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中国文人的传统:书
就这样,从这天起徐静川教郑子浩练武的时候,只是练一个势子,然后指点郑子浩掌握一下姿势、体会一下运劲法门,就让郑子浩自已一个人去琢磨钻研。
反而是在教郑子浩习文时更上心,他发觉郑子浩实在是聪明,会认许多字,算术、唐诗也会不少,不过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他仔细询问了一下郑子浩,原来郑栋辉他们教郑子浩学习时是想到什么教什么,后来更是想方设法弄到一本新华字典后就放羊了,隨郑子浩弄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这种情况让徐静川咋舌不己,再这样下去,可真有‘伤仲永’之叹了,那可真是浪费了这小子的资质。不过,这也不能太怪罪于郑栋辉彭向红夫妇。如今这世界纷乱的不成样子,他们两个小人物有什么办法?也算郑子浩命好,能遇到自己,不致于明珠暗投。
徐静川仔仔细细地筹想了一下,他要好好调教郑子浩一番。把自己的一身本事甚至抱负都传给郑子浩,自己生不逢时,前半生国家兵荒马乱,外忧内患,好不容易天下一统。本以为会有一个治世出现。没想到领袖他老人家不习惯风平浪静的日子,非弄得人怨沸腾,也幸亏是刚刚开国,人气犹存,不至于发生覆国之祸。现在,自己也算是隐居山野,既然只能独善其身,那可做的也只能是得其英才而育之了!
徐静川觉得自己要帮郑子浩好好梳理一下所学,打下一个好的根基。郑子浩现在所学的完全没有系统,要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决定从头好好让郑子浩学习华夏的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都在古文里头,古文都是繁体字。徐静川首先要郑子浩好好学习繁体字,练习书法,而这个事正好可以和扎马步一起来,一文一武、交互辉映,两不相误。要知道写字是很精细的活儿,它对手部小肌肉和未梢神经的发展也是有促进作用的。会写很简单,写好就可说是一项高难动作,除了需要手部肌肉有一定力量之外,还需要有大量言语运动分析器的参与和手指手臂动觉的协同。同时,还需要有长时间练习的耐心和耐力。这些,对于别的小孩来说都是些极难克服的障碍,而对于郑子浩来说,却不存在。
徐静川首先要郑子浩从楷书入手。要知道楷书是书法中的功底字,因此、学书应先从楷书入手。徐静川说:“楷如站、行如走”。他教导郑子浩说如果学书不先从楷书入手、不学好站立,那么怎能谈得上行走,又怎能走好?就像练武,如果马步不牢,自然脚底无根,那怎么能行?
他首先要郑子浩慕写“永”,要知道笔画是字形构成的最基本元素,学书须从点画开始,书深墨以成点,引点以成画、积画以成字、积字以成章、万字千言、莫非点画错综组织而来,故学书应先学点画,“点画者,书之栋梁椽柱也”。所以点画是组成汉字最基本的要素,没有点画无以为字,点画不精,其书难成。而“永”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是练字的第一法门。
徐静川在书桌前站好马步,手握一管狼豪,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为郑子浩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徐静川特意放缓节奏,边写边说。
郑子浩站在一边,清楚地看着徐静川如何一边扎马步一边练字。
放下毛笔,端详了一番自己的书法,徐静川点了点头,示意还在揣摩笔意的郑子浩站过来一点,他给郑子浩讲述起“永字八法”的来历来,让郑子浩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相传这“永”字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将此其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这段时间里,徐静川将练书法的要点一一讲给郑子浩听,要他牢牢记在心间。他说:笔画决定了书法成字的美与丑。基本笔画犹如盖房屋的梁柱和一砖一瓦,如果梁柱、砖瓦的质量都是次品,歪歪扭扭,所盖房屋怎能谈得上美观和牢固呢?因此,练习好基本笔画,为写字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很重要的。
又说了如何进行部首部分的训练。他讲在汉字里除了独体字外,大部分字以各种偏旁部首与其它结构单位组合而成的,偏旁部首的形态变化往往在一个字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熟悉不同偏旁部首的结构用笔,可以熟练地将其加以变化运用,故练习汉字的结构,须先从部首开始是较易入门的。
然后是说间架结构的练习。间架结构、古称“结字”,简称结构,是指研究字点画与点画之间的搭配方法以及组合变化规律,要掌握好楷书的间架结构,必须抓住以下几点:
重心平稳,穿插避就,一个字要站的稳,首先要做到重心平稳,要做到重心平稳,就要围绕字的中心来安排笔画,注意笔画之间的避让穿插。疏密得当,首尾呼应,无论字的繁简如何,书写时都要疏密有度,呼应顾盼。平正为主、稳中求变、横平竖直、力求平正是每个初学者学书时的基本要求,但也要灵活运用使字形生生动活泼。徐静川一边写边说,说完一幅畅淋漓的主席的“沁园春雪”就写好呈现在书桌上,郑子浩前世也练过书法,有点眼光见识,直觉得徐静川的字比后世出名的书法家启功好多了。
最后徐静川还与郑子浩讲了章法,虽然是言之过早,但也要郑子浩记住。“章法”是研究字与字与行与行以及通篇之间的布局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幅式,书写行式,落款,铃印四个方面,是通过四边留白,首字管领,行气贯通以及穿插,接应映带,起伏等手法,对那些所要书写的字体和内容,进行立意谋篇统筹布局,使之组成一个精神团聚,宾主掩映,上下相承,首尾贯通的有机而和谐的整体。了解章法,并能把它在现实的学书中运用得当,关键在于要掌握好这个整体内部对立统一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使其在创作时的笔法取势,字形创造、风格、气势的表现,以及章法整体所体现出的神韵,达到完美的统一。
徐静川自幼家学渊源深厚,他教弟子自然也希望他文武兼备,他说世间万物,理出一源,例如书法与武术就是如此:二者形式皆源干自然(从象形到抽象)书法、武术皆是自然而來,由象形而至抽象「不似之似」的艺术境界;皆为形式決定內容(工於形式而丰富于內容)书法的內容是趣味,武术的內容是劲意。他也不管现在说这些,对郑子浩而言,就是对牛弹琴。
郑子浩站着马步,慢慢地研墨,此刻,他面前这张书桌是徐静川为了让郑子浩更好的练字,配合他的身高,而特意叫人做的。郑子浩手执一管毛笔,在一张白纸上练习书法,中国人对书法极其热爱,对于古人来说要想出人头地,写不出一手好字就免谈。他练字的刻苦程度和进步让徐静川欣慰不己,现在,徐静川己经开始让他临摹法贴,而不是仅仅习练“永字八法”了。
郑子浩是个左撇子,习惯左手执笔,郑子浩前身也喜爱书法,最欣赏的书法家是欧阳询,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所以徐静川安排郑子浩每日早起扎马步时,临摹三遍欧阳询的《张翰思鲈贴》,郑子浩毛笔字颇有天赋,临摹欧阳询的字贴虽然不久,却略具其神韵。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坠石,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徐静川把这些书诀都整理出来,让郑子浩背诵下来。到了下午,徐静川便安排郑子浩临摹的是汉末三国的大书法家钟繇的最知名法贴《宣示表》,由于他的勤奋,虽然正式练字的时日还短,但小楷练得虽不敢说神似,却也颇得《宣示表》的形似。
世传钟繇得到蔡邕的书法秘决后书法大进,而后传之于卫夫人,卫夫人传于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乃至后世千年名气最大的书法家,出身于琅琊王氏这样的顶级门阀,是超级大名士,因此,临摹钟繇的《宣示表》正可以溯本正源,深入领悟王羲之书法的精髓。
郑子浩拿定主意,楷书就从钟繇《宣示表》入手,行书借鉴欧阳询的《张翰思鲈贴》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还有,他想练就左右手皆可执笔书写的绝技,他现在年纪小,时间都可以用来学习。而且作为二世为人的重生者,他深知以后时代的大潮是如此汹涌澎湃,大概再没有时间让他来学习这些冶情养性的传统文化了。所以现在一定要抓紧时间啊!以后要出名,就一定要出奇、出新,那么以后就左手练习楷体《宣示表》、右手练习行书《张翰思鲈贴》吧。
这个夜晚睡觉时郑子浩在想:重生前我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又在网络上浏览记忆了那么多的文学、音乐作品,还了解了那么多的新时代的弊端及其解决方法,可谓见多识广。我有穿越者的前瞻优势,我现在时间充沛,最重要的是我现在年纪还小,而我师父这么有学问,我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武术、绘画、书法、音乐,我都可以学,不信学不会、学不精。不过,我可不想皓首穷经,就这么一直学习下去,作个文人学者;我要利用我所掌握的知识,做个站在时代大潮上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