规,并考虑活动内容动静交替、生动活泼和多样化,用丰富有趣的生活内容吸引孩子,使孩子乐于按时进行每项活动。注意不要轻易破坏常规,这样孩子就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而不能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孩子生活有规律,较易保持稳定的情绪。

与人交往时,有很多孩子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不会说“不”,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父母应该教会孩子说“不”。

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听到有人说:平生最怕的事情就是拒绝别人。实际上,这是很多人的普遍心理。的确,包括一些处世高手在内,在如何拒绝别人这件事情上,都是很费脑筋的。很多人常常是出于爱面子和怕得罪人的心理,在别人提出一些要求或者请求帮助的时候,即使自己很忙、或者力有不逮,也往往要勉为其力,那个“不”字就是很难说出口。

结果呢,常常会使自己陷入“被逼无奈”的窘境之中,更重要的是,计划和安排还常常被打乱,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陷入被动。长此以往,正常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就会沦为一种负担,丝毫没有快乐可言。

美国幽默学家曾经就此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人的一生中,所遭遇的麻烦有一半是由于太快说“是”,太慢说“不”造成的。

这就是着名的“比林定律”。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人际交往中,该拒绝别人的时候就应该学会拒绝别人;要敢于说“不”,这样生活将会美好得多。其实,不光是成人,很多孩子也不会说“不”,这使得他们幼小的年龄就觉得生活很沉重。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在适当的时机说“不”,这样孩子的快乐才会更加多一些。

让孩子懂得拒绝别人

生活中,有一类孩子是很多人都喜欢的,他们事事顺从、听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事事顺从、听话,不见得好,因为这类孩子在遇到别人不正确的要求时,很难说“不”。因为一直以来,他们都顺从听话,习惯成自然,他们会变得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不会说“不”。

例如,有的孩子在学校里是班里的“老好人”,因为别人让他帮忙做值日时,他不会拒绝;别人让他帮忙写作业时,他不敢说“不”;别人求他帮忙作弊时,他也会配合……这样的孩子,其实生活得很辛苦。因为很多事情并不是他们乐意做的,但正因为不会拒绝别人,所以他们都做了。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胜辉读高中的时候,父母每个月只给他300块钱作为生活费。按照常理来说,这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了,可是对于胜辉来说却远远不够。那个时候,同学们会经常一起外出吃饭,每当有同学喊他一起吃饭的时候,其实他是很不愿意去的,但是为了不扫大家的兴,他还是会跟着出去吃饭。这就意味着,他每个月也必须拿出一部分钱来请同学吃饭。

还有,每次当同学邀请他参加生日派对时,他总是不好意思说“不”,而是面带笑意但内心却非常矛盾地说:“好的,我非常乐意!”哪怕这意味着明天的午餐又不知道如何去应付?

元旦或者教师节的时候,他知道有些同学和老师根本就用不着去送礼物,因为几乎就不认识。可是当同学们邀请他一起给某个同学或者某个老师送礼物的时候,他还是很“潇洒”地和同学一起去学校附近的精品店里选购……为此,胜辉十分苦恼,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只有从饭费里省。结果呢,营养跟不上去,学习压力又十分大,再加上他为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而苦恼。最后竟然患上了神经衰弱。

父母错误做法:父母的懦弱导致孩子的懦弱

今日的独生子女常被人称作“小皇帝”或“小公主”,以己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的利益。但这样的小皇帝、小公主通常懦弱无比,离开了“宫殿”和“守护”,便不知道该如何自卫,处处都要找“靠山”,或者委曲求全,从小就学会自我嘲解。因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自主权和说“不”的权利。

这是因为,很多父母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遭遇一些委屈和误会,有时为了权益之计,不惜忍气吞声;或者是因为害怕得罪人,他们就不忍拒绝别人的请求;结果就表现得比较懦弱。在这种环境之下,孩子就不敢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不敢向伤害自己情感的势力提出抗议,不会击退不公平的待遇,而是将一股股怨气埋入心中。这样的孩子在成人之后,必将有一颗扭曲的心。多会自怨自艾,终身不知如何抗争。

心理专家建议:教会孩子行使说“不”的权利

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一样的。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怎样对待别人提出的请求。如果自己能力不及,为了不丢面子而硬要“打肿脸充胖子”,并为此不拒绝别人的请求,不仅会使自己身心疲惫,还会影响别人的事情;如果他人的请求影响到自己的利益,这个时候更应该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说“不”。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孩子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父母应该教会孩子行使自己说“不”的权利。

1.谦让不等于懦弱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向来重视“知书达理”、“谦虚忍让”。的确,谦让一向是受人称赞的美德,这种品质应当发扬,但谦让不同于懦弱。因此,在培养孩子成为彬彬有礼的小绅士的同时,应注意扶植孩子应有的自我保护能力,使他们面对不公平时敢于勇敢地争取应得的利益,对任何不合理的要求能够断然拒绝。

2.启发孩子学会据理力争

当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或受了什么不公平待遇,回来向家长倾诉时,家长不应只是安慰或附和,更不要急于自己出面解决问题,而是应当启发孩子学会适当表达自己的感受,“据理力争”,不要等到回家后再向父母吐苦水。例如,如果有同学让孩子做孩子本不该做的事情,就要让孩子学会直言拒绝,例如“对不起,这不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你没有权利指使我做这些事”……

3.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父母在家庭里也要努力营造出民主的气氛,不要一味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要给孩子表达的自由和拒绝的权利,也只有如此,才不会让灰暗的情感埋进内心深处,在里面“发酵”、变质,制造出古怪的性情来。因为,很多孩子之所以不会拒绝,多是因为被父母压迫、强制惯了。

人生会面临很多选择,很多孩子在这些选择面前常常会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个,以致延误了做事时机。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放弃。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举例来说,如果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你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算作你的沉没成本。

但是看电影的时候,通常会遇到以下两种结果: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考虑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作判断。

经济学家们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而选择前者你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沉没成本”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该放弃一些事情的时候,就应该学会放弃,否则还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里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并不懂得去放弃一些丝毫没有意义的事情。结果呢,或错过了做其他事情的时机,或浪费了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因此,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学会放弃,因为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不肯放弃反而成为孩子的负担

在生活中,人们对很多事物都是持着占有的心态,都想据为己有,甚至不惜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情感在里面。但是,生命不只是应该学会占有,更应该学会放弃。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放弃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才会给生命滕出更多的空间,节省一些精力和情感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在如何统筹时间,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业等方面,是很有帮助的。如果孩子总是把一切都包揽,不懂得放弃,就容易钻进牛角尖,增加自身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