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实验动物科学与应用
4652900000028

第28章 实验动物防疫与疾病的控制(2)

(4)其他注意事项:新引进的啮齿类动物应该有供应商的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书,最新健康检测报告,检查运输的包装,注意运输途中是否被病原污染。新引进的兔除了无其他传染病外,特别要注意是否注射过兔瘟、巴氏杆菌、魏氏杆菌的疫苗。新引进的犬和猫应该有供应商提供的最新健康报告,犬必须有犬瘟热、传染性肝炎、犬病毒性出血热等免疫证明,无体外寄生虫、弓形体等。新引进的灵长类动物要避免人畜共患病,特别要防止B型疱疹病毒与结核病。

511.何谓灭菌?灭菌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杀灭所有活的微生物叫做灭菌。

主要的灭菌方法有热灭菌法、冷灭菌法和60Co辐照灭菌法。灭菌法的温度、时间见表61,辐照灭菌的剂量是3~5Mrad。

512.何谓消毒?消毒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驱除或杀灭有害微生物叫消毒,消毒比灭菌范围狭窄,它不能杀死细菌的芽胞。消毒剂不能用于灭菌。

主要的消毒方法有化学药液浸泡法、清洗、熏蒸消毒法和热消毒法,80℃的热消毒药水清洗是良好的消毒方法。表62是实验室常用的消毒药液简表。

513.如何对实验动物的饲养室和实验室进行消毒?

实验动物的饲养室和实验室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消毒:

(1)动物全部清理转移出饲养室(实验室),用除虫菊酯灭虫;(2)用3%~5%的来苏儿喷雾消毒后,将能高压灭菌的材料转移出饲养室(实验室),清扫室内,清除所有的污物;(3)用中性的洗涤液洗刷墙壁、门窗、天花板和地面,必要时可以用2%的热烧碱水洗涤,再用高压水冲洗干燥;(4)关闭空调及通风口、人员更衣室,用0.05%~0.2%的新洁尔灭或3%~5%的来苏儿喷雾消毒;(5)干燥,对死角、排水沟、地面再次喷雾消毒;(6)人员更衣室用水喷湿墙壁、地面、天花板及一切用具,用薄膜和胶带封闭门窗与通风口,保持室温在25℃、湿度在80%以上,按15ml/m3福尔马林加7.5克高锰酸钾熏蒸,24~48小时后通风换气;(7)用于消毒的容器移出饲养室(实验室),通风48小时;(8)进行落下菌数检察,合格后引入新动物。

514.实验动物的饲养室和实验室如何进行喷雾消毒?

(1)配制各种消毒液;(2)穿戴好工作服、胶鞋、帽子、防毒面具、手套后进入清扫后的饲养室(实验室);(3)关闭空调,将通风口、电源插座等用胶带纸封闭;(4)将配置好的消毒剂装入喷雾器药罐中,进行喷雾;(5)喷雾时按天花板、墙壁、器具(笼架等)、地面顺序依次进行;(6)喷雾器规定量(50ml/m3)喷雾后,关闭门窗,保持2~3小时;(7)穿着灭菌工作服,进入饲养间,启封进出气口,通风换气2~3天,并将熏蒸容器移出。

515.实验动物的饲养室和实验室如何进行熏蒸消毒?

(1)按15ml/m3福尔马林加7.5克高锰酸钾计算出用药量;(2)更衣、戴防毒面具、手套后,将装有高锰酸钾容器、福尔马林、塑料胶带容器带入经喷雾消毒过的饲养室(实验室);(3)用喷雾器将室内天花板、内墙壁、地面和用具等喷湿;(4)将福尔马林倒入放有高锰酸钾的容器中,迅速退出室外,并用塑料胶带密封门缝;(5)静置24~48小时,保持室温在25℃;(6)穿灭菌工作服,戴防毒面具进入室内,启封进出气口,通风换气2~3天,并将熏蒸容器移出。

516.鼠痘是由哪种病毒引起的疾病?它的流行病学的特点是什么?

鼠痘(MousePox)是由鼠痘病毒(MPV)引起的实验小鼠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是危害实验小鼠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本病多呈暴发性流行,致死率极高。临床表现有四肢、尾和头部肿胀、溃烂、脚趾脱落,故又称脱脚病。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鼠和隐性带毒鼠,经皮肤病灶和粪尿向外排毒,污染周围环境。

病毒可经皮肤伤口侵入机体,也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被感染的动物于10天左右皮肤损伤部位出现特征性病变。康复小鼠可以通过粪便长期排毒,成为传播感染的主要传染源。

饲养人员和节肢动物均可成为本病的机械传播者,几乎经所有的途径接种后均可获得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饲养管理不当,以及隔离、检疫制度不严等都会促使本病的发生。

近年来,由于肿瘤的接种移植,易将鼠痘病毒直接接种给实验小鼠。

517.鼠痘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如何诊断?

鼠痘临床上分为3种病型:

(1)急性型多见于初次发生此病的鼠群,病鼠被毛粗乱无光,食欲废绝,多于4~12小时内死亡。急性期未死亡小鼠可转为慢性型。

(2)亚急性型多为皮肤型,病鼠口鼻及眼睑肿胀破溃,一侧或两侧眼睛流泪,角膜溃疡穿孔,四肢及尾部肿胀,出现痘疹,并有浆液性渗出物,随后患处结痂,尾、脚坏死,坏疽,1~2天坏疽部脱落,病鼠不愿行走或拖地而行。孕鼠流产,一般在数天内死亡或逐渐康复。

(3)慢性型见于本病流行后期,死亡率和发病率下降,偶尔有皮肤型病鼠出现,育成鼠生长发育缓慢,生产率下降。

本病的主要特征为头面部肿胀,脚肿,断尾或脱脚,据此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解剖观察可见明显的肝、脾肿大。有几种血清学试验可用于检查鼠痘,标准的试验为血细胞凝集抑制,另外,免疫荧光试验、凝胶扩散、ELISA试验也可用于检查鼠痘。

518.鼠痘给实验研究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预防控制?

鼠痘严重干扰实验研究。急性病例,小鼠突然死亡,实验中断,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慢性病例,出现全身症状,使实验结果混乱,且污染环境,使病毒广泛传播,严重影响科研工作;隐性感染小鼠,无临床症状,许多应激因素如X射线、各种化学毒素、组织移植、肿瘤和运输等,均可使鼠痘病毒激活而使本病流行。

鼠痘的预防控制:应当严格建立检疫制度,防止隐性带毒鼠进入实验动物设施是最根本的预防措施,一旦发生疫情,对所有鼠群进行扑杀,对实验动物设施彻底消毒后,方可引入动物。

519.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是由哪种病毒引起的疾病?它的流行病学的特点是什么?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LymphocyticChoriomeningitis)是由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引起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病毒性疾病。小鼠感染表现为大脑型、内脏型和迟发型3种病型;人类感染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和脑膜炎。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一种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疾病,小鼠、大鼠、豚鼠、仓鼠、犬、猴、鸡、马、兔等均易感。但只有持续感染的小鼠和急性感染的金黄仓鼠才能传播病毒。在带毒小鼠的所有器官中,终生含有高滴度的病毒,带毒小鼠可经唾液、鼻分泌物和尿液向外排毒。含病毒的鼻分泌物可能引起呼吸道传播,随后病毒在鼠群内传播,许多小鼠可成为无症状的带毒者,并通过子宫和乳汁传给后代,其后代可成为终生带毒者。

由此可见,若无意中引入一只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隐性感染小鼠,一个鼠群即会很快被全部感染而成为一群持续感染的带毒者。

520.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如何诊断?

小鼠感染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后,依年龄、感染途径及其他因素的不同,可表现为3种临床类型:

(1)大脑型:成年小鼠经脑内接种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可产生一种具有显着特征的疾病,接种后5~6天,有的小鼠突然死亡;多数小鼠表现呆滞、嗜睡、不愿走动、被毛粗乱、眼睛半闭、弓背、消瘦,并常见结膜炎和面部肿胀。特征性的表现是抓着尾巴倒提时,小鼠头部震颤,肢体阵发性惊厥,最终表现为后肢强直性伸展。小鼠多在症状出现后1~3天内死亡。

(2)内脏型:经腹腔接种后6~7天所感染的小鼠表现被毛粗乱、结膜炎等症状,部分小鼠出现腹水。

(3)迟发型疾病:此型见于出生后立即感染的带毒小鼠和先天性带毒小鼠。开始并无症状表现,经过半年至1年时间,病鼠表现为被毛粗乱、弓背、体重减轻、尿蛋白、腹水、行为异常、生长缓慢、产仔减少、寿命缩短等症状。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可将病鼠的脑、肝等脏器制成的乳剂或直接用患鼠血液接种于易感的成年小鼠脑内,小鼠通常在接种后4~5天发病,病鼠震颤,痉挛,随即死亡。取病死小鼠的肝组织制成冰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试验检查肝组织中的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抗原。

(2)血清学试验:多用补体结合试验、ELISA试验等检查,其中后者效果更佳。

521.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给实验研究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预防控制?

(1)实验动物和人类感染该疾病可引起流感样症状和脑膜炎。

(2)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在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大量复制,从而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3)影响肿瘤学研究:常可污染肿瘤移植物,促进或抑制移植肿瘤在体内的生长。

(4)影响代谢研究:在某些品系小鼠胰岛β细胞内长期存在,产生类似于Ⅰ型糖尿病的代谢和病理变化。

预防与控制:野生家鼠经常携带此病毒,因此防止野生家鼠进入动物房是保持群体免受感染的重要措施。如果发现小鼠已被感染,最有效的措施是将所有小鼠全部淘汰,彻底消毒后,重新引种,建立新种群。

522.何谓小鼠仙台病毒感染?

小鼠仙台病毒感染(SendaiViralInfection)是最难控制的病毒性疾病之一。20世纪中叶,日本仙台大学医学院首先用小鼠从婴儿流行性肺炎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命名为仙台病毒。以后有类似的报道和研究,最终研究人员发现致人和鼠肺炎的是两种病毒,它们有共同的抗原,使人致病的是血吸附病毒,而使鼠发病的是仙台病毒。实验小鼠仙台病毒感染非常普遍,我国也不例外。

临床表现为两种病型,急性型多见于断乳小鼠,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多数情况下呈隐性感染,可对实验研究产生严重干扰。

流行病学特点:自然条件下仙台病毒可以感染小鼠、大鼠、仓鼠和豚鼠。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是仙台病毒传播和扩散主要的方式。实验条件下,多种途径均可使小鼠感染。实验小鼠感染仙台病毒后,可使肺部正常抗菌能力减弱,从而使小鼠易继发细菌性肺炎。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气温骤变、忽冷忽热等环境因素可加重发病和流行。

523.小鼠仙台病毒感染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如何诊断?

仙台病毒感染症状极轻,许多感染在临床上不显症状,只有少部分小鼠表现出弓背、被毛竖立、眼睛被分泌物蒙蔽、呼吸困难等症状。解剖动物时,可见鼠肺呈杨梅色,切开时有泡沫状血性液体。感染5~10天后,肺部病变愈加明显,偶尔有肺脓肿,恢复期的病灶为灰白色。病后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普遍下降,幼鼠发育不良。

主要采用免疫学方法诊断,补体结合反应、放射免疫试验和酶免疫测定法都是常用的诊断手段,其中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最为敏感。

524.小鼠仙台病毒感染给实验研究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预防控制?

仙台病毒隐性感染会给实验研究带来严重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免疫系统的干扰:可严重影响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2)对致瘤作用研究的干扰:仙台病毒感染后遗留的组织学改变易与浸润性肺癌相混淆;对实验性化学致癌作用具有较强的影响,能抑制诱发肺癌。

(3)对鼠类生殖繁育的影响:妊娠母鼠在感染仙台病毒后会严重影响胎儿的发育,增加新生乳鼠的死亡率。妊娠大鼠的生殖繁育也会被严重干扰,易造成胚胎死亡。

预防与控制:仙台病毒感染是最难以控制的疾病。美国杰克逊实验室采用过滤帽和剖腹产的方法可保持动物免受感染。此外,工作人员保持相对稳定和限制参观人员亦能减少感染机会。屏障环境能防止感染,减少种群的污染。

525.鼠肝炎是由哪种病毒引起的疾病?它的流行病学的特点是什么?

鼠肝炎(MouseHepatitis)是由鼠肝炎病毒(MHV)引起的,临床表现为肝炎、脑炎和肠炎。多数情况下呈亚临床感染或隐性感染,但在某些应激因素作用下而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引起急性发病和死亡。

流行病学特点:鼠肝炎病毒主要经空气和接触传播,病鼠的粪便、鼻咽渗出物,甚至尿液均含有大量的病毒,健康小鼠接触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和周围环境等,经口、鼻等途径传播均能发生感染。蚊子可作为机械带毒者传播此病。

526.鼠肝炎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如何诊断?

临床上鼠肝炎可分为3种类型,即嗜肝型、嗜神经型和嗜肠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一般临床症状为抑郁倦怠,营养不良,体重减轻,尿色变深。(1)嗜肝型肝炎病毒可引起肝坏死、黄疸和腹水,这些症状在乳鼠和成年鼠中都可以见到。(2)嗜神经型肝炎病毒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坏死,导致后肢松弛麻痹,也可见到惊厥和旋转以及结膜炎。(3)嗜肠型肝炎病毒常引起肠内壁损伤,肠内容物为水样黄色黏液,有时肠内出血,粘连或炎性细胞渗出,坏死部常形成合胞体。

血清学方法是确诊鼠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酶联免疫实验法和免疫荧光检测法比较敏感,可以作为特异性诊断。分离培养病毒和对组织内毒素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亦可进行诊断。

527.鼠肝炎给实验研究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预防控制?

(1)鼠肝炎与某些微生物发生混合感染或在实验条件的刺激下常会暴发而导致动物实验中断。

(2)鼠肝炎病毒可改变各种免疫应答参数。

(3)鼠肝炎病毒感染也可使大量的酶系统发生改变,增高某些肝酶活性,降低另一些肝酶活性。

预防与控制:鼠肝炎病毒是实验鼠群中难以清除的病毒之一,除非采取剖腹产结合屏障、隔离环境饲养。

528.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哪种病毒引起的疾病?它的流行病学的特点是什么?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HemorrhagicFever)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大、小鼠多表现为隐性感染,并长期向外排毒,从而危及人类。人类感染后,呈现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烈性传染病。20世纪后期多次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人群,特别是实验人员感染较多,在我国均有发生。

流行病学特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自然宿主主要是小型啮齿类动物,如大鼠、黑线姬鼠、褐家鼠等,并可传染给人,人类主要是由于接触带病毒的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而受感染。

流行病学观察表明,污染尘埃飞沫物形成气溶胶吸入感染被认为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另外,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可能也是其传播途径之一。此病毒在人类发生具有地区性、季节性、普遍易感性等流行特点。

529.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如何诊断?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流行性出血热是人畜共患病,在人类可引起严重疾病。大鼠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一般无临床症状。

诊断:由于大鼠感染出血热病毒几乎没有临床症状,因此,定期的实验室检查对了解本病毒感染情况非常重要。最常用的主要是血清学方法,其中,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经典检测方法,可检出病毒特异性抗体。其他血清学方法还有免疫酶染色法、ELISA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空斑减少中和试验等。

530.流行性出血热给实验研究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预防控制?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大鼠几乎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也不发生死亡,一般不会影响实验研究的进程。但作为一类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实验人员的影响是可怕的,必须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