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董氏针灸注疏
4652600000004

第4章 董氏针灸穴位精解(1)

笔者以下注解的关于董氏针灸奇穴的部位、解剖、主治、取穴、手术、注意、应用几项,以1968年版《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的原版内容为主。1968年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传世极少,董门的多位师伯、师叔也未曾见过,是研究董氏针灸早期设穴思想的最好书籍。在吾师全民先生的指导下,笔者以1973年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为辅,同时在董氏奇穴的定位、主治等方面参考了赖(金雄师伯)氏版《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杨(维杰师伯)氏版《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胡(文智师伯)氏版《最新实用董氏针灸奇穴全集》、胡(丙权前辈)氏版《董氏奇穴图谱治疗学》等诸多董氏针灸书籍,这些董氏针灸及董氏奇穴系列书籍,各位前辈依据个人的经验,对董氏奇穴有所增减或发挥之。

今笔者依据1968年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的原版内容做注解,兼顾1973年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常用穴位。故1973年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的原版内容,在本书中会特别注明,但是2与后来的董氏奇穴书籍有不同之处的地方,请读者自行对照。

新增解部一项,是原版《董氏针灸正经奇穴》中没有的,是作者依据对董氏针灸奇穴穴位主治的理解而增添的。

一一部位(手指部位)

【大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偏向大指外开三分。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支,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心脏病、膝盖痛、小肠气、疝气(尤具特效)、眼角痛。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当食指第一节中央偏向大指三分是穴。

手术:五分针,正下一分属心脏分支神经,正下二至二点五分属大小肠经。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解部:心脏及六腑分支解部。

【小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外上方,距大间穴高二分。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支,肺分支神经,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支气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心跳、膝盖痛、小肠气、疝气、眼角痛。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当食指第一节外上方,距大间穴上二分是穴。

手术:五分针,正下一分属心脏分支神经,正下一至二点五分属肺分支神经。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解部:肺分支解部,心脏及六腑分支解部。

【浮间穴】

部位:食指第二节中央外开(偏向桡侧)二分,距第三节指横纹三分三。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支,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偏向桡侧)二分,距第三节横纹三分三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二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解部:心脏及六腑分支解部。

【外间穴】

部位:食指第二节正中线外开(偏向桡侧)二分,距第三节横纹六分六。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支,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偏向桡侧)二分,距第三节横纹六分六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二分至二点五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解部:心脏及六腑分支解部。

【中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正中央。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支,肺分支神经,心脏及六腑神经。

主治:心悸、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昏。

取穴:手心向上,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二分五。

应用:外间、大间、小间、中间四穴同时用针,为治疝气之特效针(治疝气成方),单手取穴即可。

解部:肺分支解部,心脏及六腑分支解部。

各家论述简记

杨维杰师伯:依据董师对应针法第四种之“手躯顺对法”。手躯顺对法:上肢除与下肢有对应关系外,与躯干亦有对应关系,将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呈顺向并列位置,则有如下对应:即上臂与胸(或背)脘,肘与脐(腰),下臂与下腹(腰骶),手与阴部。如腰骶或下腹部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疗,阴部有病可取手部穴治疗。反之,下臂病也可取下腹或腰骶部穴位施治。董师以大间等五间穴治疝气即与此一原理有关。

董师以五个“间”穴治疗疝气,具有一定的道理。此五穴均在食指上,与大肠经有关,透过“肝与大肠通”之理论,治疗小肠气、疝、睾丸偏坠当然有效。董师极为注重心与膝之间的关系,凡能治心脏病变之穴位,亦常用于治膝部疼痛。

胡文智师伯:大间、小间、侧间(新增)、中间、下间等五穴为治疗疝气之特效穴。在120名疝气患者治例中,痊愈者98人,减轻者17人,无效者5人。

赖金雄师伯、胡丙权先生均遵董公成方治疝。

解语石注

1.《素问·阴阳别论》:“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素问·五脏生成》:“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紸,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

《素问·脉要精微论》:“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素问·大奇论》:“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

《素问·脉解》:“厥阴所谓颓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从以上引述的经典原文中,我们可以知道,“疝”之为病,病在五脏六腑,每脏均能引发疝气,从对应全息角度来讲是不够的,仅仅从肝与大肠的别通来论述显然也是不够的,如果肝与大肠通,那么是肝足厥阴脉与大肠手阳明脉两经脉相通,还是肝气和大肠之气通?很多时候刺肝足厥阴脉的大敦穴及其他穴位,常能使偏坠解于片刻。但也有不效者,此时我们就应该思考这个穴位相通体系的完整性及局限性,从而更有利于临床。

因为从疝气的病机来看,病在脏则在心,其用在肝,其因多在六腑,后世对疝气有“七疝”的论述,从五脏六腑的各个角度来阐述“疝”的病机。民间称疝气为偏坠,也叫肠坠等,也是从六腑的角度来论述的。

再看五间穴的解部,解部在心、肺、六腑,而穴在大肠手阳明脉上,这样就能涵盖大部分疝气的治疗。

在心解部者,用大肠手阳明脉来泻心火能达到治疗疝气的作用,也就是以上“五间穴”解部在心的原理,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病机,从心论治是有效的。

在肺解部者,大肠手阳明脉与肺手太阴脉相表里,以从阳引阴的方法来达到肺主治节的目的,以表治里,所以作用在肺,则可以以肺(金)克肝(木)来治厥阴疝,也可通过肺主治节来通调水道。通过治理调节功能更能达到使三焦通调水道的目的,况且这个五间穴,还能治疗肺系的疾患。

在六腑者,因为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皆为阳,均能引起疝气,结合上述《素问·阴阳别论》“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索泽”王冰解释为“热甚则精血枯涸,故阳气下坠阴脉上争,上争则寒多,下争则筋缓,故睾垂”)的论述。三阳者,阳明也,胃、大小肠均属阳明,胆为少阳,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三焦之火生阳明胃土,治疗疝气的作用尽现了。

从经典的角度认识董氏奇穴,引申到董氏针灸治病的病机上,这样对治病就会更有把握。在此是想引起读者对董氏奇穴的思考,回归到经典中去,从经典中寻找董氏针灸的核心,通过读前辈们的书籍来认识董氏针灸奇穴的实效,这样我们就有了超越的能力,也更容易深入董氏针灸。关于六腑的解部,董氏针灸奇穴中一共有49个穴位作用于六腑,用法变化奇妙无穷。所以,董氏针灸奇穴解部涵盖的脉气通道,仅用十二经脉表里络别等是难以解释的。

如果从取象的角度来思考,人体食指上的穴位对应巽宫,巽宫在《灵枢·九宫八风》中对应的是东南方的阴络宫,阴络宫对应弱风。

九宫图是古人以天象在地上的投影,用来占天时、卜国运及不同身份之人的运气,是天人合一及国身通治的一种具体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是《河图》、《洛书》。《灵枢·九宫八风》也借用了洛书,应用在医学上,来说明人体应象于天地,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灵枢·九宫八风》: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巽为东南,湿重气润,伤人则内舍脾,而五间穴和木穴都在巽位,巽主风应胆(非胆足少阳脉),按取象法取巽位下针能疏风清热。这样就能够解释五间穴和木穴的疏风作用了。

董公早期治疗疝气的医案:在陈渡人师伯《景昌奇穴——针灸穴位及医案》中共记载了1964年前后,4例董公以人皇为主穴治疗疝气的病例。

赖金雄师伯著《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陆建中先生著《董氏棱针治疗学》均记载此五穴仅限于治疗寒疝。

小间穴清肺热治咳吐黄痰,中间穴正刺二分治疗心绞痛,这些经验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应用:五间穴应用以局部有反应点为针刺标准,对于心脏疾患,可刺出黄水,或刺出黑血者效果最好。

医案举隅

徐某,76岁,2008年3月27日初诊。肺癌5年。5年前确诊肺癌,化疗后症状消失。来南方后,由于今年南方冬天奇冷,出现咳喘、胸闷、心慌、夜不能平卧,经住院治疗,咳喘白天减轻,夜间仍然不能平卧,卧则气喘、痰多。经静滴抗生素及氨茶碱类,痰由黄变白,双下肢肿胀,右寸关脉洪尺弱,左寸稍数,左关尺沉。

查体见大间穴有乌黑反应点,遂先针左大间,双胫骨下端内缘骨面埋针,其夜咳喘减轻大半。后加减治疗,配合真武汤治疗效果良好,随访两年,症状控制良好。

【还巢穴】

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偏向尺侧)正中央。

解剖: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发肿,治流产、安胎。

取穴:当无名指外侧(偏向尺侧)正中央点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解部:肝肾副解部。

各家论述简记

赖金雄师伯认为还巢穴有凤巢凰巢之分,配妇科穴治不孕症20次左右可获喜讯,此三穴被赖师伯誉为送子观音穴。

胡文智师伯认为有还巢穴,还有凤巢一、二、三穴。案例描述:以凤巢一穴、二穴、三穴配妇科穴治子宫炎、子宫瘤、卵巢炎。以灸12次统计,在3127个案例中,有3076人痊愈,其余皆有减轻。

杨维杰师伯认为,本穴位于无名指,三焦与肾通,本穴能理三焦补肾;杨氏记载:董师认为无名指经穴皆能疏肝;本穴能补肝肾,理三焦,疏肝理气,故治疗妇科病甚效。

其余诸家运用颇为一致,均认为治疗妇科疾患配妇科穴治疗效果甚佳。

解语石注

还巢穴在无名指属三焦手少阳脉。《灵枢·本输》:三焦者,上合手少阳脉,出于关冲。《灵枢·经脉》:手厥阴之脉,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还巢穴解部为肝副解部。董公依手足厥阴之脉相通之理,言无名指能疏肝(赖金雄语),疏肝的作用是通过三焦的第一个功能——通行诸气来实现的。(《难经·三十八难》言:“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二是通过手足厥阴脉“同气相求”来疏肝。

还巢穴解部为肾副解部。三焦相火之气,寄于肾而实应用于三焦手少阳脉。所言解部为肾,有其体用的道理。三焦为阳气之父,生脾之土,一者通行诸气,二者运化水湿(张景岳语: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不孕的原因,大概有三:其一,无阳气生化则寸草不生;其二,无阴水灌溉则诸草不长;其三,为胞宫瘀阻。三焦通行诸气又运化水湿,津液生长,气运正常,瘀血得去,治不孕有理有据如斯。

治疗妇科肌瘤、囊肿疾患,针刺有效时间须根据病人的客观情况而决定。治疗子宫肌瘤患者100人,成功率大约为70%。子宫肌瘤是囊性的好治,初发的好治。如果早期检查出来的是液性肌瘤,包括液性卵巢囊肿,用董氏针灸结合温中化瘀药物,大约1周能消除大半;体质好的、年纪轻的患者,用董氏针灸2次消除的占10%,多数病人需要随月经周期调理,大约2个月左右能愈。依据月经周期用药,经前化瘀、经后温补、经中用攻法,药物以温经汤、当归芍药散为底方,益母草、泽兰、山甲为常用药,配合妇科穴、还巢穴、姐妹穴、人皇穴等,再辨别属于何种体质,进行体质的调理,1个月治愈的有,半年治愈的也有,最长治疗周期为1年,子宫肌瘤均缩小甚至消失。

如果所患为盆腔单纯性囊肿,效果会更快,但是属于肌性的肉瘤则难治,属于肌壁肌瘤的更难治。有这样一个女病人,35岁,身体瘦弱,未孕,有甲亢、甲瘤史,子宫长了个直径7cm的肌壁肌间肌瘤,散在小的子宫内肌瘤数个,曾用过温经汤加味,配合抵挡丸,也用过下瘀血汤,治疗了6个月,月经情况改善,面色好转,体质向好发展,小的肌瘤消除了,但是7cm的肌壁肌瘤大小没有变化。笔者也一直苦于没有良法,治疗到最后,自己也没有信心了,病人最终选择了手术。术后手术医师告知病人,这个肌壁肌瘤已经萎缩变黑,即使不做手术,这个肌壁肌瘤也会脱落。看来中医保守治疗的效果值得肯定。今天病人手术后出院复诊,要求调理时谈起来这个问题,我才恍然大悟。建议各位治疗这些病的时候,在提高自身治疗技术的同时,也多点耐心说服病人,有些肌瘤是可以化掉的,有些肌瘤最后是会脱落的。一点经验和大家分享。

笔者见过在农村有人以还巢穴(当然不会叫“还巢穴”)治肾虚耳鸣,以微刺出血为主。

本穴对男性前列腺疾患也有效,尤对早期患者效果好。

【指驷马穴】(1973版增加)

部位:食指背第二节外侧(即尺侧),中央线外开二分之直线上。

解剖:桡神经,正中神经,肺分支神经。

主治:肋膜炎、肋膜痛、皮肤病、脸面黑斑、鼻炎、耳鸣、耳炎。

取穴:当食指背第二节中线外开(偏向尺侧)二分之中点一穴,其上三分之一穴,其下三分之一穴,共三穴。

手术:针深半分。

解部:肺分支解部。

解语石注

三穴在三焦手少阳脉附近,其作用机理可以参考还巢穴。从还巢穴的解部肝副解部到本穴的肺分支解部,可以知道,在特定经脉中,不同的区段,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从本穴来看,本穴的解部是肺分支解部,有温(肾)阳补(肺)气的作用,大抵通过三焦手少阳脉的温阳功能而作用于肺。依据笔者的经验,可以治疗女人面黯黑斑,可以作为肺肾虚弱引起女人面部黑斑的美容专穴。可参考徐灵胎对菟丝子治面黯而其他同类药物不治面黯的论述。