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
46732900000005

第5章 通讯员应具备的新闻采访知识(2)

相反,采访者在一位普通群众面前,则要随意一些。如过于注重谈吐礼仪或提一些文绉绉的问题,会使采访对象感到彼此间的距离,从而产生隔膜,使交谈显得很别扭。因此,采访中的提问,要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

2.态度真诚

通讯员要想从被采访对象内心深处挖掘素材,必须先得到采访对象的信任和认同。通讯员要想使被采访对象明之以事,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

通讯员要使自己和采访对象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融不仅仅是一种感受力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成为一种动力。通讯员要以自己真诚的言行赢得对方的信任,才能进入他们的心灵深处,从而挖掘出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东西。

要想让被采访对象真切地感受通讯员的真诚可信,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通讯员就必须要在情感上接近对方,并且自觉地换位到被采访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感受他们的感受,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寻求情感的接近。相反如果缺乏情感和亲和力,被采访对象可能就不会太买账了。

3.提问要抓住对方心理

因为被采访者处于被动地位,采访者提出的问题,有时会使他们紧张,有时会使他们愉快,有时会使他们悲伤。采访者提出的问题如适合对方的心理,被采访者就可能多谈一些情况,否则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必须根据对方的不同心理,提出适合对方的年龄、身份、民族、性格和文化素养的问题。在不同的场合,就要注意不同的问话内容,不能不分场合、地点什么都问。

4.注意一些不该提问的问题

在采访时,通讯员不要问一时回答不清的问题,可将该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对方回答。不要提对方根本不了解的问题。不要提诱导性的问题,暗示人家按照你的意图回答。不要过于轻率地提问题,特别是私人生活方面的一些不愿公开的隐私问题。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可以改变一下口吻,用引导的方式,在交谈中发问,在发问中交谈。这样能使被采访对象感到心情放松,双方的感情容易交融,在无拘无束中会谈出许多生动的情节来。

5.提问宜具体

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通讯员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通讯员提问时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的话。

6.提问要有针对性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通讯员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负责这方面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要了解点上的情况就找基层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就找专家学者。

7.善于选择角度

作为通讯员,在新闻采访报道中,无论是时政新闻、经济新闻,还是社会新闻,都要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和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多从基层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或对全局有指导和启示意义的新闻。掌握这样的原则,才能在同采访对象的交流中,提出合适的问题。比如,报道一项重大政策或措施,要善于选择平民视角,通过具体的事实提出问题,反映这些政策措施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而其中百姓又需要做些什么,等等。

8.营造和谐的气氛

通讯员采访时需要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

这就要求通讯员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比如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采访毛泽东时,所用的媒介是斯诺珍藏的一张毛泽东照片。她说这照片就好比桥,把她与毛主席联系起来。在采访王震时,她找的媒介是自己与王震同年合作歌曲《南泥湾》,这使得采访气氛活跃起来。

总之,从传播角度说,新闻传播内容只有受众接受并认可,百姓关注并欢迎,传播过程才算完成。而要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在采访中尽量多地获取有价值的素材。通讯员在采访时,就是要能与被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气氛,使采访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三、通讯员进行采访时应创造哪些访问条件

在访问前和访问初,通讯员除了要掌握一系列必要的采访方法、技巧外,还应特别注意善于创造一系列良好的辅助条件。这些条件看上去虽小,但往往能产生大效果,是采访活动有效率的重要保证。要创造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1.商定较适宜的采访时机

无论从事任何一项活动,必先对这项活动产生注意,继而靠一定的注意稳定性去支配从事这项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参访活动也不例外。要使采访对象接待并配合采访,就得先使其对采访活动产生注意和一定的注意稳定性。

2.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共性需要,也是增进采访双方关系的重要因素。经社会学家有关调查和实验表明,陌生人相互初次见面时,对对方外表的魅力与想再次与之见面的相关系数为0.87,远高于个性、兴趣等相关系数,通常人们称此为“首因效应”,或是“第一感觉”、“第一印象”,这些关系到交往双方对对方的评价,关系到彼此的交往能否继续。一般情况下,若是首因效应或第一感觉、第一印象好,交往双方就会产生强烈的交往愿望;反之,则厌恶交往。

3.讲究文明的言谈举止

在采访中,通讯员稍有不慎,或是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便刺伤了对方的自尊心,使采访对象感到受信任程度突然削弱,以致使正常采访受阻。事实上,此时双方的相互需要并没有减弱,只是采访对象的情感心理发生了较大变化,以致感到受辱、困惑,因而报之以气或报之以怨。

4.保持较融洽的访问气氛

从事任何活动都会产生一种情感,而且,什么样的情感会导致什么样的活动效率。情感通常表现为两极性,即肯定或否定、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漠、紧张或轻松等对立性质。同样是对待通讯员采访,有些采访对象就表得热情和轻松,有些则表现得冷漠和紧张。

5.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

采访中,通讯员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也关系到活动效率的高低。在这个问题上,通讯员的态度端正与否则是关键。通讯员应当保持尊重采访对象。只有尊重才能自爱、自信,给对方留下较好的印象;只有尊重对方,才能有深化交往、发展关系的基础。

6.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

通讯员与采访对象坐在一起时,并非只是将言语形式作为唯一交流的手段。只要留意观察,同时展开交流的还有一种形态语言手段,通常也叫做“非语言手段”。这主要由表情手段构成,可分为:面部表情,是人最主要的表情动作,在采访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体态表情,人的站、坐姿态和举手投足等,均可表达一定的信息;手势,是人们在交往中用以加强言语效果的表情动作,恰到好处的手势既可传递信息,又可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四、如何在交谈中发现线索

怎样在平时的采访活动中发现线索,就需要从众多的事物中通过分析比较,筛选有价值信息的本领。同事在采访中听介绍的时候,一定要边听边动脑分析,尽量启发被采访者多谈一些与新闻有关的素材,也是相当关键的。

要想在交谈中发现线索,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1.要善于启发交谈者讲话的愿望

这就要用启发式的语言进行交谈,要循序渐进地、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谈。不能一个问题还没谈清楚就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这样,会使任何问题都谈不清。

2.要善于抓住中心问题

凡与采访关系不密切的问题尽量少谈或者不谈。应先向被采访者说明自己所要了解的问题,这样可以给交谈对方一个思考的时间,使交谈者按照你的采访思路谈问题。交谈是双向的活动,边听应边给予积极适当的反馈,比如选准适合的机会加上一句,或者微微的一笑,或者赞同地点一点头,这样可以促使对方津津乐道,提高交谈效果。

3.善于抓住细微的变化

针对不同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采访对象,必须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交谈。有时单刀直入,一下子就触摸到采访的中心问题;有时就需要通过一些细节,悄悄地靠近主题。要注意抓住被采访者的一些细微变化,要从他的变化中悟出新意来,通过这些新意再提出一些新鲜问题纳入采访。

五、通讯员怎样记采访笔记

通讯员每次去采访的内容都会很丰富,在没有录音机的情况下(就是有录音机也要做简要的笔记),光凭自己的脑子是不可能全记住的。因此,采访的主要内容必须当场用笔记下来。通讯员做采访笔记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记具体

所谓记具体,不是把采访对象所说的话原原本本像录音机似的记下来,而是要记下他所说的具体内容。譬如人名、地名、数字和事实经过,等等。

有的内容要当场问清楚,如人名和地名不仅要问音而且要问字,避免写出同音不同字来。有些数字,对方口头谈了,还要反复核对准确。对有关的事情经过也尽可能记具体些。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事实,千万不要只记个概况、印象,要不然写成文章就容易出问题。

2.记原话

采访对象所说的能反映他思想的关键语言,要原原本本记录下来,不要经过自己改造、概括后再写上笔记本。因为人物的语言大都是有生活气息、有个性的,比我们概括的要精彩得多。记下原话还有助于事后对人物谈话内容的分析和判断。人物谈话时的姿态、口吻和气氛也要注意观察,必要的也可以记录下来,以备写作时参考。

3.记疑问点

采访中,总会有疑难之处,这些疑难往往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要向读者说明的重点。首先要问明白,然后记清楚,事后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

如果疑难问题一晃而过,待到写稿时,才发现没有弄清楚,不得不又要去补充采访,这就费时费力了。

4.记看到的

有的通讯员采访时很认真,也知道记下谈话中的重要内容,但写成的新闻稿往往只是一问一答式的,读起来比较单调,干巴巴的,没多大味道。为什么呢?其实问题不在写作的文字上,而在于采访时没有记录下另一项重要的内容——观察所得。采访对象在谈话时,随着谈话内容的改变,表情、态度也在变,这些变化同样是很宝贵的新闻材料。通讯员在采访时,不要只单单发挥耳朵的功能,还要多看、多观察——从对方的服饰、相貌到神态、动作,从室内的布置、陈设到室外天气的状况等。记录下这些,对刻画人物的个性、表现新闻的报道思想,往往能起到很独特的作用。

5.记想到的

上面我们讲了通讯员要记下听到、看到的,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记想到的。因为通讯员在采访时,大家的精神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通讯员不应该只做“记录机器”,还应随时跟着采访对象的思维转,随时产生联想——这个材料好,问清楚一点,可以充实报道内容;那个材料还可以,但不够具体,还要再深入问下去;刚才所谈到的这件事,和这次报道没多大关系,但也很有新闻价值,可以计划另一个新的报道……这些联想,有时只在脑子里一闪,如果不快点记下来,很快就消失了,所以通讯员必须简要地记下。

采访笔记要及时整理,时间久了,感觉和记忆就会打折扣,有些当场漏记的,及时通过回忆还可作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采访作用写好稿子。

六、怎样记采访笔记才能在写稿时用上

“记”是采访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有些通讯员在采访自己比较熟悉的行业或熟人时,记录不详,省略过多,觉得记不准可以再去找他,持一种随意的态度,往往在写稿时打开记录本,不是时间记不准了,就是数字记混,再不就是把一些事实张冠李戴了。而有的通讯员采访不熟悉的行业和人物时,生怕记不全,听什么记什么,有闻必录,笔记凌乱,没有中心,到写稿时就抓了瞎,不得不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重新整理笔记。也有的通讯员缺乏经验,该详记时不记,该摘记时详记。这样一来,很多通讯员采访笔记到写稿时用不上。那么,怎样记采访笔记才能在写稿使用上呢?

1.缩记主要的过程

缩记不等于速记,速记是逐字逐句地记录。缩记,即一是缩写,提取骨架,写出大意;二是写题目,把主要的思想写出来;三是用符号代替,可以用字代词、词代句以及用字母来简略地记下一个复杂的新闻事实。重要的是,要抓住事件发展的主要点、关键点及连接点;要记下思想认识的基准点、转折点;记下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梗概。为便于整理,在每页纸上只写一半,空一半。

2.记下重要的细节

采访时对细节的记叙要具体、细致。注意两点:一是容易出错的、非记不可的东西,如人名、地名、数字、引语等,记笔记时要记准,避免音同字不同和误听的差错。对于很多专门名词、行话也要弄懂含义,记得正确。二是事实的关键之处,大致经过、情节、原因、结果等来龙去脉,要记准确。

对一些弄不准的话,最好是当场弄准了再记下来。如果对方说不准,也要在笔记本上打个问号。数据和核心事实,必须听清问准后做记录。

3.抓住生动语言和环境特征

要把采访对象的那些表现力强、鲜明生动、说来上口、听来入耳的精彩语言记录下来,尤其是那些反映思想、性格特征和关键时刻的原话,一定要记下来。必要时作出选择,加以剪裁。如粗俗的、文法不通的、意思含混的或只有少数人能懂的方言,一般用不着记。现场采访还要留心观察,把与报道有关的东西都记下来。如采访或事件发生时的天气特征,被采访者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地形特征,采访的事件发生时的场景特征,被采访对象的人物特征、表情,甚至嗅到的、尝到的、触到的,都要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