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作为草根出身的游侠,他的墨家学说与贵族出身的孔子的儒家学说,在理念与思想上有对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墨子掀起了反儒的大旗。那么墨子的墨家主张与儒家学说究竟有什么矛盾?他又为何要非难与攻击儒家学说呢?
墨子的出身是一个平民,在墨子的著作里写道,有一个叫穆贺的人,当着墨子的面说他是贱民,墨子本人也没有加以否定,说,他就是一个贱民。钱穆先生说,墨子的行为和他的生活方式,近乎于一个刑徒,所以他被人们称为墨先生。
墨子既然是一个贱民,他的政治诉求当然和孔子不一样。孔子作为一个没落的贵族,他的政治诉求实际上是九个字,这九个字在《论语》里面有记载: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复兴被灭亡了的国家,让已经绝掉的世家大族重新继承起来,让流落到民间的贵族重新被举荐上来做官。他讲的这三句话,从某种意义上讲,跟他自己的政治利益有关,他自己就是一个逸民。他还有一个观点叫“亲亲”。什么叫“亲亲”呢?第一个“亲”是动词,第二个“亲”是名词。名词的“亲”是亲戚的意思。国家选拔官吏、任用官职,应该从什么范围里面去找呢?从有血缘关系的贵族里面去挑。
墨子不认为应该这样,在《淮南子·要略》上有这么一段话: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墨子一开始学的是儒家,接受的是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想一想,当墨子在学习孔子之术的时候,当他看到孔子讲的“举逸民”的时候,当他看到孔子政治上提倡“亲亲”的时候,他很快就反应过来,那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亲亲”,亲不到我这儿,我跟国君没有血亲关系,我也不是逸民,我老早以前早,就已经是平民了。所以,他背叛了孔子的学问。他的背叛可以说,几乎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淮南子·要略》上面有一句话叫: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孔道”就是“周道”,墨子认为孔子的书不好,所以背弃了孔道。既然背叛了孔道,他也得要找一个根据啊。他找到了夏朝,找到了夏禹。墨子是一个很讲苦行的人,而夏禹在他看来,就是苦行的代表。我们知道,大禹治水的时候是怎么样做的呢?
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
这是韩非子讲的,大禹亲自拿着治水工具,身先士卒,走在人民的前面,总是亲自到水里面开挖河渠,最后弄到什么程度呢?
股无完肤,胫不生毛。
大腿上没有肉了,小腿上没有毛了。所以,夏禹可以说是苦行的一个代表性人物。推崇夏禹,实际上只是墨子的一个策略,这个策略的目的,就是他要批判儒家,要和儒家对着干的。
如果说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是一位谆谆善诱的老者,那么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更像一位仗义执言的大侠。墨子为何要非难孔子?墨子和孔子的思想究竟有何不同呢?
墨子的文章里,有很多题目一看就知道是和儒家对着干的。你看,有一个题目《非儒》,一看就知道是跟儒家对着干的。还有一些题目看不出来,《兼爱》、《尚贤》这两篇文章,实际上,就是直接反对儒家“亲亲”和贵族政治的。还有《非乐》、《节用》、《节葬》,《非乐》反对享乐、反对音乐,我们知道孔子是非常喜欢音乐的。《节葬》直接反对儒家的礼乐文化,以及厚葬糜费的丧葬传统。还有《天志》、《明鬼》反对儒家的道德政治,反对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观念。还有《非命》,我们知道,孔子讲人是有命的,孔子讲君子有三畏,第一“畏”就是畏天命。但是墨子坚决反对这点。所以我们光看这些题目,就知道了墨子的文章里面,有很多文章直接和儒家对着干。
在墨子的文章里,以“非”这种否定形式为题的有四个,除了《非攻》是对社会上,当时的流行现象进行否定之外,《非儒》、《非命》、《非乐》,实际上,都是对于一种文化传统在进行否定。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讲,墨子实际上是在对前代的文化做清理,他对周王朝的文化说“不”。这真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一意孤行啊。
所以,我们可以说,墨子是一个思想界的大侠,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勇气的人。我们来简单看一看他的《非儒》这篇文章,他对儒家做了哪些批评?这篇文章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儒家的观点进行批判。从他列出的一些儒家观点来看,都是一些层次很低的,而且比较琐碎、不成体系的一些东西。从这些东西,我们大概也可以看出,在墨子的时代,孔子已经去世了,而孟子还没有出生。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儒家整体上显得非常寒碜,没有大的思想家。当时在社会上活动的儒者,都是“小儒“、“贱儒“。那么以墨子这样的身份和分量,和这些“小儒”和“贱儒”叫阵,是有一点贬低自己的。所以,我认为《非儒》这篇文章,不是墨子本人的作品。
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是直接批评孔子的,而且态度非常不礼貌,毫无敬意。直接称孔子为孔某,这显然不是墨子的口吻,墨子在其他地方讲到孔子的时候,毕竟还是讲孔子,而这篇文章里直称孔某,所以,这也是《非儒》不是墨子本人作品的证据之一。
《非儒》不但并非墨子本人所作,而且从内容上,也没有击中儒家学说的要害。这篇文章直接批评孔子的部分,所列举的孔子言行大都是出于捏造。所以,《非儒》的理论意义并不大。那么墨子是否留下了反对儒家学说的文章?他为何要非难与攻击儒家学说呢?
墨子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论上的总清算,实际上,不是在《非儒》这一篇里面,反倒是在《公孟》这一篇里面。在《公孟》里面,墨子列出了儒家的四点理论主张,他认为这四点理论主张一旦实行,一定会让天下灭亡。这四点理论主张是什么呢?
第一,墨子说: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
墨子说儒家认为天是不可信的,鬼也是不可信的。既然这样说,天会不高兴,鬼也会不高兴。因为墨家认为天是有意志的,鬼也是实际存在的,儒家得罪了天,得罪了鬼,鬼神肯定不高兴,那鬼神肯定要收拾你。所以就凭这一条,你就可以灭亡天下,这是儒家亡天下的第一点。
第二,墨子反对儒家所提倡的厚葬久丧。
儒家讲究厚葬和长久服丧。墨子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两点:第一,财产全部浪费了。儒家的厚葬在墨家看来,是把很多的财产都埋到棺材里面去了,葬一个人就相当于搬一次家一样,财产全部糜费了。而且活着的人为了守丧,在三年时间里都要哭,哭到最后生活都很苦,“扶后起,杖后行”,要别人扶着才能起来,要拄拐杖才能走路,“耳无闻,目无见”,耳朵也听不见了,眼睛也看不见了,人的身体全部被毁掉了。这样下去,天下都是病人,而且天下都是穷人,这样天下不是灭亡了吗?这是儒家亡天下的第二点。
儒家亡天下还有第三点:
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
儒家喜欢礼乐文化,喜欢唱歌,喜欢跳舞,喜欢音乐,这样也足以让天下灭亡。喜欢音乐,为什么能让天下灭亡?因为在墨家看来,音乐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墨子说,只有几种是必要的:有房子住,有衣服穿,有饭吃。除此以外,都是不必要的。不必要的事情越多,浪费就越多。不光浪费钱财,还浪费精力,所以,足以亡天下。
儒家还有第四个要灭亡天下的,就是以命为有,贫富寿夭,治乱安危有极矣。
儒家认为人都有命,《论语》中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既然是这样,一个人是贫、还是富,是长寿、还是短命,天下是治、还是乱,是安、还是危,这都有命中注定。既然是命中注定,人就不需要去努力了,人就不需要去奋斗了,人就不需要上进了,人一切都听命了,就在那儿消极地等待着,被动地结束命运了。这样的思想一旦宣传出去,必然会造成普遍的消极,所以肯定会亡天下。
当时,墨子说这话的时候,是和一个叫程子的人在一块儿辩论的。程子一听,就给儒家抱不平了,说,你说得太过分了。墨子怎么说呢?墨子说,如果儒家没有我讲的这四点,那就是我诋毁它。但是,我讲的这四点,儒家有没有啊?它确实存在着我所指出的毛病,所以我根本不是诋毁儒家,只是告诉它实情而已。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对于儒家思想,无论是在政治思想,还是道德审美上,进行了全面的反叛。在两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时期,诸子争论的核心是政治,那么在政治观点上,墨子与儒家,又有什么分歧呢?
墨子可以说是思想界的一个大叛徒,墨子对于儒家最大的反叛,还不是我们前面讲到的思想上的反叛,审美上的反叛,更主要的是政治上的反叛,还有文化立场上的反叛。
可以这么讲,在墨子的时代,反儒就是反周。因为儒家文化,实际上就是从周公的礼乐制度而来的。在墨子的论述里,他往往有意识地忽略周王的存在,他不但不把周王看作天下的共主,而且把他摈弃在天下政治之外了。为什么墨子特别强调“天”呢?他是用“天”来代替“天子”的,他想表明现在当今天下,只有“天”,已经没有“天子”了。
有一个故事可以证明这一点。在当时的楚国,有一个鲁阳文君。鲁阳文君是楚惠王时候的一个封君,他的封地在鲁阳,也就是今天河南鲁山县,和郑国是接壤的。他想攻打郑国,扩大自己的地盘。墨子听说了这个事情,便去阻止他,劝他不要进攻别人。因为墨子的基本思想,就是非攻,反对进攻别人。他是怎么样劝说的呢?他先打了一个比方,说鲁阳文君有一块封地,在封地里,有很多不同的区域。假如这些封地大都攻打小都,大家攻打小家,肆意杀人,大肆抢劫财物,你认为可以吗?鲁阳文君说,那怎么可以呢?在我的封地里,他们都是我的属下,是我分地给他们的,他们哪有权力互相兼并呢?所以如果大都攻打小都,大家攻打小家,我一定要惩罚他们。这话一讲,墨子就找到根据了。墨子说,同样的道理,天也拥有天下,就如同你拥有你的封地一样。既然你要严惩封地内部互相攻伐的行为,那么天也同样不允许天下发生互相攻伐的行为。如果你要发兵攻打郑国,天一定会惩罚你。
我们简单说明一下,那个时候国家的政治体制是怎么构成的。在人间,权力最高的代表就是天子,天子的权力来自于上天,所以他自称天子,就是天的儿子。天子下面分封了很多的侯,所以叫诸侯,“诸”就是很多的意思。诸侯的下面,又有很多的大夫,“大”也是多的意思。在大夫的下面,有很多的士,在士的下面,就是百姓。
我们来看一看,墨子在和鲁阳文君讲的这段话里,他讲,鲁阳文君如果要进攻郑国,是违背了天。这个话讲得就有意思了,因为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孔子有一句名言: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如果有秩序,礼、乐、征伐这些军事行动,都必须由天子来发动。如果不是天子发动的,诸侯之间互相攻打,天子要收拾他。可是墨子跟鲁阳文君讲的这段话里,显然就没有了天子。如果我们把孔子的这段话,换成墨子的口气,就是礼乐征伐自天出。
礼、乐、征伐不再自天子出了,而是直接出自天。“子”字一减,他删除的不是一个字,删除的是一个政治实体——周王,删除的是一个政治制度,就是周王朝的封建天下。
在这位平民思想家的眼里,没用共王周天子,也没有天下这个概念。那么对于国家的治理,墨子有什么主张呢?
在墨子的眼里,早已经没有周王了。既然没有天子,就没有天下这个概念,那剩下的只有国和家了。因为天子面对的是天下,诸侯面对的是国,大夫面对的是家。没有了天下,就只有诸侯的国和大夫的家,墨子把国和家两个字合起来,用来指代原先的天下。
我们可以这样讲,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使用“国家”这个词的人。我有一个统计,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国家”这个词只出现了两次。在《论语》这本书里,“国”字出现了十次,“家”字出现了十一次,“国家”这个词一次都没有出现过。分开和合起来意思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讲,《论语》里面没有“国家”这个词。比墨子晚的《孟子》里面,“天下”出现了一百七十多次,“国家”只出现七次。
《墨子》这本书里,“国家”出现了八十多次。而且我们后来还发现,墨子的一切主张都是为了国家的,墨子有一段很有名的话。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
到了一个国家以后,要根据这个国家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假如一个国家很混乱,那就应该要尚贤、尚同;假如一个国家很贫穷,那就应该要节用、节葬;假如一个国家的人都喜好音乐,沉迷于酒,那就应该告诉他们非乐、非命,要让他们不要天天享乐;假如一个国家很荒淫,不讲究礼节,那就要告诉他们要尊天、事鬼;假如一个国家以欺辱、掠夺、侵略、凌辱别国为事,那就要告诉他们要兼爱、非攻。
我们来看一看,墨子一口气说出了一大堆概念: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这些主张到底都有一些什么样的具体内容呢?这又和他的平民的立场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下一讲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