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基层工会日常工作手册
46529900000046

第46章 基层工会的社会保障工作(2)

④积极向职工群众宣传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政策,引导职工树立社会保障观念,明确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提高自我维权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社区工会监督工作的重点是监督有关保险金的发放,低保户的认定以及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主要做法是召开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接受群众来信来访,了解有关政策规定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建议社区妥善处理。

(3)做好工会社会保障监督工作,要求工会组织和工会保障工作干部:

①要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观念。

②要深入实际,联系群众,掌握实情。

③要学好会用有关法律政策,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④要克服不敢监督的畏难情绪,对社会保障工作中的违法、违规、违反政策及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坚持原则,敢于善于斗争。

总之,工会组织和工会保障工作干部只有不断提高监督能力,掌握监督的方法,才能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做好监督工作。

3.工会推动再就业工作的具体措施

劳动就业的方针和原则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深化劳动就业体制的改革,要求“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这实际上就是我国新时期劳动就业的方针。

我国现阶段劳动就业的原则有以下五项:

(1)平等就业原则。平等就业,是指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利和就业机会。《劳动法》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2)相互选择原则。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是指劳动者自由选择用人单位,用人单位自主择优选择劳动者,这也叫双向选择。

(3)竞争就业原则。竞争就业,是指劳动者通过用人单位考试考核竞争取胜而获得就业岗位。这样,可以促使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

(4)照顾特殊群体人员就业原则。特殊群体人员,是指谋求职业有困难或处境不利的人员,包括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人员。《劳动法》第十四条规定:“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的就业,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5)禁止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就业原则。《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这是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工会推动再就业工作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中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部分企业亏损严重,效益滑坡,资不抵债,甚至停产和破产,造成大批职工下岗和失业。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困难,光靠国家举办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是不够的,还应该在国家唱主角的同时,采取必要的配套措施和补充保险,从而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工会在经济转型期的新任务。在认真实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程的过程中,各地基层工会参与建立职工补充保障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职工补充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就业、帮困救助和开展以基层为重点的互助合作。基层工会在促进就业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为弱势群体“造饭碗”,为政府分忧,为职工解难,轰轰烈烈而又扎扎实实地开展再就业工程工作。

各地工会广开就业渠道,成立再就业指导中心和职业介绍机构,穿针引线扩大就业面。利用企业工会组织系统的相关信息网络,加速再就业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定期发布再就业指导信息;在组织“安置下岗职工的洽谈会”、“下岗职工再就业联络站”时,供需双方直接协商,其中往往少不了企业工会干部直接参与组织,居中调节。

工会抓就业培训,提高职工再就业竞争能力。企业工会组织利用自身优势,如有场所、有经费、易找教员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各种形式的职工技能培训和转业转岗训练,有的企业提出,让职工“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这一战略性工程的实施,明显地提高了下岗失业人员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工会抓协助落实再就业政策,体现维护职能。例如:凡涉及到减员、下岗、分流事项都提交职代会讨论;规范下岗程序,坚持平衡分流、有序下岗的原则;企业工会与行政部门一同确定下岗条件及人员,防止亲化组合;坚持家庭特殊困难的职工特殊处理的原则,做到公平、公正。透明,有序有度地减员,平衡职工心理。有的城市还专门成立了再就业工作督查办,同时还负责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发放等情况进行监督。工会抓企事业发展,拓宽职工再就业渠道,实现职工自我解困再就业。各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自救基地、再就业基地,积极兴办工会企事业、解困贸易市场和第三产业,力所能及地帮助下岗和失业人员再就业。

工会抓宣传教育。利用企业工会贴近广大职工群众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表彰再就业先进典型,启发诱导职工切实转变就业观念。

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我国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即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最低数额。由于在劳动关系中,与用人单位相比,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及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实,可能会导致用人单位过分压低劳动者的工资,使其个人及家庭产生生存危机,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作用即在于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实现社会公平。

《劳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所谓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用人单位依法应当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所谓法定工作时间,是指按国家工时制度规定的时间。所谓正常劳动,是指劳动者按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从事的劳动。劳动者因探亲、结婚、直系亲属死亡按照规定带薪年休假、探视假、婚丧假、生育(产)假、节育手术假等国家规定的休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视为提供了正常劳动。但是,如果是由于劳动者本人的原因,造成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未提供正常劳动,则不适用于最低工资保障。

根据劳动法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新的《最低工资规定》(于2004年3月1日起施行)。这个规定为最低工资标准立了新的规矩,不仅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新特点以及劳动者对权益维护的新需求,而且彰显了对低收入者和劳动力市场中相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精神。

4.做好社会保险工作的相关策略

养老保险及其相关政策

养老保险是劳动者在达到国家法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退休年龄界限,或因年老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时,退出社会劳动后,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帮助,保障其晚年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是世界各国较普遍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制度中受保者身份最稳定、享受时间最长、费用开支最大的项目,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1997年,我国政府统一了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企业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男性职工60周岁,女性干部55周岁,女性工人50周岁),且个人缴费满十五年的,退休后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基础养老金月标准相当于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20%左右,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个人账户(比例为本人工资的11%)累计储存额的1/120。国家参照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和职工工资增长情况,对基本养老金水平进行调整。2003年,企业参保退休人员月平均基本养老金为621元,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险管理服务社会化。此外,我国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不同于企业的离退休养老制度。

最初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只覆盖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1999年,我国把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规定将城镇个体工商户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为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缴费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职工个人按本人工资的8%缴费。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按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18%左右缴费。增加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

2000年,我国政府决定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包括: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投资收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按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条件实行市场化运营。2001年,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主要包括: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实现部分基金积累,探索基金保值增值办法;改革基础养老金计发办法,将基础养老金水平与职工参保缴费年限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职工参保缴费十五年后每多缴费一年增长一定比例的基础养老金;统一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缴费办法,缴费基数统一为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缴费比例统一为20%。在辽宁省进行试点的基础上,2004年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吉林、黑龙江两省。

医疗保险及相关政策

医疗保险是国家为补偿劳动者因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通过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参保人员患病就诊发生医疗费用后,由医疗机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并享受相关的医疗服务。

我国于1998年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在全国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目前,我国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在覆盖范围和缴费方面政策规定,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包括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各种类型企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公有制企业单位的职工和退休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也可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资金来源主要为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医疗保险费;用人单位缴费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个人缴费为本人工资的2%;退休人员个人不缴费。个人缴费全部划入个人账户,单位缴费按30%左右划入个人账户,其余70%左右建立统筹基金。在支付标准方面政策规定,医疗费由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共同分担:门诊(小额)医疗费用主要由个人账户支付;住院(大额)医疗费用主要由统筹基金支付。统筹基金有明确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起付标准原则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一般为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主要从统筹基金中支付,个人也要负担一定比例。退休人员个人负担医药费的比例适当低于在职职工。

为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降低成本,国家同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制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的目录;保证参保人员享受必要的医疗服务,限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利用效率;对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和药店实行定点管理,建立竞争机制,选择医疗行为规范、服务较好的医疗机构和药店作为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制定和不断完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结算办法。同时,为满足不同参保人员的医疗需求,我国还通过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参保人员的个人负担。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普遍建立了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制度,其资金来源主要由个人或企业缴费,以解决超过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国家鼓励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主要用于解决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以外的医疗费用负担。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成本中列支。对国家公务员及原享受公费医疗的事业单位人员,建立公务员医疗补助制度。国家逐步建立主要由政府投入支持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失业保险及其相关政策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运用大数法则原理,通过用人单位和个人筹资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而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的一定时期的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